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通用設計到行人安全的新思維

從通用設計到行人安全的新思維

在公共建設與空間設計領域中,「無障礙設計」與「通用設計」常被混為一談。前者著重於消除障礙,例如為視障者設置點字或導盲磚;後者則以「讓所有使用族群都能使用」為目標,重視包容性與便利性。

例如,若點字標示直接貼在文字上方,雖幫助了懂得點字的使用者,卻使多數人難以閱讀。反之,若以語音提示搭配文字顯示,就能同時照顧不同需求者,達到更普及的使用效果。

通用設計的價值在於兼顧設計功能與心理感受,減少「特殊設計」帶來標籤化或不自在等不適感。當公共設施的便利與美觀能讓所有人自然、自在地使用時,才是真正的「友善」。

早期考量視障者需求的無障礙設計會加上點字,但如果以通用設計思維,會思考語音搭配文字,以利沒學習點字的視障者也能自行接收,也會避免點字遮住文字,影響明眼人閱讀。

高齡化的人行環境需要通用設計

隨著社會快速高齡化,公共設施與人行環境的使用者不再只有「一般成年人」。不同行動、認知和感官能力的長者,以及輪椅使用者、推嬰兒車的家長、臨時受傷者、視覺或聽覺障礙者,都是人行環境在規劃與設計需要考量的對象。

人行環境的設計不能只針對少數族群調整,而必須從一開始就整合多元需求。通用設計能減少辨識困難或無法使用、提升安全與效率。例如具語音提示的交通號誌不只服務視障者,也協助視力不好的長者、注意力不足的行人等。

人行環境的現實挑戰與教育宣導

現行許多城市的人行道可能經過整平,仍常因重物擠壓或違規停車導致鋪面損壞,對視障者與長者造成極大風險。例如導盲磚一旦破裂或被遮擋,使用者可能失去方向感。此外,市區人行道寬度普遍不足,常被變電箱、路燈、廣告牌、店家物品和違規停放的汽機車等佔據,使輪椅或嬰兒車無法通行。

即使有法規要求,若缺乏通盤考量、維護機制與教育宣導,將無法真正落實「以人為本」的安全人行環境。若要改善這些問題,除了硬體設施升級,更重要的是設計思維、管理模式與民眾教育的提升。

人行道整平後,若缺乏通盤考量,後續裝設變電箱或路燈阻礙通行,仍難落實友善的人行環境。

政府改善人行環境應有整體策略

《道路交通安全基本法》上路後,各地積極推動「永續提升人行安全計畫」,盤點事故熱點並改善設施。但若僅止於硬體補強,仍不足以形成友善系統。

政府在推動人行安全環境時,應強化與不同族群對話,將實際使用經驗納入規劃過程。例如與身障者、高齡者合作測試路口設計,並建立使用者回饋機制,讓問題能即時反映與修正。此外,設計師與工程顧問也應具備「通用設計知能」,在設計之初即考慮不同使用族群與情境,避免後期修補的成本。

落實多感官設計行人才能更安全

多感官設計是一種設計趨勢,在號誌中加入聲音提示、震動警示、光線變化,能讓不同年齡與感官能力的行人更快判斷情境。這樣的多感官設計不僅能減少事故,也能提升每個人在人行環境的使用體驗,展現出真正「以人為本」的交通理念。

通用設計不僅是一種設計原則,更是一種社會治理與管理的態度。當政府、設計者、所有利害關係人與使用者都能理解其價值,公共空間就能從「合規」走向「友善」。唯有以使用者多樣性為出發點,才能打造安全、便利且尊重感的環境,讓不論年齡、能力或身份,每個人都能安心參與日常生活。

相關閱讀:〈台灣需要通用設計推動單位,儘速制定政策與法規〉、〈通用設計與自主能力:高齡社會的關鍵策略〉、〈從共融公園到友善環境設計

不只是環境與產品,用詞也要落實友善

不只是環境與產品,用詞也要落實友善

在許多場合,當我們談到高齡者、身障者或其他特殊族群的困境時,常有人提出「外出穿戴警示器」或「安排助理協助工作」的想法。這些解決方案雖然出於善意,但往往隱含著「讓人去適應環境」的思維,而不是反過來思考:為什麼不先改善環境與流程,讓每個人都能更便利地使用?

