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通用設計到行人安全的新思維

從通用設計到行人安全的新思維

在公共建設與空間設計領域中,「無障礙設計」與「通用設計」常被混為一談。前者著重於消除障礙,例如為視障者設置點字或導盲磚;後者則以「讓所有使用族群都能使用」為目標,重視包容性與便利性。

例如,若點字標示直接貼在文字上方,雖幫助了懂得點字的使用者,卻使多數人難以閱讀。反之,若以語音提示搭配文字顯示,就能同時照顧不同需求者,達到更普及的使用效果。

通用設計的價值在於兼顧設計功能與心理感受,減少「特殊設計」帶來標籤化或不自在等不適感。當公共設施的便利與美觀能讓所有人自然、自在地使用時,才是真正的「友善」。

早期考量視障者需求的無障礙設計會加上點字,但如果以通用設計思維,會思考語音搭配文字,以利沒學習點字的視障者也能自行接收,也會避免點字遮住文字,影響明眼人閱讀。

高齡化的人行環境需要通用設計

隨著社會快速高齡化,公共設施與人行環境的使用者不再只有「一般成年人」。不同行動、認知和感官能力的長者,以及輪椅使用者、推嬰兒車的家長、臨時受傷者、視覺或聽覺障礙者,都是人行環境在規劃與設計需要考量的對象。

人行環境的設計不能只針對少數族群調整,而必須從一開始就整合多元需求。通用設計能減少辨識困難或無法使用、提升安全與效率。例如具語音提示的交通號誌不只服務視障者,也協助視力不好的長者、注意力不足的行人等。

人行環境的現實挑戰與教育宣導

現行許多城市的人行道可能經過整平,仍常因重物擠壓或違規停車導致鋪面損壞,對視障者與長者造成極大風險。例如導盲磚一旦破裂或被遮擋,使用者可能失去方向感。此外,市區人行道寬度普遍不足,常被變電箱、路燈、廣告牌、店家物品和違規停放的汽機車等佔據,使輪椅或嬰兒車無法通行。

即使有法規要求,若缺乏通盤考量、維護機制與教育宣導,將無法真正落實「以人為本」的安全人行環境。若要改善這些問題,除了硬體設施升級,更重要的是設計思維、管理模式與民眾教育的提升。

人行道整平後,若缺乏通盤考量,後續裝設變電箱或路燈阻礙通行,仍難落實友善的人行環境。

政府改善人行環境應有整體策略

《道路交通安全基本法》上路後,各地積極推動「永續提升人行安全計畫」,盤點事故熱點並改善設施。但若僅止於硬體補強,仍不足以形成友善系統。

政府在推動人行安全環境時,應強化與不同族群對話,將實際使用經驗納入規劃過程。例如與身障者、高齡者合作測試路口設計,並建立使用者回饋機制,讓問題能即時反映與修正。此外,設計師與工程顧問也應具備「通用設計知能」,在設計之初即考慮不同使用族群與情境,避免後期修補的成本。

落實多感官設計行人才能更安全

多感官設計是一種設計趨勢,在號誌中加入聲音提示、震動警示、光線變化,能讓不同年齡與感官能力的行人更快判斷情境。這樣的多感官設計不僅能減少事故,也能提升每個人在人行環境的使用體驗,展現出真正「以人為本」的交通理念。

通用設計不僅是一種設計原則,更是一種社會治理與管理的態度。當政府、設計者、所有利害關係人與使用者都能理解其價值,公共空間就能從「合規」走向「友善」。唯有以使用者多樣性為出發點,才能打造安全、便利且尊重感的環境,讓不論年齡、能力或身份,每個人都能安心參與日常生活。

相關閱讀:〈台灣需要通用設計推動單位,儘速制定政策與法規〉、〈通用設計與自主能力:高齡社會的關鍵策略〉、〈從共融公園到友善環境設計

跨文化友善設計:用多元文化視角提升使用體驗

跨文化友善設計:用多元文化視角提升使用體驗

在全球觀光與多元文化交流越來越頻繁的時代,設計與服務的國際友善程度已成為城市形象與旅客體驗的關鍵。當外國人看不懂餐廳菜單、誤解樓層標示,甚至在介面操作上出現混淆時,不僅影響使用體驗,也代表設計未能考慮不同文化、語言背景的使用者。

