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的挑戰:普教與特教老師需要通用設計知能

融合教育的挑戰:普教與特教老師需要通用設計知能

融合教育不只是政策口號,而是《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明確指出的核心精神。它的重點不只是「把特教生放進一般班級」,而是重新思考教學結構、教材設計、課堂管理與學習策略,讓不論是身心障礙或學習障礙,所有學生都能享有公平參與且適性學習的教育機會,而每一位學生也有機會認識並尊重差異

然而,在政策推動與實務落實的過程中,許多普教與特教老師都遇到了挑戰。如何真正做到「融合」,而不是形式上的安排?這是教育現場需要更多支持的部分。

普教老師的挑戰:面對多樣需求的壓力

對大多數普教老師而言,與特教生的互動經驗有限,更遑論同時面對不同障別、不同程度需求的學生。當一位弱視生、一位注意力不足過動生與一位自閉症學生都在同一個班級時,普教老師可能會覺得無所適從,若能與特教老師交流與合作,會有很大的幫助。

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材、公告事項或學習驗收方式過於單一,就可能造成部分學生被排除在外。這也是為什麼「通用設計教學」能成為普教老師的重要支持。透過多元呈現資訊、彈性評量方式與引發參與策略,老師不必為每位學生額外設計不同教材,而能在整體教學架構中就兼顧多樣需求

在進行教具設計時同時考量明眼學生與視障生,除了有不同顏色,也有不同材質,讓學生用看的、用摸的,都能輕易辨別。

特教老師的挑戰:避免特別關注特教生

特教老師對各類障別學生的需求較熟悉,但在共同課堂上,如果只專注於少數學生的需求,容易造成其他學生的學習困難。例如,若教材只設計成觸覺式教具,雖然能幫助視障生,但其他學生可能難以投入。

因此,特教老師也需要與普教老師攜手合作,思考如何同時兼顧不同學生。例如使用有聲書(聲音+文字)取代單純的點字教材,就能讓更多學生共同參與。或者,利用平板讓弱視學生放大題目,老師便不用額外製作大字講義或考卷,避免增加負擔。

在通用設計教學上可以善用數位教材與設備。利用平板讓弱視學生放大題目,老師便不用額外製作大字講義或考卷。

教師專業增能:通用設計研習的重要性

要讓融合教育真正落實,僅靠個別老師摸索是不夠的。教育單位應該提供與融合教育、通用設計教學相關的「特教研習」,讓普教與特教老師都能獲得專業支持。在研習中,教師們不僅能了解通用設計教學原則,在討論與演練過程中,掌握通用設計教學的實際應用方式,回到教學現場後,還可以理解如何跨域合作,共同討論出適合目前班級學生的教學方式與教材設計

建立真正共融的班級與通用設計的校園

融合教育的價值,不只在於滿足政策要求,更是營造一個讓學生們可以理解差異、相互尊重的學習環境。藉由桌遊或活動,讓學生在合作中自然展現不同能力,讓普通生理解並欣賞特教生的特長。這些做法都能減少老師的工作壓力,同時提升學生之間的互動品質。當普通生能理解特教生的優勢,特教生也能獲得公平的學習機會,班級氛圍將更具包容性。

未來,透過融合教育與通用設計教學相關研習,學校不僅能強化教師專業,更能實踐 CRPD 精神,讓融合教育成為一種真正的教育價值,而不只是口號。而學校行政人員也能應用在校園之中,建立通用設計校園,讓學校不只是通用設計的學習方式,連同環境和服務也落實了通用設計

台灣需要通用設計推動單位,儘速制定政策與法規

台灣需要通用設計推動單位,儘速制定政策與法規

隨著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通用設計已不只是友善服務的選項,而是社會發展與國家競爭力的必要條件

日本經驗:通用設計推動的典範

早在 1999 年,日本靜岡縣政府就成立了通用設計推進室,以政策、指南、教育與實務輔導多管齊下推動通用設計。2008 年,日本更頒布《無障礙通用設計推廣指引》,2018 年制定《關於綜合性且一體化推進通用社會實現的各項措施法律》,讓通用設計落實到食衣住行育樂,形成全民共識。

