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代的設計需要同理心與換位思考

照片中有兩個遙控器,上面的電視遙控器有很多實體按鍵,下面的Apple TV遙控器上面只有六個實體按鍵,操作時要搭配電視螢幕中出現的虛擬按鍵

想像一款全新、有螢幕的3C產品,同時交到一個學齡前小朋友、一個年輕人和一個老人家手中,大家會分別做些什麼?

學齡前的孩子,可能理所當然就伸手滑開螢幕。年輕人可能會在打開螢幕後開始尋找虛擬按鍵,老人家則是想先弄清楚實體按鍵在哪裡。不同世代從小接觸的事物不同,在使用工具時的直覺反應和習慣也不一樣。

面對一個新產品,不同人的認知與學習能力多少都會有差異。如果一項設計與服務想要讓各個世代的人都能夠輕鬆使用,就不能忽略這些習慣與背景。

小朋友正用手指滑動手機螢幕
現在的學齡前兒童看到有螢幕的3C產品,多會直接用手指滑滑看。

在現今社會,擁有「跨領域」專業常是許多企業尋找人才的加分條件,經營「斜槓」人生也成為許多人追求的目標。有些人大學選唸工程,碩士改讀設計,有些人文背景出身的人,則是嘗試進入科技業工作。不論是透過求學或工作環境,選擇一路都在同個領域鑽研或就業的人相較從前,確實比較少了。跨領域的好處很多,可以從比較多角度去思考,產生創意或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可能有所提升。

淺顯易懂方能傳遞,善用比喻較好溝通

在現今社會,擁有「跨領域」專業是許多企業尋找人才的加分條件,經營斜槓人生也成為許多人追求的目標。有些人大學選唸工程,碩士改讀設計,有些人文背景出身的人,則是嘗試進入科技業工作。不論是透過求學或工作環境,選擇一路都在同個領域鑽研或就業的人相較從前,確實比較少了。跨領域的好處很多,可以從比較多角度去思考,產生創意或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可能有所提升。

知識和技能的傳遞,對於能理解不同世代與不同背景的人也很重要。而各種知識要能傳遞與累積,各項專業要能傳承與創新,首要條件都是要「淺顯易懂」。唯有讓學習的門檻降低,才能提升學習者的信心。另外,透過日常生活的共同經驗作比喻也是一種比較容易「溝通」或「說明」的方式。

舉例來說,在網站開發的領域,有一個專有名詞:響應式網頁設計(RWD,Responsive Web Design)和自適應網頁設計(AWD,Adaptive Web Design )。很多人可能分不清楚兩者的差異。就算能google找出兩者的定義與說明,可能還是一知半解。這時候,具備網頁設計專業的人若能善用比喻,就比較容易讓非專業者理解。以下是兩者的定義與朋友提供的說明,大家不妨比較一下,就能感受到運用生活經驗做說明的好處。

定義:響應式網頁設計(RWD)是可以讓網頁自動適當顯示於各種不同裝置,包括桌機、手機與平板等。自適應網頁設計(AWD)是針對不同裝置分別給予不同的網頁呈現。

朋友:響應式網頁設計(RWD)是單純針對不同的畫面寬度都可以適當的呈現。自適應網頁設計(AWD)則是除了針對不同畫面寬度,還可以針對什麼樣的設備,給予更適當的呈現,像iOS跟Android設備,縱使畫面一樣寬,也可能針對設備的特性,給予不一樣的呈現與體驗。

同理心與換位思考是理解對方的開始

要理解不同世代的人,不是等自己到了那個年紀,要了解不同知識背景的人,也不是一定得去旁聽各個科系、從事各行各業。透過細微的觀察與訪談,還是有機會了解不同領域與族群的想法與經驗。不論是跨世代或跨領域的理解,最基本的態度是要先有同理心,並以「換位思考」的方式,從對方的角度去思考,才能更貼近其想法。關於換位思考的部分,也可參考〈想改變對方要先換位思考〉一文。

原始來源:天下獨立評論 余虹儀專欄 「設計如何跨世代?同理心與換位思考,是理解的開始

此文正式取得「獨立評論@天下」授權刊登

相關閱讀:〈不同使用族群模擬體驗〉、〈「讓大家都可以用」很重要

愛X通用設計:充滿愛與關懷的設計概念

《愛X通用設計——充滿愛與關懷的設計概念》書籍封面

一本最符合未來社會需求的設計書!

《愛X通用設計——充滿愛與關懷的設計概念》書籍封面
《愛X通用設計:充滿愛與關懷的設計概念》是國內第一本以最簡單的文字、最新的觀點、第一手的角度、最完整囊括各個面象的通用設計指南。

面對高齡化、少子化、多元化的社會來臨,我們需要一個全新的設計概念,那就是為最多人著想、讓所有使用者感覺貼心的「通用設計」,Universal Design。簡單地定義,UD就是希望產品或空間等設計能讓男女老幼、身障或行動不便等使用族群都可以使用,但並非專為少數或弱勢等特定的使用族群所進行的設計,而是相信,如果一樣產品能被功能有障礙的人使用,對一般人來說一定更容易使用。

《愛.通用設計》一書,除了詳盡介紹通用設計的起源和概念,更列舉了許許多多國內外的優秀設計實例,小至個人的日常用品,大到環境交通的規劃,處處可見設計師的創意巧思。而結合流行與美感、環保及UD概念的產品,充滿無限商機,更是企業界關注的焦點。此外,作者也親自前往通用設計最盛行的日本,實地考察,做為國內未來發展的借鏡。