看得懂的設計才是真正的友善

友善的公共設計與服務,應讓不同國籍、年齡或能力的使用族群都能清楚理解、順利使用。尤其台灣有著多元族群,也需要觀光經濟。

菜單、指標與導覽文字是旅客最常接觸的資訊介面。許多歐美餐廳的菜單僅有文字說明,讓不懂當地語言的旅客只能「碰運氣」點餐。而日本與台灣的菜單多搭配實物照片或圖案,讓外國人即使不懂文字,也能輕鬆選擇。這樣的圖像輔助設計,正是跨文化溝通的關鍵。

除了語言外,「符號」也可能存在文化落差。不同國家對「✓」與「✕」的理解並不一致,若未考慮文化差異,可能導致誤用。真正的跨文化設計,必須兼顧語言、符號與文化認知的差異。

打勾在瑞典、芬蘭等國家代表「錯誤」的意思,會用畫叉代表選擇。

善用共通語言,提升服務體驗

在觀光與交通等公共服務中,規劃單位或設計者可善用表情、手勢、符號、數字與實物照片等。例如空服人員的安全示範、博物館作品編號與語音導覽的數字對應,或指標上明確的箭頭標示,這些都能讓不同語言背景的旅客很容易理解與操作。

對於旅宿業、交通業與展覽場館而言,善用這些共通語言,不僅能降低語言與人力服務成本,更能提升國際旅客的使用滿意度。

考量多元需求的貼心設計

當旅客帶著行李、嬰兒車或陪同長輩出行時,若能順暢移動、資訊清楚,整體印象就會大幅提升。在公共環境與服務的規劃應尊重不同國籍、宗教與文化等旅客的需求。像是現在有些國際機場、地鐵車站或觀光景點會設置穆斯林祈禱室、穆斯林友善廁所等。台灣有清真餐廳、素食餐廳,讓不同宗教的旅客有所選擇。

台灣有很多新移民和移工,一些交通場站、觀光景點有設置穆斯林祈禱室或友善廁所。

以友善服務迎接世界旅客

疫情過後機票價格上漲、服務人力暫時短缺等,導致旅遊成本提升,即便形成「報復性旅遊潮」,旅客還是會思考要把這筆旅費花在哪一個國家或城市,也容易將旅行體驗的感受放大,成為是否再次前往的關鍵。

所有觀光與文化單位必須認真思考設計策略與服務品質,而導入通用設計與跨文化服務理念正是時候。從標示與介面優化,到服務人員的應對訓練,只要在細節中建立共感,就能讓外國旅客、年長者與身心障礙者都感受到同樣的便利與尊重,進而提升國家或城市形象。

相關閱讀:〈國際化服務及友善觀光〉、〈為使用者優化服務、提供重要資訊〉、〈跨世代的設計需要同理心與換位思考〉、〈通用介面同時滿足新手與熟手

高齡友善與失智友善的推進與落實

高齡友善與失智友善的推進與落實

隨著高齡人口與失智症者逐年增加,公共環境與建築在設計之初若沒有考量到這些使用族群的需求,後續著手改善的成本勢必高出許多。而真正的高齡友善與失智友善,不只是設置無障礙設施,應從動線、標示、照明、甚至服務流程全面思考,讓所有來訪者都能安全、便利與安心。

既有建築的改善策略

若非新建築,一樣可以進行高齡友善與失智友善的改善。既有建築可依照改善目標的迫切性、經費及施工規模,分為短期、中期及長期規劃,並以「低成本、短工期、具彈性」為主要原則,讓改善計畫逐步實踐。

短期改善可從標示清楚、動線優化、服務流程調整等低成本且可立即執行的項目著手,快速打造良好、有感的使用體驗。中期改善可聚焦新增或改善設施、空間局部改造、增加多感官輔助等需投入一定經費與工期,但能有效提升整體環境可及性與便利性的項目。長期改善可納入屬於結構性或整體性翻新工程,以利籌措經費或安排適合的施工時期。

公共環境或建築的改善,標示屬低成本且短期可執行完成,能快速提升使用體驗的項目之一。
高齡人口比例增加,展演場地需增設輪椅座位席,這類的空間局部改造可列入中期改善項目。

從推動與落實到提升意識

推動高齡友善與失智友善,不只是改善一個建築物,而是形塑一種能持續擴散的價值觀。不論是推動單位、施工廠商、使用環境與服務的民眾,都會逐漸提升友善的意識。當更多公共空間能以低成本、彈性、多元的方式落實友善環境,便能接近一個更安全、便利且共融的社會。

