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友善設計:用多元文化視角提升使用體驗

跨文化友善設計:用多元文化視角提升使用體驗

在全球觀光與多元文化交流越來越頻繁的時代,設計與服務的國際友善程度已成為城市形象與旅客體驗的關鍵。當外國人看不懂餐廳菜單、誤解樓層標示,甚至在介面操作上出現混淆時,不僅影響使用體驗,也代表設計未能考慮不同文化、語言背景的使用者。

看得懂的設計才是真正的友善

友善的公共設計與服務,應讓不同國籍、年齡或能力的使用族群都能清楚理解、順利使用。尤其台灣有著多元族群,也需要觀光經濟。

菜單、指標與導覽文字是旅客最常接觸的資訊介面。許多歐美餐廳的菜單僅有文字說明,讓不懂當地語言的旅客只能「碰運氣」點餐。而日本與台灣的菜單多搭配實物照片或圖案,讓外國人即使不懂文字,也能輕鬆選擇。這樣的圖像輔助設計,正是跨文化溝通的關鍵。

除了語言外,「符號」也可能存在文化落差。不同國家對「✓」與「✕」的理解並不一致,若未考慮文化差異,可能導致誤用。真正的跨文化設計,必須兼顧語言、符號與文化認知的差異。

打勾在瑞典、芬蘭等國家代表「錯誤」的意思,會用畫叉代表選擇。

善用共通語言,提升服務體驗

在觀光與交通等公共服務中,規劃單位或設計者可善用表情、手勢、符號、數字與實物照片等。例如空服人員的安全示範、博物館作品編號與語音導覽的數字對應,或指標上明確的箭頭標示,這些都能讓不同語言背景的旅客很容易理解與操作。

對於旅宿業、交通業與展覽場館而言,善用這些共通語言,不僅能降低語言與人力服務成本,更能提升國際旅客的使用滿意度。

考量多元需求的貼心設計

當旅客帶著行李、嬰兒車或陪同長輩出行時,若能順暢移動、資訊清楚,整體印象就會大幅提升。在公共環境與服務的規劃應尊重不同國籍、宗教與文化等旅客的需求。像是現在有些國際機場、地鐵車站或觀光景點會設置穆斯林祈禱室、穆斯林友善廁所等。台灣有清真餐廳、素食餐廳,讓不同宗教的旅客有所選擇。

台灣有很多新移民和移工,一些交通場站、觀光景點有設置穆斯林祈禱室或友善廁所。

以友善服務迎接世界旅客

疫情過後機票價格上漲、服務人力暫時短缺等,導致旅遊成本提升,即便形成「報復性旅遊潮」,旅客還是會思考要把這筆旅費花在哪一個國家或城市,也容易將旅行體驗的感受放大,成為是否再次前往的關鍵。

所有觀光與文化單位必須認真思考設計策略與服務品質,而導入通用設計與跨文化服務理念正是時候。從標示與介面優化,到服務人員的應對訓練,只要在細節中建立共感,就能讓外國旅客、年長者與身心障礙者都感受到同樣的便利與尊重,進而提升國家或城市形象。

相關閱讀:〈國際化服務及友善觀光〉、〈為使用者優化服務、提供重要資訊〉、〈跨世代的設計需要同理心與換位思考〉、〈通用介面同時滿足新手與熟手

不只是環境與產品,用詞也要落實友善

不只是環境與產品,用詞也要落實友善

在許多場合,當我們談到高齡者、身障者或其他特殊族群的困境時,常有人提出「外出穿戴警示器」或「安排助理協助工作」的想法。這些解決方案雖然出於善意,但往往隱含著「讓人去適應環境」的思維,而不是反過來思考:為什麼不先改善環境與流程,讓每個人都能更便利地使用?

舉例來說,日本的許多車站與機場設有語音導覽系統,不僅讓視障者能循聲找到方向,也讓外國觀光客能更直覺地使用。當環境設計以「多元使用者」為出發點,就能兼顧更多人的需求,真正落實通用設計的精神。

日本的許多車站與機場設有語音導覽系統,靠近時可聽到聲音,讓視障者可以找到。

借重特殊使用族群創新設計

一般人習慣既有操作方式,即使步驟繁瑣也能勉強完成;但對視障、聽障或行動不便者而言,可能僅有少數方式能順利使用。因此,他們的需求往往能揭示環境或服務的不足。

例如,許多視障者會利用 Facebook 的「直播」功能取代傳統的影片上傳,因為操作更直接、少了繁複步驟。這樣的經驗,其實對所有人都適用。若能借重「特殊使用族群」的經驗來優化產品與環境,就能打造出更高效、更便利的解決方案。