同時,《日經設計》雜誌透過通用設計排行榜,鼓勵企業設立通用設計單位,培養通用設計人才與研發通用設計產品。短短數年,日本就躍升為全球通用設計的領頭羊。這顯示政府政策與制度性設計,是推動通用設計的關鍵力量

韓國作法:地方與中央共同推動

韓國並未像日本一樣,制定完整的通用設計政策,但已有多項相關法規,例如《交通弱勢者移動便利促進法》、《老人、孕婦便利促進法》。此外,首爾市政府設有通用設計規劃組與首爾通用設計中心,負責監督與推動,例如出版通用設計不同空間的應用指南、舉辦首爾通用設計大賞等等。即便沒有全國性的通用設計專法,仍透過地方政府的專責組織推動落實,並以實例累積影響力。

台灣現況:缺乏專責單位與整體規劃

台灣雖然在教育、公共建設、住宅規劃等領域導入部分通用設計,例如共融公園、社會住宅、運動場館友善設施指引等等,但推動多為「個別部門零星落實」。即使有做出一些成果,但民眾多半不清楚這些成果與通用設計相關,便無法感受通用設計的重要性,以及政府有在做通用設計。

目前中央或地方政府沒有任何一個通用設計專責推動單位,也缺乏全國性的通用設計政策與法規。導致民眾對通用設計的認知度極低,不知道什麼設施或服務屬於通用設計。政策缺乏連貫性與整體規劃,常因部門分散而重複或遺漏。缺乏媒體、教育與專責單位的持續推廣,導致社會普遍「知道太少,做得太少」。

日本產官學各界為提升民眾通用設計認知度,持續出版許多通用設計觀念宣導、應用指南、實踐案例等文宣品。

政策與法規的重要性

從日本經驗與韓國作法不難發現,推動通用設計不能只停留在倡議或鼓勵,必須透過政策、法規與制度化才能全面落實。專責單位、政策與法規各有其重要性,可從以下行動展開:

政策面:中央應制定「國家通用設計推動藍圖」,並要求各部門納入規劃。

法規面:制定通用設計相關法規,明確規範公共建設、產品設計、服務流程的標準。

專責單位:成立「通用設計推動室」或「國家通用設計委員會」,統籌跨部會協調,避免政策分散與落差。

通用設計推廣:教育與產業並行

推動通用設計不只是「硬體設施」的改善,包括教育導入、民眾宣導與產業升級都需要投入。例如在國中小課程中導入通用設計教材,培養下一代認知;透過活動與文宣提高民眾通用設計認知度,表揚或分享產官學各界落實的通用設計案例,提高社會關注;透過通用設計獎項或排行榜、專業輔導課程培訓等方式,協助企業導入通用設計,滿足廣大市場需求並提高競爭力。

若政府仍缺乏專責單位與完整政策,通用設計只會停留在口號與零散案例。唯有設立專責推動單位、制定通用設計政策與法規,並結合教育、產業與社會推廣,台灣才能邁向一個人人都能便利、安全、有尊嚴生活的高齡社會

通用設計培訓:公部門、企業與學校必備的核心能力

通用設計培訓:公部門、企業與學校必備的核心能力

過去我們談到設計,常會把「無障礙」與「輔具」視為與少數人相關的需求。但實際上,每個人都會在人生的某個階段遇到「需要協助」的時刻──可能是年長後的退化、臨時受傷或拉著行李的不便、大雨中撐傘只剩單手可用等等。這些例子都提醒我們:設計若只針對多數或常見族群,將無法帶來普遍的便利與安全。

因此,通用設計不僅是設計專業的議題,更是公共服務效能、企業競爭力、學校教育品質的關鍵能力。就像 ESG、綠色設計已成為各組織的必修課題,通用設計培訓也正在成為任何領域、所有單位不可或缺的基礎素養。

