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博愛座到優先席,看見問題與需求

從博愛座到優先席,看見問題與需求

博愛座原本設計用來照顧有需求的人,但在高齡化社會卻意外成為衝突與爭議的場域。醒目的顏色設計、錯誤的宣導語言,往往放大了「誰有資格坐」的爭論,反而讓真正需要的人不敢使用。這不是交通問題,而是「公共設計與社會觀念」的結構性議題。

設計思維:降低壓力而非製造標籤

從英文 Priority Seat,或日文稱作優先席,以及一些先進國家的做法,可以看得出來這座位的設置是要讓有需求的使用者可以優先使用,顏色並非設計重點。這提醒政府與企業:任何設計若過度標籤化,可能引發排斥與衝突。如何「降低使用者壓力、提高有需求者的使用意願」才是友善環境的核心。

倫敦地鐵、台灣高鐵與高雄捷運都沒有凸顯博愛座(優先席)的顏色,可避免讓有需求者感到壓力。

近年來,有的大眾交通運輸系統讓博愛座跟一般座位採用相同顏色,僅作名稱與圖示的呈現。政府有關單位已將博愛座的名稱改為優先席,並增加老弱婦孺之外的第五種圖示,提醒大眾禮讓優先席給「生病的人」乘坐,避免忽略具有隱性需求的人。

桃園捷運和台鐵新區間車上的博愛座已改為「優先席」的名稱,也增加了第五種圖示:生病的人,但座椅顏色仍有所區別。

高齡化社會的挑戰:需求只會增加

台灣已邁入超高齡社會,有需求的族群不斷擴大,博愛座比例再怎麼增加也無法解決根本問題。解方在於觀念的翻轉,建立「每個座位都可能需要禮讓」的共識,並延伸至工作職場、醫療院所、公共空間。這也是我多年前就提過的「在高齡化社會,每一張座椅都該是博愛座」

規劃重點:避免規則成為衝突來源

從長期以來博愛座引發紛爭的這個案例,可以發現設計規劃或制度時,若只靠「規則」而缺少「觀念教育」,很容易導致衝突。政府部門在公共政策推廣時,應思考如何結合設計與教育;企業在進行員工訓練與服務流程設計時,也必須避免用制度強迫,而是引導員工正確理解,才可能建立目標行為

導入「友善設計與多元需求」思維

博愛座或優先席只是縮影,背後反映的正是組織管理與設計規劃的挑戰。若能導入「友善設計與多元需求」的思維,不僅能改善公共運輸環境、提升民眾友善意識,也能幫助企業提升服務品質與客戶滿意度、降低員工內部摩擦與衝突、建立符合 ESG 與永續精神的職場文化。

相關閱讀:〈通用設計培訓:公部門、企業與學校必備的核心能力〉、〈破解缺工新策略:從職務再設計打造友善職場〉、〈以通用設計打造便利與安全的友善環境

高齡化社會的需要

高齡化社會的需要

高齡化加上少子化,我們的社會環境除了老年人口的比例快速攀升,年輕的勞動人口與照顧人力都日漸減少。日常生活的環境、設計與服務,應考量到特殊族群與一般人都能使用的通用設計,以提升長者的自主能力,也能減緩老人退化或失能。然而,許多人都明白高齡化社會已到來,卻仍沒有太強烈的危機意識,更沒有發現社會高齡化帶來很多社會現象與潛在問題。

博愛座激增,還出現了親子友善區

我從國小一年級就自己搭公車上學,還記得那時候的公車設計,下車是要拉鈴,現在都改為人人方便使用的按鈕。而當時公車的博愛座數量,只有前面單人座位區2張,近年來不只延伸到後面雙人座位區,還增加到8張。台北捷運沒增加博愛座數量,也能感受到使用者需求超載。日前增設了親子友善區,立意良善,然而,真的有解決問題嗎?會不會與博愛座一樣,形成「不同使用族群」更多的衝突呢?

若在捷運上好好觀察一段時間,不難發現,有乘坐需求的人除了日漸增加的長者,還有孕婦、帶著嬰幼兒的父母、國小學童和行動不便者。這些使用者的比例可能遠超過現有捷運的博愛座及親子友善區座位的數量了。如果大眾沒有意識到每張座椅都應該是博愛座,需要禮讓給比自己更需要的使用者,那麼,即使公車或捷運上的座椅都設成博愛座可能還是不敷使用。

台北捷運的親子友善區座位
台北捷運的親子友善區座位。

街道及公共場所的暫歇設計太少

走在路上,偶爾能看到老年人在路邊花圃靠坐。仔細觀察一下台灣的街道,街道座椅的數量很少,分布也不均,多半出現在公園和候車亭。有些公共場所,如百貨公司、圖書館和車站等,即使設有公共座椅,數量也經常不足。然而,長者步行一小段距離即有暫歇的需要,高齡化社會的環境規劃不得不面對這廣大的需求。

在日本東京,許多街道和公共場所都可見到欄杆式的暫歇設計。採用欄杆式的好處是比較不佔空間,同時能乘坐的人數也較多。另外,通常會提高乘坐位置的高度,讓膝關節普遍退化的老年人可採高坐姿,起身更容易。有些老年人外出還會使用輔助推車與座椅結合的產品,只要走到累了,隨時能坐下。

日本常見的欄杆式暫歇設計
日本常見的欄杆式暫歇設計。

只做到符合無障礙法規,忽略銀髮市場

依我國政府的無障礙法規,300平方公尺以上的場所必須設有包括無障礙廁所及走道扶手等設施。而一間超過16間客房的旅館或飯店,需要設置一間無障礙客房。然而,低於此坪數的餐廳或商場、少於此間數的飯店,如果真的因此而忽視無障礙或通用設計的設計與服務,將錯失極大的商機。

在高齡化社會,行動不便與乘坐輪椅的使用者人口比例日漸增加,店家若是無視身障者或其他行動不便者,如推娃娃車的人、孕婦和長者的需要,只要遇到消費者的同行成員當中有一人的需求無法被滿足,將不會選擇該店家。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大型表演廳或會議場地,法規要求無障礙座位席的比例很少,但實際上,除了身障者,還有外出以輪椅代步的長者。

後知後覺勝過不知不覺

現在開始導入通用設計是否還來得及?總比什麼都不做來得好。一開始綠色設計也沒什麼人在乎,地球資源好像也沒有像專業人士說的那樣快速減少,但大家發現氣候和環境真的有在改變,投入綠色設計及再生能源的人就愈來愈多了。現在可能還沒什麼人在乎長者的需要,但社會快速高齡化是事實,只能說太晚或沒有意識到長者是主流客群的商家很難長久。因此,盡可能朝向通用設計、友善環境和共融社會的方向去努力,絕對是一個高齡化社會無法忽視的目標。

原始來源:天下獨立評論 余虹儀專欄 「高齡化來臨,我們的社會準備好了嗎?」

此文正式取得「獨立評論@天下」授權刊登

相關閱讀:〈高齡化社會與通用設計趨勢〉、〈友善高齡服務空間健檢_現地輔導〉、〈友善高齡服務空間的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