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友善環境:適應多元族群的金融服務革新

上方有兩張新台幣百元鈔票,左下為對折後又折斜對角的五百元鈔票,右下則是一樣折法的百元鈔票,觸摸可知五百元比百元鈔票長約一公分。

許多視障朋友會透過折紙鈔來確認紙鈔的大小,進而辨別不同的面額。但,你想過他們怎麼領錢嗎?

上方有兩張新台幣百元鈔票,左下為對折後又折斜對角的五百元鈔票,右下則是一樣折法的百元鈔票,觸摸可知五百元比百元鈔票長約一公分。
舊鈔的視障輔助點往往被壓平或磨損了,視障者經常會透過折法來確認紙鈔的大小,以辨別不同的面額。

看不到的人,要怎麼從銀行自動櫃員機提款?在看不見的情況下進行操作,一不小心會不會把存了多年的積蓄弄到消失?轉帳時會不會很容易輸入錯帳號、匯錯金額?如果請親友們協助操作,也會擔心個資外洩或存款被盜用。這些事情光是想像就令人不安。

近年來,政府金融主管機關致力推動「金融友善」、「公平待客」,希望金融服務業能與國際接軌,打造友善無礙的金融服務環境。目前台灣無障礙ATM持續增加中,包括可供輪椅使用者操作的ATM,以及方便視障者操作、設有語音及點字輔助功能的ATM。

照片中的自動櫃員機(ATM)螢幕以文字提示「本自動櫃員機提供視覺障礙客戶 無障礙操作服務功能 請按5進入無障礙語音模式」。
為落實金融友善,有許多銀行都有增設視障者可使用的無障礙自動櫃員機(ATM)。

視障者的金融挑戰

視障者插入金融卡後,只要在提款機數字鍵盤上按「5」, 再戴上銀行附的耳機,依語音指示即可進行提款、餘額查詢與密碼變更三項服務。當然,除了數量需要增加,其他服務項目也需要語音功能。另外,有些ATM可能沒附耳機,視障者需自行攜帶耳機,但耳機孔的規格有所限制,有些耳機及無線耳機尚無法使用。

金融友善政策的方向

金融友善的推動與落實,不僅是ATM這樣的硬體設施、網路銀行的數位操作方式必須考量到身障者、高齡者等使用族群的需要,還有許多服務與流程都要創新與跟進。例如銀行行員如何與高齡客戶溝通,確保其清楚自身金融權益,身障者在保險的項目與權益是否有被歧視或忽略,金融相關服務有沒有考量到避免民眾被詐騙的流程,甚至金融教育宣導與金融服務的普及程度是否有顧及到各族群等等都是需要努力的方向。

金融服務範圍很大,涉及的面向也多,為了加速推展,金融服務業的「公平待客」已有立法,目前訂有十大原則,包括訂約公平誠信、注意與忠實義務、廣告招攬真實、商品或服務適合度、告知與揭露、酬金與業績衡平、申訴保障、業務人員專業性、友善服務、落實誠信。內容主要就是要確保金融服務業對所有客戶提供相同服務、適當照顧,落實普惠金融、公平對待客戶,以誠信經營公司。

其中,第9和第10項是112年新增的評核指標。為了因應數位時代、高齡化社會,金融服務業在開發金融相關服務介面的時候,必須要能照顧到高齡者、身障者等使用族群,對於財務弱化族群也能提供微型保險、紓困方案等普惠金融措施;另外也期許期許金融業者為追求永續經營,能建立並落實誠信、透明、關懷客戶的企業文化。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透過宣導影音,讓金融服務業人員知道如何與失智者客戶互動與溝通。截圖自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youtube頻道。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透過宣導影音,讓金融服務業人員知道如何與失智者客戶互動與溝通,以達到金融友善與公平待客。圖片來源: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youtube頻道

一個友善的金融體系要能包容多元的族群,不僅需要政府和金融監管機構制定相關政策,鼓勵並支持金融服務業投入,金融服務業也需要正視高齡社會,客戶的轉變與需求,方便更多人能接觸金融服務、接收金融資訊,在正確理解的狀態下做出金融選擇。在政策、科技、教育和市場中應採取多樣且包容的措施,讓金融服務適用於所有人。

原始來源:天下獨立評論 余虹儀專欄 「金融無障礙:除了輪椅坡道和語音ATM,還有哪些做法可以達到『金融友善』?