政府與公共機構來說,友善環境是政策推動與公共服務品質的展現。高齡友善與失智友善可讓醫療與長照場域減少風險,提升照護體驗。教育與文化場域應有更包容的空間促進世代共融、文化平權。而透過友善環境的實踐,能凸顯企業與組織的永續價值、社會影響力。

教育與培訓是推動的關鍵

任何設計與改善,若缺乏人員的理解與落實,效果都會大打折扣。因此,從管理者到第一線服務人員,若能接受高齡友善、失智友善與通用設計等友善環境觀念與應用的培訓,不僅能提升環境品質,也能讓服務更具溫度,公共空間的軟硬體都更友善所有使用族群。

相關閱讀:〈通用設計培訓:公部門、企業與學校必備的核心能力〉、〈以通用設計打造便利與安全的友善環境〉、〈從高齡化到小宅趨勢:建築師與室內設計師必備的通用設計思維〉、〈通用設計與自主能力:高齡社會的關鍵策略

從共融公園到友善環境設計

從共融公園到友善環境設計

近年來,全台各地陸續推動與建置「共融公園」與「共融遊戲場」,希望讓一般兒童與身心障礙兒童都能夠使用與遊戲。然而,在落實過程中,有時會出現「美意大於實效」的問題。

例如,有些公園為了阻擋機車進入,在出入口設置了「電流急急棒」般的不鏽鋼車阻,機車確實進不來了,但娃娃車與輪椅可能無法通行或進出不便。這樣的設計違背了共融公園希望人人都方便使用的精神,也影響了某些族群的使用意願。

有些公園設置的機車車阻導致娃娃車與輪椅無法通行或進出不便。

可及性:讓每個人都能進入與使用

設計共融公園的第一步,就是要確保「可及性」。不論是兒童、推娃娃車的人,還是使用輪椅的民眾,都能方便地進出公園,並接近遊具或設施。

入口設計應避免不必要的高低差,確保輪椅、娃娃車能順利通行。若必須設置車阻,也應採用兼顧安全與通行的設計。遊具設計需兼顧不同身高與使用方式,讓坐在輪椅或娃娃車上的孩子也能參與操作。空間動線要寬敞、安全,讓陪伴者與兒童能夠一同進入,避免「只能看,不能玩」的情境。

共遊性:從多感官設計到親子同樂

除了「進得去、用得到」,共融公園的更高境界是追求「一起玩」的價值,也就是共遊性。例如採取多感官設計,透過聲音、顏色、觸感等多元刺激,讓視障、聽障與一般兒童都能感受到遊戲樂趣。

遊具採取多感官設計,可以讓視障、聽障與一般兒童都能感受到遊戲樂趣。

成人與長者也是公園的使用對象,若能將需求一併考量就更好了。親子同樂的設計不只是「大人能用」、「小孩能用」,而是能「一起用」。像是大人與孩子能同坐的圓盤鞦韆、爺孫可以一起合奏的音樂遊具等等,這樣才能真正促進跨世代互動。

圓盤鞦韆是可以讓一般與身障兒童、青少年與小朋友、親子同樂的共融遊具。

從公園到城市:通用設計的價值

從共融公園的案例,讓我們看到「設計思維」如何影響公共空間的使用經驗。如果能將共融、通用設計概念延伸到更多領域,將可提高社會環境的友善程度。

政府單位在城市更新、社區營造、公共建築的設計或改善時,可以思考不同使用民眾的需求。交通與運輸業可在車站、候車空間規劃時,考量高齡者、身障者與一般乘客都能更便利的設施。餐飲與零售業可以「可及性 + 共遊性」應用在「顧客體驗設計」,打造讓一家老少都能方便進出、安心消費的空間。

先理解再行動:共創友善的環境

許多單位在規劃時都有「想做好」的心意,但若缺乏對不同使用族群需求的理解,結果往往會出現某些使用者「可用,卻無法靠近」或「可靠近,卻無法用」,甚至「人人可用,卻沒有人想用」等尷尬局面。

因此,無論是政府機關、建築設計團隊、交通運輸或餐飲零售業,都需要系統化的通用設計培訓。這不僅能避免設計錯誤與後續補救成本,更能創造真正友善,且具永續價值的公共環境與服務。