用語應避免歧視或標籤化

跟一些族群對話,或者在形容他們時,用語要恰當。相較身障者,千萬別說「我們正常人如何又如何」,更不要用「殘障者」,應用「身障者」一詞。就像「樂齡族」比「銀髮族」或「老人」讓人聽起來更能接受,「左手慣用者」也比「左撇子」的稱呼來得好。

不要用「老人機」、「老人模式」這類標籤化,且讓使用族群心理感受不好的產品或功能名稱。

想要打造真正友善的環境,不能只依賴設施的改善,更需要人員的理解與態度轉變。無論是設計環境、規劃服務、行銷文案,或是日常對話中的用語,只要能設身處地、將心比心去思考,就能逐步建構一個更具包容性的社會。

任何制度或設計若缺乏對「使用族群」的理解與實踐,效果都會大打折扣。從管理階層到第一線服務人員,都需要具備職場友善、高齡友善與通用設計等知能,才能讓服務更貼近人心,展現多元尊重與友善環境。

相關閱讀:〈通用設計培訓:公部門、企業與學校必備的核心能力〉、〈以通用設計打造友善職場:多元與共融的因應策略〉、〈以通用設計打造便利與安全的友善環境〉、〈高齡友善與失智友善的推進與落實

從博愛座到優先席,看見問題與需求

從博愛座到優先席,看見問題與需求

博愛座原本設計用來照顧有需求的人,但在高齡化社會卻意外成為衝突與爭議的場域。醒目的顏色設計、錯誤的宣導語言,往往放大了「誰有資格坐」的爭論,反而讓真正需要的人不敢使用。這不是交通問題,而是「公共設計與社會觀念」的結構性議題。

設計思維:降低壓力而非製造標籤

從英文 Priority Seat,或日文稱作優先席,以及一些先進國家的做法,可以看得出來這座位的設置是要讓有需求的使用者可以優先使用,顏色並非設計重點。這提醒政府與企業:任何設計若過度標籤化,可能引發排斥與衝突。如何「降低使用者壓力、提高有需求者的使用意願」才是友善環境的核心。

倫敦地鐵、台灣高鐵與高雄捷運都沒有凸顯博愛座(優先席)的顏色,可避免讓有需求者感到壓力。

近年來,有的大眾交通運輸系統讓博愛座跟一般座位採用相同顏色,僅作名稱與圖示的呈現。政府有關單位已將博愛座的名稱改為優先席,並增加老弱婦孺之外的第五種圖示,提醒大眾禮讓優先席給「生病的人」乘坐,避免忽略具有隱性需求的人。

桃園捷運和台鐵新區間車上的博愛座已改為「優先席」的名稱,也增加了第五種圖示:生病的人,但座椅顏色仍有所區別。

高齡化社會的挑戰:需求只會增加

台灣已邁入超高齡社會,有需求的族群不斷擴大,博愛座比例再怎麼增加也無法解決根本問題。解方在於觀念的翻轉,建立「每個座位都可能需要禮讓」的共識,並延伸至工作職場、醫療院所、公共空間。這也是我多年前就提過的「在高齡化社會,每一張座椅都該是博愛座」

規劃重點:避免規則成為衝突來源

從長期以來博愛座引發紛爭的這個案例,可以發現設計規劃或制度時,若只靠「規則」而缺少「觀念教育」,很容易導致衝突。政府部門在公共政策推廣時,應思考如何結合設計與教育;企業在進行員工訓練與服務流程設計時,也必須避免用制度強迫,而是引導員工正確理解,才可能建立目標行為

導入「友善設計與多元需求」思維

博愛座或優先席只是縮影,背後反映的正是組織管理與設計規劃的挑戰。若能導入「友善設計與多元需求」的思維,不僅能改善公共運輸環境、提升民眾友善意識,也能幫助企業提升服務品質與客戶滿意度、降低員工內部摩擦與衝突、建立符合 ESG 與永續精神的職場文化。

相關閱讀:〈通用設計培訓:公部門、企業與學校必備的核心能力〉、〈破解缺工新策略:從職務再設計打造友善職場〉、〈以通用設計打造便利與安全的友善環境

設計師與服務業必修的使用者洞察

設計師與服務業必修的使用者洞察

許多人往往誤以為「看得見、聽得到」就等於「理解了」。但實際上,聽障者即使能讀唇語,仍可能因中文的同音字而誤解;視障者即使聽到文字,也可能因缺乏影像或經驗而無法想像。這提醒了我們,單純提供「資訊」不等於「有效傳達」,理解需要上下文、輔助方式與細緻設計。