書籍目錄

Part I 愛與關懷的設計

  1. 什麼是通用設計?
  2. 設計新趨勢
  3. 通用設計的基本原則
  4. 通用設計其他的原則
  5. 一眼就能看懂,輕鬆就能操作
  6. 無力的尷尬
  7. 通用設計≠無障礙設計
  8. 小朋友也來認識通用設計
  9. 充滿愛與關懷的設計
  10. 各國的通用設計發展現況

Part II 生活中的小巧思

  1. UD家電讓生活更便利
  2. 讓你愛上做菜的廚房用品
  3. 考量到更多人的貼心包裝
  4. 方便安全的瓶瓶罐罐
  5. 人人都需要用到錢
  6. 平面設計也需要通用
  7. 生活中的小幫手
  8. 共遊玩具
  9. 與孩子一起成長的椅子

Part III 社會環境的規劃

  1. 邁向高齡化的社會
  2. 導入UD要懂得因地制宜
  3. 安全的公車
  4. 便利的捷運
  5. 高品質的高鐵
  6. 我們需要平坦的馬路

Part IV 美學與實用的結合

  1. 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
  2. 消費族群與習慣在改變
  3. 為顧客量身打造
  4. 餐飲業的新方向
  5. 充滿流行感的新世代設計
  6. 關愛地球的環保素材
  7. 周到的空間,優質的服務——信義誠品

Part V 日本UD行

  1. 模範城市靜岡縣
  2. 舊設施加上新觀念
  3. 安全而友善的交通環境
  4. 「Eco & Ud House」松下環保通用屋
  5. UD陳列館
  6. 令人驚豔的廁所
  7. 安全又通用的電梯
  8. 其他的觀察與貼心設計

Part VI 台灣的發展

  1. 把通用設計引進台灣
  2. 台灣的推動現況與未來展望

購書平台

博客來網路書店

誠品網路書店

相關課程

五感減一洞察訓練工作坊

不同使用族群模擬體驗工作坊

通用設計與輔具新觀念

相關閱讀:〈通用設計是什麼?〉〈通用設計推展之路〉〈通用設計與多感官設計〉

#universal design
#ユニヴァーサルデザイン
#유니버설디자인

友善高齡服務空間健檢_現地輔導

友善高齡服務空間健檢_現地輔導

友善高齡已是現今社會重要的規劃方向,如何讓長者能自在生活、參與社會,公共環境必須具備友善高齡的服務與空間。此外,長者常去的場域,如醫療院所、長照據點、喘息服務機構、輔具店和醫療用品店等尤其需要。

現地輔導可考量現況提出建議

透過通用設計工作室 2017年擬定的「友善高齡服務空間健檢表」中,出入口與大門、動線與走道設計、 樓梯與升降設備、使用者身體狀況、人員服務態度、 服務流程與表單設計、附加服務價值七大項目及其細項,可以進行初步檢視。另外,現地輔導可以針對該空間的現狀及困難提供更適切的建議,也可以清楚點出改善後效益較大的項目優先執行。

小小門檻影響甚大,不容忽視

像是某醫療用品店除了原本寬敞的走道,被一些待出貨的貨物佔據了不少空間,也遮蔽了部分商品,其較大的問題是門口有 4.5公分高的門檻,建議在營業時間放置移動式斜板。店家表示電動輪椅使用者進得去,手推輪椅使用者請店員幫忙也能入內。然而,周圍還有多家同類型的商店,問問老闆:「您覺得手推輪椅使用者會選擇進去直接可入內,還是會選擇需要請店員幫忙推進去的商店買東西?」過沒多久,老闆告訴我,放了移動式斜板後,連推娃娃車的父母都讚譽有加

有些店面是承租的,較難進行空間施作,可採用活動式斜板。

幾乎每次現地輔導都會去看無障礙廁所,總有幾個場域會出現腳踏式垃圾桶。提出的時候,人員的反應通常是「啊!因為集體採購,沒注意到。」請他們更換垃圾桶,有場域表示沒有蓋子的垃圾桶,環保局稽查時會扣分。理解輔導對象的困境,考量其需求也是通用設計顧問的專業範疇,因此,顧全使用者與場域需要,建議改放置滑蓋式垃圾桶

以左邊的滑蓋式垃圾桶取代腳踏式垃圾桶,對於下肢行動不便者較方便使用。

當然,現地輔導不只是針對場域現狀給予建議,有些時候也會點出空間或服務上做得不錯的地方,讓其明白這部分是可以維持下去,同業來觀摩時可以分享與交流,擴大友善高齡的種子與創意。像是有些照顧機構或喘息服務據點會設計一些讓被照顧者更容易操作的物件,提升他們自主能力,減少大小事都由照顧者來執行的狀況,也能減輕其負擔。

將椅腳裝上廢棄網球可以,讓人在移動椅子可以很省力,連上了年紀的長者也能自行搬移。

目前現地輔導過的場域包括大醫院、小診所、醫療用品店、社區喘息服務據點、安養中心、庇護工場、衛生所、銀髮商店、大賣場、超市、商圈、傳統市場等,只要是長者常去的場域,或是服務長者的地方,都很需要進行友善高齡服務空間的健檢。透過現地輔導掌握主要的問題,就能以少成本、高效益的做法,讓服務或消費對象感到貼心。如有需要請洽通用設計工作室,提出現地輔導或相關的顧問需求。

