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設計校園應用工作坊

教室課桌椅

多元學生族群逐漸成為現今校園的常態,校園的規劃應盡可能考量到不同師生、學校人員及訪客等的需求,除了做到無障礙環境與設施,還需要導入通用設計觀念於校園空間、設施、教具與服務等。(想知道您服務的學校是否有做到通用設計校園的基本要項,可以透過「通用設計校園檢核表」自行檢視。)

考量到初訪者,校園的地理位置、易視性及可及性皆須考量,警衛或接待人員都要讓使用者容易發現,以便取得服務。校內人員應有面對不同使用者的溝通能力,並善用輔具。在校園環境的基本規劃,應做到各出入口及路徑無障礙,所有使用者皆方便進出。另外,校園應盡可能設置多感官設施、教具與資訊,校園的標示及資訊也要考量所有使用者的可讀性。

校園導入通用設計的好處

高齡少子化社會來臨,校園的環境已不再是以學童為主,樂齡學習、長者運動、老幼共用或社區照護都可能會是現今或未來的應用方向。考量到更多使用族群的需求,可增加空間的利用效能與轉型的可能性。

有熱水、溫水和冰水三種的公共飲水機。
在校園常見的公共飲水機,在熱水、溫水和冰水按鍵下方設有點字,可供視障生自行理解,熱水按鈕也有安全鎖,可避免使用者不小心燙傷,但按鈕高度太高,且沒有置腳空間,輪椅使用者不便自行操作。

通用設計校園工作坊的學習重點

為了能讓學校教師及行政人員更了解不同族群的需要,以及如何導入通用設計於校園環境與設施之中,個人除了透過觀念與經驗的分享,也帶著學校教職員以不同對象的視角,以實地觀察及分組討論形式,提出校園環境與設施導入通用設計的改善方案

工作坊的產出方案能供校方參考,教職員藉由同理不同障別及年齡的使用族群,如視障生、聽障生、高齡者等,同理不同身份的對象,如總務處人員、教師、初訪者等,未來在面對不同服務對象,設施的建置與改善都能有更全面且長遠的考量

左邊有樓梯,中間有一面白牆,有一扇綠色的門,在白牆高處張貼有校園防災地圖,地圖上緣幾乎接近綠色門板頂部。
校園防災地圖貼在高處,地圖上緣很接近門的上緣,這樣的高度可能會導致一些比較矮小的學生、輪椅生難以觀看。

通用設計校園工作坊的適合對象

1. 教育現場的行政人員、學校規劃相關工作者

此工作坊將從校園常見的設施問題與使用者需求出發,深入解析如何以通用設計思維打造更包容、多元、可及的校園空間。若您從事總務處、學務處、特教組等相關業務,或參與校園空間與設施的改善、共融遊戲場規劃或教學環境優化等工作,非常適合參加。工作坊將提供具體案例與規劃方法,協助您實際應用於校內空間改善。

2. 特教教師、輔導教師與課程設計相關教師

無論是推動融合教育、關注學生多元差異,或設計彈性與共融的學習情境,通用設計觀念與校園應用都是不可或缺的基礎。此工作坊將協助參與者理解不同學生在空間使用與學習參與上的需求差異,透過實例與互動演練,提升課程與教具設計、教學空間規劃的敏銳度與創意發想能力。

3. 建築、設計、職能治療、特教、幼教等相關科系學生或實習教師

對校園空間設計、共融遊具、兒童發展與學習環境有興趣的設計或教育相關科系學生與實習教師,可以透過工作坊以簡單易懂且實用的方式理解通用設計的核心精神與應用方法。即使沒有設計背景,也能透過課程引導與演練過程,學習到實務規劃的技巧與觀察角度,為未來進入教育場域做好準備。

