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內訓不可忽視設計師必備的核心能力

企業內訓不可忽視設計師必備的核心能力

許多設計團隊專注於追求「美感」與「創新」,但往往忽略了不同使用者的需求。當產品或介面讓部分族群無法順利使用時,不只是造成使用障礙,更可能讓企業失去潛在市場與品牌信任。通用設計培訓正是幫助設計師拓展思維、強化專業力的關鍵途徑。

親身體驗帶來設計轉變

在培訓課程中,我讓介面設計師閉上眼睛操作冷氣與電視遙控器。只是簡單的調整溫度或換台,卻讓許多人按錯鍵,甚至分不清遙控方向。對明眼人而言,這些需要用眼睛仔細判斷的「小小不便」,對視障者來說,卻是每天都會遇到的困難。

這樣的模擬體驗,讓設計師意識到:一個小小的設計細節,可能決定了一個人能否獨立完成日常生活。 而通用設計的思維,就是從同理心開始。

介面設計師閉上眼睛操作遙控器後,發現了一些平常設計不太會注意到的問題,也體驗視障者的困擾與需求。

特殊需求帶來創新機會

通用設計不僅是為了弱勢族群,更可能啟發產品創新。例如語音助理,原本是智慧型手機的附加功能,如今不僅是高齡者與身障者的重要輔助工具,更是便利所有人在不方便打字時亦能輸入。而無線耳機增加聽力輔助功能,不僅幫助聽損者,也讓提升重聽長者配戴意願,開拓了更大的市場。

設計師若能從更多元的使用需求出發,可以設計出更貼心、更具競爭力的產品。而通用設計的學習就是掌握、整合更多使用族群的需要。

通用設計不一定高成本

許多人以為通用設計會增加成本,其實並非如此。像是通用設計的尺只是在刻度上多加了一排「由右往左」的標示,讓左手慣用者也能輕鬆使用,成本幾乎沒有增加。空間設計中,不設置門檻反而省去施工材料,卻能讓高齡者、輪椅使用者等行動不便者更方便、安全地進出。

關鍵在於:設計師是否具備通用設計的思維與方法。這正是通用設計培訓能帶來的價值。如果設計團隊皆具備通用設計思維,就能在設計之初想到適合的通用設計做法。

增加一排「由右往左」的刻度,不論是印在同一面(上方的尺)或是印在另一面(下方的尺),成本幾乎沒有增加,但左手慣用者就能方便使用。

設計限制多不見得無解

企業的識別設計可能有指定顏色與字體,App介面設計要考量手機的畫面大小有限、使用者手指按壓需要的面積等等。設計總有各種限制,通用設計的挑戰大,但不表示設計上是無解的。例如字體大小有所限制,已經不能再放大。這時候,設計師依然可以透過增加筆畫粗細、使用高對比的底色來改善可視性,讓更多使用者看得清楚。

經由培訓後,具備通用設計的設計基礎與洞察能力,能幫助設計師在限制條件下,找到更多元且務實的解法。

培養設計團隊的競爭力

好的設計,不只是讓部分的人「驚豔」,而是讓更多的人「能用」。從家電、數位介面到公共服務,設計是否能兼顧不同族群需求,決定了使用者的滿意度與品牌的信任感。設計師需要認識不同使用族群的需要與痛點透過模擬體驗建立感同身受學習通用設計原則與方法,將需求整合為具體解決方案。

通用設計,讓產品與品牌更有未來

通用設計不只是「同理心」的實踐,更是專業能力的累積。對企業來說,導入通用設計培訓,等於是在投資未來。這不僅能避免設計失誤造成的隱性成本,更能開拓廣泛的客群,強化企業的永續發展力。

如果設計團隊正在尋找提升專業、創造價值的下一步,就是導入通用設計培訓的最佳時機。歡迎與我聯繫,打造具未來設計力的團隊、具市場競爭力的品牌。

通用設計培訓:公部門、企業與學校必備的核心能力

通用設計培訓:公部門、企業與學校必備的核心能力

過去我們談到設計,常會把「無障礙」與「輔具」視為與少數人相關的需求。但實際上,每個人都會在人生的某個階段遇到「需要協助」的時刻──可能是年長後的退化、臨時受傷或拉著行李的不便、大雨中撐傘只剩單手可用等等。這些例子都提醒我們:設計若只針對多數或常見族群,將無法帶來普遍的便利與安全。

因此,通用設計不僅是設計專業的議題,更是公共服務效能、企業競爭力、學校教育品質的關鍵能力。就像 ESG、綠色設計已成為各組織的必修課題,通用設計培訓也正在成為任何領域、所有單位不可或缺的基礎素養。

從日常案例看通用設計的重要性

在疫情期間及疫後時代,戴口罩成為日常,卻讓需要「讀唇語」的聽損者陷入困境。即便市面上出現透明口罩,但若周遭的人不願意使用,這項解決方案也無法真正落實。這正顯示了「使用者需求」與「社會環境」之間的落差。

另外,許多輔具的外觀設計欠缺美感與時尚感,使用者雖然有需求,卻可能因心理因素而抗拒配戴。反觀眼鏡,同樣是輔具,但因為款式多元、美觀大方,不僅降低了使用者的心理負擔,還成為日常配件。

這些案例都在說明:當設計能兼顧功能與心理感受時,才有可能被大眾接受與廣泛使用。而設計應考量使用者心理感受就是通用設計的核心精神之一。

近視是視覺障礙之一,眼鏡也是輔具,但美觀、舒適,不凸顯使用者病徵,已經被視為日常配件之一。

學習通用設計,從理解使用者開始

然而,真正的挑戰在於:使用者未必可以清楚表達自己的需求,設計者也未必能全面掌握所有使用族群的困擾與期待。例如很多人家中都有長輩,卻未必知道該如何設置家中的扶手,甚至不知道波浪造形扶手能幫助長者與小朋友上下樓梯。又或者,長者可能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樣的設計,子女也未必懂得該如何與高齡父母溝通。