理解需要用心與方法,而非想像

真正的使用者理解,不是憑空想像,而是透過觀察、體驗與對話建立的專業過程。有些設計師或服務提供者習慣從自身經驗推測需求,例如認為「放大音量就能讓重聽的人聽懂」、「有點字就能讓視障者理解」。

然而,不同的聽損者,聽力損失的程度不同,有些是聽不清楚高音或低音,有些是語速不能太快;視障者也未必都能閱讀點字,有許多後天失明的視障者沒有學習點字,而是依賴語音輔助或其他觸覺線索。設計團隊與服務業者都需要先放下假設、打開感官、具備同理心、累積洞察。

觀察與體驗:設計洞察的關鍵

設計團隊與服務業者要避免誤解使用者需求,需要「用心觀察、親身體驗」。像是實際嘗試閉上眼睛摸紙鈔,才會發現舊鈔的視障輔助點通常都磨損到難以辨識;親身與聽障者對話,才會意識到語速、表情與動作比單純大聲說話更重要。這些細節,只有透過互動與觀察才能真正掌握。而「多感官設計工作坊」就是帶領學員認識與訓練不同的感官,並學會應用在設計與服務之中。

除非新鈔,大部分市面流通紙鈔的視障輔助點都磨損到難以辨識,導致視障者必須用摺紙的方式判斷紙鈔面額。

對話:聽見使用者真正的需求

除了觀察與體驗,對話也非常重要。與其自以為懂,不如直接問使用者需要什麼。許多看似合理的設計,其實在使用者眼裡根本不實用。透過交流,設計團隊與服務業者才能理解不同使用族群的困擾與需求,並找到能被廣泛接受的方案。例如「通用設計結合職務再設計應用工作坊」透過不同工作者的訪談資料、情境模擬,引導學員整合高齡者、身障者與一般工作者的工作需求與心理感受,建立友善工作環境與職務再設計。

學習通用設計就是了解的開始

理解需要用心與用對方法。通用設計強調的是「一開始就考慮不同的使用族群」,而不是事後補救。當產品與服務能被更多人便利使用,就能贏得更多市場與口碑。

然而,使用族群何其多,六十五歲以上的高齡者可能有著不同身心狀態、認知能力,視障者包括全盲的人、弱視的人、色覺異常的人、患有老花眼或青光眼的人等等。透過通用設計的學習,設計師與服務業能學會如何進行不同使用族群的觀察與體驗,累積洞察能力,「理解」會更深入,最終提出整體考量、滿足不同需求的整合解法。

以通用設計打造便利與安全的友善環境

以通用設計打造便利與安全的友善環境

「預防勝於治療」不只適用於醫療,也適用於生活。候車亭沒有動態資訊時,人們因不確定何時等到公車而焦慮不安;若能透過電子看板或 App 清楚告知到站時間,壓力自然消除。

同樣地,日本有飯店以漸亮的燈光與鳥叫聲取代鬧鐘,幫助住客以自然方式醒來;若餐廳設有限時用餐,對需細嚼慢嚥的長者卻可能造成緊張。好的設計能避免不必要的壓力,帶來更自在的生活體驗。

候車亭呈現公車動態資訊,等車的人們可以避免焦慮,也可留意上車。

理解差異,需要更包容的設計

不同族群對環境的感受差異很大。視障者可能擁有更敏銳的嗅覺與聽覺,自閉症者則常展現藝術天賦。若我們願意理解這些差異,就能規劃出適合的工作與環境,讓每個人都能發揮所長。通用設計的核心,在於讓不同能力的人都能融入社會。

打造友善的公共環境與服務

友善社會不只避免危險,更要讓人安心。像是增加人行道的休息設施、調整斑馬線秒數、設置安全島,或是提供清楚放大的資訊與語音導覽,都能幫助長者與行動不便者更自在地出門。