舉例來說,日本的許多車站與機場設有語音導覽系統,不僅讓視障者能循聲找到方向,也讓外國觀光客能更直覺地使用。當環境設計以「多元使用者」為出發點,就能兼顧更多人的需求,真正落實通用設計的精神。

日本的許多車站與機場設有語音導覽系統,靠近時可聽到聲音,讓視障者可以找到。

借重特殊使用族群創新設計

一般人習慣既有操作方式,即使步驟繁瑣也能勉強完成;但對視障、聽障或行動不便者而言,可能僅有少數方式能順利使用。因此,他們的需求往往能揭示環境或服務的不足。

例如,許多視障者會利用 Facebook 的「直播」功能取代傳統的影片上傳,因為操作更直接、少了繁複步驟。這樣的經驗,其實對所有人都適用。若能借重「特殊使用族群」的經驗來優化產品與環境,就能打造出更高效、更便利的解決方案。

用語應避免歧視或標籤化

跟一些族群對話,或者在形容他們時,用語要恰當。相較身障者,千萬別說「我們正常人如何又如何」,更不要用「殘障者」,應用「身障者」一詞。就像「樂齡族」比「銀髮族」或「老人」讓人聽起來更能接受,「左手慣用者」也比「左撇子」的稱呼來得好。

不要用「老人機」、「老人模式」這類標籤化,且讓使用族群心理感受不好的產品或功能名稱。

想要打造真正友善的環境,不能只依賴設施的改善,更需要人員的理解與態度轉變。無論是設計環境、規劃服務、行銷文案,或是日常對話中的用語,只要能設身處地、將心比心去思考,就能逐步建構一個更具包容性的社會。

任何制度或設計若缺乏對「使用族群」的理解與實踐,效果都會大打折扣。從管理階層到第一線服務人員,都需要具備職場友善、高齡友善與通用設計等知能,才能讓服務更貼近人心,展現多元尊重與友善環境。

相關閱讀:〈通用設計培訓:公部門、企業與學校必備的核心能力〉、〈以通用設計打造友善職場:多元與共融的因應策略〉、〈以通用設計打造便利與安全的友善環境〉、〈高齡友善與失智友善的推進與落實

從共融公園到友善環境設計

從共融公園到友善環境設計

近年來,全台各地陸續推動與建置「共融公園」與「共融遊戲場」,希望讓一般兒童與身心障礙兒童都能夠使用與遊戲。然而,在落實過程中,有時會出現「美意大於實效」的問題。

例如,有些公園為了阻擋機車進入,在出入口設置了「電流急急棒」般的不鏽鋼車阻,機車確實進不來了,但娃娃車與輪椅可能無法通行或進出不便。這樣的設計違背了共融公園希望人人都方便使用的精神,也影響了某些族群的使用意願。

有些公園設置的機車車阻導致娃娃車與輪椅無法通行或進出不便。

可及性:讓每個人都能進入與使用

設計共融公園的第一步,就是要確保「可及性」。不論是兒童、推娃娃車的人,還是使用輪椅的民眾,都能方便地進出公園,並接近遊具或設施。

入口設計應避免不必要的高低差,確保輪椅、娃娃車能順利通行。若必須設置車阻,也應採用兼顧安全與通行的設計。遊具設計需兼顧不同身高與使用方式,讓坐在輪椅或娃娃車上的孩子也能參與操作。空間動線要寬敞、安全,讓陪伴者與兒童能夠一同進入,避免「只能看,不能玩」的情境。

共遊性:從多感官設計到親子同樂

除了「進得去、用得到」,共融公園的更高境界是追求「一起玩」的價值,也就是共遊性。例如採取多感官設計,透過聲音、顏色、觸感等多元刺激,讓視障、聽障與一般兒童都能感受到遊戲樂趣。

遊具採取多感官設計,可以讓視障、聽障與一般兒童都能感受到遊戲樂趣。

成人與長者也是公園的使用對象,若能將需求一併考量就更好了。親子同樂的設計不只是「大人能用」、「小孩能用」,而是能「一起用」。像是大人與孩子能同坐的圓盤鞦韆、爺孫可以一起合奏的音樂遊具等等,這樣才能真正促進跨世代互動。

