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務再設計工作坊

職務再設計工作坊

職務再設計工作坊目的

高齡少子化的社會人口結構與趨勢,讓勞動人口逐年減少,各先進國家紛紛採取多項政策因應,包括延長退休年齡、促進中高齡工作者就業等等。如何促進友善工作環境,讓更多還有工作能力的身障者、中高齡者可以投入職場,企業與雇主都願意進用,是當前重要課題,也是我國政府正在努力的方向之一。

以往職務再設計多以個案角度去思考,除了為身障者量身打造工作輔具及物理環境等硬體改善,也很重視軟體職務設計,如彈性工時、簡化工作流程及工作內容調整等。若能促進雇主與身障者的相互了解,兼顧兩者角度去思考如何提高生產力與生產品質,將可創造雇主與身障員工雙贏的成果。另外,因為進用身障者而加重其他同仁的負擔,很容易會讓雇主卻步,也影響身障工作者的人際關係。若能導入通用設計觀念,在職務再設計進行通盤考量,並在意相關人員的需求及心理感受,可提升效益。

職務再設計工作坊重點

趨勢分析情境模擬為主要形式,讓參與學員能了解高齡少子化社會的人力現況、勞動人力不足的困境與未來,以及認識不同使用族群的種類與差異,並透過不同使用族群模擬體驗、不同使用族群工作困擾探討、職場情境問題與解法規劃等過程,循序漸進產生職務再設計的基本概念,面對不同職務再設計的工作對象能用最簡單的方式去改善工作流程、打造友善工作環境等。

透過人物誌與情境模擬等方式,讓學員很容易掌握不同工作對象的困擾與需求,並產出不錯的工作流程與輔具點子。

職務再設計工作坊對象

1. 從事勞動事務、就業輔導相關工作的公務人員

除了解析台灣目前高齡少子化的人力現況,也會說明如何提升勞動力不足的困境與未來,以及導入通用設計思維的職務再設計要注意哪些重點,平時可以用哪些方法演練與落實等等。很適合就業輔導、職務再設計相關工作的人員參加。

2. 設計、職能治療、高齡照顧等相關科系的學生

想了解不同使用族群的需要,學習職務再設計的新思維與感官洞察力的養成方法的師生很適合參加,另外,工作坊採取循序漸進的學習方式,即使只是對這些領域有興趣,沒有設計背景的人也能學得會。

3. 雇主、人資主管和人員

很多雇主對進用身障者、中高齡者可能有所顧慮,人資主管也可能會不知道該怎麼著手進用,又或者公司已有身障同仁、中高齡同仁,但卻不知道如何改善工作環境或調整職務內容,讓他們工作不會感到不便,並能順利完成工作。透過工作坊的學習,可以發現建立一個讓障礙者、中高齡者也能安心工作的環境並沒有很難,甚至可以提升同仁們的工作效率、產生更理想的溝通方式或工作模式等等。

相關閱讀:〈2020新北市身心障礙就業促進成果展〉、〈善用「視覺線索」幫助記憶、提升效率

#job accommodation

#仕事の宿泊施設

#일자리 숙박

通用設計與無障礙設計、人因設計、社會設計三者的差異

低底盤公車上除了有無障礙符號,還有推著娃娃車的人、老人、孕婦和攜帶大件行李者的圖示

推廣通用設計多年,最初常被問到的問題就是:通用設計與無障礙設計有什麼不同?為了讓更多人清楚知道通用設計不等於無障礙設計,且兩者都有需要落實,我幾乎每場演講都會特別說明這部分。

不過我也發現,設計相關科系的學生常問:「通用設計和『人因設計』有什麼不一樣?」而近年來因為越來越多人關注社會設計,也出現許多社會企業。因此,又有些人會想知道:「通用設計和『社會設計』有什麼不一樣?」

在這篇文章中,我就試圖一次回答:通用設計、無障礙設計、人因設計和社會設計,到底有什麼不一樣?通用設計到底「是」什麼,又「不是」什麼呢?