日本很多公共環境的樓梯扶手採用波浪造形,方便腳力不好的長者與小孩上下樓有所支撐,也更安全。

因此,通用設計培訓的價值,就在於讓不同領域的人員學會觀察、理解,並洞察使用者的真實需求。不論是公部門在政策制定時對不同族群的考量、企業員工在面對多元顧客時的服務流程設計,或是學校教師在課程規劃中的教材調整,都需要這樣的學習歷程。

通用設計培對公部門、企業與學校的幫助

1. 公部門研習

政策規劃與公共設施若能導入通用設計,能避免針對單一族群,反而忽略其他人的使用需求。除了輪椅可通行的路徑,也應考量視障者導引、聽障者資訊取得,以及高齡者社會參與等等。公部門可參考通用設計在公園設計觀光休閒公共環境職務再設計行人安全等不同領域的應用,而這些都能透過培訓讓人員理解並實踐。

2. 企業內訓

不論是普惠金融,或介面設計都很需要導入「高齡友善」、「通用使用性」思維,降低客戶流失風險,強化品牌形象。透過通用設計課程,前線服務人員能避免無意間製造服務障礙,介面設計團隊可了解不同使用族群在介面操作的需要。友善職場更是需要將職務再設計結合通用設計,讓人才不流失。

3. 學校教育

透過「融合教育與通用設計教學工作坊」的研習,教師可學習如何在課堂上兼顧不同學生的需求,從聽覺、視覺到動作能力,創造更友善的學習環境。國中小、高中生或大學生都能透過通用設計觀念與案例的學習,從小培養「換位思考」與「尊重差異」的能力,這不僅是融合教育的基礎,更是未來社會的重要軟實力。

另外,校園規劃符合無障礙環境已是基本要求,高齡少子化社會來臨,校園的環境已不再是以學童為主,樂齡學習、長者運動、老幼共用或社區照護都可能會是現今或未來的應用方向。學校教職員可透過「通用設計校園應用工作坊」提升相關知能。

通用設計是關乎每一個人的未來

在高齡少子化、數位轉型、ESG驅動的時代,通用設計已不是選擇題,而是所有組織的必修課。它不只是關於身心障礙者、高齡者,而是關乎所有人──包括現在的我們,以及未來會逐漸老去的自己。每一個人都有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們需要加速通用設計的落實。當綠色設計已成為普遍共識,通用設計將是下一個必須普及的觀念。

公部門、企業與學校若能及早導入通用設計培訓,不僅能提升組織的服務品質與競爭力,也能真正實踐「友善環境、全民受益」的願景。透過專業課程的導入,能協助團隊快速掌握設計思維與實務方法,創造真正包容、多元的環境。

別讓人才被忽略:企業打造友善職場的關鍵思維

別讓人才被忽略:企業打造友善職場的關鍵思維

在談職場設計與人力管理時,我們往往忽略了一件事:好的工作環境不只是裝修與設備,而是能否讓每位員工都高效發揮。我曾經聽過視障者表示希望公司優先做到的工作便利措施,只是「物歸原處」這麼簡單;聽障者則指出,希望工作上的溝通能透過 LINE 或雲端文件進行文字化溝通,大幅減少當面交辦可能產生的誤解。這些做法不僅幫助特定員工,對所有人來說也能提升工作效率。

提升工作效率,從小細節開始

友善職場的關鍵思維,就是降低溝通與操作的障礙,讓多元人才一起創造最大效益。在會議中,若有人說話太快、被麥克風或口罩遮住口型,聽障者將無法跟上或查看,其他與會同仁也有可能沒辦法聽清楚,如果能善用語音與文字同步的會議紀錄工具,所有同仁都能自行掌握與理解,會後也有數位資訊可備查或回看。這些小改變其實對所有人都有幫助,不僅減少錯誤,也能加速決策。職場效率的提升,不一定來自高成本投資,而是從日常習慣的調整開始。

照片中主要是一個投影幕,投影幕上面有簡報畫面,右邊站著一個拿著麥克風和簡報器,並戴著口罩在說話的人。
在會議中,發言者講話太快、戴口罩或被麥克風遮住口型,聽障者和其他與會者有可能沒辦法跟上或聽清楚,若能善用語音與文字同步的會議紀錄工具,可提升溝通與工作效率。

失智友善職場:降低認知負荷

除了身障員工,許多企業也需要開始思考「失智友善職場」的重要性。失智症並不等於不能工作,只要進行職務再設計,同樣能讓這群員工發揮價值。例如透過文字提醒、圖像化操作步驟、計數器等輔助工具,降低認知負荷,所有員工在執行任務時都能更容易完成;安裝感應式水龍頭、自動熄火爐具,避免遺忘造成能源浪費或意外發生。這些設計思維並非僅為失智員工存在,而是所有人都可能受益。當一般員工因多工或打斷而失誤時,這些「防錯設計」同樣能發揮作用。

照片中是一個洗手台,有一隻手正在使用感應式水龍頭下方的水。
使用感應式水龍頭,即使有人忘記關上,也不會浪費。

通用設計職場:支持多元人才

打造通用設計的工作環境和友善職場,不只是企業社會責任,更是提升效率與人才永續的關鍵。隨著社會快速高齡化,每一位員工都可能在某個階段面臨體能、感官或認知的退化。如果職場能事先建立「通用設計」的設計思維,打造友善工作流程與環境,不僅能幫助身障與失智員工持續工作,也能讓一般員工在壓力下仍能高效執行,並避免職業傷害或減少工作疲勞。