相關閱讀:〈友善高齡服務空間的作法〉、〈高齡化社會與通用設計趨勢〉、〈高齡化社會的需要

長照2.0的服務與未來

長照2.0社區巡迴車

很多民眾可能都聽過長照,甚至有聽過「長照1.0」、「長照2.0」,但多數人對於長照的服務對象、內容和限制,甚至要不要付費,要付多少錢都一無所知。日前透過舉辦「居家照顧服務與環境改造分享會」活動,一位居家服務督導員的分享,以及聽眾們頻頻提問,才有概略了解。

「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簡稱長照2.0)是我國政府為了推動在地照顧服務,發展社區照顧資源,成立長期照顧管理中心的十年計畫。而「長照2.0」和「長照1.0」的差別主要在於服務對象的擴大,並增加服務項目與改善核銷方式等等。

Who:誰可以使用長照服務?

提到長照,多數人都會先想到老年人,但長照服務的使用對象不只有長者,領有身心障礙證明或手冊的失能者、日常生活需他人協助的獨居或衰弱老人都是服務對象之一。另外,服務對象的年齡並非以65歲為界,除了65歲以上失能的長者,50歲以上的失智患者和55歲以上的失能原住民也可申請長照服務。上述對象即使聘有外籍看護照顧,仍可使用長照服務的部分項目,但居住在長照住宿式機構的使用對象則不能申請長照服務,以避免資源重複或浪費。

長照服務的使用對象不只有65歲以上失能的老年人。

What:長照服務的內容有什麼?

「在地老化」能延緩失能,很多長者也希望晚年生活在熟悉的環境之中。長照服務希望落實「在地老化」,其內容便是以成為「居家照顧」支持系統為目標去建置,共有照顧及專業服務、交通接送服務、輔具與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喘息服務四大類服務,提供居家照顧、社區照顧、專業服務,讓家庭照顧者獲得休息時間,以及協助居家生活用輔具購置或租借、居家無障礙設施改善、往返醫療院所就醫或復健。

協助使用對象居家無障礙設施改善是長照服務的內容之一。
長照服務內容也包括協助使用對象往返醫療院所就醫或復健。

How:怎麼申請和使用長照服務?

長照服務是依照服務對象的失能等級給予補助額度,因此,要使用長照服務之前,必須先讓照管專員到府評估服務對象的長照需要,確認其失能等級與照顧問題清單,在與當事人及家屬討論後擬定專屬照顧計畫,再開始取得所需的長照服務。有需求的民眾或家屬可以透過各地的照管中心、醫院出院準備服務,或是長照服務專線1966進行申請。在照管專員評估、通過申請後,不論是長照服務的項目選擇、內容調整和費用計算等,都能與個案管理師討論。

How much:使用長照服務要付費嗎?付多少?

照顧及專業服務、喘息服務這兩大類服務是依照失能等級,每月給付不同的補助額度。其中,一般戶自付額的比率是16%,中低收入戶的比率是5%。交通接送服務則規定失能第4級以上的服務對象才能使用,是依照城鄉距離給予不同的給付額度,輔具及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則是每3年給付40,000元,一般戶與中低收入戶的自付額比率也有所不同。低收入戶使用上述4類服務皆由政府全額補助,免部分負擔。

長照2.0為了回應不同失能程度的照顧需要,並讓長照服務更專業多元、更有效率,將服務項目從過去依時計價、不同工同酬的情況改為依項目計價,不同項目有不同的價格,甚至偏鄉還有偏鄉的價格。除了讓居家照顧服務員的每項服務都能獲得較合理的報酬,也能降低居服員不願前往偏鄉地區服務,或是不想承接較勞動或辛苦項目的狀況。

長照2.0的現在與未來

長照2.0為呈現居服員的專業與服務價值,確實做了許多努力,但執行上仍有諸多問題有待解決。例如,服務對象及其家屬可能會因為價格而減少或取消所需的服務項目;居服員服務的對象、工作的項目可能會經常變動,而個案管理師也會因為這些變動,必須重新安排照顧計畫等等。此外,長照2.0的服務對象目前僅需自付16%的額度,未來政府財務如果無法補助如此多,大家是否能接受,都是長照2.0亟需思考與解決的課題。

其他更多資訊,可以參考長照2.0懶人包下載專區

原始來源:天下獨立評論 余虹儀專欄 「長照2.0知多少?

此文正式取得「獨立評論@天下」授權刊登

高齡化社會需要更友善的步行環境

柏油路面上有一個大坑洞

騎樓整平,還是路見不平?