相關閱讀:〈共融公園的好處〉、〈讓障礙者、大小朋友可以同樂的遊戲或玩具〉、〈同時滿足不同使用族群的需求〉、〈通用設計培訓:公部門、企業與學校必備的核心能力

以通用設計打造便利與安全的友善環境

以通用設計打造便利與安全的友善環境

「預防勝於治療」不只適用於醫療,也適用於生活。候車亭沒有動態資訊時,人們因不確定何時等到公車而焦慮不安;若能透過電子看板或 App 清楚告知到站時間,壓力自然消除。

同樣地,日本有飯店以漸亮的燈光與鳥叫聲取代鬧鐘,幫助住客以自然方式醒來;若餐廳設有限時用餐,對需細嚼慢嚥的長者卻可能造成緊張。好的設計能避免不必要的壓力,帶來更自在的生活體驗。

候車亭呈現公車動態資訊,等車的人們可以避免焦慮,也可留意上車。

理解差異,需要更包容的設計

不同族群對環境的感受差異很大。視障者可能擁有更敏銳的嗅覺與聽覺,自閉症者則常展現藝術天賦。若我們願意理解這些差異,就能規劃出適合的工作與環境,讓每個人都能發揮所長。通用設計的核心,在於讓不同能力的人都能融入社會。

打造友善的公共環境與服務

友善社會不只避免危險,更要讓人安心。像是增加人行道的休息設施、調整斑馬線秒數、設置安全島,或是提供清楚放大的資訊與語音導覽,都能幫助長者與行動不便者更自在地出門。

夜歸時的路燈、公共場所的清晰標示,這些看似小細節,其實都能大幅提升安全感。當環境對所有人都安全便利,城市就會更具韌性與人性。

不只靠文字:多元資訊傳遞方式

在日本便利商店,櫃檯張貼常見問題的圖文解說,幫助店員與聽障者或外國觀光客更順利溝通。德國火車則以圖示呈現車廂功能,遠看就能理解。這些都是「資訊可及性」的展現。

生活中還有更多例子,像是垃圾車的音樂、救護車的警笛聲,讓人即使看不見也能掌握資訊。所謂的「看不見」並非只有視障者,當明眼人的視線被建築物遮蔽,或身處不同空間,一樣可以透過聽覺接收到資訊。當資訊透過文字、圖示、聲音、觸感多重管道傳達,就能讓更多人不需依賴他人而能獨立生活。這也是「多感官設計工作坊」希望引導更多人學會並落實多感官設計的原因。

日本有便利商店將常遇到的需求做出圖文選項,方便聽障者與店員溝通(陳苑伊提供)。

通用設計不只為了弱勢族群

通用設計不只是「考量弱勢族群或身心障礙者」,實際上它能讓所有人受惠。觀光客看不懂文字時,圖示能幫助理解;行色匆匆的上班族也因即時交通資訊而減少焦慮。通用設計不是額外的負擔,而是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每一個人的自主能力它讓社會更高效,讓不同年齡、不同能力的人都能自在生活。

政府單位若能將通用設計納入交通、教育、社會福利與都市規劃等各領域,將能有效提升公共服務品質;企業若能在產品、服務、空間中導入通用設計,不僅能擴大客群,也能建立品牌口碑。通用設計培訓不只是落實「友善」、展現「貼心」,更是提升效率與競爭力的關鍵。

通用設計與自主能力:高齡社會的關鍵策略

通用設計與自主能力:高齡社會的關鍵策略

當我們談到高齡化、少子化與照護壓力,社會多半聚焦在「如何提供更多照顧資源」。然而,更應該回到根本的問題來思考:能否讓每個人保有更多自主能力,減少對照顧的依賴?

自主能力的提升,代表著高齡者或身障者能自己完成生活中的大小事,從吃飯、外出、操作產品、理解重要資訊,到參與社交活動。這不僅減輕家庭與社會的照護負擔,也能提升自我價值與生活尊嚴。這正是「通用設計」能發揮關鍵影響的地方。

照片中用對話框呈現兩句話。上面為「在我們的城市裡,老人比小孩多」,下面為「高齡照顧服務卻比幼兒園還少」。
高齡照顧服務對高齡社會固然重要,但提升高齡者的自主能力更為重要。

落實通用設計便能提升自主能力

對一般人來說,很多生活小事都能自己做到,如果有通用設計,就是更方便,生活起來更輕鬆、更有效率,但對於高齡者或身障者等行動不便者,通用設計可能是他們能不能自己做到的關鍵。