無障礙設計:重視的是「身障者」

通用設計和無障礙設計主要的不同,在於「對象」和「面向」。無障礙設計考量的,主要是身障使用族群,但通用設計除了身障者之外,也考量其他使用族群,如老人、孕婦和小朋友等。

無障礙設計為身障使用族群消除障礙,通用設計則考量所有使用族群的需要。

生活環境中多數的無障礙設計可能有考量到輪椅使用者,但視障、聽障、肢障與認知障礙等其他身障使用者的需求卻常被忽略。而通用設計考量的對象,也有包括這些使用族群。

另外,無障礙設計著重在功能改善,致力消除障礙;而通用設計不僅考量所有使用者能否使用,也在意使用者是否能打從心裡接受該項設計。因此除了實用度,還會考量設計的美感、使用者操作的舒適度和使用的心理感受等。

然而,通用設計雖可幫助到大多數使用者,仍有些特殊需求,需要靠無障礙設計來輔助,故兩者缺一不可。但無障礙設計可以導入通用設計觀念,讓輔具更美觀、更舒適、避免突顯使用者病徵,考量到使用者心理感受,提升使用意願等。

像一般椅子外觀的便盆椅便是導入通用設計觀念,顧及使用者心理感受,訪客也不覺尷尬。

人因設計:重視的是「人體工學」

至於人因設計,考量的主要是使用者的「人體工學」,希望讓使用者以最適當的姿勢或動作去使用,物件的尺寸也要顧及使用者操作時的身體尺寸。

例如,人坐在椅子上,「人因設計」的椅子需要考量椅面距地高度、深度與舒適度等,讓人可以用最舒服的姿勢坐在上面,腳不應該懸空,膝蓋也不該高於大腿。然而,人因設計比較像是設計的基本原則,通用設計則是還要考量到不同身體尺寸的使用者,或許是一張可調整椅面高度的椅子,讓不同腿長的人都能坐得舒服。

社會設計:以設計解決社會問題

社會設計簡單來說,就是以設計來解決社會問題。而社會問題很多,不論是全球暖化、空氣污染、環境破壞、貧富差距或資源不均,只要是能透過設計解決任何一種社會問題,都是一種社會設計。

從這個角度來看,通用設計考量一些特殊使用族群的需求,從同理心去進行設計,提升所有使用者的自主能力,在高齡化社會解決了一些長照問題,自然可謂是一種社會設計。但兩者的設計重心還是不太一樣,通用設計是以「使用族群需求」為主要目標,社會設計是以「社會問題」為主要目標。因此,不能說社會設計等於通用設計,也不能說社會設計是一種通用設計。

原始來源:天下獨立評論 余虹儀專欄 「說到底,什麼是通用設計?

此文正式取得「獨立評論@天下」授權刊登

「讓大家都可以用」很重要

橫式門把

在推廣通用設計觀念時,偶爾會聽到有人質疑:「你說的特殊使用族群人數又不多,也不是我們產品主要目標族群和服務對象,為什麼還要花時間特別考慮這些人的需要?」

然而,很多人可能沒注意到,自己在某些生活情境下,與這些特殊使用族群其實有相同或相似的需求。這時,通用設計的巧思不僅讓人感到貼心,更可能因此帶來創新的用品或服務呢!

單手撐傘或抱小孩只剩單手能做事

例如,在經常下雨的台灣,特別是最近的梅雨季節,或是夏日午後雷陣雨,路上行人往往一隻手撐傘,只剩一隻手得空。在這種時候,撐傘的一般人就跟失去一隻手的肢障者很像。如果在包包裡的手機響了,要怎麼只用一隻手打開包包,拿出手機順利接聽?這時,一個通過設計做得容易開關、單手即可順利使用的包包,就是許多人的需要。

另外,很多爸爸媽媽在照顧嬰幼兒時,經常一手抱著小孩,只能空出一隻手處理其他事情。像是幫小孩換尿布時,一邊要處理亂動個不停的寶寶,另一邊又要拿濕巾幫寶寶擦屁股,處理髒尿布再換上新的。這時,標榜「單手即可開啟」、方便抽出的濕紙巾,對爸媽來說就很重要。

每個人都有行動不便的時候

又如,當手上有汗水,或是剛洗了手、抹了乳液或護手霜,滑滑的雙手要開喇叭鎖門把,是不是就覺得有點困難?這時,你的情況其實就跟握力不足的老人家一樣。不過這個問題也可以靠設計解決,只要家中採用橫式門把,就可以避免困擾。甚至在雙手提滿物品時,也可以不用空出雙手來轉開門,只要用手肘、臀部等部位將門把往下壓一下,便可打開了。

比起圓圓的喇叭鎖門把,橫式門把更容易輕鬆開啟。

很多時候,我們也是「特殊族群」

這樣想一想,我們生活中其實有很多情況,都會讓人產生短暫的行動不便或感官失能。比如拉著行李箱、扛著腳踏車、推著娃娃車,你的狀況是不是跟乘坐輪椅無法爬樓梯、必須靠輪子與斜坡才能移動的人有點像?身處在交通吵雜的地方接聽電話,就算聽力再好可能都無濟於事,是不是也能稍微體會重聽者的感覺?或者方向感不好的人,就算看到一大張詳細的地圖,也找不出自己的位置,無法辨別圖標資訊,彷彿另一種視障者……。這些時候,如果有任何能幫助到這些特殊使用族群的設計,你碰到的困擾也能夠被解決。