面對高齡與少子化趨勢,我國內政部營建署明白指出未來市區道路應以「通用設計」與「完全街道」之理念逐步改善,以提升人行環境服務機能,不論是公園、綠地、街角與建築的公共通行空間,都應融入無障礙公共通行空間設計原則,整體規劃舒適安全的步行系統(市區道路人行環境推動現況與展望,內政部營建署,2018)。而近年來,許多地方政府也積極進行「騎樓整平」工作,並有顯著成果。

全國最先推動騎樓順平工程的是台北市。從民國91年起開始推行17萬公尺的騎樓整平與人行道改善工程,進度相當順利,且成果顯著。而新北市自民國99年起也以「友善城市」為目標,致力打造身障者、老人、孕婦、幼兒等行動不便者都方便的優質人行環境系統。截至7月底,已完成約1,530.65公尺的騎樓整平。另外,台中市政府也積極解決騎樓高低落差及舖面不平情形,自104至107年已完成約61,642公尺的友善人市行空間。台南市府工務局也自100年度起推動騎樓整平計畫,希望讓行人通行更加無礙。

騎樓整平不是消除高低差就好

然而,少數整平後的路段,還是有些問題存在。例如斜坡其實不應使用與原先地板相同的鋪面做,否則會讓人難以辨識,一不小心就可能滑倒。另外,斜坡也不適合使用地磚等可能讓輪子打滑的材質,且應平緩,不能像魚丸般呈現圓弧突起,才方便輪椅及娃娃車通行。

大眾對於騎樓或道路的使用也應有正確觀念,在騎樓整平或無障礙的斜坡路段,應該避免擺放交通工具或私人物品,以避免影響行人通過。

斜坡不應使用與地板相同的鋪面,否則會讓人難以辨識。
斜坡應平緩,如圖中這種魚丸般的圓弧突起,其實不利輪椅等通行。
用路人也該注意,斜坡前不應擺放機車或其他物品阻擋去路。

「路平專案」要從所有用路人的角度思考

除了騎樓之外,人行道也有進行「路平專案」,但有些人行道的路平成果卻讓人不禁搖頭。

人行道的路緣高起,有保護行人的作用,可讓打滑或失控車輛衝上人行道時遭受阻擋或減速。然而,為方便住家車輛進出或店面推車上下貨等使用需求,有的人行道每數公尺就做出一段斜向路面的斜坡,不僅對走在人行道上的行人失去防護作用,輪椅使用者和坐在娃娃車上的幼童經過這些路段,也都會因此而傾斜。

此外,不論是推車或車輛上下人行道,都很容易讓地磚損毀,如果是車輛出入口,應改採柏油路面較適宜。

人行道做出這種斜向路面的斜坡,其實對行走並不方便,就防護角度而言也不安全。

而柏油道路的修整或鋪設更需注意路面平整。有些道路一鋪再鋪,導致中央遠高於邊緣,形成如拱橋般隆起的地面,讓輪椅使用者和娃娃車在穿越馬路時,都像是爬山一樣。另外,路面與人孔蓋的銜接處也要盡可能鋪平,讓路過的人車不會因此被絆倒。當有坑洞出現,也應儘速填補或修整。

日本許多路面與人孔蓋的銜接處都非常平坦。
台灣馬路常有這種坑洞,對輪椅或娃娃車都很不方便,應儘速填補或修整。

原始來源:天下獨立評論 余虹儀專欄 「騎樓整平,還是路見不平?

此文正式取得「獨立評論@天下」授權刊登

友善高齡服務空間的作法

臺北市立萬芳醫院的服務櫃檯有預留輪椅使用者置腳空間,便於其靠近。

高齡化社會來臨,很多服務空間都應該朝以友善高齡的方向去規劃或改善,特別是長者常去的空間,例如醫療院所、醫療用品店、輔具中心、藥房和衛生所等。為了推動友善高齡,個人特別透過「您的一票,愛的力量」平台提案,票選通過了「友善高齡服務空間健檢計畫」,並在2018年10月執行完畢。

此計畫「友善高齡服務空間健檢表」是以個人於2012年協助臺北市衛生局,為改善臺北市各區健康中心,制定的「高齡友善公共服務空間設計通用參考手冊」為基本架構,擬定了七大健檢項目及其細項,針對北中南東各區,共12間長者常去,但不只服務長者的空間進行健檢。在健檢過程中,除了讓這些場域的主事者有更多正確的通用設計觀念和友善高齡作法,也發現了一些不錯的友善高齡服務空間作法。

健檢七大項目

友善高齡服務空間的健項目共有七大項,包括出入口與大門、動線與走道設計、樓梯與升降設備、使用者身體狀況、人員服務態度、服務流程與表單設計、附加服務價值。以下分別以七大項介紹不錯的友善高齡服務空間作法:

1. 出入口與大門

出入口大門應明顯,讓來訪者容易發現,建議採用自動門,並以無門檻或設置斜坡方便所有人進出。出入口的寬度建議大於90公分,以便輪椅通行,出入口至服務櫃檯的動線也應簡短或提供指引。

惠安醫療用品店健檢發現門檻時,還記得老闆說:「這4.5公分的門檻,電動輪椅都進得來,手推輪椅的人,我們店員也會協助。」在說明使用者有時候怕麻煩他人,就會直接尋求別家購買之後,下次再到該店,老闆已經擺上一個防滑的斜坡板了。老闆跟我分享:「自從聽您的建議,門口放置斜坡板。我們有推嬰兒車來的客人都讚譽有加! 我沒想到一個4.5公分的斜坡板影響這麼大!」在無法施工去除門檻的空間,設置斜板,甚至是可移動式的,店家進行改善的意願自然會提高。

醫療用品店的大門為自動門、出入口有斜坡
惠安醫療用品的的大門為自動門,出入口的門檻以設置斜板改善。

此外,為方便輪椅使用者靠近服務櫃檯,櫃檯設計應預留輪椅使用者置腳空間,包括一段長100公分以上的檯面,且距地高度介於70-80公分間,並預留膝蓋空間深度至少45公分與膝蓋高度65公分,如臺北市立萬芳醫院的服務櫃檯即符合這樣的設計。

