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通用設計到行人安全的新思維

從通用設計到行人安全的新思維

在公共建設與空間設計領域中,「無障礙設計」與「通用設計」常被混為一談。前者著重於消除障礙,例如為視障者設置點字或導盲磚;後者則以「讓所有使用族群都能使用」為目標,重視包容性與便利性。

例如,若點字標示直接貼在文字上方,雖幫助了懂得點字的使用者,卻使多數人難以閱讀。反之,若以語音提示搭配文字顯示,就能同時照顧不同需求者,達到更普及的使用效果。

通用設計的價值在於兼顧設計功能與心理感受,減少「特殊設計」帶來標籤化或不自在等不適感。當公共設施的便利與美觀能讓所有人自然、自在地使用時,才是真正的「友善」。

早期考量視障者需求的無障礙設計會加上點字,但如果以通用設計思維,會思考語音搭配文字,以利沒學習點字的視障者也能自行接收,也會避免點字遮住文字,影響明眼人閱讀。

高齡化的人行環境需要通用設計

隨著社會快速高齡化,公共設施與人行環境的使用者不再只有「一般成年人」。不同行動、認知和感官能力的長者,以及輪椅使用者、推嬰兒車的家長、臨時受傷者、視覺或聽覺障礙者,都是人行環境在規劃與設計需要考量的對象。

人行環境的設計不能只針對少數族群調整,而必須從一開始就整合多元需求。通用設計能減少辨識困難或無法使用、提升安全與效率。例如具語音提示的交通號誌不只服務視障者,也協助視力不好的長者、注意力不足的行人等。

人行環境的現實挑戰與教育宣導

現行許多城市的人行道可能經過整平,仍常因重物擠壓或違規停車導致鋪面損壞,對視障者與長者造成極大風險。例如導盲磚一旦破裂或被遮擋,使用者可能失去方向感。此外,市區人行道寬度普遍不足,常被變電箱、路燈、廣告牌、店家物品和違規停放的汽機車等佔據,使輪椅或嬰兒車無法通行。

即使有法規要求,若缺乏通盤考量、維護機制與教育宣導,將無法真正落實「以人為本」的安全人行環境。若要改善這些問題,除了硬體設施升級,更重要的是設計思維、管理模式與民眾教育的提升。

人行道整平後,若缺乏通盤考量,後續裝設變電箱或路燈阻礙通行,仍難落實友善的人行環境。

政府改善人行環境應有整體策略

《道路交通安全基本法》上路後,各地積極推動「永續提升人行安全計畫」,盤點事故熱點並改善設施。但若僅止於硬體補強,仍不足以形成友善系統。

政府在推動人行安全環境時,應強化與不同族群對話,將實際使用經驗納入規劃過程。例如與身障者、高齡者合作測試路口設計,並建立使用者回饋機制,讓問題能即時反映與修正。此外,設計師與工程顧問也應具備「通用設計知能」,在設計之初即考慮不同使用族群與情境,避免後期修補的成本。

落實多感官設計行人才能更安全

多感官設計是一種設計趨勢,在號誌中加入聲音提示、震動警示、光線變化,能讓不同年齡與感官能力的行人更快判斷情境。這樣的多感官設計不僅能減少事故,也能提升每個人在人行環境的使用體驗,展現出真正「以人為本」的交通理念。

通用設計不僅是一種設計原則,更是一種社會治理與管理的態度。當政府、設計者、所有利害關係人與使用者都能理解其價值,公共空間就能從「合規」走向「友善」。唯有以使用者多樣性為出發點,才能打造安全、便利且尊重感的環境,讓不論年齡、能力或身份,每個人都能安心參與日常生活。

相關閱讀:〈台灣需要通用設計推動單位,儘速制定政策與法規〉、〈通用設計與自主能力:高齡社會的關鍵策略〉、〈從共融公園到友善環境設計

從博愛座到優先席,看見問題與需求

從博愛座到優先席,看見問題與需求

博愛座原本設計用來照顧有需求的人,但在高齡化社會卻意外成為衝突與爭議的場域。醒目的顏色設計、錯誤的宣導語言,往往放大了「誰有資格坐」的爭論,反而讓真正需要的人不敢使用。這不是交通問題,而是「公共設計與社會觀念」的結構性議題。

設計思維:降低壓力而非製造標籤

從英文 Priority Seat,或日文稱作優先席,以及一些先進國家的做法,可以看得出來這座位的設置是要讓有需求的使用者可以優先使用,顏色並非設計重點。這提醒政府與企業:任何設計若過度標籤化,可能引發排斥與衝突。如何「降低使用者壓力、提高有需求者的使用意願」才是友善環境的核心。

倫敦地鐵、台灣高鐵與高雄捷運都沒有凸顯博愛座(優先席)的顏色,可避免讓有需求者感到壓力。

近年來,有的大眾交通運輸系統讓博愛座跟一般座位採用相同顏色,僅作名稱與圖示的呈現。政府有關單位已將博愛座的名稱改為優先席,並增加老弱婦孺之外的第五種圖示,提醒大眾禮讓優先席給「生病的人」乘坐,避免忽略具有隱性需求的人。