一般人等捷運或公車,可以看電子看板得知,得知不會遲到可避免焦慮,如果會影響後續行程也可以馬上做調整。但視障者必須要透過語音或廣播通知才能得知。生活中資訊、產品、介面與服務等所有設計如果有考量到更多使用族群,就能讓更多人能夠自己使用。

例如 Google Map 新增「無障礙設施」與「擁擠度」資訊,能讓輪椅使用者與長者放心搭乘捷運。洗髮乳瓶身的觸覺凸點,讓人即使閉眼也能分辨,對視障者與一般人在洗頭時都同樣受用。自助機台若能避免「只有年輕人看得懂」的設計,就能讓更多人不必仰賴他人協助完成操作。

這些案例都展現了:當設計考量更多元的使用者與使用情境,就能轉化為「自主性」的提升。

日本洗髮乳的瓶身幾乎有做凸點,讓閉眼洗頭的一般人和視障者都能以觸覺分辨,不會和潤髮乳混淆。

自主能力創造社會的正向循環

當一個人能夠自己出門、自己購物、自己處理日常事務,不僅減少了需要被照顧的次數與頻率,也更願意參與社會活動。這會形成一個正向循環:提升自主能力 → 減少對他人依賴;減少對他人依賴 → 降低照顧人力需求;提升自主能力 → 更多社會參與;更多社會參與 → 延緩身心退化;延緩身心退化 → 保持生活品質與尊嚴。

這樣的正向循環,不僅對個人有益,對家庭、社會與政府資源分配,都是長遠的「投資」。

加速通用設計的落實是關鍵

通用設計可落實在所有領域,包括食衣住行育樂,所有組織與單位都可以成為落實通用設計的種子。中央與地方政府單位應在公共建設與便民服務平台中導入通用設計,能提升全民的使用效率,並展現因應高齡社會的行動力。包括社會局、勞動局、衛生局、交通局等各局處都需要因應高齡社會與保障身障者人權,致力推動友善環境、落實自主生活相關政策。

除了政府,醫療與長照機構應善用通用設計來減少人力照顧的頻率,讓住民能更自主生活,同時避免照顧人力吃緊或過勞,也能提升照護品質與減輕壓力。企業與設計團隊若能設計更為通用設計的產品、符合通用使用性的介面,不僅可擴大市場,提升使用者操作意願與信賴感。學校與教育機構應培養具備通用設計思維的教職員與學生,為未來社會投資更多通用設計人才種子。

讓自主成為最好的社會支持

自主生活意味著更少的照護壓力、更高的生活品質,以及更多參與社會的可能。對高齡者與身心障礙者來說,這樣的設計能延緩退化、維持尊嚴;對家庭與社會來說,則能節省人力成本,促進共融。投資通用設計,就是在投資每個人的自主能力,當更多人能自由生活,整個社會也才能真正永續前行。

讓障礙者、大小朋友可以同樂的遊戲或玩具

一端是有靠背,另一端是沒有靠背的盪鞦韆,幼兒、大孩子,或親子可以一起玩。

日前聽到圍棋高手分享一個「冷知識」:原來日式圍棋的黑子與白子不一樣大,黑子要比白子厚一點!雖然視覺上會覺得差不多,但平放近看或是仔細觸摸,就會發現差異。

不曉得這樣些許的差異,是否足以讓視障者依此進行判別,進而參與圍棋遊戲?要讓視障者也能一起玩圍棋或五子棋,其實並不會太難,只要將其中一色的棋子做出紋路,將棋盤格線立體化(略高於棋盤),再在棋盤與棋子內部加上磁鐵,讓他們更容易辨別手中的棋子、格線,也不用擔心會因為看不見而把棋盤打翻。

視障者也能玩的五子棋,黑棋有紋路,棋盤格線略高於盤面。
視障者也能玩的五子棋,黑棋有紋路,棋盤格線略高於盤面。

左撇子的使用習慣經常被忽略

除了視障者,左手慣用者的需求也經常被忽略。很多人都喜歡玩的撲克牌,花色往往呈現在牌面的左上角及右下角,當左手慣用者朝向他們習慣的左邊整牌時,剛好就會將上方所有的花色遮住。要避免這情況發生,只要讓花色出現在牌面四個角落就行了。