圓盤鞦韆是可以讓一般與身障兒童、青少年與小朋友、親子同樂的共融遊具。

從公園到城市:通用設計的價值

從共融公園的案例,讓我們看到「設計思維」如何影響公共空間的使用經驗。如果能將共融、通用設計概念延伸到更多領域,將可提高社會環境的友善程度。

政府單位在城市更新、社區營造、公共建築的設計或改善時,可以思考不同使用民眾的需求。交通與運輸業可在車站、候車空間規劃時,考量高齡者、身障者與一般乘客都能更便利的設施。餐飲與零售業可以「可及性 + 共遊性」應用在「顧客體驗設計」,打造讓一家老少都能方便進出、安心消費的空間。

先理解再行動:共創友善的環境

許多單位在規劃時都有「想做好」的心意,但若缺乏對不同使用族群需求的理解,結果往往會出現某些使用者「可用,卻無法靠近」或「可靠近,卻無法用」,甚至「人人可用,卻沒有人想用」等尷尬局面。

因此,無論是政府機關、建築設計團隊、交通運輸或餐飲零售業,都需要系統化的通用設計培訓。這不僅能避免設計錯誤與後續補救成本,更能創造真正友善,且具永續價值的公共環境與服務。

相關閱讀:〈共融公園的好處〉、〈讓障礙者、大小朋友可以同樂的遊戲或玩具〉、〈同時滿足不同使用族群的需求〉、〈通用設計培訓:公部門、企業與學校必備的核心能力

從CRPD到通用設計:打造友善與共融的未來

從CRPD到通用設計:打造友善與共融的未來

聯合國《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強調人人平等、資訊平權、文化平權等身障者應有的權利。台灣也已立法推動,要求各級政府與民間機構一同落實。例如疫情、颱風期間的記者會或新聞同步手語翻譯,立法院提供即時聽打都是「資訊平權」的具體實踐。

颱風期間的即時新聞同步手語翻譯,能讓聽障者掌握重要資訊,做好防災準備。

落實CRPD不只是政策

落實CRPD不僅是國際趨勢與我國政策,也與金融、餐飲、零售、交通運輸等產業息息相關。對企業來說,理解CRPD精神並導入通用設計,不只是符合法規,更是展現社會責任的重要方式。

高齡化社會趨勢下,如何讓不同需求的族群都能自在使用公共設施與服務,成為社會的重要課題。博愛座(已改名為優先席)數量不足、很多重要資訊看不清楚、部分指標的色彩讓人辨識困難等等,都提醒我們:設計不只是美感,更應考量「平等參與」與「人權落實」。

色彩與介面的設計啟示

在車站看板上使用多種相近顏色,讓色覺正常者難以辨識;而紅色字體搭配黑底的設計,則讓紅色盲完全看不清楚。這些案例顯示,設計若沒有兼顧不同使用者的需求,就會造成資訊障礙。

複雜資訊的看板上使用多種相近顏色,會讓色覺正常者難以辨識。

企業在規劃產品介面、服務流程時,也需注意對比度、字體大小、語音輔助與易讀設計,否則容易讓顧客「看不懂、用不來、學不會」。

從文化平權到服務創新

提到身障者需求,大多數的人往往都是想到無障礙設計。除了無障礙空間與設施,文化與資訊的可及性同樣重要。像是新北市「樂齡族電影院」、提供手語與口述影像的「聽‧視界電影院」,就是文化平權的實例。

對餐飲業與食品業而言,可以從高齡友善的料理與食品出發,思考如何在質地調整、包裝設計與標示上,讓更多人都能安心享用。對金融業來說,提供高齡、身障及金融知識不足者等多元客群的金融友善服務會是未來的競爭力之一。

政策與企業的共同責任

落實CRPD和通用設計,公共設計與服務需要政府部門的政策推動,但企業也能透過內部教育訓練,提升員工對「多元需求與友善環境」的敏感度從服務人員的溝通方式、客服流程,到實際場域的使用者介面設計都應考量不同使用族群的需要。

企業若能將 CRPD 與通用設計理念導入內訓,不僅符合法規趨勢,更能強化品牌形象與顧客信任。打造共融社會,不只是政府的責任,而是企業與設計者都需要參與的行動,才能真正實踐CRPD精神,建立一個安全、便利、友善的環境,讓所有人都能自在參與社會。