此文正式取得「獨立評論@天下」授權刊登

同時滿足不同使用族群的需求

鋪設導盲磚時預留了輪椅通行的路徑

不同使用族群的需求應共同考量

在推動無障礙設計時,很多人關注的通常是特殊使用族群的需要,比如針對輪椅使用者、視障者或聽障者的各自需求。但有時,不同需求間會產生衝突或矛盾,「導盲磚」的問題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台灣的無障礙環境為了友善視障者,多採取鋪設導盲磚的作法。然而,凹凸不平的導盲磚常影響輪椅使用者的通行,特別是不堪顛簸的脊髓損傷患者,更是辛苦。有些單位因此開始撤除導盲磚,但又反過來使得視障者走在人行道上心驚膽顫。

這樣的兩難有解嗎?其實,如果導入通用設計觀念,在設計初期就同時考量輪椅使用者與視障者的需要,就能發展出兩全其美的作法。

例如日本福岡市地下鐵七隈線2005年完成的車站,在較寬的閘門前方特意去除部分導盲磚,維持導盲路線,但預留輪子通行的區域,讓輪椅通過時不會因為碰到導盲磚而產生震動,但又能讓視障者順利行進。

日本福岡市地下鐵七隈線車站考量輪椅通行,去除部分導盲磚。

滿足多方需求可能產生創新作法

如果把思考的範圍擴大,其實導盲路線不是只能設置凹凸不平的導盲磚,還有其他不同作法。例如使用和路面色調有明顯對比、能讓弱視者看見的顏色方便辨認;能讓全盲者用導盲杖或腳部觸覺進行辨識、但不影響其他用路人的形狀設計;甚至具有明顯邊界感的花台,也可以幫助引導方向。

最近交通部與內政部營建署就合作推出「導盲斑馬線」計畫,在斑馬線旁邊畫出兩三條垂直標線,比傳統標線略為凸起。一般斑馬線只有厚度0.2公分,導盲標線則有0.6公分高,這樣的設計能方便視障者感知斑馬線的正確方向。這個計畫目前已經在台北市、新北市與桃園市等地試辦中,如果測試結果良好,將會納入正式法規。

交通部與內政部營建署推出的「導盲斑馬線」正在試辦中。

不應忽略或影響一般大眾的需求

除了設置導盲磚產生的衝突,給視障者的點字也是一個問題。以往設置點字常常直接放在圖片或文字上方,反而影響到明眼人的閱讀觀看。不過,全球落實通用設計最徹底的國家──日本,則會使用透明無色的材質,即使放在文字上也不會影響閱讀。

使用透明無色的點字,不會影響明眼人閱讀。

可以說,要進行設計考量或服務規劃時,需要先確立使用族群有哪些,再盤點這些族群的需要。若是有相同困擾的部分就進行整合,一併解決。例如老人家因年長退化,小孩因尚未發育完全而握力較差,有些身障者則因手指不靈活不易握住原子筆,若能設計出不需要太用力就能輕易握住、且不容易從手中掉落的原子筆,便能掌握這三個使用族群的共同需要。

原始來源:天下獨立評論 余虹儀專欄 「人行道上,該不該放導盲磚?

