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代的設計需要同理心與換位思考

照片中有兩個遙控器,上面的電視遙控器有很多實體按鍵,下面的Apple TV遙控器上面只有六個實體按鍵,操作時要搭配電視螢幕中出現的虛擬按鍵

想像一款全新、有螢幕的3C產品,同時交到一個學齡前小朋友、一個年輕人和一個老人家手中,大家會分別做些什麼?

學齡前的孩子,可能理所當然就伸手滑開螢幕。年輕人可能會在打開螢幕後開始尋找虛擬按鍵,老人家則是想先弄清楚實體按鍵在哪裡。不同世代從小接觸的事物不同,在使用工具時的直覺反應和習慣也不一樣。

面對一個新產品,不同人的認知與學習能力多少都會有差異。如果一項設計與服務想要讓各個世代的人都能夠輕鬆使用,就不能忽略這些習慣與背景。

小朋友正用手指滑動手機螢幕
現在的學齡前兒童看到有螢幕的3C產品,多會直接用手指滑滑看。

在現今社會,擁有「跨領域」專業常是許多企業尋找人才的加分條件,經營「斜槓」人生也成為許多人追求的目標。有些人大學選唸工程,碩士改讀設計,有些人文背景出身的人,則是嘗試進入科技業工作。不論是透過求學或工作環境,選擇一路都在同個領域鑽研或就業的人相較從前,確實比較少了。跨領域的好處很多,可以從比較多角度去思考,產生創意或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可能有所提升。

淺顯易懂方能傳遞,善用比喻較好溝通

在現今社會,擁有「跨領域」專業是許多企業尋找人才的加分條件,經營斜槓人生也成為許多人追求的目標。有些人大學選唸工程,碩士改讀設計,有些人文背景出身的人,則是嘗試進入科技業工作。不論是透過求學或工作環境,選擇一路都在同個領域鑽研或就業的人相較從前,確實比較少了。跨領域的好處很多,可以從比較多角度去思考,產生創意或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可能有所提升。

知識和技能的傳遞,對於能理解不同世代與不同背景的人也很重要。而各種知識要能傳遞與累積,各項專業要能傳承與創新,首要條件都是要「淺顯易懂」。唯有讓學習的門檻降低,才能提升學習者的信心。另外,透過日常生活的共同經驗作比喻也是一種比較容易「溝通」或「說明」的方式。

舉例來說,在網站開發的領域,有一個專有名詞:響應式網頁設計(RWD,Responsive Web Design)和自適應網頁設計(AWD,Adaptive Web Design )。很多人可能分不清楚兩者的差異。就算能google找出兩者的定義與說明,可能還是一知半解。這時候,具備網頁設計專業的人若能善用比喻,就比較容易讓非專業者理解。以下是兩者的定義與朋友提供的說明,大家不妨比較一下,就能感受到運用生活經驗做說明的好處。

定義:響應式網頁設計(RWD)是可以讓網頁自動適當顯示於各種不同裝置,包括桌機、手機與平板等。自適應網頁設計(AWD)是針對不同裝置分別給予不同的網頁呈現。

朋友:響應式網頁設計(RWD)是單純針對不同的畫面寬度都可以適當的呈現。自適應網頁設計(AWD)則是除了針對不同畫面寬度,還可以針對什麼樣的設備,給予更適當的呈現,像iOS跟Android設備,縱使畫面一樣寬,也可能針對設備的特性,給予不一樣的呈現與體驗。

同理心與換位思考是理解對方的開始

要理解不同世代的人,不是等自己到了那個年紀,要了解不同知識背景的人,也不是一定得去旁聽各個科系、從事各行各業。透過細微的觀察與訪談,還是有機會了解不同領域與族群的想法與經驗。不論是跨世代或跨領域的理解,最基本的態度是要先有同理心,並以「換位思考」的方式,從對方的角度去思考,才能更貼近其想法。關於換位思考的部分,也可參考〈想改變對方要先換位思考〉一文。

原始來源:天下獨立評論 余虹儀專欄 「設計如何跨世代?同理心與換位思考,是理解的開始

此文正式取得「獨立評論@天下」授權刊登

相關閱讀:〈不同使用族群模擬體驗〉、〈「讓大家都可以用」很重要

想改變對方要先換位思考

有兩個人坐在低矮的花圃旁

日前的公投結果,有人滿意、有人不滿意,但民主社會包容所有的聲音,也尊重所有人的選擇。如果我們希望自己的聲音被聽見,自己的選擇被認同,要怎麼做呢?

