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友善設計:用多元文化視角提升使用體驗

跨文化友善設計:用多元文化視角提升使用體驗

在全球觀光與多元文化交流越來越頻繁的時代,設計與服務的國際友善程度已成為城市形象與旅客體驗的關鍵。當外國人看不懂餐廳菜單、誤解樓層標示,甚至在介面操作上出現混淆時,不僅影響使用體驗,也代表設計未能考慮不同文化、語言背景的使用者。

看得懂的設計才是真正的友善

友善的公共設計與服務,應讓不同國籍、年齡或能力的使用族群都能清楚理解、順利使用。尤其台灣有著多元族群,也需要觀光經濟。

菜單、指標與導覽文字是旅客最常接觸的資訊介面。許多歐美餐廳的菜單僅有文字說明,讓不懂當地語言的旅客只能「碰運氣」點餐。而日本與台灣的菜單多搭配實物照片或圖案,讓外國人即使不懂文字,也能輕鬆選擇。這樣的圖像輔助設計,正是跨文化溝通的關鍵。

除了語言外,「符號」也可能存在文化落差。不同國家對「✓」與「✕」的理解並不一致,若未考慮文化差異,可能導致誤用。真正的跨文化設計,必須兼顧語言、符號與文化認知的差異。

打勾在瑞典、芬蘭等國家代表「錯誤」的意思,會用畫叉代表選擇。

善用共通語言,提升服務體驗

在觀光與交通等公共服務中,規劃單位或設計者可善用表情、手勢、符號、數字與實物照片等。例如空服人員的安全示範、博物館作品編號與語音導覽的數字對應,或指標上明確的箭頭標示,這些都能讓不同語言背景的旅客很容易理解與操作。

對於旅宿業、交通業與展覽場館而言,善用這些共通語言,不僅能降低語言與人力服務成本,更能提升國際旅客的使用滿意度。

考量多元需求的貼心設計

當旅客帶著行李、嬰兒車或陪同長輩出行時,若能順暢移動、資訊清楚,整體印象就會大幅提升。在公共環境與服務的規劃應尊重不同國籍、宗教與文化等旅客的需求。像是現在有些國際機場、地鐵車站或觀光景點會設置穆斯林祈禱室、穆斯林友善廁所等。台灣有清真餐廳、素食餐廳,讓不同宗教的旅客有所選擇。

台灣有很多新移民和移工,一些交通場站、觀光景點有設置穆斯林祈禱室或友善廁所。

以友善服務迎接世界旅客

疫情過後機票價格上漲、服務人力暫時短缺等,導致旅遊成本提升,即便形成「報復性旅遊潮」,旅客還是會思考要把這筆旅費花在哪一個國家或城市,也容易將旅行體驗的感受放大,成為是否再次前往的關鍵。

所有觀光與文化單位必須認真思考設計策略與服務品質,而導入通用設計與跨文化服務理念正是時候。從標示與介面優化,到服務人員的應對訓練,只要在細節中建立共感,就能讓外國旅客、年長者與身心障礙者都感受到同樣的便利與尊重,進而提升國家或城市形象。

相關閱讀:〈國際化服務及友善觀光〉、〈為使用者優化服務、提供重要資訊〉、〈跨世代的設計需要同理心與換位思考〉、〈通用介面同時滿足新手與熟手

不只是環境與產品,用詞也要落實友善

不只是環境與產品,用詞也要落實友善

在許多場合,當我們談到高齡者、身障者或其他特殊族群的困境時,常有人提出「外出穿戴警示器」或「安排助理協助工作」的想法。這些解決方案雖然出於善意,但往往隱含著「讓人去適應環境」的思維,而不是反過來思考:為什麼不先改善環境與流程,讓每個人都能更便利地使用?

舉例來說,日本的許多車站與機場設有語音導覽系統,不僅讓視障者能循聲找到方向,也讓外國觀光客能更直覺地使用。當環境設計以「多元使用者」為出發點,就能兼顧更多人的需求,真正落實通用設計的精神。

日本的許多車站與機場設有語音導覽系統,靠近時可聽到聲音,讓視障者可以找到。

借重特殊使用族群創新設計

一般人習慣既有操作方式,即使步驟繁瑣也能勉強完成;但對視障、聽障或行動不便者而言,可能僅有少數方式能順利使用。因此,他們的需求往往能揭示環境或服務的不足。

例如,許多視障者會利用 Facebook 的「直播」功能取代傳統的影片上傳,因為操作更直接、少了繁複步驟。這樣的經驗,其實對所有人都適用。若能借重「特殊使用族群」的經驗來優化產品與環境,就能打造出更高效、更便利的解決方案。