企業雇主與人資主管若能及早導入通用設計思維,就能打造一個更具包容力的團隊,並在缺工浪潮下更好地留住人才。如何開始?可以參考「通用設計結合職務再設計應用工作坊」,協助您的企業打造一個真正包容、具效率且能吸引人才的職場。另外,讓員工們透過「多感官設計工作坊」了解不同感官能力者的需求,將多感官設計思維與方法應用在工作環境與流程等,也是一種不錯的方式。

相關閱讀:〈破解缺工新策略:從職務再設計打造友善職場〉、〈2020新北市身心障礙就業促進成果展〉、〈善用「視覺線索」幫助記憶、提升效率

用多感官設計創新餐飲與食品:讓味覺體驗更有深度

用多感官設計創新餐飲與食品:讓味覺體驗更有深度

消費者在餐桌上的體驗,不只是「吃到什麼」,還有「怎麼感受到的」。食物的香氣、口感、顏色,甚至用餐時的聲音與氛圍,都會影響人們對料理的評價。對餐飲與食品產業而言,多感官設計不僅能提升顧客滿意度,更能成為提升競爭力的關鍵。

生活經驗決定感官敏銳度

「多感官設計工作坊」中,多數學員能立刻辨識黑胡椒或迷迭香的味道,卻對孜然粉毫無印象。同樣地,許多人能聞出檸檬與香橙精油,但對茶樹或尤加利的味道卻陌生。這顯示了味覺與嗅覺的敏銳度,取決於生活經驗的累積。

經常下廚、熱愛品嚐美食或接觸香氛的人,往往能更快分辨出細微的味道差異。對餐飲研發者來說,這不只是「會不會分辨香料」的問題,而是能否在創意料理與食品開發中,運用更多層次的味覺與嗅覺靈感。

多數學員閉眼嗅聞能立刻辨識黑胡椒(中)或迷迭香(右)的味道,卻對孜然粉(左)毫無印象。

當感官失去作用,體驗會受限甚至危險

感官並非理所當然存在。有些人先天或後天失去嗅覺,可能完全察覺不到瓦斯外洩、食物燒焦的危險。在工作坊中,也曾遇過失去嗅覺的學員,他們只能感受到咖啡的酸、甜、苦,卻無法體驗水果、花香或堅果的細膩風味。

而尚有良好視力的人通常習慣用眼睛找答案,往往聽覺、觸覺、嗅覺與味覺可能較不敏銳。如果因為生病、感冒,也可能導致某一感官能力下降,或暫時失去作用。這些都在提醒我們:若餐飲與食品設計只倚賴單一感官,體驗將會受限,甚至可能增加風險。因此,多感官設計不只是創意的延伸,更是安全與便利的保障。

現在很多咖啡店不只端上一杯咖啡,有熱有冷、有酸有甜,還有咖啡乾粉可以嗅聞,提供顧客更多感官的體驗。

多感官設計即是通用設計

易感性原則(Perceptible Information)是通用設計的七大原則之一,強調資訊必須能被不同感官能力的人理解。因此,多感官設計即是通用設計。在餐飲業或食品業有很多設計與體驗離不開感官設計,但若能做到多感官設計將可提升品牌價值,除了滿足多元族群的需要,也能做出讓顧客有深刻印象、正面評價的服務。例如:

餐飲空間:廚房和火災警示設備,結合聲光提示,保障不同感官能力員工與顧客的安全。

菜單設計除了文字敘述,呈現實物照片與色彩、提供數位資訊,讓顧客更容易理解菜色。

食品包裝:凹凸設計方便觸覺感知、開啟處有視覺提示,讓使用者更容易發現與打開。

多感官經驗帶來市場優勢

累積足夠的感官經驗,不僅能讓設計者更敏銳,還能更精準洞察市場趨勢。就像專業咖啡師能細緻描述咖啡的花香與果香,因為他們背後累積了數百種風味的經驗。同樣地,餐飲與食品產業若能導入多感官訓練,就能開發出更具差異化的產品,避免陷入同質化競爭。

讓餐飲與食品更具創意與價值

在現代社會,餐飲不再只求溫飽,而是一種多層次的體驗。隨著飲食文化的進展,單一味覺的滿足已經不足以打動消費者,多感官設計不僅能增添顧客的驚喜與記憶點,更能提升安全性與市場價值。

餐飲或食品研發團隊、餐飲相關組織或系所,或重視創意研發的企業,想在產品與服務中導入多感官與通用設計的思維,提升團隊的感官敏銳度與獨特創意,讓產品與服務在市場中脫穎而出,歡迎與我聯繫

別讓介面浪費使用者時間:企業應有通用使用性思維

別讓介面浪費使用者時間:企業應有通用使用性思維

在數位產品與服務越來越多元且普及的現代社會,使用者已經不再只是比價,而是比「時間成本」。如果一個介面讓使用者要反覆確認、重複輸入,或被大量資訊淹沒,他們很可能在幾秒鐘內就選擇放棄。對企業來說,這不僅是一次性的使用體驗流失,更是長期信任與品牌口碑的損耗。介面設計與使用者經驗(User Experience, UX)的核心,已經不只是「功能能不能用」,而是「使用者能不能快速、安心、有效率地完成任務」

在安全與便利之間找到平衡

身份驗證是最常見的使用者操作情境之一。輸入驗證碼時,若螢幕立刻遮蔽輸入內容,使用者會懷疑自己是否輸入正確;但若完全不遮蔽,又會擔心在公共場合被看光光。這些看似矛盾的需求,其實來自不同情境。好的介面設計,必須能「分辨使用情境」並「調整呈現方式」,例如:在私人空間可自行選擇是否遮蔽,在公共場所則可延遲一秒後快速隱蔽,再加上明確的個資用途告知與刪除機制,使用者才會真正安心。設計師若只強調技術流程,而忽略心理安全感,將很難獲得長期信任。

