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設計校園應用工作坊

教室課桌椅

多元學生族群逐漸成為現今校園的常態,校園的規劃應盡可能考量到不同師生、學校人員及訪客等的需求,除了做到無障礙環境與設施,還需要導入通用設計觀念於校園空間、設施、教具與服務等。(想知道您服務的學校是否有做到通用設計校園的基本要項,可以透過「通用設計校園檢核表」自行檢視。)

考量到初訪者,校園的地理位置、易視性及可及性皆須考量,警衛或接待人員都要讓使用者容易發現,以便取得服務。校內人員應有面對不同使用者的溝通能力,並善用輔具。在校園環境的基本規劃,應做到各出入口及路徑無障礙,所有使用者皆方便進出。另外,校園應盡可能設置多感官設施、教具與資訊,校園的標示及資訊也要考量所有使用者的可讀性。

校園導入通用設計的好處

高齡少子化社會來臨,校園的環境已不再是以學童為主,樂齡學習、長者運動、老幼共用或社區照護都可能會是現今或未來的應用方向。考量到更多使用族群的需求,可增加空間的利用效能與轉型的可能性。

有熱水、溫水和冰水三種的公共飲水機。
在校園常見的公共飲水機,在熱水、溫水和冰水按鍵下方設有點字,可供視障生自行理解,熱水按鈕也有安全鎖,可避免使用者不小心燙傷,但按鈕高度太高,且沒有置腳空間,輪椅使用者不便自行操作。

通用設計校園工作坊的學習重點

為了能讓學校教師及行政人員更了解不同族群的需要,以及如何導入通用設計於校園環境與設施之中,個人除了透過觀念與經驗的分享,也帶著學校教職員以不同對象的視角,以實地觀察及分組討論形式,提出校園環境與設施導入通用設計的改善方案

工作坊的產出方案能供校方參考,教職員藉由同理不同障別及年齡的使用族群,如視障生、聽障生、高齡者等,同理不同身份的對象,如總務處人員、教師、初訪者等,未來在面對不同服務對象,設施的建置與改善都能有更全面且長遠的考量

左邊有樓梯,中間有一面白牆,有一扇綠色的門,在白牆高處張貼有校園防災地圖,地圖上緣幾乎接近綠色門板頂部。
校園防災地圖貼在高處,地圖上緣很接近門的上緣,這樣的高度可能會導致一些比較矮小的學生、輪椅生難以觀看。

通用設計校園工作坊的適合對象

1. 教育現場的行政人員、學校規劃相關工作者

此工作坊將從校園常見的設施問題與使用者需求出發,深入解析如何以通用設計思維打造更包容、多元、可及的校園空間。若您從事總務處、學務處、特教組等相關業務,或參與校園空間與設施的改善、共融遊戲場規劃或教學環境優化等工作,非常適合參加。工作坊將提供具體案例與規劃方法,協助您實際應用於校內空間改善。

2. 特教教師、輔導教師與課程設計相關教師

無論是推動融合教育、關注學生多元差異,或設計彈性與共融的學習情境,通用設計觀念與校園應用都是不可或缺的基礎。此工作坊將協助參與者理解不同學生在空間使用與學習參與上的需求差異,透過實例與互動演練,提升課程與教具設計、教學空間規劃的敏銳度與創意發想能力。

3. 建築、設計、職能治療、特教、幼教等相關科系學生或實習教師

對校園空間設計、共融遊具、兒童發展與學習環境有興趣的設計或教育相關科系學生與實習教師,可以透過工作坊以簡單易懂且實用的方式理解通用設計的核心精神與應用方法。即使沒有設計背景,也能透過課程引導與演練過程,學習到實務規劃的技巧與觀察角度,為未來進入教育場域做好準備。

融合教育與通用設計教學工作坊

四人正在玩桌遊。此桌遊是採用了紅藍黃綠白等多種顏色,搭配細毛、顆粒、凹洞等不同紋理與材質,讓視力不好的人也能一起玩。

現今特殊教育的趨勢是「融合教育」,而我國從102學年度開始,就全面實施融合教育。2023年,為了落實《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特殊教育法》在時隔14年後進行了大幅修正。

什麼是融合教育?目的為何?

融合教育是指讓特殊生和一般生在同一班級中一起學習的教育方式。把需求截然不同的學生放在一間教室裡,還要讓每一位學生都從中獲得實質效益,對所有老師來說都是一項挑戰。這涉及到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育理念、教學結構與策略等全面的改變,應該考量所有學生的能力、需求與喜好,提供公平和參與式的學習經驗。

隨著融合教育的落實,學生有機會與不同背景和需求的同學一起學習、彼此相處,也有機會理解不同的障礙與疾病,老師以更多元、彈性的方式教學,也能讓孩子看見不同學生可能有不同需要,這為培養同理心提供了更多的機會,使學生能夠共感他人,在更友善的教育環境中成長,將來也能造福整個社會。

什麼是通用設計教學?

通用設計教學(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 UDL)是考量個體差異與環境因素,來應對高等教育課堂中學生的多樣性和障礙,包括身障者和其他多元需求者。簡單來說,通用設計教學就是強調課程設計的靈活性和包容性,以確保所有學生都能有效學習。

為落實融合教育,教學方式可以導入通用設計教學。透過通用設計教學的實踐,除了可以創造多元的學習體驗,也能建立尊重差異、具包容性的學習環境,保障每個學生的受教權,並能發揮他們的潛能,提供更多平等的學習機會,帶來更多的成長。

通用設計教學的教學原則主要有三項:

  1. 多種形式的資訊傳達:提供學生各種獲取資訊與知識的方式,例如教材不只以文字呈現,也能用觸摸、聆聽的方式接收。
  2. 多種行動與成果表現:讓學生可使用多種方式展現學習成果,例如學生可選擇筆試、演出或動手做模型等。
  3. 引發參與的興趣:例如透過遊戲、設定挑戰與獎勵等,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
〈融合教育與通用設計教學工作坊〉的上課照片,每個小組成員在老師的工作坊講師的引導下進行討論與發表。
透過〈融合教育與通用設計教學工作坊〉的學習與演練,教師們更能掌握多元教學原則,實務上更貼近融合教育目標。

通用設計教學工作坊的學習重點

大多數普教老師接觸特教生的經驗少,加上身心障礙種類眾多,如果有多位不同身心障礙種類或程度的特教生進入班級,在相處與教學上應注意哪些事項呢?

特教老師對不同障別的特教生,大多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但在教學與輔導過程中應顧及特教生的心理感受與人際關係,如何避免採取適用於單一學生的做法而凸顯出差異呢?

普教老師和特教老師在落實融合教育,有不同的挑戰,需要增能的部分也不同,透過通用設計教學工作坊,彼此可以理解如何跨域合作。除了了解通用設計教學原則,在討論與演練過程中,還能掌握通用設計教學的實際應用方式,回到教學現場後,可共同討論出適合目前班級學生的教學方式與教材設計。

特教老師在設計視障生能使用的教具時,可以同時考量一般生,避免只著重觸覺的操作,也加上色彩的辨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