臺北市立萬芳醫院的服務櫃檯有預留輪椅使用者置腳空間,便於其靠近。
臺北市立萬芳醫院的服務櫃檯有預留輪椅使用者置腳空間,便於其靠近。

2. 動線與走道設計

走道淨寬一樣需要大於90公分,並預留輪椅迴轉空間。此外,走道地板應使用防滑、不冰冷且不易反射的材質,與牆面色彩應有明顯對比,若是服務時間有到晚上也需要考量燈光。

樂齡網門市走道寬敞,在選購商品時,輪椅使用者與使用助行器的人都很方便移動
樂齡網門市走道寬敞,在選購商品時,輪椅使用者與使用助行器的人都很方便移動。

3. 樓梯與升降設備

多數空間使用電梯作為升降設備,應注意電梯內的空間深度不小於135公分,理想門寬為90公分以上,最小也不能少於80公分。電梯裡面與出入口外面的地板要盡可能保持平整,間隙也不要超過3.2公分。如果沒有電梯,樓層間的移動則要在樓梯安裝樓梯升降椅。另外,如果是大醫院等長者進出人數非常高的服務空間,建議電梯的數量應該超過一台較佳,或加上電扶梯,以避免使用者中,總是大排長龍的狀況發生。

有本生活坊選用的樓梯升降椅與其他輔具都有考量到生活美學
有本生活坊選用的樓梯升降椅與其他輔具都有考量到生活美學。

4. 使用者身體狀況

在長者常去的服務空間內應盡可能設置較多的暫歇設計或休憩設施。特別是超過30公尺的走道,建議設置踩高坐姿的暫歇設計,讓膝關節或腳肌力較差的老人家也可輕鬆起身。不論是商品或文宣品都應考量擺放高度,盡量放在輪椅使用者伸手可拿取的地方,也要避免將病患或傷者常要拿的東西放置低處或高處,以避免其需要蹲下或彎腰,造成二次傷害。

新竹社會服務中心的服務空間放置許多休憩座椅,以滿足長者有經常乘坐的需求。
新竹社會服務中心的服務空間放置許多休憩座椅,以滿足長者有經常乘坐的需求。

永大樂林居使用廢棄網球為座椅椅腳襪套,即使長者要搬移椅子都很輕鬆。
永大樂林居使用廢棄網球為座椅椅腳襪套,即使長者要搬移椅子都很輕鬆。

5. 人員服務態度

服務人員對年紀較大或行動不便的來訪者應保持較多耐心,提供更多的關懷或協助。另外,服務人員也應有通用設計概念,在服務長者或相關活動的描述,懂得使用適當的用語或用詞,例如,勿用「正常人」描述一般民眾,如此說法似指其他弱勢族群非正常人,使用「一般人」進行描述較佳。又如,以「樂齡族」描述長者較「銀髮族」更能讓其接受與喜愛。

6. 服務流程與表單設計

服務項目與流程應盡可能明確展現,商品也有清楚分類,讓來訪者可自行理解。另外,如有讓長者填寫的表單,應標著步驟順序、凸顯填答位置,也需採用較大的字級,至少需12字級以上,14字級以上更佳。不同性質的表單建議要分色,表單上的行列較多時,底色也應該分色,方便填寫者瀏覽,並減少填寫錯誤率。

7. 附加服務價值

「科技始於人性」,友善高齡的作法也可以隨著科技進步而提升。服務空間可以透過電子科技產品或設備進行相關服務或資訊的提供,以利資料的更新與建置,例如,醫療院所可採用APP讓患者線上掛號、得知看診進度等,健康或商品資訊可透過QR code讓使用者細看或留存。在長者等候服務時,也能設置讓長者能活動筋骨的有趣體感互動裝置,促進其健康,如遠東科技大學VR電競館正朝向長者與身障者皆可上機操作,感受電競遊戲樂趣的方向規劃。

另外,有些場域具有其他創新的附加服務也是很值得長者常去的其他場域參考,如新竹社會服務中心設有五感體驗室可訓練長者五感能力(課程參考:五感減一洞察訓練工作坊)、慢飛兒庇護工場有療癒植物牆、臺北市立萬芳醫院有聊天機器人可協助訪客或患者查詢醫院服務等等。

新竹社會服務中心設有五感體驗室,讓長者可以減緩五感退化。如使用到觸覺與視覺的觸摸板與牆面設計。
新竹社會服務中心設有五感體驗室,觸摸板與牆面的設計可讓長者減緩觸覺與視覺的退化。

 

慢飛兒庇護工場設置大面積的植物牆,對長者具有療癒作用,且可減緩嗅覺與觸覺等感官退化。
慢飛兒庇護工場設置大面積的植物牆,對長者具有療癒作用,且可減緩嗅覺與觸覺等感官退化。

友善高齡服務空間健檢現地輔導

目前現地輔導過的場域包括大醫院、小診所、醫療用品店、社區喘息服務據點、安養中心、庇護工場、衛生所、銀髮商店、大賣場、超市、商圈、傳統市場等,只要是長者常去的場域,或是服務長者的地方,都很需要進行友善高齡服務空間的健檢。透過現地輔導掌握主要的問題,就能以少成本、高效益的做法,讓服務或消費對象感到貼心。想了解更多,可參考友善高齡服務空間健檢_現地輔導,如有需要,請洽通用設計工作室,提出現地輔導或相關的顧問需求。