用語應避免歧視或標籤化

跟一些族群對話,或者在形容他們時,用語要恰當。相較身障者,千萬別說「我們正常人如何又如何」,更不要用「殘障者」,應用「身障者」一詞。就像「樂齡族」比「銀髮族」或「老人」讓人聽起來更能接受,「左手慣用者」也比「左撇子」的稱呼來得好。

不要用「老人機」、「老人模式」這類標籤化,且讓使用族群心理感受不好的產品或功能名稱。

想要打造真正友善的環境,不能只依賴設施的改善,更需要人員的理解與態度轉變。無論是設計環境、規劃服務、行銷文案,或是日常對話中的用語,只要能設身處地、將心比心去思考,就能逐步建構一個更具包容性的社會。

任何制度或設計若缺乏對「使用族群」的理解與實踐,效果都會大打折扣。從管理階層到第一線服務人員,都需要具備職場友善、高齡友善與通用設計等知能,才能讓服務更貼近人心,展現多元尊重與友善環境。

相關閱讀:〈通用設計培訓:公部門、企業與學校必備的核心能力〉、〈以通用設計打造友善職場:多元與共融的因應策略〉、〈以通用設計打造便利與安全的友善環境〉、〈高齡友善與失智友善的推進與落實

高齡友善與失智友善的推進與落實

高齡友善與失智友善的推進與落實

隨著高齡人口與失智症者逐年增加,公共環境與建築在設計之初若沒有考量到這些使用族群的需求,後續著手改善的成本勢必高出許多。而真正的高齡友善與失智友善,不只是設置無障礙設施,應從動線、標示、照明、甚至服務流程全面思考,讓所有來訪者都能安全、便利與安心。

既有建築的改善策略

若非新建築,一樣可以進行高齡友善與失智友善的改善。既有建築可依照改善目標的迫切性、經費及施工規模,分為短期、中期及長期規劃,並以「低成本、短工期、具彈性」為主要原則,讓改善計畫逐步實踐。

短期改善可從標示清楚、動線優化、服務流程調整等低成本且可立即執行的項目著手,快速打造良好、有感的使用體驗。中期改善可聚焦新增或改善設施、空間局部改造、增加多感官輔助等需投入一定經費與工期,但能有效提升整體環境可及性與便利性的項目。長期改善可納入屬於結構性或整體性翻新工程,以利籌措經費或安排適合的施工時期。

公共環境或建築的改善,標示屬低成本且短期可執行完成,能快速提升使用體驗的項目之一。
高齡人口比例增加,展演場地需增設輪椅座位席,這類的空間局部改造可列入中期改善項目。

從推動與落實到提升意識

推動高齡友善與失智友善,不只是改善一個建築物,而是形塑一種能持續擴散的價值觀。不論是推動單位、施工廠商、使用環境與服務的民眾,都會逐漸提升友善的意識。當更多公共空間能以低成本、彈性、多元的方式落實友善環境,便能接近一個更安全、便利且共融的社會。

政府與公共機構來說,友善環境是政策推動與公共服務品質的展現。高齡友善與失智友善可讓醫療與長照場域減少風險,提升照護體驗。教育與文化場域應有更包容的空間促進世代共融、文化平權。而透過友善環境的實踐,能凸顯企業與組織的永續價值、社會影響力。

教育與培訓是推動的關鍵

任何設計與改善,若缺乏人員的理解與落實,效果都會大打折扣。因此,從管理者到第一線服務人員,若能接受高齡友善、失智友善與通用設計等友善環境觀念與應用的培訓,不僅能提升環境品質,也能讓服務更具溫度,公共空間的軟硬體都更友善所有使用族群。

相關閱讀:〈通用設計培訓:公部門、企業與學校必備的核心能力〉、〈以通用設計打造便利與安全的友善環境〉、〈從高齡化到小宅趨勢:建築師與室內設計師必備的通用設計思維〉、〈通用設計與自主能力:高齡社會的關鍵策略

從共融公園到友善環境設計

從共融公園到友善環境設計

近年來,全台各地陸續推動與建置「共融公園」與「共融遊戲場」,希望讓一般兒童與身心障礙兒童都能夠使用與遊戲。然而,在落實過程中,有時會出現「美意大於實效」的問題。

例如,有些公園為了阻擋機車進入,在出入口設置了「電流急急棒」般的不鏽鋼車阻,機車確實進不來了,但娃娃車與輪椅可能無法通行或進出不便。這樣的設計違背了共融公園希望人人都方便使用的精神,也影響了某些族群的使用意願。

