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的公投結果,有人滿意、有人不滿意,但民主社會包容所有的聲音,也尊重所有人的選擇。如果我們希望自己的聲音被聽見,自己的選擇被認同,要怎麼做呢?
很多時候,要說服不同意見的人,需要的可能不是知識、理論或真相,而是「換位思考」。如同〈我們想要的不是冰冷的醫療場所,而是一個「像家的地方」〉這篇文章所提及的:一個安養中心的業者,勢必希望每一位入住者都可以住得長久,而「一個像家的地方」,才可能讓人願意住下來。這正是設計師能說服業者,也能堅持設計的一個切入點。
想改變社會,必須說大眾語言
看了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系今年的畢業作品,主題有很多社會議題和自我探索,其中好幾組作品都很完整、有創意,而且是直接實作,甚至思考了永續的可能性。例如,倡議白海豚保育及捐款認領垃圾量的「生存遊戲」、希望大眾正視憂鬱症患者的「熊熊鬱見你」、探討與正視孤獨的「獨白」,以及更多飼主了解貓狗行為問題,以減少棄養的「浪」都很棒!
這些學生發揮自己所學,透過資訊系統化或圖像化,再加上數位行銷的方式,呈現一些重要但鮮少被重視的議題。除了凸顯這些議題的重要性,發現學生多會透過資料搜集、相關人物訪談等方式去釐清或求證,而非以自己認知的知識進行宣導。另外,有些比較複雜或冷門的知識,學生也會採用繪本、圖像化等比較吸引人的方式來表達,讓大眾可以快速理解與吸收,進而支持一些觀念或議題。
想改變城市,從路上觀察開始
除了透過資訊與知識的整理分析、行銷擴散來傳遞一些社會議題,讓更多人接觸與關注,也可透過觀察的方式來發掘生活問題、找出根本原因,進而改善我們的生活環境。透過「路上觀察」的累積,可以轉化為城市創新的能量,讓我們的社會環境更美好。
「路上觀察」是指針對路上的某一事物進行大量的觀察,透過記錄、整理與分類等方式,洞察出該事物的一些脈絡。例如,大量觀察城市中的樹木,便會發現樹木經常穿過建築物或撐破人行道磚,這顯示出城市的樹木普遍生長空間不足。
另外,觀察也不限於具體的事物,有時候觀察城市中人們的行為,也可以發現一些生活環境的問題。例如,觀察城市中人們的「坐」,便會發現有些人自備「可以坐的椅子」,也有人「坐」在花圃邊,這些現象都顯示出城市的暫歇設計或休憩座椅非常不足。
改變,誰都可以,只要有心
不論是誰,只要有心,都能改變生活、改變社會、改變城市。也許展開一天的無塑生活,或是夏天來場省電大作戰,或者,開始在自家社區進行路上觀察,即使是小範圍的發現與洞察,都是很不錯的「改變的起點」。
原始來源:天下獨立評論 余虹儀專欄 「更好的社會有多遠?想改變對方,必須先換位思考」
此文正式取得「獨立評論@天下」授權刊登
相關閱讀:〈跨世代的設計需要同理心與換位思考〉、〈不同使用族群模擬體驗〉、〈為老年生活預作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