一段斜坡道不只幫助輪椅使用者,也幫助攜帶行李和推著娃娃車的人;能夠傳送圖文訊息的通訊軟體、可以面對面通話的智慧型手機,不只幫助聽障者,也讓很多人在無法說話的時候,都能與人溝通;附有語音功能告知使用者所在地、周邊設施與方位資訊的導覽地圖,不僅幫助視障者,也讓看不懂地圖的「路痴」可自行理解。

日本有些導覽地圖上不只有點字,還有語音功能可聆聽。

若是我們始終只認為「特殊使用族群是小眾,不必在意他們需求」,而逕自以「一般人」的習慣進行設計,反而可能在這些特殊狀況下讓使用者感到不便。相反的,能夠多設想不同族群的使用習慣、在小細節上注意,則會為使用者帶來更貼心的感受。

原始來源:天下獨立評論 余虹儀專欄 「「讓大家都可以用」有多重要?廠商的細心與貼心,就隱藏在細節設計中

此文正式取得「獨立評論@天下」授權刊登

相關閱讀:〈跨世代的設計需要同理心與換位思考〉、〈想改變對方要先換位思考〉、〈不同使用族群模擬體驗

考量視障者行走的安全

天橋樓梯下方沒有做遮擋設計,視障者在人行道行走時很容易撞上

試試看:如果閉上眼睛,從家中走到附近的便利商店,短短幾分鐘路程,你可以安心且安全地抵達目的地嗎?

仔細檢視我們生活的環境,經常出現各種障礙物。如隨意停放的汽機車、騎樓的堆積物、人行道的凸出物,甚至交通建設和公共空間的設計,本身就伴隨著障礙,明眼人若不小心都可能會撞上,更別說視障者該怎麼閃避這些危險了。

在設計上提供「非視覺」的線索很重要

天橋的樓梯下方常常沒有做任何遮擋設計,使用導盲杖的視障者會以為前方沒有障礙物,很容易就撞上了。現在有很多特殊造形或結構的建築物,也常在設計時忽略了提供視障者行走所需的線索。

天橋樓梯下方無遮擋設計,很容易讓視障者撞到頭。

其實,任何建築物在形成斜面的時候,都應注意下方的設計,也就是提供看不見的人一個可感知的「邊界」。要產生邊界的做法有很多種,例如可在斜面下方地面做出一段稍微突起的物件,讓視障者能意識到前面有東西,就能避免走到斜面下方撞到頭。這個物件只要能讓導盲杖可以感知到就好,並不需要拉高到屏蔽視線,甚至也可以採用半透明材質,把視覺的影響降低。

日本某車站前的傾斜柱子下方設有欄杆,可避免路人不慎撞到。

視障者也可以用「看」的

提到視障者,很多人都會想到全盲的人,也會想到點字。然而,「視障者」並非是指完全看不見的人,舉凡全盲、弱視、視覺功能有所缺損等等,皆可統稱為視障者。尤其是很多並非全盲的人,如白內障、老花眼、黃斑部病變、飛蚊症與青光眼患者,通常不會學習點字。大多數有學習點字的人是先天或從小失明的人。因此,重要的交通和動線標示不能只提供如點字這種非視覺的資訊,也應提供一定程度上以視覺呈現的資訊,讓弱視的人也能看得清楚。

另外,如果要使用點字,也要注意點字本身是有分不同語言的,使用英文、日文或中文的人,所使用的點字也是不同的。因此,如果要讓外國盲人也能理解,就需要使用英文的點字。當然,非視覺的資訊不只有點字,提供語音也是一種形式。

在扶手的方向資訊上只有提供點字是不夠的。
同時提供文字與點字方向資訊的扶手。

認識並了解導盲犬的需要

根據台灣導盲犬協會的資料,台灣目前約有42位導盲犬使用者。訓練合格且配對成功的導盲犬的數量雖少,尚無法滿足台灣有需求的使用者數量(至少需要600隻),但導盲犬確實存在於我們的社會之中,未來也會陸續增加。

因此,大眾對導盲犬都應有基本認識,包括不餵食、不干擾、不拒絕導盲犬,以避免在公共場所遇到導盲犬時,影響其工作的執行。現在有越來越多公共場所有「歡迎導盲犬」的標示,部分大眾交通工具也有考量到導盲犬所需的乘坐空間。

有些公車設有歡迎導盲犬的標示與乘坐空間。

原始來源:天下獨立評論 余虹儀專欄 「樓梯、天橋、傾斜的裝飾柱……這些不注意的小角落,對他們特別危險!