有些公園設置的機車車阻導致娃娃車與輪椅無法通行或進出不便。

可及性:讓每個人都能進入與使用

設計共融公園的第一步,就是要確保「可及性」。不論是兒童、推娃娃車的人,還是使用輪椅的民眾,都能方便地進出公園,並接近遊具或設施。

入口設計應避免不必要的高低差,確保輪椅、娃娃車能順利通行。若必須設置車阻,也應採用兼顧安全與通行的設計。遊具設計需兼顧不同身高與使用方式,讓坐在輪椅或娃娃車上的孩子也能參與操作。空間動線要寬敞、安全,讓陪伴者與兒童能夠一同進入,避免「只能看,不能玩」的情境。

共遊性:從多感官設計到親子同樂

除了「進得去、用得到」,共融公園的更高境界是追求「一起玩」的價值,也就是共遊性。例如採取多感官設計,透過聲音、顏色、觸感等多元刺激,讓視障、聽障與一般兒童都能感受到遊戲樂趣。

遊具採取多感官設計,可以讓視障、聽障與一般兒童都能感受到遊戲樂趣。

成人與長者也是公園的使用對象,若能將需求一併考量就更好了。親子同樂的設計不只是「大人能用」、「小孩能用」,而是能「一起用」。像是大人與孩子能同坐的圓盤鞦韆、爺孫可以一起合奏的音樂遊具等等,這樣才能真正促進跨世代互動。

圓盤鞦韆是可以讓一般與身障兒童、青少年與小朋友、親子同樂的共融遊具。

從公園到城市:通用設計的價值

從共融公園的案例,讓我們看到「設計思維」如何影響公共空間的使用經驗。如果能將共融、通用設計概念延伸到更多領域,將可提高社會環境的友善程度。

政府單位在城市更新、社區營造、公共建築的設計或改善時,可以思考不同使用民眾的需求。交通與運輸業可在車站、候車空間規劃時,考量高齡者、身障者與一般乘客都能更便利的設施。餐飲與零售業可以「可及性 + 共遊性」應用在「顧客體驗設計」,打造讓一家老少都能方便進出、安心消費的空間。

先理解再行動:共創友善的環境

許多單位在規劃時都有「想做好」的心意,但若缺乏對不同使用族群需求的理解,結果往往會出現某些使用者「可用,卻無法靠近」或「可靠近,卻無法用」,甚至「人人可用,卻沒有人想用」等尷尬局面。

因此,無論是政府機關、建築設計團隊、交通運輸或餐飲零售業,都需要系統化的通用設計培訓。這不僅能避免設計錯誤與後續補救成本,更能創造真正友善,且具永續價值的公共環境與服務。

相關閱讀:〈共融公園的好處〉、〈讓障礙者、大小朋友可以同樂的遊戲或玩具〉、〈同時滿足不同使用族群的需求〉、〈通用設計培訓:公部門、企業與學校必備的核心能力

以通用設計打造便利與安全的友善環境

以通用設計打造便利與安全的友善環境

「預防勝於治療」不只適用於醫療,也適用於生活。候車亭沒有動態資訊時,人們因不確定何時等到公車而焦慮不安;若能透過電子看板或 App 清楚告知到站時間,壓力自然消除。

同樣地,日本有飯店以漸亮的燈光與鳥叫聲取代鬧鐘,幫助住客以自然方式醒來;若餐廳設有限時用餐,對需細嚼慢嚥的長者卻可能造成緊張。好的設計能避免不必要的壓力,帶來更自在的生活體驗。

候車亭呈現公車動態資訊,等車的人們可以避免焦慮,也可留意上車。

理解差異,需要更包容的設計

不同族群對環境的感受差異很大。視障者可能擁有更敏銳的嗅覺與聽覺,自閉症者則常展現藝術天賦。若我們願意理解這些差異,就能規劃出適合的工作與環境,讓每個人都能發揮所長。通用設計的核心,在於讓不同能力的人都能融入社會。

打造友善的公共環境與服務

友善社會不只避免危險,更要讓人安心。像是增加人行道的休息設施、調整斑馬線秒數、設置安全島,或是提供清楚放大的資訊與語音導覽,都能幫助長者與行動不便者更自在地出門。

