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代的設計需要同理心與換位思考

照片中有兩個遙控器,上面的電視遙控器有很多實體按鍵,下面的Apple TV遙控器上面只有六個實體按鍵,操作時要搭配電視螢幕中出現的虛擬按鍵

想像一款全新、有螢幕的3C產品,同時交到一個學齡前小朋友、一個年輕人和一個老人家手中,大家會分別做些什麼?

學齡前的孩子,可能理所當然就伸手滑開螢幕。年輕人可能會在打開螢幕後開始尋找虛擬按鍵,老人家則是想先弄清楚實體按鍵在哪裡。不同世代從小接觸的事物不同,在使用工具時的直覺反應和習慣也不一樣。

面對一個新產品,不同人的認知與學習能力多少都會有差異。如果一項設計與服務想要讓各個世代的人都能夠輕鬆使用,就不能忽略這些習慣與背景。

小朋友正用手指滑動手機螢幕
現在的學齡前兒童看到有螢幕的3C產品,多會直接用手指滑滑看。

在現今社會,擁有「跨領域」專業常是許多企業尋找人才的加分條件,經營「斜槓」人生也成為許多人追求的目標。有些人大學選唸工程,碩士改讀設計,有些人文背景出身的人,則是嘗試進入科技業工作。不論是透過求學或工作環境,選擇一路都在同個領域鑽研或就業的人相較從前,確實比較少了。跨領域的好處很多,可以從比較多角度去思考,產生創意或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可能有所提升。

淺顯易懂方能傳遞,善用比喻較好溝通

在現今社會,擁有「跨領域」專業是許多企業尋找人才的加分條件,經營斜槓人生也成為許多人追求的目標。有些人大學選唸工程,碩士改讀設計,有些人文背景出身的人,則是嘗試進入科技業工作。不論是透過求學或工作環境,選擇一路都在同個領域鑽研或就業的人相較從前,確實比較少了。跨領域的好處很多,可以從比較多角度去思考,產生創意或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可能有所提升。

知識和技能的傳遞,對於能理解不同世代與不同背景的人也很重要。而各種知識要能傳遞與累積,各項專業要能傳承與創新,首要條件都是要「淺顯易懂」。唯有讓學習的門檻降低,才能提升學習者的信心。另外,透過日常生活的共同經驗作比喻也是一種比較容易「溝通」或「說明」的方式。

舉例來說,在網站開發的領域,有一個專有名詞:響應式網頁設計(RWD,Responsive Web Design)和自適應網頁設計(AWD,Adaptive Web Design )。很多人可能分不清楚兩者的差異。就算能google找出兩者的定義與說明,可能還是一知半解。這時候,具備網頁設計專業的人若能善用比喻,就比較容易讓非專業者理解。以下是兩者的定義與朋友提供的說明,大家不妨比較一下,就能感受到運用生活經驗做說明的好處。

定義:響應式網頁設計(RWD)是可以讓網頁自動適當顯示於各種不同裝置,包括桌機、手機與平板等。自適應網頁設計(AWD)是針對不同裝置分別給予不同的網頁呈現。

朋友:響應式網頁設計(RWD)是單純針對不同的畫面寬度都可以適當的呈現。自適應網頁設計(AWD)則是除了針對不同畫面寬度,還可以針對什麼樣的設備,給予更適當的呈現,像iOS跟Android設備,縱使畫面一樣寬,也可能針對設備的特性,給予不一樣的呈現與體驗。

同理心與換位思考是理解對方的開始

要理解不同世代的人,不是等自己到了那個年紀,要了解不同知識背景的人,也不是一定得去旁聽各個科系、從事各行各業。透過細微的觀察與訪談,還是有機會了解不同領域與族群的想法與經驗。不論是跨世代或跨領域的理解,最基本的態度是要先有同理心,並以「換位思考」的方式,從對方的角度去思考,才能更貼近其想法。關於換位思考的部分,也可參考〈想改變對方要先換位思考〉一文。

原始來源:天下獨立評論 余虹儀專欄 「設計如何跨世代?同理心與換位思考,是理解的開始

此文正式取得「獨立評論@天下」授權刊登

相關閱讀:〈不同使用族群模擬體驗〉、〈「讓大家都可以用」很重要

讓障礙者、大小朋友可以同樂的遊戲或玩具

一端是有靠背,另一端是沒有靠背的盪鞦韆,幼兒、大孩子,或親子可以一起玩。

日前聽到圍棋高手分享一個「冷知識」:原來日式圍棋的黑子與白子不一樣大,黑子要比白子厚一點!雖然視覺上會覺得差不多,但平放近看或是仔細觸摸,就會發現差異。

不曉得這樣些許的差異,是否足以讓視障者依此進行判別,進而參與圍棋遊戲?要讓視障者也能一起玩圍棋或五子棋,其實並不會太難,只要將其中一色的棋子做出紋路,將棋盤格線立體化(略高於棋盤),再在棋盤與棋子內部加上磁鐵,讓他們更容易辨別手中的棋子、格線,也不用擔心會因為看不見而把棋盤打翻。

