介面設計應考量通用使用性

介面設計應考量通用使用性

通用使用性的三個設計層面

現今產品的功能日益複雜,且科技發展快速,使用者介面很需要導入通用設計,以適應不同使用者的需求。而通用使用性(UU, Universal Usability)是使用者介面發展的新觀念,大概只有十幾年的發展,主要是如何在同一個使用者介面上滿足新手和專家的需求,也就是讓不同知識和經驗的使用者都能有良好的使用性。此概念需考量以下三個層面:

1. 技術變化性:

使用者介面應可支持大範圍的硬體、軟體和網路通路。例如,使用手機、平板和電腦等不同硬體設備皆能產生很好的使用體驗,透過不同的瀏覽器是否皆可觀看與操作等等。

小魚在網路購買客運車票音系統設計的限制而產生不好的操作體驗
特定瀏覽器才能完成的操作,將帶給使用者不便,甚至產生不好的使用者經驗。

2. 使用者多樣性:

使用者介面應可適應不同技能、知識、年齡、身障、文化、收入、失去讀寫能力,或受移動、日光,噪音等影響產生不同使用情況的使用者。例如,在陽光下是否也能看得清楚介面上所呈現的內容,使用不同語言或是不識字的使用者是否皆能理解與操作等等。

3. 使用者的知識差距:

使用者介面應要將使用者所知道的,和他們需要知道的,這之間的差距連結起來。具備不同知識背景,或是有無該介面相關使用經驗的使用者是否都能順利完成操作等等。

新手和專家使用者的需求大不同

使用者介面的功能太多,初次和新手使用者可能很難上手,甚至會產生挫折,但按部就班的防錯步驟,又可能會讓熟練和專家使用者感到繁瑣,甚至厭煩操作。特別是很多公用系統的介面,如便利商店的資訊站(Kiosk)有太多服務,初次和新手使用者可能很難找對操作路徑,且操作步驟大多冗長,熟練和專家使用者操作時容易感到不耐。

通用使用性已有良好的發展基礎

一直以來,一個介面同時要符合不同能力層級的使用者都是矛盾且困難的。研究通用使用性(UU, Universal Usability)多年,博士論文《使用者介面之通用使用性與介面模式》的研究成果顯示,近年來使用者介面理論有很大的發展,包括指紋辨識、語音輸入和人工智慧等技術成熟,增加使用者介面的可能性。

小魚博士論文及學位證書的封面
小魚的博士論文《使用者介面之通用使用性與介面模式》是以通用使用性為研究主題。

此外,電子商務越來越重視使用者經驗,致力發展推薦系統,也產生了使用者行為分析和google網路分析等工具,帶動自適性、推薦選項等使用者介面形式的發展。而服務設計逐漸受到重視,為提升客戶滿意度,顧客關係管理軟體設計、前台與接觸點管理等系統的進步,讓顧客管理系統更加成熟,促進客製化使用者介面的發展,這些都是現今使用者介面可達到通用使用性做法的基礎。

相關閱讀:〈自助操作系統應滿足新手與熟手的需求〉、〈通用介面同時滿足新手與熟手〉、〈複雜介面的選項與流程應簡化或分類

高齡化社會與通用設計趨勢

公車的博愛座上坐著一個年紀很大的婆婆

通用設計是高齡化社會必然的趨勢

高齡化社會來臨,社會上需要照顧的人增加。而少子化的衝擊,讓照顧人力明顯不足。根據內政部人口結構統計資料顯示,台灣自1993年起邁入高齡化社會,2011年底,65歲以上老人已達10.9%。因此,看似屬於弱勢或少數的身障者與高齡者,在未來將會變成「絕大多數」。人口老化帶來的影響,早已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問題了。

公車的博愛座上坐著一個年紀很大的婆婆

高齡化社會來臨,加上少子化的衝擊,照護人力明顯不足。社會很需要通用設計提升老年人的自立能力。

通用設計考量所有使用者

1980年代,美國倡議身障者人權,並著手制定相關法案。在此背景下,產生了通用設計(Universal design)的概念。除了身障者,還有其他行動不便者,如孕婦和老年人也有相同或類似的需要。而「通用設計」便是希望產品及環境的設計都應該盡量考慮到所有的使用者,不需要透過修改或特殊設計,讓使用者去適應或使用,也就是設計應讓更多族群都可以使用。

通用設計有其市場潛力

此外,每個人都有社會參與的需求,即使年紀增長、能力退化也希望有獨立性。通用設計能提升使用者的自主能力,並保有其尊嚴。在高齡化社會將是必然的趨勢。加上銀髮族的高購買力與人口比例上升,各項產業自然無法忽視這類產品的需求與廣大市場。了解通用設計之後,也能明白很多使用族群都會有需要幫助的時候。即使健康的人也可能會有輔具需求,像是不同使用習慣的左撇子,或是很怕跌倒的孕婦、健康長者等等。

相關閱讀:〈友善高齡服務空間健檢_現地輔導〉、〈友善高齡服務空間的作法〉、〈高齡化社會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