此文正式取得「獨立評論@天下」授權刊登

相關閱讀:〈視覺障礙的種類與困擾〉、〈視覺以外的感官洞察力〉、〈五感減一洞察訓練

同時滿足不同使用族群的需求

鋪設導盲磚時預留了輪椅通行的路徑

不同使用族群的需求應共同考量

在推動無障礙設計時,很多人關注的通常是特殊使用族群的需要,比如針對輪椅使用者、視障者或聽障者的各自需求。但有時,不同需求間會產生衝突或矛盾,「導盲磚」的問題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台灣的無障礙環境為了友善視障者,多採取鋪設導盲磚的作法。然而,凹凸不平的導盲磚常影響輪椅使用者的通行,特別是不堪顛簸的脊髓損傷患者,更是辛苦。有些單位因此開始撤除導盲磚,但又反過來使得視障者走在人行道上心驚膽顫。

這樣的兩難有解嗎?其實,如果導入通用設計觀念,在設計初期就同時考量輪椅使用者與視障者的需要,就能發展出兩全其美的作法。

例如日本福岡市地下鐵七隈線2005年完成的車站,在較寬的閘門前方特意去除部分導盲磚,維持導盲路線,但預留輪子通行的區域,讓輪椅通過時不會因為碰到導盲磚而產生震動,但又能讓視障者順利行進。

日本福岡市地下鐵七隈線車站考量輪椅通行,去除部分導盲磚。

滿足多方需求可能產生創新作法

如果把思考的範圍擴大,其實導盲路線不是只能設置凹凸不平的導盲磚,還有其他不同作法。例如使用和路面色調有明顯對比、能讓弱視者看見的顏色方便辨認;能讓全盲者用導盲杖或腳部觸覺進行辨識、但不影響其他用路人的形狀設計;甚至具有明顯邊界感的花台,也可以幫助引導方向。

最近交通部與內政部營建署就合作推出「導盲斑馬線」計畫,在斑馬線旁邊畫出兩三條垂直標線,比傳統標線略為凸起。一般斑馬線只有厚度0.2公分,導盲標線則有0.6公分高,這樣的設計能方便視障者感知斑馬線的正確方向。這個計畫目前已經在台北市、新北市與桃園市等地試辦中,如果測試結果良好,將會納入正式法規。

交通部與內政部營建署推出的「導盲斑馬線」正在試辦中。

不應忽略或影響一般大眾的需求

除了設置導盲磚產生的衝突,給視障者的點字也是一個問題。以往設置點字常常直接放在圖片或文字上方,反而影響到明眼人的閱讀觀看。不過,全球落實通用設計最徹底的國家──日本,則會使用透明無色的材質,即使放在文字上也不會影響閱讀。

使用透明無色的點字,不會影響明眼人閱讀。

可以說,要進行設計考量或服務規劃時,需要先確立使用族群有哪些,再盤點這些族群的需要。若是有相同困擾的部分就進行整合,一併解決。例如老人家因年長退化,小孩因尚未發育完全而握力較差,有些身障者則因手指不靈活不易握住原子筆,若能設計出不需要太用力就能輕易握住、且不容易從手中掉落的原子筆,便能掌握這三個使用族群的共同需要。

原始來源:天下獨立評論 余虹儀專欄 「人行道上,該不該放導盲磚?

此文正式取得「獨立評論@天下」授權刊登

對「輔具」的正確認知

萬用開瓶開罐器

每個人都有需要幫助的時候

很多人沒有意識到,我們每個人都經常需要幫助。即使是年輕力壯的人,也會有需要他人幫忙或物品輔助的時候。例如,當雙手溼滑,無法打開喇叭鎖的門把時,需要有人幫忙開門;不只輪椅使用者,推娃娃車和攜大件行李箱的人也需要經過捷運較寬的閘門。

推娃娃車和攜大件行李箱的人也會需要較寬的閘門通行。

不只老年人或身障者需要輔具

同樣的,也有很多人對「輔具」的認知,是身障者、老年人或病患才會用到。但一般人在生活中也經常會有使用輔具的需求,甚至有些輔具已經很普及了。比如作為矯正視力輔具的眼鏡,已經成為不少人的日用品;而開罐器這種輔具也是家庭必備,增加了生活的便利性。