視障者也能玩的五子棋,黑棋有紋路,棋盤格線略高於盤面。
視障者也能玩的五子棋,黑棋有紋路,棋盤格線略高於盤面。

左撇子的使用習慣經常被忽略

除了視障者,左手慣用者的需求也經常被忽略。很多人都喜歡玩的撲克牌,花色往往呈現在牌面的左上角及右下角,當左手慣用者朝向他們習慣的左邊整牌時,剛好就會將上方所有的花色遮住。要避免這情況發生,只要讓花色出現在牌面四個角落就行了。

另外,現在有越來越多樂齡桌遊、混齡桌遊、跨世代桌遊和視障者也能玩的桌遊。隨著3C產品的發展,許多玩具與遊戲在聲光效果的部分都有所提升,甚至加強了手感或體感,這部分除了讓玩家有更好的享受,對視聽障者的參與也有幫助。

讓撲克牌四個角落都有花色,且放大些,左手慣用者與弱視的人都很方便玩。
讓撲克牌四個角落都有花色,且放大些,左手慣用者與弱視的人都很方便玩。

共遊玩具增加同樂機會

1990年,日本玩具協會正式以「共遊玩具」的名稱與理念進行推廣,也制定了標識,如果是視障小朋友也能玩的玩具,會在包裝上印有拉不拉多導盲的圖案,如果是聽障小朋友也能玩的玩具,則採用兔子圖案。共遊玩具是以身障小朋友能一起遊戲作為玩具設計的目標,但對於現今少子化的趨勢、很多長者幫忙照顧孫子的情況,讓更多不同感官能力的小朋友或長者一起玩,可以增加同樂機會。

公園不該只考量兒童需求

不只是玩具,遊樂園的遊樂設施和公園的遊具也要能「共遊」。近年來,我國許多地方紛紛設置的「共融公園」,就是以所有兒童都能一同玩樂、遊戲與發展能力為目標進行規劃。公園與遊具的設計除了考量一般兒童及特殊需求之兒童的使用,若能同時考量親子及老幼同樂、共遊或互動的需求則更好。一來可避免帶孩童前往公園的家長或長者在一旁照看感到無聊,二來可趁此機會增進跨世代的情感。

一端是有靠背,另一端是沒有靠背的盪鞦韆,幼兒、大孩子,或親子可以一起玩。
一端是有靠背,另一端是沒有靠背的盪鞦韆,幼兒、大孩子,或親子可以一起玩。

期望未來不論是在大型的都會公園,或是小巧的鄰里公園,都不會再看到照顧者群聚聊天、被照顧的對象坐在輪椅上曬太陽或發呆放空;小朋友在遊具間追趕跑跳碰、父母或祖父母在旁邊滑手機與無聊等候,而是更多親子共遊、老幼同樂、大朋友與小朋友笑得開懷的畫面。

原始來源:天下獨立評論 余虹儀專欄 「我們可以一起玩嗎?讓障礙者也能輕鬆同樂的遊戲設計

此文正式取得「獨立評論@天下」授權刊登

相關閱讀:〈共融公園的好處〉、〈共融公園的可及性與共遊性

善用「視覺線索」幫助記憶、提升效率

善用「視覺線索」幫助記憶、提升效率

某次在東京地鐵的一間小小女廁,發現了4張提醒貼紙,上面都是提醒著同一件事,那就是「不要忘記您的東西!」

這樣的提醒標語出現在車站是很正常的,但小小的空間內出現4張,一張貼在一進門看到的牆面上、一張貼在置物掛鉤上方牆面、一張貼在門板上、一張貼在門把上。有需要貼這麼多張嗎?