相關閱讀:〈通用設計培訓:公部門、企業與學校必備的核心能力〉、〈提升設計價值:從產品外觀到使用者體驗的競爭力〉、〈通用設計結合職務再設計應用工作坊

以通用設計打造友善職場:多元與共融的因應策略

以通用設計打造友善職場:多元與共融的因應策略

高齡化與少子化使勞動力不足成為企業的共同課題。未來職場不僅會有年輕世代與中高齡員工共事,還會可能出現更多新住民、移工等。

世代與文化差異會讓職場像一個「跨文化、跨世代的大家庭」:有人熟悉在地規範,有人帶來不同文化視角;有些人熟悉數位科技,有些人則擅長經驗傳承。如何兼顧並善用這些差異,成為企業維持競爭力的關鍵。這也是通用設計職務再設計能發揮作用的地方。

適應新時代的職務再設計思維

以往職務再設計可能是為了特定員工進行工作流程的重新規劃,挑選或客製適用的工作輔具輔助其工作,或是為了身障團體打造適合的工作模式與環境,如庇護工場。然而,未來職場可能會更常見到多元且不同世代的員工一起工作,職務再設計需要考量更多不同年齡、經驗、認知與身體能力的員工。

例如,中高齡員工可能需要工具協助,或調整工作流程,持續發揮其專業價值。新住民與移工可能需要多語言或圖像化輔助,降低溝通障礙或避免工作錯誤。就像家庭生活,空間或用品若只為年輕人設計,長輩會感到不便;只為長輩設計,年輕人則覺得效率受限。唯有兼顧所有成員的設計,家庭與職場才能真正順暢。

選擇能讓中高齡員工書寫省力、年輕員工用起來更輕鬆的原子筆就是職務再設計新思維的行動之一。

導入通用設計於多元共融職場

通用設計能作為企業建立多元與共融職場的實踐策略,可從七大原則著手應用,以降低人為錯誤、提升工作效率、支持多元人才、延長人才職涯

  1. 公平性:不同年齡、國籍、性別與能力者都有平等的招募、升遷與培訓機會。
  2. 靈活性:工作模式與排班可彈性因應員工需求(如遠距、彈性工時)。
  3. 易操作性:工具與系統直覺好懂,降低語言與數位能力差異的影響。
  4. 易感性:重要資訊以多語、多感官呈現,避免傳遞或執行有落差。
  5. 寬容性:流程設計考慮不同員工,降低文化或技能差異帶來的失誤。
  6. 省能性:導入自動化,或智慧、感測提醒,減輕體力與認知負擔。
  7. 空間性:工作空間與協作平台能適應不同身體尺寸與工作情境。

建立多元共融的職場文化

若只有工具和制度,沒有文化支持,多元共融職場仍難落實。企業需要協助員工理解不同文化、身障、語言與價值觀,鼓勵不同年齡層交流經驗與觀點,設計專案讓不同背景與差異的員工互補長處,提供語言支持、心理輔導、彈性制度,降低適應壓力等等。當多元與跨世代員工能互相理解並合作,企業才可能創造更大的創新力與韌性。

友善職場不只是工具和制度的改善,還需要建立多元共融文化,讓員工能理解並尊重差異。

企業留才與創新的新解方

在高齡少子化的社會衝擊下,正是導入通用設計職務再設計,落實多元共融文化的最佳時機。這樣的布局,不僅能緩解勞動力不足,吸引不同族群的人才,也能降低語言或文化差異帶來的溝通成本。同時,多元跨世代的團隊組成將促進創新,強化跨國合作、適應高齡社會的競爭力,更能為企業打造出具永續力的友善職場。

多元共融職場就像一個家庭,成員間不論年齡、文化或背景,都渴望被理解與支持。唯有積極回應這些差異,企業才能在挑戰中找到新的機會,並在不斷變動的環境裡持續成長。

相關閱讀:〈別讓人才被忽略:企業打造友善職場的關鍵思維〉、〈破解缺工新策略:從職務再設計打造友善職場〉、〈通用設計結合職務再設計應用工作坊〉、〈養成好習慣的關鍵:企業與個人的雙贏策略

設計師與服務業必修的使用者洞察

設計師與服務業必修的使用者洞察

許多人往往誤以為「看得見、聽得到」就等於「理解了」。但實際上,聽障者即使能讀唇語,仍可能因中文的同音字而誤解;視障者即使聽到文字,也可能因缺乏影像或經驗而無法想像。這提醒了我們,單純提供「資訊」不等於「有效傳達」,理解需要上下文、輔助方式與細緻設計。

