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我們談到設計,常會把「無障礙」與「輔具」視為與少數人相關的需求。但實際上,每個人都會在人生的某個階段遇到「需要協助」的時刻──可能是年長後的退化、臨時受傷或拉著行李的不便、大雨中撐傘只剩單手可用等等。這些例子都提醒我們:設計若只針對多數或常見族群,將無法帶來普遍的便利與安全。
因此,通用設計不僅是設計專業的議題,更是公共服務效能、企業競爭力、學校教育品質的關鍵能力。就像 ESG、綠色設計已成為各組織的必修課題,通用設計培訓也正在成為任何領域、所有單位不可或缺的基礎素養。
從日常案例看通用設計的重要性
在疫情期間及疫後時代,戴口罩成為日常,卻讓需要「讀唇語」的聽損者陷入困境。即便市面上出現透明口罩,但若周遭的人不願意使用,這項解決方案也無法真正落實。這正顯示了「使用者需求」與「社會環境」之間的落差。
另外,許多輔具的外觀設計欠缺美感與時尚感,使用者雖然有需求,卻可能因心理因素而抗拒配戴。反觀眼鏡,同樣是輔具,但因為款式多元、美觀大方,不僅降低了使用者的心理負擔,還成為日常配件。
這些案例都在說明:當設計能兼顧功能與心理感受時,才有可能被大眾接受與廣泛使用。而設計應考量使用者心理感受就是通用設計的核心精神之一。

學習通用設計,從理解使用者開始
然而,真正的挑戰在於:使用者未必可以清楚表達自己的需求,設計者也未必能全面掌握所有使用族群的困擾與期待。例如很多人家中都有長輩,卻未必知道該如何設置家中的扶手,甚至不知道波浪造形扶手能幫助長者與小朋友上下樓梯。又或者,長者可能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樣的設計,子女也未必懂得該如何與高齡父母溝通。

因此,通用設計培訓的價值,就在於讓不同領域的人員學會觀察、理解,並洞察使用者的真實需求。不論是公部門在政策制定時對不同族群的考量、企業員工在面對多元顧客時的服務流程設計,或是學校教師在課程規劃中的教材調整,都需要這樣的學習歷程。
通用設計培對公部門、企業與學校的幫助
1. 公部門研習
政策規劃與公共設施若能導入通用設計,能避免針對單一族群,反而忽略其他人的使用需求。除了輪椅可通行的路徑,也應考量視障者導引、聽障者資訊取得,以及高齡者社會參與等等。公部門可參考通用設計在公園設計、觀光休閒、公共環境、職務再設計、行人安全等不同領域的應用,而這些都能透過培訓讓人員理解並實踐。
2. 企業內訓
不論是普惠金融,或介面設計都很需要導入「高齡友善」、「通用使用性」思維,降低客戶流失風險,強化品牌形象。透過通用設計課程,前線服務人員能避免無意間製造服務障礙,介面設計團隊可了解不同使用族群在介面操作的需要。友善職場更是需要將職務再設計結合通用設計,讓人才不流失。
3. 學校教育
透過「融合教育與通用設計教學工作坊」的研習,教師可學習如何在課堂上兼顧不同學生的需求,從聽覺、視覺到動作能力,創造更友善的學習環境。國中小、高中生或大學生都能透過通用設計觀念與案例的學習,從小培養「換位思考」與「尊重差異」的能力,這不僅是融合教育的基礎,更是未來社會的重要軟實力。
另外,校園規劃符合無障礙環境已是基本要求,高齡少子化社會來臨,校園的環境已不再是以學童為主,樂齡學習、長者運動、老幼共用或社區照護都可能會是現今或未來的應用方向。學校教職員可透過「通用設計校園應用工作坊」提升相關知能。
通用設計是關乎每一個人的未來
在高齡少子化、數位轉型、ESG驅動的時代,通用設計已不是選擇題,而是所有組織的必修課。它不只是關於身心障礙者、高齡者,而是關乎所有人──包括現在的我們,以及未來會逐漸老去的自己。每一個人都有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們需要加速通用設計的落實。當綠色設計已成為普遍共識,通用設計將是下一個必須普及的觀念。
公部門、企業與學校若能及早導入通用設計培訓,不僅能提升組織的服務品質與競爭力,也能真正實踐「友善環境、全民受益」的願景。透過專業課程的導入,能協助團隊快速掌握設計思維與實務方法,創造真正包容、多元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