如果是為了提醒有失智症的旅客,確實有其必要。

在東京地鐵一間女廁裡,發現 4張「勿忘您的東西」提醒貼紙。

善用「視覺線索」幫助記憶

為了方便工作,提升效率,人類總會想出很多妙招。例如海產店的冰箱有好幾台,廚師要怎麼從中快速找出所需食材?聰明的店家會自行在與食材相對應位置的冰箱門上貼食材名稱,於是不論哪一位廚師或助手要幫忙,都沒問題了。類似的做法也出現在重新拉皮的大樓,各個對外營業的單位深怕訪客找不到,會在鷹架包覆的外層張貼公司行號的名稱,讓使用者一看就知道在哪裡。

海產店冰箱門上有相對位置的食材名稱,不用考驗廚師的記憶力。
大樓拉皮期間,在外面張貼布條顯示公司位置。

還有販售多種商品的大賣場,如果缺乏完善分類與視覺線索,偶爾才前往採購的消費者很容易在其間迷路,難以找到自己要買的商品。對商家來說,清楚的產品分類與名稱、透明的冰箱門,加上食品整齊排放,可以讓消費者一目瞭然,減少賣場員工被諮詢的時間,也減少冰箱門因翻找食品而開啟的次數等。

這些作法看起來很簡單,但就是這種直覺設計,往往能幫助我們將生活中麻煩的事情變方便。

每個冰箱都寫上食品類別,且擺放整齊、一目瞭然,方便消費者購物。

辨識度的圖像,比文字更容易理解

以文字作為視覺標示,當然比沒有提供任何線索好。但如果可以用高辨識度的圖像來呈現,就算不識字或不會這種語言的人也有機會得知資訊。

只是,圖像的使用一定要讓所有觀者產生一致的認知,萬萬不能把飛機畫成汽車,把一個人畫成兩個人。例如日本九州地鐵的自動售票機設有不同人數、成人與兒童的票價不同,直接將按鍵上的資訊圖像化,即使外國人操作時也很好理解。

日本九州地鐵的自動售票機透過圖示清楚表達大人、兒童與人數。

善用視覺線索不僅能讓使用者不用自行記憶一些不常用的資訊,對初次使用者的幫助也很大。像是香港旺角郵局為改善過往郵局常見的效率問題,特別以壓克力材質的「大小型信件量度尺」取代不同信件尺寸與規範的文字說明。除了在郵局放置,民眾可直接將信件放上去比對尺寸大小,甚至信件的厚度都特別在壓克力板上挖空,讓民眾可放入信件,看看是否有超過。此度量尺另有販售,也有做成印刷品(紙),方便民眾買尺或拿紙回家對照。

香港旺角郵局的大小型信件量度尺讓外國人、老年人都很容易理解與對照。

這些設計乍看之下並不特別「厲害」,卻可說是為使用者設想周到的貼心舉動。不管是公司、政府或其他私人單位,下次想要與你的客群溝通時,除了使用文字,也不妨用更直觀具有辨識度的圖像試試,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喔!

原始來源:天下獨立評論 余虹儀專欄 「記不住?找不到?就善用視覺線索吧!

此文正式取得「獨立評論@天下」授權刊登

相關閱讀:〈為使用者優化服務、提供重要資訊〉、〈門牌設計的通用設計考量〉、〈拿掉顏色檢視視覺設計

介面設計應如何設定目標族群?

雅典地鐵自助購票系統結帳頁面會有歐元幣值與實際鈔票、硬幣的影像,讓外國人方便對照與理解

不久之前,我帶了一場「通用使用性介面設計工作坊」,讓學員練習簡化便利商店自助系統的「買火車票」流程,看是要刪減,或將兩個以上的步驟整併都可以。

成果報告時,有一組學員說要把「車次購票」的步驟刪掉,保留時段購票就好了,他認為根本沒有什麼人記得車次號碼,保留這個選項等於多此一舉。然而,另一位學員卻舉起手說,他都是記車次號碼而購票的!

又有一組學員,說要把本國人和外國人的選擇頁面刪掉,反正本國人就是輸入身分證字號、外國人就是輸入護照號碼,直接用輸入的號碼判斷就好了不是嗎?但另一組學員中剛好有位外籍人士,他提出除了護照號碼,也可以輸入居留證號碼喔!大家瞬間覺得使用者種類真的很多,需求差異也很大。

以使用需求進行使用族群的分類

很多時候,設計師或開發人員設定的「目標使用族群」可能不夠廣泛,也造成在設計系統的時候,忽略了少數人的需求。舉個例,如果請你想像「學校網站」的目標使用族群,大家可能很容易想到「教職員」、「在校學生」、「校友」和「訪客」,但如果是電商網站、交通購票系統、醫院自助掛號批價繳費呢?你能想出幾種不同的使用者?