此文正式取得「獨立評論@天下」授權刊登

為老年生活預作準備

透過生活中的物品進行老年人模擬體驗

提到為老年生活預作準備,很多人都會先從財務管理、退休計畫等經濟層面著手。但老年生活不能只考量物質的滿足,更重要的是身心的健康。而身心健康的基礎若能從年輕時期就建立,對老年時期所經歷的生心理變化能提早有所認知,面對老化的種種挑戰,能減少手足無措的情況,甚至對老年生活會有更高的自主意識與能力。

因此,建議不妨在年輕或中年時期,透過老年人模擬體驗、常見病症的理解與預防這兩種方式,為老年生活預作準備。

模擬體驗,了解老年人的生活挑戰

透過老年人的模擬體驗,可以了解老年人的行為能力受限情況,以及因此產生的生活挑戰,並開始留意生活環境的設計與服務,未來在迎接老年生活之前,不論是在居家環境,或是生活器具等方面,都能事先做好適當的規劃。對於老化會帶來的生理變化,包括握力不足、手腳關節不靈活與肌力退化等情況也會較有感,可進行相關的訓練,降低老化帶來的影響。

老年人模擬體驗可了解老年會面對的行為不便與生活挑戰。

了解老年常見病症,做好生心理準備

很多人等到年紀大了,生病了,才對一些老年人常見病症如糖尿病、高血壓與失智症等有初步理解,屆時很多生活及飲食習慣都已經很難改變。如果在青壯年或中年時期就能對這些病症有所認知,不僅可預作防範,真的發生初期病徵時,也能儘早發現與掌握。例如心肌梗塞與中風等急性症狀都有其黃金救援時間,若能自我留意,早一點發現徵兆或求援,或許送醫後的結果會大不同。

另外,目前尚無法根治的失智症不僅會降低患者的行為能力,認知能力受到的影響更大,甚至會慢慢失去自主能力。若能在老年之前培養記事習慣,甚至運用一些工具,如常用物品擺放在固定位置,每天應處理事務寫在便條紙上,或是透過手機拍照等方式避免遺忘。這樣一來,即使年紀大了,記憶力逐漸退化,也能自我掌握日常生活事務。

用手機拍照做紀錄,將來遺忘時可藉此回想。

準備不僅為了自己,也為了家中長者

很多人或許會覺得,自己離老年還很久,有必要在年輕時期就開始為老年生活預作準備嗎?然而,對老年人的身體狀態、行為認知、心理感受、常見疾病、生活環境與飲食需求等有所了解,不只是為了老年的自己能健康老化,也可以因此同理家中長者的生活困擾,並進一步思索如何改善居家環境、選擇通用設計商品、提供身心健康關懷與老年疾病預防知識等,讓老人家降低生活意外與健康風險。

原始來源:天下獨立評論 余虹儀專欄 「變老之前,你準備好了嗎?

此文正式取得「獨立評論@天下」授權刊登

相關閱讀:〈不同使用族群模擬體驗〉、〈想改變對方要先換位思考

長照2.0的服務與未來

長照2.0社區巡迴車

很多民眾可能都聽過長照,甚至有聽過「長照1.0」、「長照2.0」,但多數人對於長照的服務對象、內容和限制,甚至要不要付費,要付多少錢都一無所知。日前透過舉辦「居家照顧服務與環境改造分享會」活動,一位居家服務督導員的分享,以及聽眾們頻頻提問,才有概略了解。

「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簡稱長照2.0)是我國政府為了推動在地照顧服務,發展社區照顧資源,成立長期照顧管理中心的十年計畫。而「長照2.0」和「長照1.0」的差別主要在於服務對象的擴大,並增加服務項目與改善核銷方式等等。

Who:誰可以使用長照服務?

提到長照,多數人都會先想到老年人,但長照服務的使用對象不只有長者,領有身心障礙證明或手冊的失能者、日常生活需他人協助的獨居或衰弱老人都是服務對象之一。另外,服務對象的年齡並非以65歲為界,除了65歲以上失能的長者,50歲以上的失智患者和55歲以上的失能原住民也可申請長照服務。上述對象即使聘有外籍看護照顧,仍可使用長照服務的部分項目,但居住在長照住宿式機構的使用對象則不能申請長照服務,以避免資源重複或浪費。

長照服務的使用對象不只有65歲以上失能的老年人。

What:長照服務的內容有什麼?