很多時候,要說服不同意見的人,需要的可能不是知識、理論或真相,而是「換位思考」。如同〈我們想要的不是冰冷的醫療場所,而是一個「像家的地方」〉這篇文章所提及的:一個安養中心的業者,勢必希望每一位入住者都可以住得長久,而「一個像家的地方」,才可能讓人願意住下來。這正是設計師能說服業者,也能堅持設計的一個切入點。

想改變社會,必須說大眾語言

看了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系今年的畢業作品,主題有很多社會議題和自我探索,其中好幾組作品都很完整、有創意,而且是直接實作,甚至思考了永續的可能性。例如,倡議白海豚保育及捐款認領垃圾量的「生存遊戲」、希望大眾正視憂鬱症患者的「熊熊鬱見你」、探討與正視孤獨的「獨白」,以及更多飼主了解貓狗行為問題,以減少棄養的「浪」都很棒!

這些學生發揮自己所學,透過資訊系統化或圖像化,再加上數位行銷的方式,呈現一些重要但鮮少被重視的議題。除了凸顯這些議題的重要性,發現學生多會透過資料搜集、相關人物訪談等方式去釐清或求證,而非以自己認知的知識進行宣導。另外,有些比較複雜或冷門的知識,學生也會採用繪本、圖像化等比較吸引人的方式來表達,讓大眾可以快速理解與吸收,進而支持一些觀念或議題。

學生作品「浪」點出棄養問題與主人不了解貓狗行為的關係。

想改變城市,從路上觀察開始

除了透過資訊與知識的整理分析、行銷擴散來傳遞一些社會議題,讓更多人接觸與關注,也可透過觀察的方式來發掘生活問題、找出根本原因,進而改善我們的生活環境。透過「路上觀察」的累積,可以轉化為城市創新的能量,讓我們的社會環境更美好。

「路上觀察」是指針對路上的某一事物進行大量的觀察,透過記錄、整理與分類等方式,洞察出該事物的一些脈絡。例如,大量觀察城市中的樹木,便會發現樹木經常穿過建築物或撐破人行道磚,這顯示出城市的樹木普遍生長空間不足。

城市中有很多樹木穿過建築物生長著。

另外,觀察也不限於具體的事物,有時候觀察城市中人們的行為,也可以發現一些生活環境的問題。例如,觀察城市中人們的「坐」,便會發現有些人自備「可以坐的椅子」,也有人「坐」在花圃邊,這些現象都顯示出城市的暫歇設計或休憩座椅非常不足。

長者自備可坐的推車出門。
兩個人坐在低矮的花圃旁邊休憩。

改變,誰都可以,只要有心

不論是誰,只要有心,都能改變生活、改變社會、改變城市。也許展開一天的無塑生活,或是夏天來場省電大作戰,或者,開始在自家社區進行路上觀察,即使是小範圍的發現與洞察,都是很不錯的「改變的起點」。

原始來源:天下獨立評論 余虹儀專欄 「更好的社會有多遠?想改變對方,必須先換位思考

此文正式取得「獨立評論@天下」授權刊登

相關閱讀:〈跨世代的設計需要同理心與換位思考〉、〈不同使用族群模擬體驗〉、〈為老年生活預作準備

視覺以外的感官洞察力

戴著眼罩的學員正在用非視覺的方式觀察另一位學員

多年前的某一天,我和全盲的視障朋友走在路上。經過巷口時,朋友問:「我們是不是應該要轉彎了?」

我看了一下巷口,問朋友她怎麼知道我們正經過巷口?她反問我:「你沒有感覺到有一陣微風吹過來嗎?」

當下,我認真感受了一下,還是不覺得有微風。這個瞬間,我意識到了自己視覺以外的感官,似乎不夠敏銳。

一段時間以來,我練習在生活中多做「五感減一」的洞察,也就是透過聽覺、觸覺、嗅覺和味覺,強化「不視而見」、「無視感知」的能力。這樣的好處是:可以跳脫多數人所感知到的事物,也有利於我所作的創新設計或服務。

五感減一訓練
透過五感減一的訓練,能夠讓其他感官洞察能力變強。

多感官的設計和服務,能幫助更多人

生活中有很多訊息,可透過視覺以外的感官獲知。有些時候,眼睛還沒看到的事物,也能透過其他感官先發現。

例如,聽到「叭噗」的喇叭聲,便知道賣冰淇淋的小販來了;聞到麵包出爐的香味,便知道附近有麵包店;搭公車和捷運時聽到站名播報,便知道自己是否要準備下車了。在家中煮開水,會發出聲音的水壺讓人在陽台或房間都能得知水滾了,能夠及時去關火,避免意外的發生。