類似這種可能有五花八門不同身分使用者的介面,可能很難用同一標準區分使用族群。這時,改由使用需求或使用者經驗進行分類,就比較容易切入了。

回到前面的例子,以「車次」購票或「時段」購票的兩種人,前者可謂「熟練使用者」或「專家」,後者比較是「偶爾使用者」或「新手」。這兩種使用者,就是通用使用性(Universal usability)所提到的,要顧及不同的「使用者知識差距」。因此,我們可以設計捷徑給熟練使用者或專家,讓他們能更快完成手續、不須過多引導。有些購票系統設有「快速購票」選項,就是一種捷徑。

而「本國人」與「外國人」有不同的身份識別資料要輸入,這兩種人則是通用使用性中提到的「使用者多樣性」。不同年齡、不同行為能力、不同國家和不同使用情境等等,都在這個範疇內。因此,公共操作系統最好可以提供多語言的操作介面,甚至透過國旗、紙鈔和硬幣等具體圖像搭配,讓外國人更容易理解。

任何介面的設計師或開發人員在設定目標族群時,不能只用年齡去評估,更不能只考量初次使用者,也要為熟練使用者提供更進階、有效率的服務,才有機會加強客戶黏著度。另外,使用者習慣或仰賴的操作需求不能隨意刪除,甚至要意識到使用者需求有可能會改變,例如因為操作類似介面的經驗增加,而變成專家使用者,或是因疫情關係,一些習慣實體店面購物的人也開始嘗試線上購物,他們就不再是毫無網購經驗的人了。這些都是在設計操作介面時可以考慮進去的。

原始來源:天下獨立評論 余虹儀專欄 「「簡化流程」不簡單!自動操作系統背後的人性需求

此文正式取得「獨立評論@天下」授權刊登

相關閱讀:〈通用使用性介面設計工作坊〉、〈介面設計應考量通用使用性〉、〈自助操作系統應滿足新手與熟手的需求〉、〈通用介面同時滿足新手與熟手

為使用者優化服務、提供重要資訊

東京地鐵車廂門上方的資訊看板

「老闆,雞排要切不要辣」、「老闆,雞排要辣不要切」、「糖要正常還半糖?少冰還去冰?要大杯還中杯?」在台灣,點份雞排、喝杯手搖飲料,甚至來碗蚵仔麵線要香菜或蒜末,都要做決定。有些餐廳的菜單厚厚一本,讓人看得眼花撩亂,點菜像讀本小書一樣久,有些則是像考試的答案卡,塗塗改改,得花上好一陣子才能完成點菜。菜單上呈現很多選擇與配對方式,看似貼心,對於有選擇障礙的人來說可能是一大折磨。

隨著健康飲食與個人化飲食的風氣,餐點客製選項越來越多。
有時點餐流程還需要服務生特別「教學」,點個餐像是做考題一樣費時。

我們的生活中,常充斥著複雜的設計與服務,有些確實讓人感到很貼心,有些卻讓人感到很麻煩,這中間的界線應該如何拿捏呢?

先在生活中找找,哪些資訊讓人眼花撩亂?哪些資訊讓人一目瞭然?哪些服務讓人感到貼心?哪些服務讓人感到不便?久而久之便能掌握那條界線了。

常以觀者角度思考

以前唸書時,不是用紅色原子筆就是拿黃色螢光筆來畫重點。現在畫重點的工具更多種,如果是用數位產品閱讀還可以變出更多花樣。然而,畫重點的原則仍是一樣的,那就是「重點畫太多就沒重點了」!資訊的安排也一樣,如果不能把真正重要的部分提示出來,而是什麼資訊都想呈現,都想強調,那麼,觀者在閱讀上就無法快速且精準地掌握重點了。

一個公告上出現了四種重點顏色,到底什麼才是重點?

重要資訊必須適時適地出現

不論是在公共場所,或是大眾交通運輸工具,經常可見很多重複的標示或警語,無非是怕民眾沒看到而使用錯誤發生危險。然而,重要資訊並不需要一直出現民眾眼前,只要在最關鍵的時候、最適當的地方出現,即能映入眼簾、進入腦海。

像是指引方向或目的地的標示,應放在人們最容易迷路的關鍵處,也就是岔路口。或者在較長的路徑上,怕使用者走久了產生不確定性,途中需要增加標示或提醒。除了上述兩種情況,同一條路徑上有多個相同的引路資訊,都是多餘的設置。

在視線範圍內即可看到「西一門」,就不需要再設置西一門的引路標示了。

資訊爆炸的時代需要整合

現在是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即使使用智慧型手機訂閱資訊,也需要使用整合手法或工具才不至於資訊爆量,如訂閱Google關鍵字、設定LINE關鍵字提醒等。如果這些資訊沒有被有效整合,也很難進到閱聽者的大腦裡。特別是緊急、重要或行銷重點資訊,不宜被廣大資訊淹沒。

任何類型的公告都應做有效整合,才不會讓訪客眼花撩亂。

以減法設計減少視覺負擔與使用困擾

而「減法設計」就是一種整合的思維,可以用來整合動線、標示與資訊,也能用來簡化服務流程,避免讓使用者感到繁瑣,或產生「鬼打牆」的糟糕體驗。

什麼是減法設計呢?就是盡量減少、去除不必要的資訊,避免讓使用者產生困擾與過多的視覺負擔。很多時候使用者不一定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設計或服務提供者最好能洞察市場或使用者需求,提出較佳方案或優化體驗。