「在地老化」能延緩失能,很多長者也希望晚年生活在熟悉的環境之中。長照服務希望落實「在地老化」,其內容便是以成為「居家照顧」支持系統為目標去建置,共有照顧及專業服務、交通接送服務、輔具與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喘息服務四大類服務,提供居家照顧、社區照顧、專業服務,讓家庭照顧者獲得休息時間,以及協助居家生活用輔具購置或租借、居家無障礙設施改善、往返醫療院所就醫或復健。

協助使用對象居家無障礙設施改善是長照服務的內容之一。
長照服務內容也包括協助使用對象往返醫療院所就醫或復健。

How:怎麼申請和使用長照服務?

長照服務是依照服務對象的失能等級給予補助額度,因此,要使用長照服務之前,必須先讓照管專員到府評估服務對象的長照需要,確認其失能等級與照顧問題清單,在與當事人及家屬討論後擬定專屬照顧計畫,再開始取得所需的長照服務。有需求的民眾或家屬可以透過各地的照管中心、醫院出院準備服務,或是長照服務專線1966進行申請。在照管專員評估、通過申請後,不論是長照服務的項目選擇、內容調整和費用計算等,都能與個案管理師討論。

How much:使用長照服務要付費嗎?付多少?

照顧及專業服務、喘息服務這兩大類服務是依照失能等級,每月給付不同的補助額度。其中,一般戶自付額的比率是16%,中低收入戶的比率是5%。交通接送服務則規定失能第4級以上的服務對象才能使用,是依照城鄉距離給予不同的給付額度,輔具及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則是每3年給付40,000元,一般戶與中低收入戶的自付額比率也有所不同。低收入戶使用上述4類服務皆由政府全額補助,免部分負擔。

長照2.0為了回應不同失能程度的照顧需要,並讓長照服務更專業多元、更有效率,將服務項目從過去依時計價、不同工同酬的情況改為依項目計價,不同項目有不同的價格,甚至偏鄉還有偏鄉的價格。除了讓居家照顧服務員的每項服務都能獲得較合理的報酬,也能降低居服員不願前往偏鄉地區服務,或是不想承接較勞動或辛苦項目的狀況。

長照2.0的現在與未來

長照2.0為呈現居服員的專業與服務價值,確實做了許多努力,但執行上仍有諸多問題有待解決。例如,服務對象及其家屬可能會因為價格而減少或取消所需的服務項目;居服員服務的對象、工作的項目可能會經常變動,而個案管理師也會因為這些變動,必須重新安排照顧計畫等等。此外,長照2.0的服務對象目前僅需自付16%的額度,未來政府財務如果無法補助如此多,大家是否能接受,都是長照2.0亟需思考與解決的課題。

其他更多資訊,可以參考長照2.0懶人包下載專區

原始來源:天下獨立評論 余虹儀專欄 「長照2.0知多少?

此文正式取得「獨立評論@天下」授權刊登

高齡化社會需要更友善的步行環境

柏油路面上有一個大坑洞

騎樓整平,還是路見不平?

面對高齡與少子化趨勢,我國內政部營建署明白指出未來市區道路應以「通用設計」與「完全街道」之理念逐步改善,以提升人行環境服務機能,不論是公園、綠地、街角與建築的公共通行空間,都應融入無障礙公共通行空間設計原則,整體規劃舒適安全的步行系統(市區道路人行環境推動現況與展望,內政部營建署,2018)。而近年來,許多地方政府也積極進行「騎樓整平」工作,並有顯著成果。

全國最先推動騎樓順平工程的是台北市。從民國91年起開始推行17萬公尺的騎樓整平與人行道改善工程,進度相當順利,且成果顯著。而新北市自民國99年起也以「友善城市」為目標,致力打造身障者、老人、孕婦、幼兒等行動不便者都方便的優質人行環境系統。截至7月底,已完成約1,530.65公尺的騎樓整平。另外,台中市政府也積極解決騎樓高低落差及舖面不平情形,自104至107年已完成約61,642公尺的友善人市行空間。台南市府工務局也自100年度起推動騎樓整平計畫,希望讓行人通行更加無礙。