多功能不等於好設計

許多企業誤以為「多就是好」──首頁塞滿廣告與功能,產品面板擺滿按鍵,網站將所有選項一次攤開。然而,研究與經驗一再顯示:過度堆疊只會讓使用者學習更慢、操作更亂,自然更容易離開。好的介面設計應該懂得「斷捨離」,刪除或隱藏少用功能,並將必要功能透過分層、分類或分頁來組織,減少第一眼的資訊過載。少用或專業維修才會用到的功能,不應與日常操作混在一起。對現代使用者而言,「快速找到、快速完成」可能是更有價值的功能。

越複雜、多功能的介面設計,越需要透過分層、分類或分頁等方式來避免使用者無法快速找到需要的、常用的按鍵或功能。

善用視覺提示與辨識技術

當功能與資訊已無法再分層或簡化,仍然繁多時,設計師應善用顏色、大小、位置、形狀等視覺提示,協助使用者更快發現所需要的功能,可以順利且快速地完成任務。這不只是美學,而是操作效率的核心。另外,像是身份驗證的設計也能透過科技的進步來降低操作負擔,像是臉部辨識、指紋辨識或局部輸入(如僅輸入身分證末五碼+手機末三碼),都能在「安全」與「省時」之間找到平衡。介面設計的未來,不是讓使用者多花一步,而是讓使用者少浪費一步。

左邊比右邊的手機介面設計,善用了顏色、大小、位置、形狀等視覺提示,可減少使用者視覺搜尋時間與誤按機率。

企業需要重視介面設計

對企業來說,介面設計的好壞不只是設計師或工程師的事,而是與營收、轉換率、客戶留存率直接掛鉤的核心關鍵。太多的功能、不必要的驗證、缺乏透明度的個資處理方式,都是造成「使用者流失」的潛在危機。投資於介面設計與使用者經驗設計,不只是減少客訴,更能提升品牌競爭力。

通用使用性介面設計是趨勢

中高齡的使用者比例快速增加,加上重視身障者人權的國際趨勢,許多介面設計不得不考慮高齡、視障與聽障等使用者的操作需求。不同的使用者需要,如何整合在同一介面設計上,帶給不同使用者好的操作體驗,是許多企業的設計團隊不得不思考與面對的挑戰。而通用使用性(Universal Usability, UU)強調同一使用者介面要能支持大範圍的硬體、軟體和網路通路,也要適應不同技能、年齡、身障與文化等使用者,在不同的環境因素與情境也能理解與操作,且無論使用者的知識和經驗差距有多大,都要能讓他們能順利完成操作。

介面設計師、使用者經驗設計團隊要能理解不同使用者的操作需求、行為能力與心理感受,需要了解通用使用性理論與方法。「通用使用性介面設計工作坊」可協助企業的設計團隊,掌握通用使用性在介面設計與使用者經驗設計的應用原則與方法,提升產品或服務介面的通用使用性,打造更友善、更高效的使用者體驗。在數位轉型的浪潮下,企業若忽視介面設計的效率與友善性,不僅會浪費使用者的時間,更可能流失客戶信任與品牌價值。

從高齡化到小宅趨勢:建築師與室內設計師必備的通用設計思維

從高齡化到小宅趨勢:建築師與室內設計師必備的通用設計思維

隨著社會快速高齡少子化,住宅市場的需求正在改變。建築師與室內設計師若僅以「美感」或「坪效」為考量,往往會忽略居住者長期的身心變化。當長者在熟悉的家中卻因動線不便或安全性不足,而被迫搬離到安養機構,這不只是家庭的遺憾,也意味著設計在未來性上有所不足。因此,在規劃住宅時,應將「通用設計」視為基礎思維,讓不同年齡、身體狀況的居住者,都能長期自在地生活其中。

通用設計不等於無障礙規範

許多設計師談到高齡住宅時,第一個直覺就是依循無障礙設計規範。然而,住宅空間並非公共設施,重點不在於滿足法規,而是解決居住者的實際需求。舉例來說,廁所並不一定需要大到能讓輪椅迴轉,只要規劃出輪椅能倒車進入並在馬桶前停妥的空間,加上合適的扶手,就能達到功能需求。走道上的扶手,可以是美觀的木質扶手或高度適合扶靠的矮牆,扶手甚至可以設計在牆面的凹槽內,不會太醒目且可避免碰撞。簡單來說,通用設計的核心在於「貼近使用者的使用方式與心理感受」

居家可選用美觀的木質扶手,並設計在牆面的凹槽內,可避免碰撞。搭配燈光照明,可提高夜間行走的安全。

讓高齡住宅不再像「安養院」

近年不少建案打著「銀髮住宅」、「全齡住宅」的口號,但呈現出來的設計,卻常常讓人誤以為是長照中心。當浴室中馬桶被不鏽鋼扶手包圍,或客廳沙發旁出現類似公車握把的裝置,雖然安全,但往往讓人產生「這不是家」的疏離感。設計師應該理解住宅輔具與空間的規劃,除了功能與安全,還要兼顧美感與舒適。舉例來說,跌倒預防可以透過鋪設緩衝材質的地毯,而不是鋪滿讓人聯想到幼兒遊戲區的巧拼墊。照明可以採用間接光源與感應燈,既能增加安全,也提升氛圍。只有當住宅設計同時滿足實用、美感與心理接受度時,才能真正成為「友善住宅」。