像是日本東京有些電車到站資訊,除了語音報站名、顯示何側開門之外,還會標示出所在車廂號碼,以及出車廂後各出口及設施的方向。提供給旅客的資訊很多,但透過突顯重點資訊(即將抵達的站名:大井町),次要資訊用色塊(目前所在車廂:第六節)和圖示(出車廂往右走會有電梯和電扶梯)顯示,不會顯得凌亂,且在短時間內能快速掌握與理解,就是減法設計可以參考的形式之一。

資訊豐富也能一目了然的日本東京電車看板。

原始來源:天下獨立評論 余虹儀專欄 「覺得眼花撩亂、有選擇障礙?來試試減法設計吧!

此文正式取得「獨立評論@天下」授權刊登

相關閱讀:〈拿掉顏色檢視視覺設計〉、〈路標設計與登山教育〉、〈門牌設計的通用設計考量

拿掉顏色檢視視覺設計

多家電視台拿掉顏色後的選舉開票畫面

每當投票結束,總有許多選民會守在電視機前等待開票。以前,我通常會先瀏覽各家電視台的開票畫面,再選擇重要資訊看起來最清楚的一台來觀看,不過2020總統大選開票前,我發現公視將多家電視台的畫面整合在一個「開票直播平台」上,讓觀眾想選哪一家看就立刻可以點開,比起之前需要一台一台切換,好像省了不少時間。

而當各家電視台的畫面擺在一起,也讓人注意到各台之間排版、圖示與呈現手法的差異。究竟開票畫面的設計要怎麼做,才能讓有不同需求的選民都能順利觀看、理解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掌握資訊的重要性與易讀性

當所有電視台的開票畫面放在一起,就能發現:有些畫面的重要資訊一目瞭然,有些卻較為複雜,需要花一些時間找到重點。

當然,開票畫面要呈現的資訊很多,不可能一次包山包海,而觀眾也可能分布在不同的年齡層,有不同視力與不同資訊需求,因此,設計者需要做的,就是盡可能呈現出大家都重視的重要資訊、用清晰的方式呈現,而刪除掉不必要的訊息。

所有畫面排在一起,很容易看出哪些畫面的資訊較清楚。

例如,總統開票結果通常比區域立委受到更多選民關注,所以必須放在視線的最佳位置,也就是左上角,所佔畫面的比例與文字大小也需要大一些。在進行區域立委或政黨票數探討、或播放其他現場畫面時,也可做畫面更動或縮放,不過要注意過多的更動會形成視覺干擾的負荷,對於民眾獲取資訊是不方便的。又如,總統副總統候選人的號次雖然重要,但絕大多數選民都知道,真的要寫出來,也只需寫上數字即可,不用連「號次」兩字都寫出來。

另外,顏色與圖像若運用得當,有助於快速接收與判讀資訊,例如使用候選人政黨的黨徽或色彩,可以代替政黨資訊,不用另外把政黨名稱寫出來;但這麼做也要適可而止,太多、太雜亂的顏色圖案,反而會造成反效果。至於政黨色彩該用在色塊、票數還是人名等文字上?可能帶來不同的感受,但色塊的易讀性還是比較高。而總統副總統候選人搭配照片,也比起只使用人名為佳,這樣就算不懂中文或者對文字辨識有困難的人也能看懂。

以灰階呈現,確認對比是否夠強烈

在通用設計上,只要文字或背景有色彩,就要注意對比是否夠強烈,特別是充斥複雜資訊與運用多種顏色的畫面,缺乏對比的情況可能會讓色盲、色弱者難以辨別。而最容易掌握對比是否夠清晰的方式,就是將畫面先調成灰階試試看。我們會發現,當得票數字用政黨色彩呈現時,在白底上就沒有使用黑字來得對比清晰。

透過灰階色彩處理後,可掌握對比強度與色盲患者的需要。

當然,有些顏色是無法改變的,如政黨或企業等組織的識別色彩,電視台不可能隨意調整。但這些色彩上的文字顏色,或是這些色彩呈現的大小、形狀與位置,都是可以巧妙設計的。例如不把得票數放在色塊上,而是在旁邊以白底黑字呈現資訊,或是將色彩用在框線上等等,都是可行的作法。

另外,整體設計是否夠簡潔,也能透過灰階畫面檢視。如果在灰階畫面上已經顯得凌亂,一旦恢復色彩後,情況只會更糟。除去色彩後,由於少了鮮艷顏色的干擾,自然能關注到一些細節設計,如形狀、字體大小與粗細、資訊區塊的位置編排等是否恰當,有沒有干擾到重要資訊的易讀性等等。

如同台灣每次的重要選舉,各界總是呼籲選民「不看顏色,選賢與能」。在進行複雜的視覺設計時,或許也可以先「除去色彩」,確認整體設計與資訊呈現是否都能看得清楚。

原始來源:天下獨立評論 余虹儀專欄 「「不看色彩、只看本質」──拿掉顏色以後的開票畫面長怎樣?