理解需要用心與方法,而非想像

真正的使用者理解,不是憑空想像,而是透過觀察、體驗與對話建立的專業過程。有些設計師或服務提供者習慣從自身經驗推測需求,例如認為「放大音量就能讓重聽的人聽懂」、「有點字就能讓視障者理解」。

然而,不同的聽損者,聽力損失的程度不同,有些是聽不清楚高音或低音,有些是語速不能太快;視障者也未必都能閱讀點字,有許多後天失明的視障者沒有學習點字,而是依賴語音輔助或其他觸覺線索。設計團隊與服務業者都需要先放下假設、打開感官、具備同理心、累積洞察。

觀察與體驗:設計洞察的關鍵

設計團隊與服務業者要避免誤解使用者需求,需要「用心觀察、親身體驗」。像是實際嘗試閉上眼睛摸紙鈔,才會發現舊鈔的視障輔助點通常都磨損到難以辨識;親身與聽障者對話,才會意識到語速、表情與動作比單純大聲說話更重要。這些細節,只有透過互動與觀察才能真正掌握。而「多感官設計工作坊」就是帶領學員認識與訓練不同的感官,並學會應用在設計與服務之中。

除非新鈔,大部分市面流通紙鈔的視障輔助點都磨損到難以辨識,導致視障者必須用摺紙的方式判斷紙鈔面額。

對話:聽見使用者真正的需求

除了觀察與體驗,對話也非常重要。與其自以為懂,不如直接問使用者需要什麼。許多看似合理的設計,其實在使用者眼裡根本不實用。透過交流,設計團隊與服務業者才能理解不同使用族群的困擾與需求,並找到能被廣泛接受的方案。例如「通用設計結合職務再設計應用工作坊」透過不同工作者的訪談資料、情境模擬,引導學員整合高齡者、身障者與一般工作者的工作需求與心理感受,建立友善工作環境與職務再設計。

學習通用設計就是了解的開始

理解需要用心與用對方法。通用設計強調的是「一開始就考慮不同的使用族群」,而不是事後補救。當產品與服務能被更多人便利使用,就能贏得更多市場與口碑。

然而,使用族群何其多,六十五歲以上的高齡者可能有著不同身心狀態、認知能力,視障者包括全盲的人、弱視的人、色覺異常的人、患有老花眼或青光眼的人等等。透過通用設計的學習,設計師與服務業能學會如何進行不同使用族群的觀察與體驗,累積洞察能力,「理解」會更深入,最終提出整體考量、滿足不同需求的整合解法。

台灣需要通用設計推動單位,儘速制定政策與法規

台灣需要通用設計推動單位,儘速制定政策與法規

隨著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通用設計已不只是友善服務的選項,而是社會發展與國家競爭力的必要條件

日本經驗:通用設計推動的典範

早在 1999 年,日本靜岡縣政府就成立了通用設計推進室,以政策、指南、教育與實務輔導多管齊下推動通用設計。2008 年,日本更頒布《無障礙通用設計推廣指引》,2018 年制定《關於綜合性且一體化推進通用社會實現的各項措施法律》,讓通用設計落實到食衣住行育樂,形成全民共識。

同時,《日經設計》雜誌透過通用設計排行榜,鼓勵企業設立通用設計單位,培養通用設計人才與研發通用設計產品。短短數年,日本就躍升為全球通用設計的領頭羊。這顯示政府政策與制度性設計,是推動通用設計的關鍵力量

韓國作法:地方與中央共同推動

韓國並未像日本一樣,制定完整的通用設計政策,但已有多項相關法規,例如《交通弱勢者移動便利促進法》、《老人、孕婦便利促進法》。此外,首爾市政府設有通用設計規劃組與首爾通用設計中心,負責監督與推動,例如出版通用設計不同空間的應用指南、舉辦首爾通用設計大賞等等。即便沒有全國性的通用設計專法,仍透過地方政府的專責組織推動落實,並以實例累積影響力。

台灣現況:缺乏專責單位與整體規劃

台灣雖然在教育、公共建設、住宅規劃等領域導入部分通用設計,例如共融公園、社會住宅、運動場館友善設施指引等等,但推動多為「個別部門零星落實」。即使有做出一些成果,但民眾多半不清楚這些成果與通用設計相關,便無法感受通用設計的重要性,以及政府有在做通用設計。