小宅趨勢下的通用設計挑戰

除了高齡化,另一個住宅趨勢是「小宅化」。面對高房價與都市空間有限,越來越多人選擇 20~30 坪的小宅。但小宅若要同時符合高齡者與多元家庭的需求,就必須在有限空間中做到靈活與彈性。建築師與室內設計師可以從動線優化、選用可移動或多功能家具、設計彈性隔間、注重收納與善用燈光等方面來符合通用設計。

選用移動式家具能隨需求改變空間用途,也能在輪椅或嬰兒車需要通過時保持寬敞的動線。以拉門或折疊門取代傳統門板,可因應家庭成員產生隱私或照護需求時,進行空間的調整。另外,使用牆面吊掛、升降櫥櫃與感應燈都能提升空間使用效率,長期適應不同年齡層的居住需求。

選用可移動式或多功能家具,家中成員方便移動,並能依需求調整產品與空間。

建築師與室內設計師的新專業價值

隨著高齡化與小宅化的趨勢,市場對「友善住宅」的需求將只會越來越大。面對高房價的趨勢,許多消費者對於住宅設計的要求,絕對不只是注重美感與風格,勢必會考量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家中成員的需要,是否都能自在、安全、安心地「一直住下去」。建築師與室內設計師若能在規劃中融入通用設計思維,不僅能滿足業主短期的美學期待,更能創造長期的居住價值。這樣的設計專業,不只是替屋主省去未來改裝的高額成本,更能讓設計師在市場上建立差異化與競爭優勢。

在高齡化與小宅化同時加速的時代,對建築師與室內設計師而言,通用設計不再只是額外加分,而是設計師必備的核心能力。它能讓您的作品不僅符合市場需求,更成為長久被使用與讚賞的生活空間。若您所屬的建築師公會、室內設計師協會,或設計相關組織,正尋找專業講座與培訓課程,歡迎與我聯繫,可以幫助設計師系統化掌握這股趨勢,為未來住宅設計奠定關鍵競爭力。

破解缺工新策略:從職務再設計打造友善職場

破解缺工新策略:從職務再設計打造友善職場

高齡少子化的浪潮正逐步重塑勞動市場的結構。越來越多企業發現,即使開出更高薪資,仍難以找到合適人選;而現有人力也因過勞、壓力或家庭照顧責任而選擇退出職場。缺工已經不再只是單一產業的挑戰,而是整體社會必須正視的結構性問題。過去,企業常依賴大量年輕勞動力,現今已不再是理所當然。如何在勞動力不足的情況下,讓更多潛在人力回到職場,並且透過職務再設計、制度調整提高生產力、留住人才,將是影響企業能否維持競爭力的關鍵。

要破解缺工困境,企業首先需要從兩個面向思考:

一、從現有人口引導出更多勞動力

許多潛在的人才其實就在我們身邊,包括因育兒或照顧責任而暫時離開職場的中壯年、希望維持部分工時的高齡者,以及身心狀況需要支持的多元族群。如果企業願意提供彈性的工作安排、調整任用標準,並改善工作環境,這些人力都可能被重新連結進職場,成為組織的重要戰力。

例如提供彈性工時、遠距工作、公司托幼資源,可提升育兒家庭的勞動參與意願,並增強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度。許多中高齡者具備專業經驗、穩定度與責任感,透過職務再設計,他們能在餐飲、製造、服務業中擔任技術傳承或培訓角色,減少訓練成本與流動率。另外,台灣身障者的勞動參與率僅21.9%(113年勞動部統計數據),仍然有進步的空間。企業只要提供 合適的數位工具、工作調整,即可開發出一群忠誠度高、潛力強的勞動力。

二、提升每單位勞動力的生產力

提升每單位勞動力的生產力並不意味著要員工承擔更多壓力,而是善用數位工具、自動化設備,以及更合理的工作流程設計,讓員工能以更高效率完成任務,進而降低人力不足帶來的衝擊。使用機械輔助,可降低員工體力需求。提供清晰操作指引、建立防錯設計或善用數位工具,可以縮短員工訓練時間並降低錯誤率。

另外,推動漸進式退休部分工時等制度,讓員工能從全職逐步轉換為兼職或顧問,企業也能保留知識資本。企業需要的不只是招募與留任政策上的微調,而是一套能夠讓不同年齡、能力、背景的員工都能發揮所長的整體規劃,滿足現代員工,追求工作與生活、經濟與照顧有所平衡的需求。

畫面中右邊是鳳梨酥省力壓模器,黑色的壓模器上面有一個個方形的洞,跟鳳梨酥的大小一樣。上面還有數個壓模的金屬握桿。畫面左邊是一段介紹文字:「鳳梨酥省力壓模器,傳統鳳梨酥壓模器沒有上方的橫桿,支撐點較少,有了特製的鳳梨酥省力壓模器,就能解決壓模時的施力問題,改善長期工作所造成手部痠痛,也能提升工作速度及品質,不僅障礙者適用,相信也是烘焙業者的利器。
使用機械輔助能提升工作速度及品質,不僅障礙者適用,一般員工也可避免長期工作造成的疲勞或傷害。

企業該如何行動?