夜歸時的路燈、公共場所的清晰標示,這些看似小細節,其實都能大幅提升安全感。當環境對所有人都安全便利,城市就會更具韌性與人性。

不只靠文字:多元資訊傳遞方式

在日本便利商店,櫃檯張貼常見問題的圖文解說,幫助店員與聽障者或外國觀光客更順利溝通。德國火車則以圖示呈現車廂功能,遠看就能理解。這些都是「資訊可及性」的展現。

生活中還有更多例子,像是垃圾車的音樂、救護車的警笛聲,讓人即使看不見也能掌握資訊。所謂的「看不見」並非只有視障者,當明眼人的視線被建築物遮蔽,或身處不同空間,一樣可以透過聽覺接收到資訊。當資訊透過文字、圖示、聲音、觸感多重管道傳達,就能讓更多人不需依賴他人而能獨立生活。這也是「多感官設計工作坊」希望引導更多人學會並落實多感官設計的原因。

日本有便利商店將常遇到的需求做出圖文選項,方便聽障者與店員溝通(陳苑伊提供)。

通用設計不只為了弱勢族群

通用設計不只是「考量弱勢族群或身心障礙者」,實際上它能讓所有人受惠。觀光客看不懂文字時,圖示能幫助理解;行色匆匆的上班族也因即時交通資訊而減少焦慮。通用設計不是額外的負擔,而是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每一個人的自主能力它讓社會更高效,讓不同年齡、不同能力的人都能自在生活。

政府單位若能將通用設計納入交通、教育、社會福利與都市規劃等各領域,將能有效提升公共服務品質;企業若能在產品、服務、空間中導入通用設計,不僅能擴大客群,也能建立品牌口碑。通用設計培訓不只是落實「友善」、展現「貼心」,更是提升效率與競爭力的關鍵。

金融友善環境:適應多元族群的金融服務革新

上方有兩張新台幣百元鈔票,左下為對折後又折斜對角的五百元鈔票,右下則是一樣折法的百元鈔票,觸摸可知五百元比百元鈔票長約一公分。

許多視障朋友會透過折紙鈔來確認紙鈔的大小,進而辨別不同的面額。但,你想過他們怎麼領錢嗎?

上方有兩張新台幣百元鈔票,左下為對折後又折斜對角的五百元鈔票,右下則是一樣折法的百元鈔票,觸摸可知五百元比百元鈔票長約一公分。
舊鈔的視障輔助點往往被壓平或磨損了,視障者經常會透過折法來確認紙鈔的大小,以辨別不同的面額。

看不到的人,要怎麼從銀行自動櫃員機提款?在看不見的情況下進行操作,一不小心會不會把存了多年的積蓄弄到消失?轉帳時會不會很容易輸入錯帳號、匯錯金額?如果請親友們協助操作,也會擔心個資外洩或存款被盜用。這些事情光是想像就令人不安。

近年來,政府金融主管機關致力推動「金融友善」、「公平待客」,希望金融服務業能與國際接軌,打造友善無礙的金融服務環境。目前台灣無障礙ATM持續增加中,包括可供輪椅使用者操作的ATM,以及方便視障者操作、設有語音及點字輔助功能的ATM。

照片中的自動櫃員機(ATM)螢幕以文字提示「本自動櫃員機提供視覺障礙客戶 無障礙操作服務功能 請按5進入無障礙語音模式」。
為落實金融友善,有許多銀行都有增設視障者可使用的無障礙自動櫃員機(ATM)。

視障者的金融挑戰

視障者插入金融卡後,只要在提款機數字鍵盤上按「5」, 再戴上銀行附的耳機,依語音指示即可進行提款、餘額查詢與密碼變更三項服務。當然,除了數量需要增加,其他服務項目也需要語音功能。另外,有些ATM可能沒附耳機,視障者需自行攜帶耳機,但耳機孔的規格有所限制,有些耳機及無線耳機尚無法使用。

金融友善政策的方向

金融友善的推動與落實,不僅是ATM這樣的硬體設施、網路銀行的數位操作方式必須考量到身障者、高齡者等使用族群的需要,還有許多服務與流程都要創新與跟進。例如銀行行員如何與高齡客戶溝通,確保其清楚自身金融權益,身障者在保險的項目與權益是否有被歧視或忽略,金融相關服務有沒有考量到避免民眾被詐騙的流程,甚至金融教育宣導與金融服務的普及程度是否有顧及到各族群等等都是需要努力的方向。