相關閱讀:〈友善高齡服務空間健檢_現地輔導〉、〈高齡化社會的需要

校園導入通用設計的重點

圖書館服務櫃檯有輪椅使用者置腳空間

面對高齡少子化社會來臨,學生人數銳減,校園空下來的教室和空間變多,甚至有些學校就此廢校或併校,校園建物因而閒置,或等待規劃成其他用途。

例如新北市的三重國小、光榮國中、光榮國小三校整併為兩校,原先的校地閒置,可重新進行有效的分配規劃;又如高雄市的「大同福樂學堂日間照顧中心」,其實是運用大同國民小學部分空餘教室修繕而成的長照服務設施。

如今,校園將不再只是孩童學習的環境,樂齡學習、長者運動、老幼共用或社區照護,都可能會是將來的應用方向。因此,校園無障礙環境應導入通用設計,考量到更多的使用族群,以增加空間的利用效能與轉型可能。

校園無障礙環境導入通用設計的重點

校園無障礙環境的設計與服務必須從校內師生、人員與所有訪客的需求出發,包括讓不同族群都可接收的指標設計、給行動不便者的無障礙空間與設備、讓初來乍到或不同知識背景的人皆可理解使用的設備等等。以下就從設施、資訊和服務三方面,看看校園導入通用設計需考量的重點:

設施方面:

1.校園的地理位置、易視性與可及性:校園外觀應有明確且醒目的字樣,讓使用者容易發現,其地理位置也需考量便利性,讓所有使用者皆可抵達並使用。所有標示應清楚可見,讓不同的使用者皆容易理解。設施或設備的大小或擺放位置等,也要考量所有使用者所需要的進出或操作空間,包括寬度、高度與輪椅使用者需要的置腳空間等。

服務櫃檯有輪椅使用者置腳空間
服務櫃檯是否容易靠近,且有輪椅使用者置腳空間,對行動不便者很重要。

2.各出入口及路徑無障礙,所有使用者皆方便進出:校園門口及館內出入口應平坦無落差,校園內建築物若為二樓以上,需設置無障礙電梯或樓梯升降機。走道應考量輪椅使用者所需寬度,並在轉彎處預留輪椅所需的迴轉空間。

建築物的無障礙電梯
建築物為兩層樓以上,皆需設無障礙電梯。

資訊方面:

1.校園的標示及資訊應考量易讀性:所有標示及資訊要考量到不同語言和視力的使用者,讓其可讀性最大化,並考量到不同觀看情境。例如在太陽照射和夜間照明等情況下,是否仍能看得清楚?

廁所標示應清楚,讓人容易發現
電梯、廁所等標示應清楚,讓人容易發現。

2.出版品應有多種格式,讓不同感官能力使用者皆可閱讀:多種格式的出版品讓使用者可透過電子書、大字本和有聲讀物等方式接收,校園網站和電子資訊等也應考量到視障者、聽障者等不同使用族群的操作需求。

服務方面:

1.警衛或接待人員都要讓使用者容易發現,以便取得服務:可以透過名牌或制服等,讓使用者容易辨識出警衛或接待人員。所有接待人員也應熟知校園環境、設備操作與重要資訊。

2.校內人員應有面對不同使用者的溝通能力:不論是校務人員、老師或警衛等,面對不同年齡的訪客或家長,以及不同能力的學生,應具備基本的了解與良好的溝通能力,以及相關的輔助工具,以提供適切的協助。例如面對輪椅使用者,對話時應考量其視線高度;面對聽障者可能需要筆談工具,以了解其需求;與視障者說明物品或建築物所在位置時,也須明確指出方向與距離,讓其確實掌握。

老幼共學需要友善校園環境

「人生七十才開始」、「活到老,學到老」都是樂齡學習的態度。為了讓長者更有活力,產生學習動力,「老幼共學」或「代間學習」都是不錯的作法。不僅可強化在地老化,減少照顧人力,混齡照顧也能讓下一代學習關懷長者。而友善校園環境不僅可提供身障學生便利的就學環境,也能成為老幼共學、代間學習的場域,作為支撐高齡化社會與提升長者自主能力的基礎之一。

 

原始來源:天下獨立評論 余虹儀專欄 「打造一個人人都可使用的校園!少子高齡化下的通用設計

此文正式取得「獨立評論@天下」授權刊登

高齡化社會的需要

高齡化社會的需要

高齡化加上少子化,我們的社會環境除了老年人口的比例快速攀升,年輕的勞動人口與照顧人力都日漸減少。日常生活的環境、設計與服務,應考量到特殊族群與一般人都能使用的通用設計,以提升長者的自主能力,也能減緩老人退化或失能。然而,許多人都明白高齡化社會已到來,卻仍沒有太強烈的危機意識,更沒有發現社會高齡化帶來很多社會現象與潛在問題。

博愛座激增,還出現了親子友善區

我從國小一年級就自己搭公車上學,還記得那時候的公車設計,下車是要拉鈴,現在都改為人人方便使用的按鈕。而當時公車的博愛座數量,只有前面單人座位區2張,近年來不只延伸到後面雙人座位區,還增加到8張。台北捷運沒增加博愛座數量,也能感受到使用者需求超載。日前增設了親子友善區,立意良善,然而,真的有解決問題嗎?會不會與博愛座一樣,形成「不同使用族群」更多的衝突呢?

