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化服務及友善觀光

標誌上有熟悉的語言或圖示
旅行時,標誌上若有熟悉的語言或圖示才讓你倍感歡迎。

觀光景點要怎麼設計不同語言的招牌和指示才算貼心?只有英文又算不算國際化服務?要怎麼將英語與當地語言,甚至提供多種語言的服務設計得淺顯易懂?

記得初次去德國交流,發現餐廳廁所沒有圖示,門上只有兩個德文字:「Damen」和「Herren」。當下猜了「Herren」是女廁,還好有德國朋友同行,一問才知道自己猜錯,避免走錯廁所的尷尬。

好的觀光體驗一定要搭配好的國際化服務或通用「語言」。以使用者認知去思考設計,以對方的語言、文字或圖示進行溝通或傳遞資訊,才能在歡迎之餘,帶給旅客貼心的感受。外國人對促進觀光經濟有很大幫助,如果社會環境不能帶給他們更多更好的服務與體驗,可能就沒有「下次來台」,更不會有「口碑效應」。

友善觀光一:國際語言與當地語言交錯搭配

在以觀光為發展重心的城市則會出現國際語言-英文,但英文和當地語言應該如何搭配才顯得不冗長或複雜?在雅典的衛城博物館中所播放的帕德嫩神廟介紹影片,採用了兩種配置方式輪播,一次是以希臘語為旁白,搭配英文字幕;下一次則是以英語為旁白,搭配希臘文字幕,非常巧妙。有些班機上的安全逃生說明影片,也會在旁白與字幕上採用當地與國際語言的交錯搭配,不論哪一種版本都顧及了當地與國際旅客。

布達佩斯歷史景點常見多國語言的語音介紹設備。
因為歷史與地域所在,布達佩斯歷史景點常見多國語言的語音介紹設備。

友善觀光二:除了英文,還有更熟悉的語言

某些國家在歷史上可能受到不同國家統治,或與鄰近國家的人民來往密切,當地除了官方語言,還會使用多種語言。例如,匈牙利的菜單上經常會有匈牙利文、英文、德文和法文等。

著名觀光景點也很常出現多國語言的服務,不論是歷史景點的資訊介紹或博物館的語音導覽,有個八國、十國語言都不稀奇,對於自助旅行或喜愛深度旅遊的外國旅客很方便。另外,能在異地看到自己熟悉的語言或文字,對旅客來說,多半有種安心感,或有備受招待的感覺。例如,在飯店吃早餐,餐紙上出現的世界各地多種語言的「早安」,多令人驚喜呀!

飯店早餐的餐紙上出現了多種語言的「早安」
飯店早餐的餐紙上出現了多種語言的「早安」問候。

友善觀光三:圖示與肢體語言也是溝通幫手!

除了文字,圖案符號、照片更是一種跨語言的溝通方式。然而,圖示的使用也非萬無一失,必須注意符碼、圖案帶給所有人的認知是否一致。如果會讓人誤解,反而會弄巧成拙。另外,透過真人示範更是一種不受限語言、知識和經驗的方法。特別是飛機上個人安全設備及逃生的相關資訊,應該用簡單且清楚的方式表達,讓所有旅客都能有正確的理解。

在全球化的時代,設計與服務的對象不僅是國內的民眾,還有說著不同語言、有著不同生活習慣與經驗的外國人。在台灣,確實有不少觀光勝地提供相關的服務,如故宮,不僅有華、台、客、英、日、韓、西、法、德、粵、泰、越、印尼等語言的語音導覽,也提供手語、兒童多媒體與擴增實境的導覽內容。

希望未來台灣在各個有機會送往迎來的地方-哪怕只是小餐廳裡廁所上的標示,都能注重國際化服務和通用語言,讓台灣的人情味再升級,讓旅客都想「再來台灣」。

原始來源:天下未來城市 余虹儀專欄「男廁女廁傻傻分不清?這樣設計才不會走錯

此文正式取得《未來城市@天下》授權刊登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