此文正式取得「獨立評論@天下」授權刊登

相關閱讀:〈視覺障礙的種類與困擾〉、〈門牌設計的通用設計考量〉、〈路標設計與登山教育

路標設計與登山教育

路標設計與登山教育

台灣是一個多山國家。除了高山多,還有不少郊山與步道,不只台灣山友或民眾會去,還有很多外國人會慕名前來,一覽台灣的山林風景。因此,登山步道的指標設計一定要考量通用設計,不能只有台灣人看得懂,也要讓外國人一眼就明瞭,以避免走錯方向,增加登山的風險。

雪霸國家公園的路標設置非常清楚,且有英文。

路標和說明牌屬性不同

在分享登山步道指標的通用設計考量之前,必須先讓大眾有個認知:路標和說明牌的屬性是不同的。所謂的路標就是指引方向和目的地的指標,而說明牌則是單純的資訊介紹,例如動植物相關知識的介紹、登山步道的概況和登山注意事項的說明等等。因此,兩者的設置重點很不一樣。路標必須簡單、易視、易懂,明確地指出目的地的正確方向,且在稍遠處就能看清楚;而說明牌就可以容納較多資訊,並接受近觀才能獲取資訊。

用照片與實景的相對位置來介紹山頭,多數人都能輕易理解。

在大自然中的指標應考量環境

設在大自然中的指標,要考量的不僅僅是安全的指引正確方向和提供清楚資訊,還必須考量環境的狀況。在戶外,免不了風吹日曬雨淋,堅固耐用的材質是非常重要的。另外,為避免影響生態環境,也要考慮使用的材質是否會產生危害自然的成分,並在維持路標功能之餘,選擇與自然環境較和諧的設計。

因此,多數登山步道的路標會選用堅固耐用的木材或金屬,為避免磨損太快,也會採用刻文方式來呈現路標上的文字。

雪霸國家公園使用木頭搭配鐵片作為生態植物的說明牌。
為避免磨損太快,步道路標常會採用刻字呈現。

愛護生態環境是基礎教育

在大自然的環境中,有些設計會讓人感到突兀,似乎與這片山林格格不入,例如一些危險的警語標示。當然,主管單位可能也很不願意這麼設置,這跟大眾是否都有愛護山林環境的觀念有關,如果大眾都有正確的認知,不會做出危害山林環境的事情或行為,或許這些突兀的標示不僅不需要做得比重要的路標還大、還醒目,甚至可以不用設置。

象山步道的警語標示比路標還醒目。

登山教育刻不容緩

登山或健行絕對不能只仰賴步道上的路標,出發前必須對所走的路線有一定的掌握,帶上地圖、指南針等工具,現今科技進步,還可以使用手機中的GPS路線輔助。另外,一些登山的基本知識與觀念也應具備。例如,下山的人與上山的人交會時,應禮讓上山的人先行,還有不餵食野生動物、垃圾應自行帶下山等生態保育與無痕山林的行為。越來越多人親近大自然、認識台灣山林與生態環境是件好事,但登山教育必須要跟上,才能讓大自然生生不息,永遠美麗。

原始來源:天下獨立評論 余虹儀專欄 「發展山林觀光前,我們的路標設計好了嗎?

此文正式取得「獨立評論@天下」授權刊登

「未來醫院」的設計與服務

醫院的服務或詢問櫃檯經常有很多人

現代人生活忙碌,時間就是金錢。然而,看個醫生卻往往要花掉不少時間,真正問診的時間很短暫,大半都花在候診、等藥。即使一些大醫院會提供網站或手機應用程式讓患者知道看診進度,很多時候仍難以精準掌握。另外,若是想看的醫生很有名,還會有難以預約、需要現場掛號等候、未能及時診斷與早日治療等狀況。

總是很「熱鬧」的醫院詢問服務台。

創新醫療系統的設計考量

日前參加了一個「未來醫院」的創新工作坊,與會的多位專家都曾提到過往就診的不便之處,不外乎就診流程繁瑣、預約掛號不易、候診時間過長和看診時間很短等等。然而,除了這些就診前後的不便之外,更多的探討是現代人工作忙碌、家有老幼要照顧,生活因忙碌或壓力而無法有健康的飲食和運動習慣等等,甚至有些文明病或流行感冒,可能要從生活作息、家庭成員的組成與近況等著手探究,較能對症下藥或改善病源。因此,一個創新的醫療系統設計絕不只是改善就診的流程與內容,還需要顧慮更多生活層面。