金融服務範圍很大,涉及的面向也多,為了加速推展,金融服務業的「公平待客」已有立法,目前訂有十大原則,包括訂約公平誠信、注意與忠實義務、廣告招攬真實、商品或服務適合度、告知與揭露、酬金與業績衡平、申訴保障、業務人員專業性、友善服務、落實誠信。內容是要確保金融服務業對所有客戶提供相同服務、適當照顧,落實普惠金融、公平對待客戶,以誠信經營公司。

其中,第9和第10項是112年新增的評核指標。為了因應數位時代、高齡化社會,金融服務業在開發金融相關服務介面的時候,必須要能照顧到高齡者、身障者等使用族群,對於財務弱化族群也能提供微型保險、紓困方案等普惠金融措施;另外也期許期許金融業者為追求永續經營,能建立並落實誠信、透明、關懷客戶的企業文化。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透過宣導影音,讓金融服務業人員知道如何與失智者客戶互動與溝通。截圖自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youtube頻道。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透過宣導影音,讓金融服務業人員知道如何與失智者客戶互動與溝通,以達到金融友善與公平待客。圖片來源: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youtube頻道

一個友善的金融體系要能包容多元的族群,不僅需要政府和金融監管機構制定相關政策,鼓勵並支持金融服務業投入,金融服務業也需要正視高齡社會,客戶的轉變與需求,方便更多人能接觸金融服務、接收金融資訊,在正確理解的狀態下做出金融選擇。在政策、科技、教育和市場中應採取多樣且包容的措施,讓金融服務適用於所有人。

原始來源:天下獨立評論 余虹儀專欄 「金融無障礙:除了輪椅坡道和語音ATM,還有哪些做法可以達到『金融友善』?

此文正式取得「獨立評論@天下」授權刊登

友善高齡服務空間健檢_現地輔導

友善高齡服務空間健檢_現地輔導

友善高齡已是現今社會重要的規劃方向,如何讓長者能自在生活、參與社會,公共環境必須具備友善高齡的服務與空間。此外,長者常去的場域,如醫療院所、長照據點、喘息服務機構、輔具店和醫療用品店等尤其需要。

現地輔導可考量現況提出建議

透過通用設計工作室 2017年擬定的「友善高齡服務空間健檢表」中,出入口與大門、動線與走道設計、 樓梯與升降設備、使用者身體狀況、人員服務態度、 服務流程與表單設計、附加服務價值七大項目及其細項,可以進行初步檢視。另外,現地輔導可以針對該空間的現狀及困難提供更適切的建議,也可以清楚點出改善後效益較大的項目優先執行。

小小門檻影響甚大,不容忽視

像是某醫療用品店除了原本寬敞的走道,被一些待出貨的貨物佔據了不少空間,也遮蔽了部分商品,其較大的問題是門口有 4.5公分高的門檻,建議在營業時間放置移動式斜板。店家表示電動輪椅使用者進得去,手推輪椅使用者請店員幫忙也能入內。然而,周圍還有多家同類型的商店,問問老闆:「您覺得手推輪椅使用者會選擇進去直接可入內,還是會選擇需要請店員幫忙推進去的商店買東西?」過沒多久,老闆告訴我,放了移動式斜板後,連推娃娃車的父母都讚譽有加

有些店面是承租的,較難進行空間施作,可採用活動式斜板。

幾乎每次現地輔導都會去看無障礙廁所,總有幾個場域會出現腳踏式垃圾桶。提出的時候,人員的反應通常是「啊!因為集體採購,沒注意到。」請他們更換垃圾桶,有場域表示沒有蓋子的垃圾桶,環保局稽查時會扣分。理解輔導對象的困境,考量其需求也是通用設計顧問的專業範疇,因此,顧全使用者與場域需要,建議改放置滑蓋式垃圾桶

以左邊的滑蓋式垃圾桶取代腳踏式垃圾桶,對於下肢行動不便者較方便使用。

當然,現地輔導不只是針對場域現狀給予建議,有些時候也會點出空間或服務上做得不錯的地方,讓其明白這部分是可以維持下去,同業來觀摩時可以分享與交流,擴大友善高齡的種子與創意。像是有些照顧機構或喘息服務據點會設計一些讓被照顧者更容易操作的物件,提升他們自主能力,減少大小事都由照顧者來執行的狀況,也能減輕其負擔。

將椅腳裝上廢棄網球可以,讓人在移動椅子可以很省力,連上了年紀的長者也能自行搬移。

目前現地輔導過的場域包括大醫院、小診所、醫療用品店、社區喘息服務據點、安養中心、庇護工場、衛生所、銀髮商店、大賣場、超市、商圈、傳統市場等,只要是長者常去的場域,或是服務長者的地方,都很需要進行友善高齡服務空間的健檢。透過現地輔導掌握主要的問題,就能以少成本、高效益的做法,讓服務或消費對象感到貼心。如有需要請洽通用設計工作室,提出現地輔導或相關的顧問需求。