騎樓整平不是消除高低差就好

然而,少數整平後的路段,還是有些問題存在。例如斜坡其實不應使用與原先地板相同的鋪面做,否則會讓人難以辨識,一不小心就可能滑倒。另外,斜坡也不適合使用地磚等可能讓輪子打滑的材質,且應平緩,不能像魚丸般呈現圓弧突起,才方便輪椅及娃娃車通行。

大眾對於騎樓或道路的使用也應有正確觀念,在騎樓整平或無障礙的斜坡路段,應該避免擺放交通工具或私人物品,以避免影響行人通過。

斜坡不應使用與地板相同的鋪面,否則會讓人難以辨識。
斜坡應平緩,如圖中這種魚丸般的圓弧突起,其實不利輪椅等通行。
用路人也該注意,斜坡前不應擺放機車或其他物品阻擋去路。

「路平專案」要從所有用路人的角度思考

除了騎樓之外,人行道也有進行「路平專案」,但有些人行道的路平成果卻讓人不禁搖頭。

人行道的路緣高起,有保護行人的作用,可讓打滑或失控車輛衝上人行道時遭受阻擋或減速。然而,為方便住家車輛進出或店面推車上下貨等使用需求,有的人行道每數公尺就做出一段斜向路面的斜坡,不僅對走在人行道上的行人失去防護作用,輪椅使用者和坐在娃娃車上的幼童經過這些路段,也都會因此而傾斜。

此外,不論是推車或車輛上下人行道,都很容易讓地磚損毀,如果是車輛出入口,應改採柏油路面較適宜。

人行道做出這種斜向路面的斜坡,其實對行走並不方便,就防護角度而言也不安全。

而柏油道路的修整或鋪設更需注意路面平整。有些道路一鋪再鋪,導致中央遠高於邊緣,形成如拱橋般隆起的地面,讓輪椅使用者和娃娃車在穿越馬路時,都像是爬山一樣。另外,路面與人孔蓋的銜接處也要盡可能鋪平,讓路過的人車不會因此被絆倒。當有坑洞出現,也應儘速填補或修整。

日本許多路面與人孔蓋的銜接處都非常平坦。
台灣馬路常有這種坑洞,對輪椅或娃娃車都很不方便,應儘速填補或修整。

原始來源:天下獨立評論 余虹儀專欄 「騎樓整平,還是路見不平?

此文正式取得「獨立評論@天下」授權刊登

友善高齡服務空間的作法

臺北市立萬芳醫院的服務櫃檯有預留輪椅使用者置腳空間,便於其靠近。

友善高齡服務空間健檢計畫

高齡化社會來臨,很多服務空間都應該朝以友善高齡的方向去規劃或改善,特別是長者常去的空間,例如醫療院所、醫療用品店、輔具中心、藥房和衛生所等。為了推動友善高齡,個人特別透過「您的一票,愛的力量」平台提案,票選通過了「友善高齡服務空間健檢計畫」,並在2018年10月執行完畢。
此計畫「友善高齡服務空間健檢表」是以個人於2012年協助臺北市衛生局,為改善臺北市各區健康中心,制定的「高齡友善公共服務空間設計通用參考手冊」為基本架構,擬定了七大健檢項目及其細項,針對北中南東各區,共12間長者常去,但不只服務長者的空間進行健檢。在健檢過程中,除了讓這些場域的主事者有更多正確的通用設計觀念和友善高齡作法,也發現了一些不錯的友善高齡服務空間作法。

健檢七大項目

友善高齡服務空間的健項目共有七大項,包括出入口與大門、動線與走道設計、樓梯與升降設備、使用者身體狀況、人員服務態度、服務流程與表單設計、附加服務價值。以下分別以七大項介紹不錯的友善高齡服務空間作法:

1. 出入口與大門

出入口大門應明顯,讓來訪者容易發現,建議採用自動門,並以無門檻或設置斜坡方便所有人進出。出入口的寬度建議大於90公分,以便輪椅通行,出入口至服務櫃檯的動線也應簡短或提供指引。