桃園捷運和台鐵新區間車上的博愛座已改為「優先席」的名稱,也增加了第五種圖示:生病的人,但座椅顏色仍有所區別。

高齡化社會的挑戰:需求只會增加

台灣已邁入超高齡社會,有需求的族群不斷擴大,博愛座比例再怎麼增加也無法解決根本問題。解方在於觀念的翻轉,建立「每個座位都可能需要禮讓」的共識,並延伸至工作職場、醫療院所、公共空間。這也是我多年前就提過的「在高齡化社會,每一張座椅都該是博愛座」

規劃重點:避免規則成為衝突來源

從長期以來博愛座引發紛爭的這個案例,可以發現設計規劃或制度時,若只靠「規則」而缺少「觀念教育」,很容易導致衝突。政府部門在公共政策推廣時,應思考如何結合設計與教育;企業在進行員工訓練與服務流程設計時,也必須避免用制度強迫,而是引導員工正確理解,才可能建立目標行為

導入「友善設計與多元需求」思維

博愛座或優先席只是縮影,背後反映的正是組織管理與設計規劃的挑戰。若能導入「友善設計與多元需求」的思維,不僅能改善公共運輸環境、提升民眾友善意識,也能幫助企業提升服務品質與客戶滿意度、降低員工內部摩擦與衝突、建立符合 ESG 與永續精神的職場文化。

相關閱讀:〈通用設計培訓:公部門、企業與學校必備的核心能力〉、〈破解缺工新策略:從職務再設計打造友善職場〉、〈以通用設計打造便利與安全的友善環境

台灣需要通用設計推動單位,儘速制定政策與法規

台灣需要通用設計推動單位,儘速制定政策與法規

隨著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通用設計已不只是友善服務的選項,而是社會發展與國家競爭力的必要條件

日本經驗:通用設計推動的典範

早在 1999 年,日本靜岡縣政府就成立了通用設計推進室,以政策、指南、教育與實務輔導多管齊下推動通用設計。2008 年,日本更頒布《無障礙通用設計推廣指引》,2018 年制定《關於綜合性且一體化推進通用社會實現的各項措施法律》,讓通用設計落實到食衣住行育樂,形成全民共識。

同時,《日經設計》雜誌透過通用設計排行榜,鼓勵企業設立通用設計單位,培養通用設計人才與研發通用設計產品。短短數年,日本就躍升為全球通用設計的領頭羊。這顯示政府政策與制度性設計,是推動通用設計的關鍵力量

韓國作法:地方與中央共同推動

韓國並未像日本一樣,制定完整的通用設計政策,但已有多項相關法規,例如《交通弱勢者移動便利促進法》、《老人、孕婦便利促進法》。此外,首爾市政府設有通用設計規劃組與首爾通用設計中心,負責監督與推動,例如出版通用設計不同空間的應用指南、舉辦首爾通用設計大賞等等。即便沒有全國性的通用設計專法,仍透過地方政府的專責組織推動落實,並以實例累積影響力。

台灣現況:缺乏專責單位與整體規劃

台灣雖然在教育、公共建設、住宅規劃等領域導入部分通用設計,例如共融公園、社會住宅、運動場館友善設施指引等等,但推動多為「個別部門零星落實」。即使有做出一些成果,但民眾多半不清楚這些成果與通用設計相關,便無法感受通用設計的重要性,以及政府有在做通用設計。

目前中央或地方政府沒有任何一個通用設計專責推動單位,也缺乏全國性的通用設計政策與法規。導致民眾對通用設計的認知度極低,不知道什麼設施或服務屬於通用設計。政策缺乏連貫性與整體規劃,常因部門分散而重複或遺漏。缺乏媒體、教育與專責單位的持續推廣,導致社會普遍「知道太少,做得太少」。

日本產官學各界為提升民眾通用設計認知度,持續出版許多通用設計觀念宣導、應用指南、實踐案例等文宣品。

政策與法規的重要性

從日本經驗與韓國作法不難發現,推動通用設計不能只停留在倡議或鼓勵,必須透過政策、法規與制度化才能全面落實。專責單位、政策與法規各有其重要性,可從以下行動展開:

政策面:中央應制定「國家通用設計推動藍圖」,並要求各部門納入規劃。

法規面:制定通用設計相關法規,明確規範公共建設、產品設計、服務流程的標準。

專責單位:成立「通用設計推動室」或「國家通用設計委員會」,統籌跨部會協調,避免政策分散與落差。

通用設計推廣:教育與產業並行

推動通用設計不只是「硬體設施」的改善,包括教育導入、民眾宣導與產業升級都需要投入。例如在國中小課程中導入通用設計教材,培養下一代認知;透過活動與文宣提高民眾通用設計認知度,表揚或分享產官學各界落實的通用設計案例,提高社會關注;透過通用設計獎項或排行榜、專業輔導課程培訓等方式,協助企業導入通用設計,滿足廣大市場需求並提高競爭力。

若政府仍缺乏專責單位與完整政策,通用設計只會停留在口號與零散案例。唯有設立專責推動單位、制定通用設計政策與法規,並結合教育、產業與社會推廣,台灣才能邁向一個人人都能便利、安全、有尊嚴生活的高齡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