賣冰淇淋小販「叭噗」的喇叭聲
我們聽到「叭噗」的喇叭聲,就知道賣冰淇淋的小販來了

而多感官的設計或服務,不只是能讓使用者感到更方便,得到訊息更快速,對於失去某一種感官的人來說,也更能自行理解狀況、更能自主使用。

例如,車庫出入口的警示裝置除了燈號、也有響鈴,視障者和低頭族都能注意並止步。塗有感溫油墨的馬克杯,讓小朋友用看的就能得知現在杯中液體很燙,可避免觸摸或燙到嘴巴。如果有更多人在進行設計或服務時,能考量到多感官的需求,就能讓我們生活中的設計和服務符合更多使用族群的需要,亦即我們所推廣的「通用設計」(考量到特殊使用族群,同時一般人也能接受與使用的設計)。

車庫入口燈號、響鈴聲提醒
車庫出入口的警示裝置除了燈號、也有響鈴聲來提醒人

五感洞察力應該從小培養

帶國中生與小學生進行「五感減一」的體驗和訓練之後,許多學生的心得都讓我感到:他們之中,肯定會有很多人成為具有同理心、願意考量到更多使用族群的通用設計種子。像是以下這些:

『上這堂課,讓我發現那些障礙人士比我們還厲害,他們看不見或聽不見,但其他感覺卻比我們還要強。』

『提升了五感的感官,發現視、聽障需要的是什麼。』

『用輕鬆的方式學習,知道應用不同感官可以改變目前東西的設計,讓更多人可以享受它的好處。』

『我覺得很開心,要尊重身障者,也要好好利用我們的感官。』

讓小朋友或青少年跳脫固有的思考及觀察方式,激發其洞察力與創造力倒是其次,更重要的是希望讓他們在做任何事情時,可以多想想不同感官能力的人。在設計或服務上思考多感官訊息接收的可能性,盡可能顧及不同感官能力的使用者,創造更多通用設計與服務。

原始來源:天下獨立評論 余虹儀專欄 「閉上眼睛,能感受到什麼?

此文正式取得「獨立評論@天下」授權刊登

相關課程

「五感減一洞察訓練」工作坊

輪椅使用者的模擬體驗

各式各樣的輪椅

每個人都有行動不便的時候。但多半狀況下,若沒有透過親身經歷或模擬體驗,我們真的很難體會不同身體或感官能力的人,日常生活中遭遇到多少困擾與不便。

因此,在進行不同使用族群的模擬體驗課程時,我總是以生活容易取得的材料和物品來替代專業且昂貴的模擬體驗設備,好讓每一位學員都能親自體驗老年人、孕婦和輪椅使用者等不同對象的使用狀況,而不是只有看某一、兩位示範者進行模擬。如此一來,除了能對不同使用者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難更有掌握,也較能同理對方、關注他們的需求。

直到我也「行動不便」,才發現……

我不知帶過多少次的「不同使用族群模擬體驗工作坊」,總是教學員以有扶手和輪子的會議椅,進行輪椅使用者模擬體驗。但從沒想過,自己有一天真的因為摔傷腳趾,不得不乘坐輪椅就診。雖然只是在急診當下使用輪椅在診間移動,還是能感受到醫院提供輪椅代步服務的重要性。同時,也深刻感受到台灣的路面不平,對傷者多麼不友善。因為每次路面顛簸而造成的震動,不僅得額外承受更多不必要的疼痛,對受傷的部位更是二次傷害。

醫院門口有輪椅使用者正經過斜坡
醫院有提供輪椅代步服務很重要。

才剛展開行動不便的日子沒幾天,我便能感受到傷者的脆弱。一跛一跛地走在路上,總是擔心會不會突然被路人撞上或是踩到;原先10分鐘的路程,受傷後得花上半小時,甚至每走一小段距離就想坐下來休息,但放眼望去,馬路、街邊或人行道上,都少有可供人暫歇之處。在一些公共場所,可休憩座椅的數量也不夠,連長者都無法全數入座,更不用說其他有乘坐需求的人了。

因為腳傷而行動緩慢的我,在走斑馬線時最是心驚膽跳。不僅發現受傷的自己需要更多秒數來行走,更發現自己比老人家走得還慢。一旦紅綠燈閃爍的秒數所剩不多,走起來便會很驚恐,也擔心轉彎的車輛疾駛而來會閃避不及。站上平日常搭乘的電扶梯也頗令人緊張,深怕到終點處會來不及好好地踏上地面站穩。此時,真的體會到電梯的重要性,不論是身障者、老年人或孕婦,還是受傷的人,都有搭乘的需要。

行動不便電梯
行動不便者可乘坐的電梯。

 

我們的社會環境,需要更多的包容

你我身邊有各式各樣的人,不同使用族群,有著不同的能力與需要。社會上的每一份子若是都能有此認知,不論是進行任何一項規劃、設計或服務,由上到下、從設計到施工、從大方向到小細節,都能盡可能考量所有使用族群的需求,便可避免或減少社會環境造成民眾的不便與困擾。