相關閱讀:〈友善高齡服務空間的作法〉、〈高齡化社會與通用設計趨勢〉、〈高齡化社會的需要

視覺障礙的種類與困擾

一個互動設計的介面搭配螢幕,可以模擬白內障、青光眼、飛蚊症和黃斑部病變視覺障礙所看到的畫面

2019年中秋節的前一晚,在打羽毛球的過程中,不小心被夥伴的球拍打到右眼。歷經了漫長的急診等候及處理過程,確定沒有傷到視力,算是不幸中的大幸。然而,在前往醫院途中,或在急診室外候診時,我真真實實體驗到了視障者的不便。

因受傷暫時拿下隱形眼鏡的我,一眼近視700多度,另一眼因腫脹而幾乎睜不開,即使有人攙扶,前方也都沒有任何人、物品或障礙阻擋,我也發現自己不太能放心前進。平時走路算快的我不得不小心翼翼的緩步向前,似乎一切習以為常的生活,都變成了慢動作。

你知道嗎?兩眼視差超過200度,就會影響生活

受傷第二天,右眼已經可以微微張開了,但主要還是仰賴戴上隱形眼鏡的左眼在看東西。很明顯可以感覺到,自己對距離感的掌握變得比較不精準,很容易撞到房中的桌椅、電風扇;也發現兩眼視差太大,不論看近看遠,都有些許模糊感,對焦需要多費點神。

眼科醫生表示,兩眼視差只要超過200度,就會影響生活了!受過傷的眼睛也較容易產生飛蚊症、青光眼等病變,需要定期追蹤檢查,平時還要多留意看東西是否有模糊或產生黑影等現象,一有異狀應立即就醫。

視覺設計該考量的各種觀看情況

在進行視覺設計時,設計者想像的主要觀看者,大多是一般視力正常的人。然而,有視覺障礙的人其實不在少數。

近視和老花,某程度都算是視覺障礙,只是可以透過眼鏡矯正;但白內障、飛蚊症、黃斑部病變、青光眼、色盲和色弱等障礙,則較難單純透過輔助改善。很多人對於視覺障礙者眼中看到的世界不太了解,也難以想像,為了讓更多民眾能認識不同的視覺障礙,2014年台北設計城市展的通用設計展區曾設計一個互動裝置,可調整螢幕上的文字大小與背景顏色的對比,也能選擇不同視覺障礙進行模擬畫面。

台北設計城市展通用設計展區的視覺互動裝置,希望讓參觀民眾關注更多視覺障礙者的視覺設計需要。

由於現代人長時間觀看電視、電腦與手機螢幕等3C產品,不僅近視孩童和高度近視人口的比例越來越高,白內障患者的人數也快速增加,眼睛病變患者的年齡層更是逐漸下降。預防甚於治療,除了避免用眼過度,定期檢查眼睛之外,對於各種視覺障礙也要有基本的認識。

不同視障者的不同需求

很多人少有與視障者相處的經驗,對於如何和視障者相處,要注意哪些事,常常一知半解。

在引導視障者時,協助者應伸出手臂供他們扶握,而非抓或推他們。如遇見導盲犬或服務犬,除非被賦予權限,否則也應避免與狗狗互動。另外,青光眼患者是周邊視野被遮蔽、看不清楚,與他們對話時要避免站在兩側;黃斑部病變患者則是中心視野被遮蔽,與他們對話應避免站在正前方。

最左邊螢幕呈現的是模擬黃斑部病變患者所看到的畫面。

總之,不是只有全盲的人才是視障者,各式各樣的視覺病變也都需要不同的協助。藉由通用設計考量到不同群體的需求,也能使更多人在社會上便利生活。

原始來源:天下獨立評論 余虹儀專欄 「視障者不是只有盲人!從一次受傷,體會到通用設計的重要

此文正式取得「獨立評論@天下」授權刊登

相關閱讀:〈考量視障者行走的安全〉、〈視覺以外的感官洞察力〉、〈五感減一洞察訓練

通用設計與無障礙設計、人因設計、社會設計三者的差異

低底盤公車上除了有無障礙符號,還有推著娃娃車的人、老人、孕婦和攜帶大件行李者的圖示

推廣通用設計多年,最初常被問到的問題就是:通用設計與無障礙設計有什麼不同?為了讓更多人清楚知道通用設計不等於無障礙設計,且兩者都有需要落實,我幾乎每場演講及課程都會特別說明這部分。

不過,我也發現,設計相關科系的學生常問:「通用設計和『人因設計』有什麼不一樣?」而近年來因為越來越多人關注社會設計,也出現許多社會企業。因此,又有些人會想知道:「通用設計和『社會設計』有什麼不一樣?」

在這篇文章中,我就試圖一次回答:通用設計、無障礙設計、人因設計和社會設計,到底有什麼不一樣?通用設計到底「是」什麼,又「不是」什麼呢?

