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友善與失智友善的推進與落實

隨著高齡人口與失智症者逐年增加,公共環境與建築在設計之初若沒有考量到這些使用族群的需求,後續著手改善的成本勢必高出許多。而真正的高齡友善與失智友善,不只是設置無障礙設施,應從動線、標示、照明、甚至服務流程全面思考,讓所有來訪者都能安全、便利與安心。

既有建築的改善策略

若非新建築,一樣可以進行高齡友善與失智友善的改善。既有建築可依照改善目標的迫切性、經費及施工規模,分為短期、中期及長期規劃,並以「低成本、短工期、具彈性」為主要原則,讓改善計畫逐步實踐。

短期改善可從標示清楚、動線優化、服務流程調整等低成本且可立即執行的項目著手,快速打造良好、有感的使用體驗。中期改善可聚焦新增或改善設施、空間局部改造、增加多感官輔助等需投入一定經費與工期,但能有效提升整體環境可及性與便利性的項目。長期改善可納入屬於結構性或整體性翻新工程,以利籌措經費或安排適合的施工時期。

公共環境或建築的改善,標示屬低成本且短期可執行完成,能快速提升使用體驗的項目之一。
高齡人口比例增加,展演場地需增設輪椅座位席,這類的空間局部改造可列入中期改善項目。

從推動與落實到提升意識

推動高齡友善與失智友善,不只是改善一個建築物,而是形塑一種能持續擴散的價值觀。不論是推動單位、施工廠商、使用環境與服務的民眾,都會逐漸提升友善的意識。當更多公共空間能以低成本、彈性、多元的方式落實友善環境,便能接近一個更安全、便利且共融的社會。

政府與公共機構來說,友善環境是政策推動與公共服務品質的展現。高齡友善與失智友善可讓醫療與長照場域減少風險,提升照護體驗。教育與文化場域應有更包容的空間促進世代共融、文化平權。而透過友善環境的實踐,能凸顯企業與組織的永續價值、社會影響力。

教育與培訓是推動的關鍵

任何設計與改善,若缺乏人員的理解與落實,效果都會大打折扣。因此,從管理者到第一線服務人員,若能接受高齡友善、失智友善與通用設計等友善環境觀念與應用的培訓,不僅能提升環境品質,也能讓服務更具溫度,公共空間的軟硬體都更友善所有使用族群。

相關閱讀:〈通用設計培訓:公部門、企業與學校必備的核心能力〉、〈以通用設計打造便利與安全的友善環境〉、〈從高齡化到小宅趨勢:建築師與室內設計師必備的通用設計思維〉、〈通用設計與自主能力:高齡社會的關鍵策略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