有些醫院提供手機應用程式可查詢看診進度。

遠距醫療與在宅醫療的發展

除了病患的時間很寶貴,醫護人員的時間也需要有效運用,要讓他們有足夠的工作休息時間,以確保看診與醫療品質。除了改善現有的醫療流程、登錄病歷的系統設計,節省操作時間並提升效率之外,還需要有更多正確就醫觀念的宣導,包括病患接受問診時應清楚說明就診目的與現況重點等;也應有分級醫療與家庭診所的概念,並非所有大病小病都往大醫院跑,每個家庭都應該有其家庭醫師,長期為全家人的健康把關。

近年來,遠距醫療和在宅醫療逐漸受到重視,對偏鄉居民和行動不便長者確實很有幫助,但在執行上,一定需要先進行相關的訪視,當醫護人員與病患、病患家屬有一定程度的熟悉與信任後,才比較能維持後續的醫療與照護行為。醫療系統的設計比起其他的設計與服務更需要關注使用者、接受服務者的心理層面。使用者可能不只是病患,還有醫護人員等,接受服務者也不只是病患,還有病患家屬等。

遠距醫療確實有看診省時間、彈性安排高效率等優點,但中醫所說的「望、聞、問、切」四步驟,遠距醫療無法落實,診療的深度也會受限。因此,即便科技發達、醫療創新,還有很多前置作業與配套措施必須一併到位。例如血液、尿液等檢體抽取不用跑大醫院,在社區診所即可完成,再透過數位醫療系統傳送給主治醫生。又如運動訓練、物理治療與營養師等專業也應有其角色,透過平常的健康及飲食諮詢、保健運動,減少就醫次數,讓整個醫療體系更完善,全民更健康。

原始來源:天下獨立評論 余虹儀專欄 「「未來醫院」需要什麼?

此文正式取得「獨立評論@天下」授權刊登

複雜介面的選項與流程應簡化或分類

KTV點歌介面非常複雜

回想一下,你第一次去KTV唱歌的時候,看著複雜的點歌機介面,花了多久的時間才學會怎麼操作?學會之後,最常使用的功能是什麼?有沒有哪個功能,到現在都還沒用過?如果去到別家KTV,是覺得系統類似駕輕就熟,還是又要再學一次哪個功能該從哪裡進去、按哪個按鈕?

我們生活中有很多類型相似的產品,卻使用差異很大的操作介面,如果都夠直覺、容易上手倒也無妨,但我們卻常發現產品強調「多功能」,眼花撩亂的選項和資訊,讓沒那麼常使用科技產品的長者,或對科技產品缺乏信心的使用者望之卻步,甚至不知該從何展開操作。

很多人在KTV最常使用的功能是「切歌」鍵,但在介面上並不醒目。

複雜的介面,需要好好分類

越複雜的介面,越需要好好分類,以減少使用者視覺搜尋與心智負荷的程度。所謂的「複雜」,不只是操作步驟或功能按鍵多,資訊量也會提高介面設計的複雜度。而分類的方式很多種,包括選項的位置、形狀、顏色和大小等,都能作為分類的元素。

位置:如果是大家習以為常,甚至使用者經驗已根深蒂固的選項位置,通常不能隨意改動。例如,通常網頁會把返回首頁或上一頁的選項放在左上角。許多重要資訊也常會放在左上角的區域,讓使用者較容易發現。

手機操作介面通常將返回上一層的按鍵放在左上角。

形狀:選項的形狀能作為不同功能或類型的區別,甚至對於比較特殊的功能,會用更特殊的形狀去表示,例如星星形狀常用來當作「我的最愛」,設為常用項目或捷徑功能。若是觸碰式的介面,為避免誤觸隔壁選項,盡可能會採用方形或長方形,將空間有效使用。

書籤功能通常做成星星的形狀,方便使用者辨認。

大小:選項的大小也能作為分類,但更適合被用來呈現該選項的重要性或使用頻率。例如拍照APP的快門鍵常較其他功能來得大,購物網頁的「放入購物車」、「結帳」等功能也常比其他選項大,看起來更明顯。

從新手和專家視角解析介面設計問題

同一個介面的設計,不僅要讓新手可以自行理解、正確操作,或者方便找到解惑提示,在過程中不會產生挫敗感,也要能讓熟練使用者和專家可以跳過冗長重複的步驟,在過程中不會感到不耐,甚至提供捷徑以提升操作效率或使用者經驗。