惠安醫療用品店健檢發現門檻時,還記得老闆說:「這4.5公分的門檻,電動輪椅都進得來,手推輪椅的人,我們店員也會協助。」在說明使用者有時候怕麻煩他人,就會直接尋求別家購買之後,下次再到該店,老闆已經擺上一個防滑的斜坡板了。老闆跟我分享:「自從聽您的建議,門口放置斜坡板。我們有推嬰兒車來的客人都讚譽有加! 我沒想到一個4.5公分的斜坡板影響這麼大!」在無法施工去除門檻的空間,設置斜板,甚至是可移動式的,店家進行改善的意願自然會提高。

醫療用品店的大門為自動門、出入口有斜坡
惠安醫療用品的的大門為自動門,出入口的門檻以設置斜板改善。

此外,為方便輪椅使用者靠近服務櫃檯,櫃檯設計應預留輪椅使用者置腳空間,包括一段長100公分以上的檯面,且距地高度介於70-80公分間,並預留膝蓋空間深度至少45公分與膝蓋高度65公分,如臺北市立萬芳醫院的服務櫃檯即符合這樣的設計。

臺北市立萬芳醫院的服務櫃檯有預留輪椅使用者置腳空間,便於其靠近。
臺北市立萬芳醫院的服務櫃檯有預留輪椅使用者置腳空間,便於其靠近。

2. 動線與走道設計

走道淨寬一樣需要大於90公分,並預留輪椅迴轉空間。此外,走道地板應使用防滑、不冰冷且不易反射的材質,與牆面色彩應有明顯對比,若是服務時間有到晚上也需要考量燈光。

樂齡網門市走道寬敞,在選購商品時,輪椅使用者與使用助行器的人都很方便移動
樂齡網門市走道寬敞,在選購商品時,輪椅使用者與使用助行器的人都很方便移動。

 

3. 樓梯與升降設備

多數空間使用電梯作為升降設備,應注意電梯內的空間深度不小於135公分,理想門寬為90公分以上,最小也不能少於80公分。電梯裡面與出入口外面的地板要盡可能保持平整,間隙也不要超過3.2公分。如果沒有電梯,樓層間的移動則要在樓梯安裝樓梯升降椅。另外,如果是大醫院等長者進出人數非常高的服務空間,建議電梯的數量應該超過一台較佳,或加上電扶梯,以避免使用者中,總是大排長龍的狀況發生。

有本生活坊選用的樓梯升降椅與其他輔具都有考量到生活美學
有本生活坊選用的樓梯升降椅與其他輔具都有考量到生活美學。

4. 使用者身體狀況

在長者常去的服務空間內應盡可能設置較多的暫歇設計或休憩設施。特別是超過30公尺的走道,建議設置踩高坐姿的暫歇設計,讓膝關節或腳肌力較差的老人家也可輕鬆起身。不論是商品或文宣品都應考量擺放高度,盡量放在輪椅使用者伸手可拿取的地方,也要避免將病患或傷者常要拿的東西放置低處或高處,以避免其需要蹲下或彎腰,造成二次傷害。

新竹社會服務中心的服務空間放置許多休憩座椅,以滿足長者有經常乘坐的需求。
新竹社會服務中心的服務空間放置許多休憩座椅,以滿足長者有經常乘坐的需求。

 

 

永大樂林居使用廢棄網球為座椅椅腳襪套,即使長者要搬移椅子都很輕鬆。
永大樂林居使用廢棄網球為座椅椅腳襪套,即使長者要搬移椅子都很輕鬆。

5. 人員服務態度

服務人員對年紀較大或行動不便的來訪者應保持較多耐心,提供更多的關懷或協助。另外,服務人員也應有通用設計概念,在服務長者或相關活動的描述,懂得使用適當的用語或用詞,例如,勿用「正常人」描述一般民眾,如此說法似指其他弱勢族群非正常人,使用「一般人」進行描述較佳。又如,以「樂齡族」描述長者較「銀髮族」更能讓其接受與喜愛。