若在捷運上好好觀察一段時間,不難發現,有乘坐需求的人除了日漸增加的長者,還有孕婦、帶著嬰幼兒的父母、國小學童和行動不便者。這些使用者的比例可能遠超過現有捷運的博愛座及親子友善區座位的數量了。如果大眾沒有意識到每張座椅都應該是博愛座,需要禮讓給比自己更需要的使用者,那麼,即使公車或捷運上的座椅都設成博愛座可能還是不敷使用。

台北捷運的親子友善區座位
台北捷運的親子友善區座位。

街道及公共場所的暫歇設計太少

走在路上,偶爾能看到老年人在路邊花圃靠坐。仔細觀察一下台灣的街道,街道座椅的數量很少,分布也不均,多半出現在公園和候車亭。有些公共場所,如百貨公司、圖書館和車站等,即使設有公共座椅,數量也經常不足。然而,長者步行一小段距離即有暫歇的需要,高齡化社會的環境規劃不得不面對這廣大的需求。

在日本東京,許多街道和公共場所都可見到欄杆式的暫歇設計。採用欄杆式的好處是比較不佔空間,同時能乘坐的人數也較多。另外,通常會提高乘坐位置的高度,讓膝關節普遍退化的老年人可採高坐姿,起身更容易。有些老年人外出還會使用輔助推車與座椅結合的產品,只要走到累了,隨時能坐下。

日本常見的欄杆式暫歇設計
日本常見的欄杆式暫歇設計。

只做到符合無障礙法規,忽略銀髮市場

依我國政府的無障礙法規,300平方公尺以上的場所必須設有包括無障礙廁所及走道扶手等設施。而一間超過16間客房的旅館或飯店,需要設置一間無障礙客房。然而,低於此坪數的餐廳或商場、少於此間數的飯店,如果真的因此而忽視無障礙或通用設計的設計與服務,將錯失極大的商機。

在高齡化社會,行動不便與乘坐輪椅的使用者人口比例日漸增加,店家若是無視身障者或其他行動不便者,如推娃娃車的人、孕婦和長者的需要,只要遇到消費者的同行成員當中有一人的需求無法被滿足,將不會選擇該店家。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大型表演廳或會議場地,法規要求無障礙座位席的比例很少,但實際上,除了身障者,還有外出以輪椅代步的長者。

後知後覺勝過不知不覺

現在開始導入通用設計是否還來得及?總比什麼都不做來得好。一開始綠色設計也沒什麼人在乎,地球資源好像也沒有像專業人士說的那樣快速減少,但大家發現氣候和環境真的有在改變,投入綠色設計及再生能源的人就愈來愈多了。現在可能還沒什麼人在乎長者的需要,但社會快速高齡化是事實,只能說太晚或沒有意識到長者是主流客群的商家很難長久。因此,盡可能朝向通用設計、友善環境和共融社會的方向去努力,絕對是一個高齡化社會無法忽視的目標。

原始來源:天下獨立評論 余虹儀專欄 「高齡化來臨,我們的社會準備好了嗎?」

此文正式取得「獨立評論@天下」授權刊登

相關閱讀:〈高齡化社會與通用設計趨勢〉、〈友善高齡服務空間健檢_現地輔導〉、〈友善高齡服務空間的作法

通用設計參考書單

五本通用設計觀念與原則的書籍

在設計領域,以通用設計為主題的書籍很少。因此,在推薦通用設計參考書單時,通常不會只有推薦通用設計觀念介紹,或是通用設計教科書,也會提及相關的書籍,包括認識不同使用族群和五感設計等多方面。另外,為了讓更多人了解通用設計觀念可以運用在各個領域,也會分享不同領域的通用設計應用實例書籍。

通用設計觀念與原則的書籍

對通用設計觀念還不甚了解的人,建議可以先從介紹通用設計觀念與原則的書籍著手。如下:

  1. 《愛˙通用設計-一個充滿愛與關懷的設計觀念》
  2. 《通用設計教科書》
  3. 《Universal Design通用設計的法則-從人性出發的設計學》
  4. 《Universal Principles of Design》
  5. 《Universal Design: Creating Inclusive Environments》
五本通用設計觀念與原則的書籍

不同領域的通用設計應用書籍

在任何領域都可以應用通用設計觀念,例如以下的三本書分別是介紹公園、時尚和色彩的通用設計應用。

  1. 《公園のユニバーサルデザインマニュアル―人と自然にやさしい公園をめざして》
  2. 《ユニバーサルファッション宣言》
  3. 《Color Universal Design カラーユニバーサルデザイン》
三本通用設計應用的書籍,包括色彩、公園和時尚通用設計

除此之外,高齡化社會,公共建設與居家環境都很需要導入通用設計。公共設計要考量全體民眾,可多看看探討此範疇的設計書籍。

  1. 《指示標誌系統設計法則規劃方針》
  2. 《道路の移動円滑化整備ガイドライン》
  3. 《Circle》第5期:到處都是指標,為什麼我還是會迷路?
  4. 《和設計大師一起逛車站》
介紹標誌設計和道路規劃的三本書

建築或室內設計領域的通用設計應用,則可參考以下書籍:

  1. 《Universal Design for the Home: Great Looking, Great Living Design for All Ages, Abilities, And Circumstances》
  2. 《High-Access Home: Design and Decoration for Barrier-Free Living》
  3. 《台灣室內設計》第17期:室內空間的通用設計
  4. 《臺北市居住空間通用設計指南》
四本室內設計通用設計應用的書籍