另外,現在有越來越多樂齡桌遊、混齡桌遊、跨世代桌遊和視障者也能玩的桌遊。隨著3C產品的發展,許多玩具與遊戲在聲光效果的部分都有所提升,甚至加強了手感或體感,這部分除了讓玩家有更好的享受,對視聽障者的參與也有幫助。

讓撲克牌四個角落都有花色,且放大些,左手慣用者與弱視的人都很方便玩。
讓撲克牌四個角落都有花色,且放大些,左手慣用者與弱視的人都很方便玩。

共遊玩具增加同樂機會

1990年,日本玩具協會正式以「共遊玩具」的名稱與理念進行推廣,也制定了標識,如果是視障小朋友也能玩的玩具,會在包裝上印有拉不拉多導盲的圖案,如果是聽障小朋友也能玩的玩具,則採用兔子圖案。共遊玩具是以身障小朋友能一起遊戲作為玩具設計的目標,但對於現今少子化的趨勢、很多長者幫忙照顧孫子的情況,讓更多不同感官能力的小朋友或長者一起玩,可以增加同樂機會。

公園不該只考量兒童需求

不只是玩具,遊樂園的遊樂設施和公園的遊具也要能「共遊」。近年來,我國許多地方紛紛設置的「共融公園」,就是以所有兒童都能一同玩樂、遊戲與發展能力為目標進行規劃。公園與遊具的設計除了考量一般兒童及特殊需求之兒童的使用,若能同時考量親子及老幼同樂、共遊或互動的需求則更好。一來可避免帶孩童前往公園的家長或長者在一旁照看感到無聊,二來可趁此機會增進跨世代的情感。

一端是有靠背,另一端是沒有靠背的盪鞦韆,幼兒、大孩子,或親子可以一起玩。
一端是有靠背,另一端是沒有靠背的盪鞦韆,幼兒、大孩子,或親子可以一起玩。

期望未來不論是在大型的都會公園,或是小巧的鄰里公園,都不會再看到照顧者群聚聊天、被照顧的對象坐在輪椅上曬太陽或發呆放空;小朋友在遊具間追趕跑跳碰、父母或祖父母在旁邊滑手機與無聊等候,而是更多親子共遊、老幼同樂、大朋友與小朋友笑得開懷的畫面。

原始來源:天下獨立評論 余虹儀專欄 「我們可以一起玩嗎?讓障礙者也能輕鬆同樂的遊戲設計

此文正式取得「獨立評論@天下」授權刊登

相關閱讀:〈共融公園的好處〉、〈共融公園的可及性與共遊性

「讓大家都可以用」很重要

橫式門把

在推廣通用設計觀念時,偶爾會聽到有人質疑:「你說的特殊使用族群人數又不多,也不是我們產品主要目標族群和服務對象,為什麼還要花時間特別考慮這些人的需要?」

然而,很多人可能沒注意到,自己在某些生活情境下,與這些特殊使用族群其實有相同或相似的需求。這時,通用設計的巧思不僅讓人感到貼心,更可能因此帶來創新的用品或服務呢!

單手撐傘或抱小孩只剩單手能做事

例如,在經常下雨的台灣,特別是最近的梅雨季節,或是夏日午後雷陣雨,路上行人往往一隻手撐傘,只剩一隻手得空。在這種時候,撐傘的一般人就跟失去一隻手的肢障者很像。如果在包包裡的手機響了,要怎麼只用一隻手打開包包,拿出手機順利接聽?這時,一個通過設計做得容易開關、單手即可順利使用的包包,就是許多人的需要。

另外,很多爸爸媽媽在照顧嬰幼兒時,經常一手抱著小孩,只能空出一隻手處理其他事情。像是幫小孩換尿布時,一邊要處理亂動個不停的寶寶,另一邊又要拿濕巾幫寶寶擦屁股,處理髒尿布再換上新的。這時,標榜「單手即可開啟」、方便抽出的濕紙巾,對爸媽來說就很重要。

每個人都有行動不便的時候

又如,當手上有汗水,或是剛洗了手、抹了乳液或護手霜,滑滑的雙手要開喇叭鎖門把,是不是就覺得有點困難?這時,你的情況其實就跟握力不足的老人家一樣。不過這個問題也可以靠設計解決,只要家中採用橫式門把,就可以避免困擾。甚至在雙手提滿物品時,也可以不用空出雙手來轉開門,只要用手肘、臀部等部位將門把往下壓一下,便可打開了。

