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代的設計需要同理心與換位思考

照片中有兩個遙控器,上面的電視遙控器有很多實體按鍵,下面的Apple TV遙控器上面只有六個實體按鍵,操作時要搭配電視螢幕中出現的虛擬按鍵

想像一款全新、有螢幕的3C產品,同時交到一個學齡前小朋友、一個年輕人和一個老人家手中,大家會分別做些什麼?

學齡前的孩子,可能理所當然就伸手滑開螢幕。年輕人可能會在打開螢幕後開始尋找虛擬按鍵,老人家則是想先弄清楚實體按鍵在哪裡。不同世代從小接觸的事物不同,在使用工具時的直覺反應和習慣也不一樣。

面對一個新產品,不同人的認知與學習能力多少都會有差異。如果一項設計與服務想要讓各個世代的人都能夠輕鬆使用,就不能忽略這些習慣與背景。

小朋友正用手指滑動手機螢幕
現在的學齡前兒童看到有螢幕的3C產品,多會直接用手指滑滑看。

在現今社會,擁有「跨領域」專業常是許多企業尋找人才的加分條件,經營「斜槓」人生也成為許多人追求的目標。有些人大學選唸工程,碩士改讀設計,有些人文背景出身的人,則是嘗試進入科技業工作。不論是透過求學或工作環境,選擇一路都在同個領域鑽研或就業的人相較從前,確實比較少了。跨領域的好處很多,可以從比較多角度去思考,產生創意或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可能有所提升。

淺顯易懂方能傳遞,善用比喻較好溝通

在現今社會,擁有「跨領域」專業是許多企業尋找人才的加分條件,經營斜槓人生也成為許多人追求的目標。有些人大學選唸工程,碩士改讀設計,有些人文背景出身的人,則是嘗試進入科技業工作。不論是透過求學或工作環境,選擇一路都在同個領域鑽研或就業的人相較從前,確實比較少了。跨領域的好處很多,可以從比較多角度去思考,產生創意或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可能有所提升。

知識和技能的傳遞,對於能理解不同世代與不同背景的人也很重要。而各種知識要能傳遞與累積,各項專業要能傳承與創新,首要條件都是要「淺顯易懂」。唯有讓學習的門檻降低,才能提升學習者的信心。另外,透過日常生活的共同經驗作比喻也是一種比較容易「溝通」或「說明」的方式。

舉例來說,在網站開發的領域,有一個專有名詞:響應式網頁設計(RWD,Responsive Web Design)和自適應網頁設計(AWD,Adaptive Web Design )。很多人可能分不清楚兩者的差異。就算能google找出兩者的定義與說明,可能還是一知半解。這時候,具備網頁設計專業的人若能善用比喻,就比較容易讓非專業者理解。以下是兩者的定義與朋友提供的說明,大家不妨比較一下,就能感受到運用生活經驗做說明的好處。

定義:響應式網頁設計(RWD)是可以讓網頁自動適當顯示於各種不同裝置,包括桌機、手機與平板等。自適應網頁設計(AWD)是針對不同裝置分別給予不同的網頁呈現。

朋友:響應式網頁設計(RWD)是單純針對不同的畫面寬度都可以適當的呈現。自適應網頁設計(AWD)則是除了針對不同畫面寬度,還可以針對什麼樣的設備,給予更適當的呈現,像iOS跟Android設備,縱使畫面一樣寬,也可能針對設備的特性,給予不一樣的呈現與體驗。

同理心與換位思考是理解對方的開始

要理解不同世代的人,不是等自己到了那個年紀,要了解不同知識背景的人,也不是一定得去旁聽各個科系、從事各行各業。透過細微的觀察與訪談,還是有機會了解不同領域與族群的想法與經驗。不論是跨世代或跨領域的理解,最基本的態度是要先有同理心,並以「換位思考」的方式,從對方的角度去思考,才能更貼近其想法。關於換位思考的部分,也可參考〈想改變對方要先換位思考〉一文。

原始來源:天下獨立評論 余虹儀專欄 「設計如何跨世代?同理心與換位思考,是理解的開始

此文正式取得「獨立評論@天下」授權刊登

相關閱讀:〈不同使用族群模擬體驗〉、〈「讓大家都可以用」很重要

國際化服務及友善觀光

標誌上有熟悉的語言或圖示

標誌上有熟悉的語言或圖示
旅行時,標誌上若有熟悉的語言或圖示才讓你倍感歡迎。

觀光景點要怎麼設計不同語言的招牌和指示才算貼心?只有英文又算不算國際化服務?要怎麼將英語與當地語言,甚至提供多種語言的服務設計得淺顯易懂?