6. 服務流程與表單設計

服務項目與流程應盡可能明確展現,商品也有清楚分類,讓來訪者可自行理解。另外,如有讓長者填寫的表單,應標著步驟順序、凸顯填答位置,也需採用較大的字級,至少需12字級以上,14字級以上更佳。不同性質的表單建議要分色,表單上的行列較多時,底色也應該分色,方便填寫者瀏覽,並減少填寫錯誤率。

7. 附加服務價值

「科技始於人性」,友善高齡的作法也可以隨著科技進步而提升。服務空間可以透過電子科技產品或設備進行相關服務或資訊的提供,以利資料的更新與建置,例如,醫療院所可採用APP讓患者線上掛號、得知看診進度等,健康或商品資訊可透過QR code讓使用者細看或留存。在長者等候服務時,也能設置讓長者能活動筋骨的有趣體感互動裝置,促進其健康,如遠東科技大學VR電競館正朝向長者與身障者皆可上機操作,感受電競遊戲樂趣的方向規劃。另外,有些場域具有其他創新的附加服務也是很值得長者常去的其他場域參考,如新竹社會服務中心設有五感體驗室可訓練長者五感能力(課程參考:五感減一洞察訓練工作坊)、慢飛兒庇護工場有療癒植物牆、臺北市立萬芳醫院有聊天機器人可協助訪客或患者查詢醫院服務等等。

新竹社會服務中心設有五感體驗室,讓長者可以減緩五感退化。如使用到觸覺與視覺的觸摸板與牆面設計。
新竹社會服務中心設有五感體驗室,觸摸板與牆面的設計可讓長者減緩觸覺與視覺的退化。
慢飛兒庇護工場設置大面積的植物牆,對長者具有療癒作用,且可減緩嗅覺與觸覺等感官退化。
慢飛兒庇護工場設置大面積的植物牆,對長者具有療癒作用,且可減緩嗅覺與觸覺等感官退化。

 

相關閱讀:〈友善高齡服務空間健檢_現地輔導〉、〈友善高齡服務空間的作法〉、〈高齡化社會的需要

高齡化社會的需要

高齡化社會的需要

高齡化加上少子化,我們的社會環境除了老年人口的比例快速攀升,年輕的勞動人口與照顧人力都日漸減少。日常生活的環境、設計與服務,應考量到特殊族群與一般人都能使用的通用設計,以提升長者的自主能力,也能減緩老人退化或失能。然而,許多人都明白高齡化社會已到來,卻仍沒有太強烈的危機意識,更沒有發現社會高齡化帶來很多社會現象與潛在問題。

博愛座激增,還出現了親子友善區

我從國小一年級就自己搭公車上學,還記得那時候的公車設計,下車是要拉鈴,現在都改為人人方便使用的按鈕。而當時公車的博愛座數量,只有前面單人座位區2張,近年來不只延伸到後面雙人座位區,還增加到8張。台北捷運沒增加博愛座數量,也能感受到使用者需求超載。日前增設了親子友善區,立意良善,然而,真的有解決問題嗎?會不會與博愛座一樣,形成「不同使用族群」更多的衝突呢?

若在捷運上好好觀察一段時間,不難發現,有乘坐需求的人除了日漸增加的長者,還有孕婦、帶著嬰幼兒的父母、國小學童和行動不便者。這些使用者的比例可能遠超過現有捷運的博愛座及親子友善區座位的數量了。如果大眾沒有意識到每張座椅都應該是博愛座,需要禮讓給比自己更需要的使用者,那麼,即使公車或捷運上的座椅都設成博愛座可能還是不敷使用。

台北捷運的親子友善區座位
台北捷運的親子友善區座位。

街道及公共場所的暫歇設計太少

走在路上,偶爾能看到老年人在路邊花圃靠坐。仔細觀察一下台灣的街道,街道座椅的數量很少,分布也不均,多半出現在公園和候車亭。有些公共場所,如百貨公司、圖書館和車站等,即使設有公共座椅,數量也經常不足。然而,長者步行一小段距離即有暫歇的需要,高齡化社會的環境規劃不得不面對這廣大的需求。