比起圓圓的喇叭鎖門把,橫式門把更容易輕鬆開啟。

很多時候,我們也是「特殊族群」

這樣想一想,我們生活中其實有很多情況,都會讓人產生短暫的行動不便或感官失能。比如拉著行李箱、扛著腳踏車、推著娃娃車,你的狀況是不是跟乘坐輪椅無法爬樓梯、必須靠輪子與斜坡才能移動的人有點像?身處在交通吵雜的地方接聽電話,就算聽力再好可能都無濟於事,是不是也能稍微體會重聽者的感覺?或者方向感不好的人,就算看到一大張詳細的地圖,也找不出自己的位置,無法辨別圖標資訊,彷彿另一種視障者……。這些時候,如果有任何能幫助到這些特殊使用族群的設計,你碰到的困擾也能夠被解決。

一段斜坡道不只幫助輪椅使用者,也幫助攜帶行李和推著娃娃車的人;能夠傳送圖文訊息的通訊軟體、可以面對面通話的智慧型手機,不只幫助聽障者,也讓很多人在無法說話的時候,都能與人溝通;附有語音功能告知使用者所在地、周邊設施與方位資訊的導覽地圖,不僅幫助視障者,也讓看不懂地圖的「路痴」可自行理解。

日本有些導覽地圖上不只有點字,還有語音功能可聆聽。

若是我們始終只認為「特殊使用族群是小眾,不必在意他們需求」,而逕自以「一般人」的習慣進行設計,反而可能在這些特殊狀況下讓使用者感到不便。相反的,能夠多設想不同族群的使用習慣、在小細節上注意,則會為使用者帶來更貼心的感受。

原始來源:天下獨立評論 余虹儀專欄 「「讓大家都可以用」有多重要?廠商的細心與貼心,就隱藏在細節設計中

此文正式取得「獨立評論@天下」授權刊登

相關閱讀:〈跨世代的設計需要同理心與換位思考〉、〈想改變對方要先換位思考〉、〈不同使用族群模擬體驗

考量視障者行走的安全

天橋樓梯下方沒有做遮擋設計,視障者在人行道行走時很容易撞上

試試看:如果閉上眼睛,從家中走到附近的便利商店,短短幾分鐘路程,你可以安心且安全地抵達目的地嗎?

仔細檢視我們生活的環境,經常出現各種障礙物。如隨意停放的汽機車、騎樓的堆積物、人行道的凸出物,甚至交通建設和公共空間的設計,本身就伴隨著障礙,明眼人若不小心都可能會撞上,更別說視障者該怎麼閃避這些危險了。

在設計上提供「非視覺」的線索很重要

天橋的樓梯下方常常沒有做任何遮擋設計,使用導盲杖的視障者會以為前方沒有障礙物,很容易就撞上了。現在有很多特殊造形或結構的建築物,也常在設計時忽略了提供視障者行走所需的線索。

天橋樓梯下方無遮擋設計,很容易讓視障者撞到頭。

其實,任何建築物在形成斜面的時候,都應注意下方的設計,也就是提供看不見的人一個可感知的「邊界」。要產生邊界的做法有很多種,例如可在斜面下方地面做出一段稍微突起的物件,讓視障者能意識到前面有東西,就能避免走到斜面下方撞到頭。這個物件只要能讓導盲杖可以感知到就好,並不需要拉高到屏蔽視線,甚至也可以採用半透明材質,把視覺的影響降低。

日本某車站前的傾斜柱子下方設有欄杆,可避免路人不慎撞到。

視障者也可以用「看」的

提到視障者,很多人都會想到全盲的人,也會想到點字。然而,「視障者」並非是指完全看不見的人,舉凡全盲、弱視、視覺功能有所缺損等等,皆可統稱為視障者。尤其是很多並非全盲的人,如白內障、老花眼、黃斑部病變、飛蚊症與青光眼患者,通常不會學習點字。大多數有學習點字的人是先天或從小失明的人。因此,重要的交通和動線標示不能只提供如點字這種非視覺的資訊,也應提供一定程度上以視覺呈現的資訊,讓弱視的人也能看得清楚。

另外,如果要使用點字,也要注意點字本身是有分不同語言的,使用英文、日文或中文的人,所使用的點字也是不同的。因此,如果要讓外國盲人也能理解,就需要使用英文的點字。當然,非視覺的資訊不只有點字,提供語音也是一種形式。