記得初次去德國交流,發現餐廳廁所沒有圖示,門上只有兩個德文字:「Damen」和「Herren」。當下猜了「Herren」是女廁,還好有德國朋友同行,一問才知道自己猜錯,避免走錯廁所的尷尬。

好的觀光體驗一定要搭配好的國際化服務或通用「語言」。以使用者認知去思考設計,以對方的語言、文字或圖示進行溝通或傳遞資訊,才能在歡迎之餘,帶給旅客貼心的感受。外國人對促進觀光經濟有很大幫助,如果社會環境不能帶給他們更多更好的服務與體驗,可能就沒有「下次來台」,更不會有「口碑效應」。

友善觀光一:國際語言與當地語言交錯搭配

在以觀光為發展重心的城市則會出現國際語言-英文,但英文和當地語言應該如何搭配才顯得不冗長或複雜?在雅典的衛城博物館中所播放的帕德嫩神廟介紹影片,採用了兩種配置方式輪播,一次是以希臘語為旁白,搭配英文字幕;下一次則是以英語為旁白,搭配希臘文字幕,非常巧妙。有些班機上的安全逃生說明影片,也會在旁白與字幕上採用當地與國際語言的交錯搭配,不論哪一種版本都顧及了當地與國際旅客。

布達佩斯歷史景點常見多國語言的語音介紹設備。
因為歷史與地域所在,布達佩斯歷史景點常見多國語言的語音介紹設備。

友善觀光二:除了英文,還有更熟悉的語言

某些國家在歷史上可能受到不同國家統治,或與鄰近國家的人民來往密切,當地除了官方語言,還會使用多種語言。例如,匈牙利的菜單上經常會有匈牙利文、英文、德文和法文等。

著名觀光景點也很常出現多國語言的服務,不論是歷史景點的資訊介紹或博物館的語音導覽,有個八國、十國語言都不稀奇,對於自助旅行或喜愛深度旅遊的外國旅客很方便。另外,能在異地看到自己熟悉的語言或文字,對旅客來說,多半有種安心感,或有備受招待的感覺。例如,在飯店吃早餐,餐紙上出現的世界各地多種語言的「早安」,多令人驚喜呀!

飯店早餐的餐紙上出現了多種語言的「早安」
飯店早餐的餐紙上出現了多種語言的「早安」問候。

友善觀光三:圖示與肢體語言也是溝通幫手!

除了文字,圖案符號、照片更是一種跨語言的溝通方式。然而,圖示的使用也非萬無一失,必須注意符碼、圖案帶給所有人的認知是否一致。如果會讓人誤解,反而會弄巧成拙。另外,透過真人示範更是一種不受限語言、知識和經驗的方法。特別是飛機上個人安全設備及逃生的相關資訊,應該用簡單且清楚的方式表達,讓所有旅客都能有正確的理解。

在全球化的時代,設計與服務的對象不僅是國內的民眾,還有說著不同語言、有著不同生活習慣與經驗的外國人。在台灣,確實有不少觀光勝地提供相關的服務,如故宮,不僅有華、台、客、英、日、韓、西、法、德、粵、泰、越、印尼等語言的語音導覽,也提供手語、兒童多媒體與擴增實境的導覽內容。

希望未來台灣在各個有機會送往迎來的地方-哪怕只是小餐廳裡廁所上的標示,都能注重國際化服務和通用語言,讓台灣的人情味再升級,讓旅客都想「再來台灣」。

原始來源:天下未來城市 余虹儀專欄「男廁女廁傻傻分不清?這樣設計才不會走錯

此文正式取得《未來城市@天下》授權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