1. 職務再設計(Job Accommodation)

傳統上許多工作內容是以「年輕且體力充足的員工」為假設,但當職場逐漸呈現多世代共存,企業就必須思考如何依據員工的健康狀態與專長調整任務分配。企業應根據員工的能力與特質調整工作內容,避免「一刀切」的要求。透過職務再設計,某些工作可以拆解成不同層次的任務,讓中高齡或新手員工承擔較合適的部分,再透過團隊合作完成整體目標。同時,也能透過數位工具與自動化技術,減少高負荷或重複性勞務,讓人力被更有效率地運用。

2. 彈性任用與工作制度

許多潛在勞動力之所以無法加入,往往是因為傳統工時或全職要求過於僵化。企業若能開放部分工時、彈性工時、遠距辦公或專案制任用,不僅能吸引中高齡員工與照顧責任者回流,也能讓團隊中不同世代的人才互相補位,形成更具韌性的組織結構。同時,企業也可以嘗試建立多元任用模式,例如設立「高齡人才顧問團」或「跨世代合作專案」,讓資深員工能以顧問或指導角色貢獻專業,避免因傳統僵化的用工制度而浪費人才。

3. 友善職場與工作環境

讓不同年齡與背景的員工都能自在工作的前提就是打造友善職場與工作環境。這不只是設施改善,例如更寬敞的動線、更舒適的照明或操作便利的設備,還包括整體氛圍的營造。許多中高齡員工在現有的職場中,可能會因資訊不透明或文化排斥而感覺格格不入。若能透過簡單明確的資訊傳遞、更人性化的操作介面,以及更安全便利的設施,不僅能提升員工的工作舒適度,也能展現企業對多元人才的重視,才能真正讓員工「留下來」,而不是勉強支撐。

4. 調整文化與共融氛圍

調整文化與共融氛圍是讓上述措施真正發揮作用的關鍵。管理者需要學會如何帶領多世代團隊,理解不同年齡層的需求與價值觀,並在制度上給予公平與彈性的支持。年輕員工若能意識到中高齡勞動力的價值,也會更願意在工作中尋求互補與合作。同時,企業應將「友善職場」的理念與永續發展(ESG)、人資策略、雇主品牌連結,讓這些措施不僅是短期的人力資源政策,而是長期的競爭力投資。

照片的年輕人在跟高齡者展示所做的模型,並說明桌遊的玩法,確認長者是否能理解,詢問他們的意見。
打造共融職場的工作環境與氛圍,可以讓不同世代員工互相尊重、各展所長。

友善職場即競爭力

破解缺工問題不是單靠外部引進人才或加薪就能解決,而需要企業正視人口結構的改變,讓「每個願意工作的人」都能被企業善用。當企業能夠以職務再設計友善職場作為策略,進行轉型與改變,留住並激發不同年齡與背景的人才,就能同時解決缺工危機,且在高齡少子化的挑戰中展現組織的韌性與競爭力。

對企業人資而言,這些不只是理論,而是可以立即啟動的行動方案。若能從職務再設計出發,結合彈性制度、環境與文化改善進行培訓與改變,不僅能在缺工時代吸引與留任人才,也能展現企業對永續發展的前瞻視野。現在正是人資部門重新思考策略的關鍵時刻,若能以系統化方式落實這些做法,將使企業在未來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若想更快將理念轉化為具體行動,歡迎參考 「通用設計結合職務再設計應用工作坊」的企業內訓課程,協助組織系統化落實上述策略,讓人資部門能更快展現成效。

相關閱讀:〈別讓人才被忽略:企業打造友善職場的關鍵思維〉、〈2020新北市身心障礙就業促進成果展〉、〈善用「視覺線索」幫助記憶、提升效率

一家老少都能吃的簡單年菜食譜,用通用設計餐飲打造溫馨團圓飯

將切成正方塊的豆腐中間挖空,分別放入代表白色的白花椰菜、代表黃色的甜椒、代表綠色的毛豆、代表橘紅色的胡蘿蔔和代表黑色的髮菜,搭配醬汁燴煮。

春節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象徵著團圓與幸福。然而,準備一桌適合全家大小、牙口不同、飲食需求多樣的年菜,常常讓家庭主廚感到壓力。不論是牙口不好或吞嚥困難的長輩、需要高纖飲食的中年族群,還是需要軟嫩好消化與豐富營養的小孩,不妨嘗試結合通用設計餐飲的理念,設計出一家老少都能享用的簡單年菜食譜。

什麼是通用設計餐飲?

通用設計餐飲的核心理念是設計出不論年齡、健康狀況或飲食習慣,所有人都能輕鬆享用的飲食。在年菜設計中,我們可以考量以下不同族群的需求,讓大家同桌用餐時,不會發生其中幾道菜要留給長輩或小朋友吃、其他人不要夾,或是哪幾道菜不方便長輩或小朋友吃、要他們避開的狀況。

長輩:容易咀嚼且不會過於油膩的食物。

小孩:色彩鮮豔、有趣且營養均衡的菜色。

一般成人:兼顧美味與健康,並盡量簡化烹飪步驟。


5 道通用設計年菜推薦食譜

以下,推薦 5道簡單又符合通用設計理念的年菜,讓家庭主廚可以輕鬆準備出一家老少都喜愛的春節大餐。

  1. 蒸魚吉祥如意
    • 設計理念:清蒸魚肉細嫩,是很適合老人吃的年菜。清蒸方式保留鮮美,低脂又健康。
    • 簡單做法:選用鱸魚或鯛魚,抹鹽稍微腌製後蒸熟,淋上以薑絲、蔥段調製的醬汁。
  2. 五彩蒸蛋
    • 設計理念:蒸蛋口感滑嫩,加入蔬菜提升營養,小孩與長輩都愛。
    • 簡單做法:將蛋液打勻後加入切碎的紅蘿蔔、蝦仁、菠菜,放入蒸鍋蒸熟。
  3. 軟嫩紅燒肉
    • 設計理念:長時間燉煮的紅燒肉軟爛入味,適合牙口不好的族群。
    • 簡單做法:五花肉切塊,與醬油、糖、八角、蔥薑一同燉煮 2 小時至軟爛。
  4. 五行鑲豆腐
    • 設計理念:容易咀嚼的豆腐,搭配不同顏色的蔬菜,特別適合長輩與小孩。
    • 簡單做法:將挖洞的豆腐分別放入髮菜、花椰菜、毛豆、切碎的胡蘿蔔與甜椒,搭配醬汁燴煮。
  5. 清爽涼拌海蜇皮
    • 設計理念:低脂高纖的涼拌菜,為年菜提供健康選項,適合中年人或怕油膩的族群。
    • 簡單做法:海蜇皮沖洗後切絲,與黃瓜、紅蘿蔔拌勻,淋上蒜泥、醋與香油調味。
容易咀嚼的豆腐,搭配不同顏色的蔬菜,適合年節氣氛,也方便長輩與小孩攝取多種營養。
海蜇皮沖洗後切絲,與黃瓜、紅蘿蔔拌勻,淋上蒜泥、醋與香油調味,就是一道簡單、低脂高纖的涼拌年菜。