通用設計觀念可以用在任何領域

〈通用設計是什麼?〉文中有提過,通用設計如同綠色設計一樣,可運用在任何領域。綠色設計觀念用在包裝上,稱為環保包裝,用在建築上,叫做「綠建築」,而通用設計觀念用在社會住宅規劃,便是通用設計國宅或社宅。另外,有些生活常見的應用,我們可能沒有特別用通用設計命名,但其設計有涵括通用設計觀念,如所有使用族群都方便上下車的「低底盤公車」,以及在台灣同時考量一般與身障兒童的遊戲場和公園,稱為「共融遊戲場」和「共融公園」。另外,我國教育是採融合教育,希望讓一般生與特教生等所有學生在同一個班級一起學習,這部分很需要導入通用設計教學。

通用設計是讓更多使用族群可接受與使用

簡單來說,「通用設計」就是盡可能讓更多使用族群可以接收與使用的設計或服務。導入公共環境的設計與服務,就是要讓男女老幼、身障人士都能夠使用與接受,提高設計包容力、建立友善環境。特別是在社會快速高齡化的發展下,若想讓長者持續參與社會、提升自主能力,以減緩退化,必須加速通用設計在食衣住行育樂等各方面的落實。在做通用設計時,要了解不同使用族群的能力與需求,讓他們都能自行使用。此外,通用設計特別考量使用者心理感受,必須要做到讓不同使用族群都可以接受,這樣的設計或服務才能稱得上是通用設計。

通用設計和無障礙設計的對象不同

通用設計和無障礙設計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考量的「對象」範圍不同。無障礙設計考量的的對象是身障使用族群,但通用設計除了身障者之外,也考量其他使用族群,如老人、孕婦和小朋友等。像是復康巴士就是以無障礙設計的角度提供的服務,保障身障者在交通與移動的生活權利,但復康巴士必須事先預約,也難以隨意改變行程。而低底盤公車考量身障者、老人、拉行李的人、推娃娃車的人、孕婦等許多行動不便者的需求,更多旅客都能方便搭乘,則是一種通用設計的大眾交通工具。

無障礙設計為身障使用族群消除障礙,通用設計則考量所有使用族群的需要。

生活環境中多數的無障礙設計可能有考量到輪椅使用者,但視障、聽障、肢障與認知障礙等其他身障使用者的需求卻常被忽略。而通用設計考量的對象,也有包括這些使用族群。

另外,無障礙設計著重在功能改善,致力消除障礙;而通用設計不僅考量所有使用者能否使用,也在意使用者是否能打從心裡接受該項設計。因此除了實用度,還會考量設計的美感、使用者操作的舒適度和使用的心理感受等。

然而,通用設計雖可幫助到大多數使用者,仍有些特殊需求,需要靠無障礙設計來輔助,故兩者缺一不可。但無障礙設計可以導入通用設計觀念,讓輔具更美觀、更舒適、避免突顯使用者病徵,考量到使用者心理感受,提升使用意願等。

像一般椅子外觀的便盆椅便是導入通用設計觀念,顧及使用者心理感受,訪客也不覺尷尬。

人因設計:重視的是「人體工學」

至於人因設計,考量的主要是使用者的「人體工學」,希望讓使用者以最適當的姿勢或動作去使用,物件的尺寸也要顧及使用者操作時的身體尺寸。

例如,人坐在椅子上,「人因設計」的椅子需要考量椅面距地高度、深度與舒適度等,讓人可以用最舒服的姿勢坐在上面,腳不應該懸空,膝蓋也不該高於大腿。然而,人因設計比較像是設計的基本原則,通用設計則是還要考量到不同身體尺寸的使用者,或許是一張可調整椅面高度的椅子,讓不同腿長的人都能坐得舒服。

社會設計:以設計解決社會問題

社會設計簡單來說,就是以設計來解決社會問題。而社會問題很多,不論是全球暖化、空氣污染、環境破壞、貧富差距或資源不均,只要是能透過設計解決任何一種社會問題,都是一種社會設計。

從這個角度來看,通用設計考量一些特殊使用族群的需求,從同理心去進行設計,提升所有使用者的自主能力,在高齡化社會解決了一些長照問題,自然可謂是一種社會設計。但兩者的設計重心還是不太一樣,通用設計是以「使用族群需求」為主要目標,社會設計是以「社會問題」為主要目標。因此,不能說社會設計等於通用設計,也不能說社會設計是一種通用設計。

原始來源:天下獨立評論 余虹儀專欄 「說到底,什麼是通用設計?