在扶手的方向資訊上只有提供點字是不夠的。
同時提供文字與點字方向資訊的扶手。

認識並了解導盲犬的需要

根據台灣導盲犬協會的資料,台灣目前約有42位導盲犬使用者。訓練合格且配對成功的導盲犬的數量雖少,尚無法滿足台灣有需求的使用者數量(至少需要600隻),但導盲犬確實存在於我們的社會之中,未來也會陸續增加。

因此,大眾對導盲犬都應有基本認識,包括不餵食、不干擾、不拒絕導盲犬,以避免在公共場所遇到導盲犬時,影響其工作的執行。現在有越來越多公共場所有「歡迎導盲犬」的標示,部分大眾交通工具也有考量到導盲犬所需的乘坐空間。

有些公車設有歡迎導盲犬的標示與乘坐空間。

原始來源:天下獨立評論 余虹儀專欄 「樓梯、天橋、傾斜的裝飾柱……這些不注意的小角落,對他們特別危險!

此文正式取得「獨立評論@天下」授權刊登

相關閱讀:〈視覺障礙的種類與困擾〉、〈視覺以外的感官洞察力〉、〈五感減一洞察訓練

同時滿足不同使用族群的需求

鋪設導盲磚時預留了輪椅通行的路徑

不同使用族群的需求應共同考量

在推動無障礙設計時,很多人關注的通常是特殊使用族群的需要,比如針對輪椅使用者、視障者或聽障者的各自需求。但有時,不同需求間會產生衝突或矛盾,「導盲磚」的問題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台灣的無障礙環境為了友善視障者,多採取鋪設導盲磚的作法。然而,凹凸不平的導盲磚常影響輪椅使用者的通行,特別是不堪顛簸的脊髓損傷患者,更是辛苦。有些單位因此開始撤除導盲磚,但又反過來使得視障者走在人行道上心驚膽顫。

這樣的兩難有解嗎?其實,如果導入通用設計觀念,在設計初期就同時考量輪椅使用者與視障者的需要,就能發展出兩全其美的作法。

例如日本福岡市地下鐵七隈線2005年完成的車站,在較寬的閘門前方特意去除部分導盲磚,維持導盲路線,但預留輪子通行的區域,讓輪椅通過時不會因為碰到導盲磚而產生震動,但又能讓視障者順利行進。

日本福岡市地下鐵七隈線車站考量輪椅通行,去除部分導盲磚。

滿足多方需求可能產生創新作法

如果把思考的範圍擴大,其實導盲路線不是只能設置凹凸不平的導盲磚,還有其他不同作法。例如使用和路面色調有明顯對比、能讓弱視者看見的顏色方便辨認;能讓全盲者用導盲杖或腳部觸覺進行辨識、但不影響其他用路人的形狀設計;甚至具有明顯邊界感的花台,也可以幫助引導方向。

最近交通部與內政部營建署就合作推出「導盲斑馬線」計畫,在斑馬線旁邊畫出兩三條垂直標線,比傳統標線略為凸起。一般斑馬線只有厚度0.2公分,導盲標線則有0.6公分高,這樣的設計能方便視障者感知斑馬線的正確方向。這個計畫目前已經在台北市、新北市與桃園市等地試辦中,如果測試結果良好,將會納入正式法規。

交通部與內政部營建署推出的「導盲斑馬線」正在試辦中。

不應忽略或影響一般大眾的需求

除了設置導盲磚產生的衝突,給視障者的點字也是一個問題。以往設置點字常常直接放在圖片或文字上方,反而影響到明眼人的閱讀觀看。不過,全球落實通用設計最徹底的國家──日本,則會使用透明無色的材質,即使放在文字上也不會影響閱讀。

使用透明無色的點字,不會影響明眼人閱讀。

可以說,要進行設計考量或服務規劃時,需要先確立使用族群有哪些,再盤點這些族群的需要。若是有相同困擾的部分就進行整合,一併解決。例如老人家因年長退化,小孩因尚未發育完全而握力較差,有些身障者則因手指不靈活不易握住原子筆,若能設計出不需要太用力就能輕易握住、且不容易從手中掉落的原子筆,便能掌握這三個使用族群的共同需要。

原始來源:天下獨立評論 余虹儀專欄 「人行道上,該不該放導盲磚?

此文正式取得「獨立評論@天下」授權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