運用通用設計,讓團圓飯更貼心

在設計年菜時,可以遵循以下幾個通用設計餐飲重點,讓菜色更適合多元需求的家庭:

  1. 易於咀嚼與消化
    選用細嫩食材,以蒸、燉的烹調方式,可降低咀嚼與消化負擔,例如蒸魚或燉肉。即使牙口不好的長者、牙齒還沒長齊的小孩,或是正在做根管治療的成人都方便食用。
  2. 融入多樣化食材
    確保菜色包含不同營養組合,例如高纖的涼拌菜與富含蛋白質的蒸蛋。善用多種食材在菜色裡,能吃到不同營養之外,也具有配色效果,有助引發食慾、避免挑食。
  3. 簡化操作與省時
    以少步驟的做法減少家庭主廚的壓力,例如「所有材料放入鍋中燉煮」的紅燒肉。善用電鍋、烤箱等不用顧火的設備,對忙碌的現代人來說是很有效率的料理方式。
  4. 健康烹飪無負擔
    選擇白魚肉、豆腐、蝦子、雞胸肉等蛋白質轉換率高的食物,可避免長者肌肉流失,對發育成長的小孩也有幫助。減少油膩與過多調味,保留食材的天然鮮味,或以天然香料進行調味。
在蒸蛋中放入多樣軟嫩食材,讓一道菜富含多種營養,可避免挑食。不同配色與食材也能營造新鮮感,刺激食慾。

你的團圓飯也可以更貼心

今年春節,不妨嘗試以通用設計餐飲的理念準備團圓飯,不僅讓每位家人都能安心享用,感到貼心,更能打造健康又便利的用餐體驗。這樣的料理原則也能運用在日常生活中,讓每一餐的料理、每一種食品的選擇都更溫暖、更貼心!

如果想要深入了解更多通用設計餐飲的知識與技巧,可邀請舉辦〈通用設計餐飲工作坊:打造符合多元需求的健康飲食體驗〉。如果是餐飲或食品業者,也可聯繫我了解更多顧問服務的細節。

原始來源:天下獨立評論 余虹儀專欄 「一家老少都能吃的簡單年菜食譜,用通用設計餐飲打造溫馨團圓飯

此文正式取得「獨立評論@天下」授權刊登

金融友善環境:適應多元族群的金融服務革新

上方有兩張新台幣百元鈔票,左下為對折後又折斜對角的五百元鈔票,右下則是一樣折法的百元鈔票,觸摸可知五百元比百元鈔票長約一公分。

許多視障朋友會透過折紙鈔來確認紙鈔的大小,進而辨別不同的面額。但,你想過他們怎麼領錢嗎?

上方有兩張新台幣百元鈔票,左下為對折後又折斜對角的五百元鈔票,右下則是一樣折法的百元鈔票,觸摸可知五百元比百元鈔票長約一公分。
舊鈔的視障輔助點往往被壓平或磨損了,視障者經常會透過折法來確認紙鈔的大小,以辨別不同的面額。

看不到的人,要怎麼從銀行自動櫃員機提款?在看不見的情況下進行操作,一不小心會不會把存了多年的積蓄弄到消失?轉帳時會不會很容易輸入錯帳號、匯錯金額?如果請親友們協助操作,也會擔心個資外洩或存款被盜用。這些事情光是想像就令人不安。

近年來,政府金融主管機關致力推動「金融友善」、「公平待客」,希望金融服務業能與國際接軌,打造友善無礙的金融服務環境。目前台灣無障礙ATM持續增加中,包括可供輪椅使用者操作的ATM,以及方便視障者操作、設有語音及點字輔助功能的ATM。

照片中的自動櫃員機(ATM)螢幕以文字提示「本自動櫃員機提供視覺障礙客戶 無障礙操作服務功能 請按5進入無障礙語音模式」。
為落實金融友善,有許多銀行都有增設視障者可使用的無障礙自動櫃員機(ATM)。

視障者的金融挑戰

視障者插入金融卡後,只要在提款機數字鍵盤上按「5」, 再戴上銀行附的耳機,依語音指示即可進行提款、餘額查詢與密碼變更三項服務。當然,除了數量需要增加,其他服務項目也需要語音功能。另外,有些ATM可能沒附耳機,視障者需自行攜帶耳機,但耳機孔的規格有所限制,有些耳機及無線耳機尚無法使用。

金融友善政策的方向

金融友善的推動與落實,不僅是ATM這樣的硬體設施、網路銀行的數位操作方式必須考量到身障者、高齡者等使用族群的需要,還有許多服務與流程都要創新與跟進。例如銀行行員如何與高齡客戶溝通,確保其清楚自身金融權益,身障者在保險的項目與權益是否有被歧視或忽略,金融相關服務有沒有考量到避免民眾被詐騙的流程,甚至金融教育宣導與金融服務的普及程度是否有顧及到各族群等等都是需要努力的方向。