台北捷運在候車月台設置的親子友善區
公共建設應考量到更多使用族群的需求。

當我們「看到」身障者和老年人等不同使用族群的不便,不一定能有所體會。但透過不同使用族群的模擬體驗,至少可以感受到他們生活中常見的困擾,進而產生同理心,未來較能做出考量到更多使用族群需求的設計或服務。然而,觀察和模擬體驗都沒有親身經歷來得感受深刻。人的一生即使平安渡過,也有年老的時候,期望我們都能在親身經歷之前,就先將環境變得更友善、社會變得更包容,讓任何行動不便者都能以較安全、舒適且自在的方式生活。

 

原始來源:天下獨立評論 余虹儀專欄 「直到自己親身坐上輪椅,才知道環境對他們多不友善!

此文正式取得「獨立評論@天下」授權刊登

「2014臺北設計城市展」通用設計展區

由左至右的展版介紹是循序漸進的

通用設計展區顧問內容

擔任「2014臺北設計城市展」通用設計展區的策展顧問,提供展覽規畫之方向及建議。

通用設計展區顧問重點

此展區以推廣通用設計觀念為目的,加上通用設計即是注重所有使用者需求的設計觀念,故策展以觀者角度出發,掌握以下五個重點:

通用設計觀念說明展板
展覽一開始先介紹通用設計觀念,再透過視覺、互動和體驗設計逐步加深觀者印象。

1. 傳遞正確的通用設計觀念

在傳遞通用設計觀念時,希望讓參觀者知道通用設計並不影響美學,亦即符合BUD(Beautiful Universal Design)。並能理解無障礙設計與通用設計有何不同,以及無障礙設計導入通用設計有何助益。

2. 讓參觀者有機會感同身受

在現場進行不同使用族群的模擬體驗,設計互動體驗設施,讓參觀者藉此對其他族群產生關懷及同理心。

3. 注重展覽的邏輯性與順暢度

讓參觀者能有循序漸進的理解,並注重各種面向的整合。在介紹順序上,先陳列看得見,再呈現看得懂的視覺設計案例。

4. 以生活案例讓參觀者有所感

在不同面向的通用設計,盡量以生活中容易看見的設計與容易遇到的困擾做為案例,讓參觀者容易理解,並了解通用設計的重要性。

5. 讓參觀者也成為觀念傳遞者

展覽內容豐富多元,參觀者不一定能記住所學到的新知識。將通用設計基本觀念與原則做成展覽紀念品(可愛插畫與圖說的小紙),吸引參觀者帶走,可留存閱讀,也可向家人朋友分享此觀念。

通用設計展區顧問成果

可調整螢幕上文字及背景顏色的互動式裝置
可調整螢幕上文字及背景顏色,並可加上青光眼、飛蚊症、白內障和黃斑部病變的互動式裝置。

透過文字與背景,以及可選擇不同視覺障礙效果的互動設計,讓參觀者了解文字與背景即使強調對比清楚,也可採用兼具美感的配色。

兩張沙發,一張很軟,一張很硬
在展場放置兩張外觀一樣的沙發,但其中一張很軟,另一張很硬。

以一張較硬、一張較軟的沙發,讓進行模擬體驗的參觀者感受到老人和孕婦較難從很軟的沙發自行起身。

由左至右的展版介紹是循序漸進的
讓觀者先了解視覺的通用設計,再感受資訊的正確性及理解性。

考量展覽的邏輯性與順暢度,在介紹的順序上,強調通用設計應先求看得見,如文字大小(視覺設計)等,再求看得懂,如資訊的正確性及理解性(資訊設計),從觀看到體驗(空間設計)。

左邊的居家擺設是一般人看到的色彩,右邊的居家擺設,物件一模一樣,但色彩是色盲的人所看到的色彩
左邊的居家擺設是一般人看到的色彩,右邊的物件一模一樣,但色彩是色盲的人所看到的色彩。

透過相同的居家擺設,模擬陳列出色盲患者所看見的狀態(圖中右方),讓參觀者感受一樣的生活場景,不同視覺障礙者看到的畫面卻大不同。

以可愛的圖文繪製通用設計重要觀念及原則在一張張小紙上
將通用設計重要觀念及原則,以可愛的圖文繪製,做成日曆形式,讓觀者可撕下來帶走。

除了認識通用設計,還希望大家可以落實通用設計觀念在生活及工作上,讓世界變得更美好!讓參觀者帶些什麼(知識、同理心…)回家吧!

相關閱讀:〈進用身障者的好處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