夜歸時的路燈、公共場所的清晰標示,這些看似小細節,其實都能大幅提升安全感。當環境對所有人都安全便利,城市就會更具韌性與人性。

不只靠文字:多元資訊傳遞方式

在日本便利商店,櫃檯張貼常見問題的圖文解說,幫助店員與聽障者或外國觀光客更順利溝通。德國火車則以圖示呈現車廂功能,遠看就能理解。這些都是「資訊可及性」的展現。

生活中還有更多例子,像是垃圾車的音樂、救護車的警笛聲,讓人即使看不見也能掌握資訊。所謂的「看不見」並非只有視障者,當明眼人的視線被建築物遮蔽,或身處不同空間,一樣可以透過聽覺接收到資訊。當資訊透過文字、圖示、聲音、觸感多重管道傳達,就能讓更多人不需依賴他人而能獨立生活。這也是「多感官設計工作坊」希望引導更多人學會並落實多感官設計的原因。

日本有便利商店將常遇到的需求做出圖文選項,方便聽障者與店員溝通(陳苑伊提供)。

通用設計不只為了弱勢族群

通用設計不只是「考量弱勢族群或身心障礙者」,實際上它能讓所有人受惠。觀光客看不懂文字時,圖示能幫助理解;行色匆匆的上班族也因即時交通資訊而減少焦慮。通用設計不是額外的負擔,而是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每一個人的自主能力它讓社會更高效,讓不同年齡、不同能力的人都能自在生活。

政府單位若能將通用設計納入交通、教育、社會福利與都市規劃等各領域,將能有效提升公共服務品質;企業若能在產品、服務、空間中導入通用設計,不僅能擴大客群,也能建立品牌口碑。通用設計培訓不只是落實「友善」、展現「貼心」,更是提升效率與競爭力的關鍵。

金融友善環境:適應多元族群的金融服務革新

上方有兩張新台幣百元鈔票,左下為對折後又折斜對角的五百元鈔票,右下則是一樣折法的百元鈔票,觸摸可知五百元比百元鈔票長約一公分。

許多視障朋友會透過折紙鈔來確認紙鈔的大小,進而辨別不同的面額。但,你想過他們怎麼領錢嗎?

上方有兩張新台幣百元鈔票,左下為對折後又折斜對角的五百元鈔票,右下則是一樣折法的百元鈔票,觸摸可知五百元比百元鈔票長約一公分。
舊鈔的視障輔助點往往被壓平或磨損了,視障者經常會透過折法來確認紙鈔的大小,以辨別不同的面額。

看不到的人,要怎麼從銀行自動櫃員機提款?在看不見的情況下進行操作,一不小心會不會把存了多年的積蓄弄到消失?轉帳時會不會很容易輸入錯帳號、匯錯金額?如果請親友們協助操作,也會擔心個資外洩或存款被盜用。這些事情光是想像就令人不安。

近年來,政府金融主管機關致力推動「金融友善」、「公平待客」,希望金融服務業能與國際接軌,打造友善無礙的金融服務環境。目前台灣無障礙ATM持續增加中,包括可供輪椅使用者操作的ATM,以及方便視障者操作、設有語音及點字輔助功能的ATM。

照片中的自動櫃員機(ATM)螢幕以文字提示「本自動櫃員機提供視覺障礙客戶 無障礙操作服務功能 請按5進入無障礙語音模式」。
為落實金融友善,有許多銀行都有增設視障者可使用的無障礙自動櫃員機(ATM)。

視障者的金融挑戰

視障者插入金融卡後,只要在提款機數字鍵盤上按「5」, 再戴上銀行附的耳機,依語音指示即可進行提款、餘額查詢與密碼變更三項服務。當然,除了數量需要增加,其他服務項目也需要語音功能。另外,有些ATM可能沒附耳機,視障者需自行攜帶耳機,但耳機孔的規格有所限制,有些耳機及無線耳機尚無法使用。

金融友善政策的方向

金融友善的推動與落實,不僅是ATM這樣的硬體設施、網路銀行的數位操作方式必須考量到身障者、高齡者等使用族群的需要,還有許多服務與流程都要創新與跟進。例如銀行行員如何與高齡客戶溝通,確保其清楚自身金融權益,身障者在保險的項目與權益是否有被歧視或忽略,金融相關服務有沒有考量到避免民眾被詐騙的流程,甚至金融教育宣導與金融服務的普及程度是否有顧及到各族群等等都是需要努力的方向。

金融服務範圍很大,涉及的面向也多,為了加速推展,金融服務業的「公平待客」已有立法,目前訂有十大原則,包括訂約公平誠信、注意與忠實義務、廣告招攬真實、商品或服務適合度、告知與揭露、酬金與業績衡平、申訴保障、業務人員專業性、友善服務、落實誠信。內容是要確保金融服務業對所有客戶提供相同服務、適當照顧,落實普惠金融、公平對待客戶,以誠信經營公司。