金融服務範圍很大,涉及的面向也多,為了加速推展,金融服務業的「公平待客」已有立法,目前訂有十大原則,包括訂約公平誠信、注意與忠實義務、廣告招攬真實、商品或服務適合度、告知與揭露、酬金與業績衡平、申訴保障、業務人員專業性、友善服務、落實誠信。內容主要就是要確保金融服務業對所有客戶提供相同服務、適當照顧,落實普惠金融、公平對待客戶,以誠信經營公司。

其中,第9和第10項是112年新增的評核指標。為了因應數位時代、高齡化社會,金融服務業在開發金融相關服務介面的時候,必須要能照顧到高齡者、身障者等使用族群,對於財務弱化族群也能提供微型保險、紓困方案等普惠金融措施;另外也期許期許金融業者為追求永續經營,能建立並落實誠信、透明、關懷客戶的企業文化。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透過宣導影音,讓金融服務業人員知道如何與失智者客戶互動與溝通。截圖自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youtube頻道。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透過宣導影音,讓金融服務業人員知道如何與失智者客戶互動與溝通,以達到金融友善與公平待客。圖片來源: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youtube頻道

一個友善的金融體系要能包容多元的族群,不僅需要政府和金融監管機構制定相關政策,鼓勵並支持金融服務業投入,金融服務業也需要正視高齡社會,客戶的轉變與需求,方便更多人能接觸金融服務、接收金融資訊,在正確理解的狀態下做出金融選擇。在政策、科技、教育和市場中應採取多樣且包容的措施,讓金融服務適用於所有人。

原始來源:天下獨立評論 余虹儀專欄 「金融無障礙:除了輪椅坡道和語音ATM,還有哪些做法可以達到『金融友善』?

此文正式取得「獨立評論@天下」授權刊登

跨世代的設計需要同理心與換位思考

照片中有兩個遙控器,上面的電視遙控器有很多實體按鍵,下面的Apple TV遙控器上面只有六個實體按鍵,操作時要搭配電視螢幕中出現的虛擬按鍵

想像一款全新、有螢幕的3C產品,同時交到一個學齡前小朋友、一個年輕人和一個老人家手中,大家會分別做些什麼?

學齡前的孩子,可能理所當然就伸手滑開螢幕。年輕人可能會在打開螢幕後開始尋找虛擬按鍵,老人家則是想先弄清楚實體按鍵在哪裡。不同世代從小接觸的事物不同,在使用工具時的直覺反應和習慣也不一樣。

面對一個新產品,不同人的認知與學習能力多少都會有差異。如果一項設計與服務想要讓各個世代的人都能夠輕鬆使用,就不能忽略這些習慣與背景。

小朋友正用手指滑動手機螢幕
現在的學齡前兒童看到有螢幕的3C產品,多會直接用手指滑滑看。

在現今社會,擁有「跨領域」專業常是許多企業尋找人才的加分條件,經營「斜槓」人生也成為許多人追求的目標。有些人大學選唸工程,碩士改讀設計,有些人文背景出身的人,則是嘗試進入科技業工作。不論是透過求學或工作環境,選擇一路都在同個領域鑽研或就業的人相較從前,確實比較少了。跨領域的好處很多,可以從比較多角度去思考,產生創意或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可能有所提升。

淺顯易懂方能傳遞,善用比喻較好溝通

在現今社會,擁有「跨領域」專業是許多企業尋找人才的加分條件,經營斜槓人生也成為許多人追求的目標。有些人大學選唸工程,碩士改讀設計,有些人文背景出身的人,則是嘗試進入科技業工作。不論是透過求學或工作環境,選擇一路都在同個領域鑽研或就業的人相較從前,確實比較少了。跨領域的好處很多,可以從比較多角度去思考,產生創意或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可能有所提升。

知識和技能的傳遞,對於能理解不同世代與不同背景的人也很重要。而各種知識要能傳遞與累積,各項專業要能傳承與創新,首要條件都是要「淺顯易懂」。唯有讓學習的門檻降低,才能提升學習者的信心。另外,透過日常生活的共同經驗作比喻也是一種比較容易「溝通」或「說明」的方式。

舉例來說,在網站開發的領域,有一個專有名詞:響應式網頁設計(RWD,Responsive Web Design)和自適應網頁設計(AWD,Adaptive Web Design )。很多人可能分不清楚兩者的差異。就算能google找出兩者的定義與說明,可能還是一知半解。這時候,具備網頁設計專業的人若能善用比喻,就比較容易讓非專業者理解。以下是兩者的定義與朋友提供的說明,大家不妨比較一下,就能感受到運用生活經驗做說明的好處。

定義:響應式網頁設計(RWD)是可以讓網頁自動適當顯示於各種不同裝置,包括桌機、手機與平板等。自適應網頁設計(AWD)是針對不同裝置分別給予不同的網頁呈現。

朋友:響應式網頁設計(RWD)是單純針對不同的畫面寬度都可以適當的呈現。自適應網頁設計(AWD)則是除了針對不同畫面寬度,還可以針對什麼樣的設備,給予更適當的呈現,像iOS跟Android設備,縱使畫面一樣寬,也可能針對設備的特性,給予不一樣的呈現與體驗。

同理心與換位思考是理解對方的開始

要理解不同世代的人,不是等自己到了那個年紀,要了解不同知識背景的人,也不是一定得去旁聽各個科系、從事各行各業。透過細微的觀察與訪談,還是有機會了解不同領域與族群的想法與經驗。不論是跨世代或跨領域的理解,最基本的態度是要先有同理心,並以「換位思考」的方式,從對方的角度去思考,才能更貼近其想法。關於換位思考的部分,也可參考〈想改變對方要先換位思考〉一文。

原始來源:天下獨立評論 余虹儀專欄 「設計如何跨世代?同理心與換位思考,是理解的開始

此文正式取得「獨立評論@天下」授權刊登

相關閱讀:〈不同使用族群模擬體驗〉、〈「讓大家都可以用」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