校園導入通用設計的重點

圖書館服務櫃檯有輪椅使用者置腳空間

面對高齡少子化社會來臨,學生人數銳減,校園空下來的教室和空間變多,甚至有些學校就此廢校或併校,校園建物因而閒置,或等待規劃成其他用途。

例如新北市的三重國小、光榮國中、光榮國小三校整併為兩校,原先的校地閒置,可重新進行有效的分配規劃;又如高雄市的「大同福樂學堂日間照顧中心」,其實是運用大同國民小學部分空餘教室修繕而成的長照服務設施。

如今,校園將不再只是孩童學習的環境,樂齡學習、長者運動、老幼共用或社區照護,都可能會是將來的應用方向。因此,校園無障礙環境應導入通用設計,考量到更多的使用族群,以增加空間的利用效能與轉型可能。

校園無障礙環境導入通用設計的重點

校園無障礙環境的設計與服務必須從校內師生、人員與所有訪客的需求出發,包括讓不同族群都可接收的指標設計、給行動不便者的無障礙空間與設備、讓初來乍到或不同知識背景的人皆可理解使用的設備等等。以下就從設施、資訊和服務三方面,看看校園導入通用設計需考量的重點:

設施方面:

1.校園的地理位置、易視性與可及性:校園外觀應有明確且醒目的字樣,讓使用者容易發現,其地理位置也需考量便利性,讓所有使用者皆可抵達並使用。所有標示應清楚可見,讓不同的使用者皆容易理解。設施或設備的大小或擺放位置等,也要考量所有使用者所需要的進出或操作空間,包括寬度、高度與輪椅使用者需要的置腳空間等。

服務櫃檯有輪椅使用者置腳空間
服務櫃檯是否容易靠近,且有輪椅使用者置腳空間,對行動不便者很重要。

2.各出入口及路徑無障礙,所有使用者皆方便進出:校園門口及館內出入口應平坦無落差,校園內建築物若為二樓以上,需設置無障礙電梯或樓梯升降機。走道應考量輪椅使用者所需寬度,並在轉彎處預留輪椅所需的迴轉空間。

建築物的無障礙電梯
建築物為兩層樓以上,皆需設無障礙電梯。

資訊方面:

1.校園的標示及資訊應考量易讀性:所有標示及資訊要考量到不同語言和視力的使用者,讓其可讀性最大化,並考量到不同觀看情境。例如在太陽照射和夜間照明等情況下,是否仍能看得清楚?

廁所標示應清楚,讓人容易發現
電梯、廁所等標示應清楚,讓人容易發現。

2.出版品應有多種格式,讓不同感官能力使用者皆可閱讀:多種格式的出版品讓使用者可透過電子書、大字本和有聲讀物等方式接收,校園網站和電子資訊等也應考量到視障者、聽障者等不同使用族群的操作需求。

服務方面:

1.警衛或接待人員都要讓使用者容易發現,以便取得服務:可以透過名牌或制服等,讓使用者容易辨識出警衛或接待人員。所有接待人員也應熟知校園環境、設備操作與重要資訊。

2.校內人員應有面對不同使用者的溝通能力:不論是校務人員、老師或警衛等,面對不同年齡的訪客或家長,以及不同能力的學生,應具備基本的了解與良好的溝通能力,以及相關的輔助工具,以提供適切的協助。例如面對輪椅使用者,對話時應考量其視線高度;面對聽障者可能需要筆談工具,以了解其需求;與視障者說明物品或建築物所在位置時,也須明確指出方向與距離,讓其確實掌握。

老幼共學需要友善校園環境

「人生七十才開始」、「活到老,學到老」都是樂齡學習的態度。為了讓長者更有活力,產生學習動力,「老幼共學」或「代間學習」都是不錯的作法。不僅可強化在地老化,減少照顧人力,混齡照顧也能讓下一代學習關懷長者。而友善校園環境不僅可提供身障學生便利的就學環境,也能成為老幼共學、代間學習的場域,作為支撐高齡化社會與提升長者自主能力的基礎之一。

 

原始來源:天下獨立評論 余虹儀專欄 「打造一個人人都可使用的校園!少子高齡化下的通用設計

此文正式取得「獨立評論@天下」授權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