通用使用性的書籍

產品介面越來越複雜,如何讓不同年齡、知識能力與經驗的使用者在任何情境下都能自行操作,並有良好的使用性,即是通用使用性(Universal Usability)強調的方向之一。特別是現在有很多自助操作系統(Kiosk),非常需要符合通用使用性,才能讓初次使用者能順利操作、完成任務,同時不會讓熟手感到繁瑣而不願使用。

  1. 《Universal Usability》
  2. 《Universal Usability-Past, Present, and Future》
  3. 《使用者介面之通用使用性與介面模式》
  4. 《Designing the User Interface: Strategies for Effective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6th Edition)》
  5. 《 Universal Interface Inspection Methods》
  6. 《 Designing Training and Instructional Programs for Older Adults》
  7. 《Designing Effective Wizards: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8. 《Webビジネスのためのユニバーサルデザイン成功の法則65》
四本通用使用性相關的書籍

探討五感的書籍

通用設計七大原則之一的易感性原則在強調設計應考量不同感官能力的使用者,也就是讓失去某一感官,或是某些感官能力較差的人也能接收到重要資訊。由此可知,多了解人類的五感能力,閱讀探討五感設計的書籍,對通用設計能力的提升肯定是有幫助的。

  1. 《Age Of Super Sensing センシングデザインの未来》
  2. 《Haptic五感の覚醒》
  3. 《氣味之謎:主宰人類現在與未來生存的神祕感官》
  4. 《觸覺不思議》
  5. 《感官之旅–感知的詩學》
  6. 《換一雙眼睛散步去:跟11位專家在日常風景中找到驚奇》
四本與五感主題相關的書籍

介紹特殊使用族群的書籍

多了解不同使用族群的能力與需要是從事通用設計很重要的基礎,可以多看看探討熟齡族和老年人的相關書籍。而心理學或認知主題相關的書籍有助了解使用者的行為能力和需求,也可廣泛學習。

  1. 《搶占熟齡市場:最有購買力的新興族群引爆10大商機》
  2. 《Designing Training and Instructional Programs for Older Adults》
  3. 《超高齡社會的消費行為學:掌握中高齡族群心理,洞察銀髮市場新趨勢》
探討為熟齡族或老年人設計的書籍

另外,多了解視障者、聽障者和輪椅使用者等不同身障者的相關書籍與研究也很重要。如果覺得有些書籍的內容略為艱深,也可觀看以特殊使用族群為角色的電影作為入門。想讓小朋友培養通用設計觀念,則可透過具通用設計觀念的繪本,從故事中自然感受到族群融合,了解到世界上有著各式各樣的人。

書籍:

  1. 《一公升的眼淚─亞也的日記》(脊髓小腦萎縮症)
  2. 《150cm Life》(矮個子)
  3. 《衰神左撇子》(左手慣用者)

電影:

  1. 《小星星。眨眼睛》(視障者)
  2. 《聽見天堂》(視障者)
  3. 《聽說》(聽障者)
  4. 《寶米恰恰》(雙胞胎)
  5. 《搖滾上月球》 (罕見疾病)
  6. 《霍金:愛的方程式》(漸凍人)
  7. 《我想念我自己》(阿茲海默症)

繪本:

  1. 《阿迪和朱莉》
  2. 《Guji-Guji》
兩本具通用設計觀念的繪本

 

 

高齡化社會與通用設計趨勢

公車的博愛座上坐著一個年紀很大的婆婆

通用設計是高齡化社會必然的趨勢

高齡化社會來臨,社會上需要照顧的人增加。而少子化的衝擊,讓照顧人力明顯不足。根據內政部人口結構統計資料顯示,台灣自1993年起邁入高齡化社會,2011年底,65歲以上老人已達10.9%。因此,看似屬於弱勢或少數的身障者與高齡者,在未來將會變成「絕大多數」。人口老化帶來的影響,早已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問題了。

公車的博愛座上坐著一個年紀很大的婆婆

高齡化社會來臨,加上少子化的衝擊,照護人力明顯不足。社會很需要通用設計提升老年人的自立能力。

通用設計考量所有使用者

1980年代,美國倡議身障者人權,並著手制定相關法案。在此背景下,產生了通用設計(Universal design)的概念。除了身障者,還有其他行動不便者,如孕婦和老年人也有相同或類似的需要。而「通用設計」便是希望產品及環境的設計都應該盡量考慮到所有的使用者,不需要透過修改或特殊設計,讓使用者去適應或使用,也就是設計應讓更多族群都可以使用。

通用設計有其市場潛力

此外,每個人都有社會參與的需求,即使年紀增長、能力退化也希望有獨立性。通用設計能提升使用者的自主能力,並保有其尊嚴。在高齡化社會將是必然的趨勢。加上銀髮族的高購買力與人口比例上升,各項產業自然無法忽視這類產品的需求與廣大市場。了解通用設計之後,也能明白很多使用族群都會有需要幫助的時候。即使健康的人也可能會有輔具需求,像是不同使用習慣的左撇子,或是很怕跌倒的孕婦、健康長者等等。

相關閱讀:〈友善高齡服務空間健檢_現地輔導〉、〈友善高齡服務空間的作法〉、〈高齡化社會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