在日本東京,許多街道和公共場所都可見到欄杆式的暫歇設計。採用欄杆式的好處是比較不佔空間,同時能乘坐的人數也較多。另外,通常會提高乘坐位置的高度,讓膝關節普遍退化的老年人可採高坐姿,起身更容易。有些老年人外出還會使用輔助推車與座椅結合的產品,只要走到累了,隨時能坐下。

日本常見的欄杆式暫歇設計
日本常見的欄杆式暫歇設計。

只做到符合無障礙法規,忽略銀髮市場

依我國政府的無障礙法規,300平方公尺以上的場所必須設有包括無障礙廁所及走道扶手等設施。而一間超過16間客房的旅館或飯店,需要設置一間無障礙客房。然而,低於此坪數的餐廳或商場、少於此間數的飯店,如果真的因此而忽視無障礙或通用設計的設計與服務,將錯失極大的商機。

在高齡化社會,行動不便與乘坐輪椅的使用者人口比例日漸增加,店家若是無視身障者或其他行動不便者,如推娃娃車的人、孕婦和長者的需要,只要遇到消費者的同行成員當中有一人的需求無法被滿足,將不會選擇該店家。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大型表演廳或會議場地,法規要求無障礙座位席的比例很少,但實際上,除了身障者,還有外出以輪椅代步的長者。

後知後覺勝過不知不覺

現在開始導入通用設計是否還來得及?總比什麼都不做來得好。一開始綠色設計也沒什麼人在乎,地球資源好像也沒有像專業人士說的那樣快速減少,但大家發現氣候和環境真的有在改變,投入綠色設計及再生能源的人就愈來愈多了。現在可能還沒什麼人在乎長者的需要,但社會快速高齡化是事實,只能說太晚或沒有意識到長者是主流客群的商家很難長久。因此,盡可能朝向通用設計、友善環境和共融社會的方向去努力,絕對是一個高齡化社會無法忽視的目標。

原始來源:天下獨立評論 余虹儀專欄 「高齡化來臨,我們的社會準備好了嗎?」

此文正式取得「獨立評論@天下」授權刊登

相關閱讀:〈高齡化社會與通用設計趨勢〉、〈友善高齡服務空間健檢_現地輔導〉、〈友善高齡服務空間的作法

高齡化社會與通用設計趨勢

公車的博愛座上坐著一個年紀很大的婆婆

通用設計是高齡化社會必然的趨勢

高齡化社會來臨,社會上需要照顧的人增加。而少子化的衝擊,讓照顧人力明顯不足。根據內政部人口結構統計資料顯示,台灣自1993年起邁入高齡化社會,2011年底,65歲以上老人已達10.9%。因此,看似屬於弱勢或少數的身障者與高齡者,在未來將會變成「絕大多數」。人口老化帶來的影響,早已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問題了。

公車的博愛座上坐著一個年紀很大的婆婆

高齡化社會來臨,加上少子化的衝擊,照護人力明顯不足。社會很需要通用設計提升老年人的自立能力。

通用設計考量所有使用者

1980年代,美國倡議身障者人權,並著手制定相關法案。在此背景下,產生了通用設計(Universal design)的概念。除了身障者,還有其他行動不便者,如孕婦和老年人也有相同或類似的需要。而「通用設計」便是希望產品及環境的設計都應該盡量考慮到所有的使用者,不需要透過修改或特殊設計,讓使用者去適應或使用,也就是設計應讓更多族群都可以使用。

通用設計有其市場潛力

此外,每個人都有社會參與的需求,即使年紀增長、能力退化也希望有獨立性。通用設計能提升使用者的自主能力,並保有其尊嚴。在高齡化社會將是必然的趨勢。加上銀髮族的高購買力與人口比例上升,各項產業自然無法忽視這類產品的需求與廣大市場。了解通用設計之後,也能明白很多使用族群都會有需要幫助的時候。即使健康的人也可能會有輔具需求,像是不同使用習慣的左撇子,或是很怕跌倒的孕婦、健康長者等等。

相關閱讀:〈友善高齡服務空間健檢_現地輔導〉、〈友善高齡服務空間的作法〉、〈高齡化社會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