目前中央或地方政府沒有任何一個通用設計專責推動單位,也缺乏全國性的通用設計政策與法規。導致民眾對通用設計的認知度極低,不知道什麼設施或服務屬於通用設計。政策缺乏連貫性與整體規劃,常因部門分散而重複或遺漏。缺乏媒體、教育與專責單位的持續推廣,導致社會普遍「知道太少,做得太少」。

日本產官學各界為提升民眾通用設計認知度,持續出版許多通用設計觀念宣導、應用指南、實踐案例等文宣品。

政策與法規的重要性

從日本經驗與韓國作法不難發現,推動通用設計不能只停留在倡議或鼓勵,必須透過政策、法規與制度化才能全面落實。專責單位、政策與法規各有其重要性,可從以下行動展開:

政策面:中央應制定「國家通用設計推動藍圖」,並要求各部門納入規劃。

法規面:制定通用設計相關法規,明確規範公共建設、產品設計、服務流程的標準。

專責單位:成立「通用設計推動室」或「國家通用設計委員會」,統籌跨部會協調,避免政策分散與落差。

通用設計推廣:教育與產業並行

推動通用設計不只是「硬體設施」的改善,包括教育導入、民眾宣導與產業升級都需要投入。例如在國中小課程中導入通用設計教材,培養下一代認知;透過活動與文宣提高民眾通用設計認知度,表揚或分享產官學各界落實的通用設計案例,提高社會關注;透過通用設計獎項或排行榜、專業輔導課程培訓等方式,協助企業導入通用設計,滿足廣大市場需求並提高競爭力。

若政府仍缺乏專責單位與完整政策,通用設計只會停留在口號與零散案例。唯有設立專責推動單位、制定通用設計政策與法規,並結合教育、產業與社會推廣,台灣才能邁向一個人人都能便利、安全、有尊嚴生活的高齡社會

以通用設計打造便利與安全的友善環境

以通用設計打造便利與安全的友善環境

「預防勝於治療」不只適用於醫療,也適用於生活。候車亭沒有動態資訊時,人們因不確定何時等到公車而焦慮不安;若能透過電子看板或 App 清楚告知到站時間,壓力自然消除。

同樣地,日本有飯店以漸亮的燈光與鳥叫聲取代鬧鐘,幫助住客以自然方式醒來;若餐廳設有限時用餐,對需細嚼慢嚥的長者卻可能造成緊張。好的設計能避免不必要的壓力,帶來更自在的生活體驗。

候車亭呈現公車動態資訊,等車的人們可以避免焦慮,也可留意上車。

理解差異,需要更包容的設計

不同族群對環境的感受差異很大。視障者可能擁有更敏銳的嗅覺與聽覺,自閉症者則常展現藝術天賦。若我們願意理解這些差異,就能規劃出適合的工作與環境,讓每個人都能發揮所長。通用設計的核心,在於讓不同能力的人都能融入社會。

打造友善的公共環境與服務

友善社會不只避免危險,更要讓人安心。像是增加人行道的休息設施、調整斑馬線秒數、設置安全島,或是提供清楚放大的資訊與語音導覽,都能幫助長者與行動不便者更自在地出門。

夜歸時的路燈、公共場所的清晰標示,這些看似小細節,其實都能大幅提升安全感。當環境對所有人都安全便利,城市就會更具韌性與人性。

不只靠文字:多元資訊傳遞方式

在日本便利商店,櫃檯張貼常見問題的圖文解說,幫助店員與聽障者或外國觀光客更順利溝通。德國火車則以圖示呈現車廂功能,遠看就能理解。這些都是「資訊可及性」的展現。

生活中還有更多例子,像是垃圾車的音樂、救護車的警笛聲,讓人即使看不見也能掌握資訊。所謂的「看不見」並非只有視障者,當明眼人的視線被建築物遮蔽,或身處不同空間,一樣可以透過聽覺接收到資訊。當資訊透過文字、圖示、聲音、觸感多重管道傳達,就能讓更多人不需依賴他人而能獨立生活。這也是「多感官設計工作坊」希望引導更多人學會並落實多感官設計的原因。