然而,新手和專家的需求可能截然不同,甚至往往是天秤的兩端,如何整合、讓兩者都能順利操作完成,是介面設計很重要的課題。善用分類簡化資訊、凸顯重點,對初次或熟練使用者皆有幫助。在追求無人商店、廣設自助操作系統的科技時代,必須從新手和專家的視角及需求同時考量,才可能成為較通用的介面設計。

捷克超市有自助結帳機器,以減少人力負擔。 

原始來源:天下獨立評論 余虹儀專欄 「自助機器好難用?這時候,你就了解「使用者介面」設計的重要

此文正式取得「獨立評論@天下」授權刊登

相關閱讀:〈介面設計應考量通用使用性〉、〈自助操作系統應滿足新手與熟手的需求〉、〈通用介面同時滿足新手與熟手

視覺障礙的種類與困擾

一個互動設計的介面搭配螢幕,可以模擬白內障、青光眼、飛蚊症和黃斑部病變視覺障礙所看到的畫面

2019年中秋節的前一晚,在打羽毛球的過程中,不小心被夥伴的球拍打到右眼。歷經了漫長的急診等候及處理過程,確定沒有傷到視力,算是不幸中的大幸。然而,在前往醫院途中,或在急診室外候診時,我真真實實體驗到了視障者的不便。

因受傷暫時拿下隱形眼鏡的我,一眼近視700多度,另一眼因腫脹而幾乎睜不開,即使有人攙扶,前方也都沒有任何人、物品或障礙阻擋,我也發現自己不太能放心前進。平時走路算快的我不得不小心翼翼的緩步向前,似乎一切習以為常的生活,都變成了慢動作。

你知道嗎?兩眼視差超過200度,就會影響生活

受傷第二天,右眼已經可以微微張開了,但主要還是仰賴戴上隱形眼鏡的左眼在看東西。很明顯可以感覺到,自己對距離感的掌握變得比較不精準,很容易撞到房中的桌椅、電風扇;也發現兩眼視差太大,不論看近看遠,都有些許模糊感,對焦需要多費點神。

眼科醫生表示,兩眼視差只要超過200度,就會影響生活了!受過傷的眼睛也較容易產生飛蚊症、青光眼等病變,需要定期追蹤檢查,平時還要多留意看東西是否有模糊或產生黑影等現象,一有異狀應立即就醫。

視覺設計該考量的各種觀看情況

在進行視覺設計時,設計者想像的主要觀看者,大多是一般視力正常的人。然而,有視覺障礙的人其實不在少數。

近視和老花,某程度都算是視覺障礙,只是可以透過眼鏡矯正;但白內障、飛蚊症、黃斑部病變、青光眼、色盲和色弱等障礙,則較難單純透過輔助改善。很多人對於視覺障礙者眼中看到的世界不太了解,也難以想像,為了讓更多民眾能認識不同的視覺障礙,2014年台北設計城市展的通用設計展區曾設計一個互動裝置,可調整螢幕上的文字大小與背景顏色的對比,也能選擇不同視覺障礙進行模擬畫面。

台北設計城市展通用設計展區的視覺互動裝置,希望讓參觀民眾關注更多視覺障礙者的視覺設計需要。

由於現代人長時間觀看電視、電腦與手機螢幕等3C產品,不僅近視孩童和高度近視人口的比例越來越高,白內障患者的人數也快速增加,眼睛病變患者的年齡層更是逐漸下降。預防甚於治療,除了避免用眼過度,定期檢查眼睛之外,對於各種視覺障礙也要有基本的認識。

不同視障者的不同需求

很多人少有與視障者相處的經驗,對於如何和視障者相處,要注意哪些事,常常一知半解。

在引導視障者時,協助者應伸出手臂供他們扶握,而非抓或推他們。如遇見導盲犬或服務犬,除非被賦予權限,否則也應避免與狗狗互動。另外,青光眼患者是周邊視野被遮蔽、看不清楚,與他們對話時要避免站在兩側;黃斑部病變患者則是中心視野被遮蔽,與他們對話應避免站在正前方。

最左邊螢幕呈現的是模擬黃斑部病變患者所看到的畫面。

總之,不是只有全盲的人才是視障者,各式各樣的視覺病變也都需要不同的協助。藉由通用設計考量到不同群體的需求,也能使更多人在社會上便利生活。

原始來源:天下獨立評論 余虹儀專欄 「視障者不是只有盲人!從一次受傷,體會到通用設計的重要

此文正式取得「獨立評論@天下」授權刊登

相關閱讀:〈考量視障者行走的安全〉、〈視覺以外的感官洞察力〉、〈五感減一洞察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