此文正式取得「獨立評論@天下」授權刊登

「讓大家都可以用」很重要

橫式門把

在推廣通用設計觀念時,偶爾會聽到有人質疑:「你說的特殊使用族群人數又不多,也不是我們產品主要目標族群和服務對象,為什麼還要花時間特別考慮這些人的需要?」

然而,很多人可能沒注意到,自己在某些生活情境下,與這些特殊使用族群其實有相同或相似的需求。這時,通用設計的巧思不僅讓人感到貼心,更可能因此帶來創新的用品或服務呢!

單手撐傘或抱小孩只剩單手能做事

例如,在經常下雨的台灣,特別是最近的梅雨季節,或是夏日午後雷陣雨,路上行人往往一隻手撐傘,只剩一隻手得空。在這種時候,撐傘的一般人就跟失去一隻手的肢障者很像。如果在包包裡的手機響了,要怎麼只用一隻手打開包包,拿出手機順利接聽?這時,一個通過設計做得容易開關、單手即可順利使用的包包,就是許多人的需要。

另外,很多爸爸媽媽在照顧嬰幼兒時,經常一手抱著小孩,只能空出一隻手處理其他事情。像是幫小孩換尿布時,一邊要處理亂動個不停的寶寶,另一邊又要拿濕巾幫寶寶擦屁股,處理髒尿布再換上新的。這時,標榜「單手即可開啟」、方便抽出的濕紙巾,對爸媽來說就很重要。

每個人都有行動不便的時候

又如,當手上有汗水,或是剛洗了手、抹了乳液或護手霜,滑滑的雙手要開喇叭鎖門把,是不是就覺得有點困難?這時,你的情況其實就跟握力不足的老人家一樣。不過這個問題也可以靠設計解決,只要家中採用橫式門把,就可以避免困擾。甚至在雙手提滿物品時,也可以不用空出雙手來轉開門,只要用手肘、臀部等部位將門把往下壓一下,便可打開了。

比起圓圓的喇叭鎖門把,橫式門把更容易輕鬆開啟。

很多時候,我們也是「特殊族群」

這樣想一想,我們生活中其實有很多情況,都會讓人產生短暫的行動不便或感官失能。比如拉著行李箱、扛著腳踏車、推著娃娃車,你的狀況是不是跟乘坐輪椅無法爬樓梯、必須靠輪子與斜坡才能移動的人有點像?身處在交通吵雜的地方接聽電話,就算聽力再好可能都無濟於事,是不是也能稍微體會重聽者的感覺?或者方向感不好的人,就算看到一大張詳細的地圖,也找不出自己的位置,無法辨別圖標資訊,彷彿另一種視障者……。這些時候,如果有任何能幫助到這些特殊使用族群的設計,你碰到的困擾也能夠被解決。

一段斜坡道不只幫助輪椅使用者,也幫助攜帶行李和推著娃娃車的人;能夠傳送圖文訊息的通訊軟體、可以面對面通話的智慧型手機,不只幫助聽障者,也讓很多人在無法說話的時候,都能與人溝通;附有語音功能告知使用者所在地、周邊設施與方位資訊的導覽地圖,不僅幫助視障者,也讓看不懂地圖的「路痴」可自行理解。

日本有些導覽地圖上不只有點字,還有語音功能可聆聽。

若是我們始終只認為「特殊使用族群是小眾,不必在意他們需求」,而逕自以「一般人」的習慣進行設計,反而可能在這些特殊狀況下讓使用者感到不便。相反的,能夠多設想不同族群的使用習慣、在小細節上注意,則會為使用者帶來更貼心的感受。

原始來源:天下獨立評論 余虹儀專欄 「「讓大家都可以用」有多重要?廠商的細心與貼心,就隱藏在細節設計中

此文正式取得「獨立評論@天下」授權刊登

相關閱讀:〈跨世代的設計需要同理心與換位思考〉、〈想改變對方要先換位思考〉、〈不同使用族群模擬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