其中,第9和第10項是112年新增的評核指標。為了因應數位時代、高齡化社會,金融服務業在開發金融相關服務介面的時候,必須要能照顧到高齡者、身障者等使用族群,對於財務弱化族群也能提供微型保險、紓困方案等普惠金融措施;另外也期許期許金融業者為追求永續經營,能建立並落實誠信、透明、關懷客戶的企業文化。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透過宣導影音,讓金融服務業人員知道如何與失智者客戶互動與溝通。截圖自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youtube頻道。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透過宣導影音,讓金融服務業人員知道如何與失智者客戶互動與溝通,以達到金融友善與公平待客。圖片來源: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youtube頻道

一個友善的金融體系要能包容多元的族群,不僅需要政府和金融監管機構制定相關政策,鼓勵並支持金融服務業投入,金融服務業也需要正視高齡社會,客戶的轉變與需求,方便更多人能接觸金融服務、接收金融資訊,在正確理解的狀態下做出金融選擇。在政策、科技、教育和市場中應採取多樣且包容的措施,讓金融服務適用於所有人。

原始來源:天下獨立評論 余虹儀專欄 「金融無障礙:除了輪椅坡道和語音ATM,還有哪些做法可以達到『金融友善』?

此文正式取得「獨立評論@天下」授權刊登

「未來醫院」的設計與服務

醫院的服務或詢問櫃檯經常有很多人

現代人生活忙碌,時間就是金錢。然而,看個醫生卻往往要花掉不少時間,真正問診的時間很短暫,大半都花在候診、等藥。即使一些大醫院會提供網站或手機應用程式讓患者知道看診進度,很多時候仍難以精準掌握。另外,若是想看的醫生很有名,還會有難以預約、需要現場掛號等候、未能及時診斷與早日治療等狀況。

總是很「熱鬧」的醫院詢問服務台。

創新醫療系統的設計考量

日前參加了一個「未來醫院」的創新工作坊,與會的多位專家都曾提到過往就診的不便之處,不外乎就診流程繁瑣、預約掛號不易、候診時間過長和看診時間很短等等。然而,除了這些就診前後的不便之外,更多的探討是現代人工作忙碌、家有老幼要照顧,生活因忙碌或壓力而無法有健康的飲食和運動習慣等等,甚至有些文明病或流行感冒,可能要從生活作息、家庭成員的組成與近況等著手探究,較能對症下藥或改善病源。因此,一個創新的醫療系統設計絕不只是改善就診的流程與內容,還需要顧慮更多生活層面。

有些醫院提供手機應用程式可查詢看診進度。

遠距醫療與在宅醫療的發展

除了病患的時間很寶貴,醫護人員的時間也需要有效運用,要讓他們有足夠的工作休息時間,以確保看診與醫療品質。除了改善現有的醫療流程、登錄病歷的系統設計,節省操作時間並提升效率之外,還需要有更多正確就醫觀念的宣導,包括病患接受問診時應清楚說明就診目的與現況重點等;也應有分級醫療與家庭診所的概念,並非所有大病小病都往大醫院跑,每個家庭都應該有其家庭醫師,長期為全家人的健康把關。

近年來,遠距醫療和在宅醫療逐漸受到重視,對偏鄉居民和行動不便長者確實很有幫助,但在執行上,一定需要先進行相關的訪視,當醫護人員與病患、病患家屬有一定程度的熟悉與信任後,才比較能維持後續的醫療與照護行為。醫療系統的設計比起其他的設計與服務更需要關注使用者、接受服務者的心理層面。使用者可能不只是病患,還有醫護人員等,接受服務者也不只是病患,還有病患家屬等。

遠距醫療確實有看診省時間、彈性安排高效率等優點,但中醫所說的「望、聞、問、切」四步驟,遠距醫療無法落實,診療的深度也會受限。因此,即便科技發達、醫療創新,還有很多前置作業與配套措施必須一併到位。例如血液、尿液等檢體抽取不用跑大醫院,在社區診所即可完成,再透過數位醫療系統傳送給主治醫生。又如運動訓練、物理治療與營養師等專業也應有其角色,透過平常的健康及飲食諮詢、保健運動,減少就醫次數,讓整個醫療體系更完善,全民更健康。

原始來源:天下獨立評論 余虹儀專欄 「「未來醫院」需要什麼?

此文正式取得「獨立評論@天下」授權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