從日常案例看通用設計的重要性

在疫情期間及疫後時代,戴口罩成為日常,卻讓需要「讀唇語」的聽損者陷入困境。即便市面上出現透明口罩,但若周遭的人不願意使用,這項解決方案也無法真正落實。這正顯示了「使用者需求」與「社會環境」之間的落差。

另外,許多輔具的外觀設計欠缺美感與時尚感,使用者雖然有需求,卻可能因心理因素而抗拒配戴。反觀眼鏡,同樣是輔具,但因為款式多元、美觀大方,不僅降低了使用者的心理負擔,還成為日常配件。

這些案例都在說明:當設計能兼顧功能與心理感受時,才有可能被大眾接受與廣泛使用。而設計應考量使用者心理感受就是通用設計的核心精神之一。

近視是視覺障礙之一,眼鏡也是輔具,但美觀、舒適,不凸顯使用者病徵,已經被視為日常配件之一。

學習通用設計,從理解使用者開始

然而,真正的挑戰在於:使用者未必可以清楚表達自己的需求,設計者也未必能全面掌握所有使用族群的困擾與期待。例如很多人家中都有長輩,卻未必知道該如何設置家中的扶手,甚至不知道波浪造形扶手能幫助長者與小朋友上下樓梯。又或者,長者可能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樣的設計,子女也未必懂得該如何與高齡父母溝通。

日本很多公共環境的樓梯扶手採用波浪造形,方便腳力不好的長者與小孩上下樓有所支撐,也更安全。

因此,通用設計培訓的價值,就在於讓不同領域的人員學會觀察、理解,並洞察使用者的真實需求。不論是公部門在政策制定時對不同族群的考量、企業員工在面對多元顧客時的服務流程設計,或是學校教師在課程規劃中的教材調整,都需要這樣的學習歷程。

通用設計培對公部門、企業與學校的幫助

1. 公部門研習

政策規劃與公共設施若能導入通用設計,能避免針對單一族群,反而忽略其他人的使用需求。除了輪椅可通行的路徑,也應考量視障者導引、聽障者資訊取得,以及高齡者社會參與等等。公部門可參考通用設計在公園設計觀光休閒公共環境職務再設計行人安全等不同領域的應用,而這些都能透過培訓讓人員理解並實踐。

2. 企業內訓

不論是普惠金融,或介面設計都很需要導入「高齡友善」、「通用使用性」思維,降低客戶流失風險,強化品牌形象。透過通用設計課程,前線服務人員能避免無意間製造服務障礙,介面設計團隊可了解不同使用族群在介面操作的需要。友善職場更是需要將職務再設計結合通用設計,讓人才不流失。

3. 學校教育

透過「融合教育與通用設計教學工作坊」的研習,教師可學習如何在課堂上兼顧不同學生的需求,從聽覺、視覺到動作能力,創造更友善的學習環境。國中小、高中生或大學生都能透過通用設計觀念與案例的學習,從小培養「換位思考」與「尊重差異」的能力,這不僅是融合教育的基礎,更是未來社會的重要軟實力。

另外,校園規劃符合無障礙環境已是基本要求,高齡少子化社會來臨,校園的環境已不再是以學童為主,樂齡學習、長者運動、老幼共用或社區照護都可能會是現今或未來的應用方向。學校教職員可透過「通用設計校園應用工作坊」提升相關知能。

通用設計是關乎每一個人的未來

在高齡少子化、數位轉型、ESG驅動的時代,通用設計已不是選擇題,而是所有組織的必修課。它不只是關於身心障礙者、高齡者,而是關乎所有人──包括現在的我們,以及未來會逐漸老去的自己。每一個人都有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們需要加速通用設計的落實。當綠色設計已成為普遍共識,通用設計將是下一個必須普及的觀念。

公部門、企業與學校若能及早導入通用設計培訓,不僅能提升組織的服務品質與競爭力,也能真正實踐「友善環境、全民受益」的願景。透過專業課程的導入,能協助團隊快速掌握設計思維與實務方法,創造真正包容、多元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