最早作為輔具的開罐器,現在已成為日用品了。

然而,正因為很多人覺得輔具是失能者才需要,導致錯過一些「預防甚於治療」的時機點。例如,通常要到了家中有行動不便、無法自己洗澡的人,家屬才會買「洗澡椅」,方便讓他們坐著,由看護或家人幫忙洗澡。但其實健康的老人及孕婦也非常需要使用洗澡椅,因為他們都是跌倒後,身體狀況較容易產生嚴重後果的族群。若是這些族群及其家屬有此認知,便能降低意外發生的機率。

輔具設計應多注意美觀及舒適度

另一方面,也有不少明明有需求的人,會排斥使用某些輔具或醫療用品,更不用說認為自己「沒那麼需要」的人。這部分就得從輔具和醫療用品的設計談起。大多數輔具和醫療用品都著重產品功能或醫療功效,而忽略了外觀美觀與使用舒適度,加上經常凸顯病徵感,讓使用者感受不佳,自然不願使用,就算是不得不用的人,也可能影響自尊。

例如,有些老人家不願意拿拐杖走路,主要是使用拐杖象徵年紀大、老化等,所以寧願拿雨傘來代替拐杖做支撐。有的雨傘設計就特別在底端處加寬,讓傘直立時也有拐杖的支撐功能,但畢竟還是無法完全取代拐杖,長期不當使用,甚至可能讓老人家的行走能力每況愈下。奇怪的是,像卓別林的柺杖,為什麼不會讓大家聯想到年紀大,而被認為是紳士的象徵?或許,如果拐杖的設計能更有質感,甚至如眼鏡一般成為時尚配件,也可以改變老人的接受度與大眾觀感吧!

改造後的雨傘仍無法取代拐杖。

輔具設計應考量使用者心理感受

輔具與醫療用品的使用者,經常是已失去某些能力或是正遭受病痛折磨的人,因此,我們更需要將使用者的使用感受納入考量。不論是在輔具的設計和行銷方式上都應該特別注意,才能提升使用者使用輔具的意願,帶給他們更多的關懷與安全感 。甚至如果能在設計上讓更多人覺得「用這個東西不錯」,有需要的人也不會那麼排斥了。

很多方便、好用的產品,最初都是針對感官或行為能力較差的人,提升他們使用的便利度而設計的,一般人使用起來自然就更輕鬆。因此,在進行設計及環境的規劃服務時,若能發掘更多使用族群的需求,解決他們的不便,不僅能提升設計的包容度,也能擴大市場、讓使用者更滿意。

原始來源:天下獨立評論 余虹儀專欄 「需要幫助並不丟臉!讓更多輔具坦然走入生活

此文正式取得「獨立評論@天下」授權刊登

不同使用族群模擬體驗工作坊

請體驗者坐在有輪子及扶手的椅子上

「不同使用族群模擬體驗」工作坊目的

透過模擬體驗的過程,學員可以發現不同使用族群生活的困擾與不便,藉此了解不同使用族群,進而改善其服務或設計,以滿足更多使用族群的需求,達到通用設計。

模擬輪椅使用者的體驗者正坐在有輪子及扶手的椅子上
坐在有輪子及扶手的椅子上可模擬輪椅使用者。

「不同使用族群模擬體驗」工作坊重點

1. 以生活中容易取得的物件或材料進行模擬體驗。
2. 介紹不同使用族群的模擬重點,並實際體驗。

右邊是一瓶乳液,左邊是手心中有一滴乳液
手上抹了乳液,可體驗握力變差的情況。

「不同使用族群模擬體驗」工作坊對象

1. 凡是希望對不同使用族群有更多理解,以滿足銀髮族、親子或身障者等使用者需求,提出貼心設計與服務的單位。例如,銀髮與輔具相關產業、服務大眾的機關行號等。
2. 設計相關單位與科系。可訓練設計相關科系學生對不同使用族群有基本的了解。
3. 研究相關人員與單位。在進行使用者研究時,可運用模擬體驗。

開課參考

2016.01.17 以通用設計提升設計觀察力 課程紀錄

2017.08.23 通用設計同理心——顧客要什麼:銀髮族生活模擬體驗課程紀錄

2021.05.19 通用設計與使用族群模擬體驗

2022.12.10 洞察世代多元需求-通用生活創意巧思

相關閱讀:〈為老年生活預作準備〉、〈想改變對方要先換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