日本有便利商店將常遇到的需求做出圖文選項,方便聽障者與店員溝通(陳苑伊提供)。

通用設計不只為了弱勢族群

通用設計不只是「考量弱勢族群或身心障礙者」,實際上它能讓所有人受惠。觀光客看不懂文字時,圖示能幫助理解;行色匆匆的上班族也因即時交通資訊而減少焦慮。通用設計不是額外的負擔,而是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每一個人的自主能力它讓社會更高效,讓不同年齡、不同能力的人都能自在生活。

政府單位若能將通用設計納入交通、教育、社會福利與都市規劃等各領域,將能有效提升公共服務品質;企業若能在產品、服務、空間中導入通用設計,不僅能擴大客群,也能建立品牌口碑。通用設計培訓不只是落實「友善」、展現「貼心」,更是提升效率與競爭力的關鍵。

通用設計與自主能力:高齡社會的關鍵策略

通用設計與自主能力:高齡社會的關鍵策略

當我們談到高齡化、少子化與照護壓力,社會多半聚焦在「如何提供更多照顧資源」。然而,更應該回到根本的問題來思考:能否讓每個人保有更多自主能力,減少對照顧的依賴?

自主能力的提升,代表著高齡者或身障者能自己完成生活中的大小事,從吃飯、外出、操作產品、理解重要資訊,到參與社交活動。這不僅減輕家庭與社會的照護負擔,也能提升自我價值與生活尊嚴。這正是「通用設計」能發揮關鍵影響的地方。

照片中用對話框呈現兩句話。上面為「在我們的城市裡,老人比小孩多」,下面為「高齡照顧服務卻比幼兒園還少」。
高齡照顧服務對高齡社會固然重要,但提升高齡者的自主能力更為重要。

落實通用設計便能提升自主能力

對一般人來說,很多生活小事都能自己做到,如果有通用設計,就是更方便,生活起來更輕鬆、更有效率,但對於高齡者或身障者等行動不便者,通用設計可能是他們能不能自己做到的關鍵。

一般人等捷運或公車,可以看電子看板得知,得知不會遲到可避免焦慮,如果會影響後續行程也可以馬上做調整。但視障者必須要透過語音或廣播通知才能得知。生活中資訊、產品、介面與服務等所有設計如果有考量到更多使用族群,就能讓更多人能夠自己使用。

例如 Google Map 新增「無障礙設施」與「擁擠度」資訊,能讓輪椅使用者與長者放心搭乘捷運。洗髮乳瓶身的觸覺凸點,讓人即使閉眼也能分辨,對視障者與一般人在洗頭時都同樣受用。自助機台若能避免「只有年輕人看得懂」的設計,就能讓更多人不必仰賴他人協助完成操作。

這些案例都展現了:當設計考量更多元的使用者與使用情境,就能轉化為「自主性」的提升。

日本洗髮乳的瓶身幾乎有做凸點,讓閉眼洗頭的一般人和視障者都能以觸覺分辨,不會和潤髮乳混淆。

自主能力創造社會的正向循環

當一個人能夠自己出門、自己購物、自己處理日常事務,不僅減少了需要被照顧的次數與頻率,也更願意參與社會活動。這會形成一個正向循環:提升自主能力 → 減少對他人依賴;減少對他人依賴 → 降低照顧人力需求;提升自主能力 → 更多社會參與;更多社會參與 → 延緩身心退化;延緩身心退化 → 保持生活品質與尊嚴。

這樣的正向循環,不僅對個人有益,對家庭、社會與政府資源分配,都是長遠的「投資」。

加速通用設計的落實是關鍵

通用設計可落實在所有領域,包括食衣住行育樂,所有組織與單位都可以成為落實通用設計的種子。中央與地方政府單位應在公共建設與便民服務平台中導入通用設計,能提升全民的使用效率,並展現因應高齡社會的行動力。包括社會局、勞動局、衛生局、交通局等各局處都需要因應高齡社會與保障身障者人權,致力推動友善環境、落實自主生活相關政策。

除了政府,醫療與長照機構應善用通用設計來減少人力照顧的頻率,讓住民能更自主生活,同時避免照顧人力吃緊或過勞,也能提升照護品質與減輕壓力。企業與設計團隊若能設計更為通用設計的產品、符合通用使用性的介面,不僅可擴大市場,提升使用者操作意願與信賴感。學校與教育機構應培養具備通用設計思維的教職員與學生,為未來社會投資更多通用設計人才種子。

讓自主成為最好的社會支持

自主生活意味著更少的照護壓力、更高的生活品質,以及更多參與社會的可能。對高齡者與身心障礙者來說,這樣的設計能延緩退化、維持尊嚴;對家庭與社會來說,則能節省人力成本,促進共融。投資通用設計,就是在投資每個人的自主能力,當更多人能自由生活,整個社會也才能真正永續前行。

企業內訓不可忽視設計師必備的核心能力

企業內訓不可忽視設計師必備的核心能力

許多設計團隊專注於追求「美感」與「創新」,但往往忽略了不同使用者的需求。當產品或介面讓部分族群無法順利使用時,不只是造成使用障礙,更可能讓企業失去潛在市場與品牌信任。通用設計培訓正是幫助設計師拓展思維、強化專業力的關鍵途徑。

親身體驗帶來設計轉變

在培訓課程中,我讓介面設計師閉上眼睛操作冷氣與電視遙控器。只是簡單的調整溫度或換台,卻讓許多人按錯鍵,甚至分不清遙控方向。對明眼人而言,這些需要用眼睛仔細判斷的「小小不便」,對視障者來說,卻是每天都會遇到的困難。

這樣的模擬體驗,讓設計師意識到:一個小小的設計細節,可能決定了一個人能否獨立完成日常生活。 而通用設計的思維,就是從同理心開始。

介面設計師閉上眼睛操作遙控器後,發現了一些平常設計不太會注意到的問題,也體驗視障者的困擾與需求。

特殊需求帶來創新機會

通用設計不僅是為了弱勢族群,更可能啟發產品創新。例如語音助理,原本是智慧型手機的附加功能,如今不僅是高齡者與身障者的重要輔助工具,更是便利所有人在不方便打字時亦能輸入。而無線耳機增加聽力輔助功能,不僅幫助聽損者,也讓提升重聽長者配戴意願,開拓了更大的市場。

設計師若能從更多元的使用需求出發,可以設計出更貼心、更具競爭力的產品。而通用設計的學習就是掌握、整合更多使用族群的需要。

通用設計不一定高成本

許多人以為通用設計會增加成本,其實並非如此。像是通用設計的尺只是在刻度上多加了一排「由右往左」的標示,讓左手慣用者也能輕鬆使用,成本幾乎沒有增加。空間設計中,不設置門檻反而省去施工材料,卻能讓高齡者、輪椅使用者等行動不便者更方便、安全地進出。

關鍵在於:設計師是否具備通用設計的思維與方法。這正是通用設計培訓能帶來的價值。如果設計團隊皆具備通用設計思維,就能在設計之初想到適合的通用設計做法。

增加一排「由右往左」的刻度,不論是印在同一面(上方的尺)或是印在另一面(下方的尺),成本幾乎沒有增加,但左手慣用者就能方便使用。

設計限制多不見得無解

企業的識別設計可能有指定顏色與字體,App介面設計要考量手機的畫面大小有限、使用者手指按壓需要的面積等等。設計總有各種限制,通用設計的挑戰大,但不表示設計上是無解的。例如字體大小有所限制,已經不能再放大。這時候,設計師依然可以透過增加筆畫粗細、使用高對比的底色來改善可視性,讓更多使用者看得清楚。

經由培訓後,具備通用設計的設計基礎與洞察能力,能幫助設計師在限制條件下,找到更多元且務實的解法。

培養設計團隊的競爭力

好的設計,不只是讓部分的人「驚豔」,而是讓更多的人「能用」。從家電、數位介面到公共服務,設計是否能兼顧不同族群需求,決定了使用者的滿意度與品牌的信任感。設計師需要認識不同使用族群的需要與痛點透過模擬體驗建立感同身受學習通用設計原則與方法,將需求整合為具體解決方案。

通用設計,讓產品與品牌更有未來

通用設計不只是「同理心」的實踐,更是專業能力的累積。對企業來說,導入通用設計培訓,等於是在投資未來。這不僅能避免設計失誤造成的隱性成本,更能開拓廣泛的客群,強化企業的永續發展力。

如果設計團隊正在尋找提升專業、創造價值的下一步,就是導入通用設計培訓的最佳時機。歡迎與我聯繫,打造具未來設計力的團隊、具市場競爭力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