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師與服務業必修的使用者洞察

設計師與服務業必修的使用者洞察

許多人往往誤以為「看得見、聽得到」就等於「理解了」。但實際上,聽障者即使能讀唇語,仍可能因中文的同音字而誤解;視障者即使聽到文字,也可能因缺乏影像或經驗而無法想像。這提醒了我們,單純提供「資訊」不等於「有效傳達」,理解需要上下文、輔助方式與細緻設計。

理解需要用心與方法,而非想像

真正的使用者理解,不是憑空想像,而是透過觀察、體驗與對話建立的專業過程。有些設計師或服務提供者習慣從自身經驗推測需求,例如認為「放大音量就能讓重聽的人聽懂」、「有點字就能讓視障者理解」。

然而,不同的聽損者,聽力損失的程度不同,有些是聽不清楚高音或低音,有些是語速不能太快;視障者也未必都能閱讀點字,有許多後天失明的視障者沒有學習點字,而是依賴語音輔助或其他觸覺線索。設計團隊與服務業者都需要先放下假設、打開感官、具備同理心、累積洞察。

觀察與體驗:設計洞察的關鍵

設計團隊與服務業者要避免誤解使用者需求,需要「用心觀察、親身體驗」。像是實際嘗試閉上眼睛摸紙鈔,才會發現舊鈔的視障輔助點通常都磨損到難以辨識;親身與聽障者對話,才會意識到語速、表情與動作比單純大聲說話更重要。這些細節,只有透過互動與觀察才能真正掌握。而「多感官設計工作坊」就是帶領學員認識與訓練不同的感官,並學會應用在設計與服務之中。

除非新鈔,大部分市面流通紙鈔的視障輔助點都磨損到難以辨識,導致視障者必須用摺紙的方式判斷紙鈔面額。

對話:聽見使用者真正的需求

除了觀察與體驗,對話也非常重要。與其自以為懂,不如直接問使用者需要什麼。許多看似合理的設計,其實在使用者眼裡根本不實用。透過交流,設計團隊與服務業者才能理解不同使用族群的困擾與需求,並找到能被廣泛接受的方案。例如「通用設計結合職務再設計應用工作坊」透過不同工作者的訪談資料、情境模擬,引導學員整合高齡者、身障者與一般工作者的工作需求與心理感受,建立友善工作環境與職務再設計。

學習通用設計就是了解的開始

理解需要用心與用對方法。通用設計強調的是「一開始就考慮不同的使用族群」,而不是事後補救。當產品與服務能被更多人便利使用,就能贏得更多市場與口碑。

然而,使用族群何其多,六十五歲以上的高齡者可能有著不同身心狀態、認知能力,視障者包括全盲的人、弱視的人、色覺異常的人、患有老花眼或青光眼的人等等。透過通用設計的學習,設計師與服務業能學會如何進行不同使用族群的觀察與體驗,累積洞察能力,「理解」會更深入,最終提出整體考量、滿足不同需求的整合解法。

提升設計價值:從產品外觀到使用者體驗的競爭力

提升設計價值:從產品外觀到使用者體驗的競爭力

許多設計師在產品開發時,往往專注於造形、材質與美學。但好的產品設計,應該具備更深層的意義──能降低操作門檻改善使用體驗,甚至成為品牌差異化的關鍵。

例如 1915 年的可口可樂曲線瓶,不只是好看,而是讓消費者「即使在黑暗中也能辨識」;這樣的設計既能凸顯品牌,也讓不同使用者(包括視障者)能更輕易識別。設計的價值,從來不只是外觀,而是產品能否在日常生活中發揮真正作用。

追求能讓更多人使用的好設計

一個產品是否好用,往往決定在細節。像透明文件夾常設計缺口,方便使用者翻開;瓶蓋邊緣設計突出,讓握力不足的人也能輕鬆開啟。這些「不起眼的設計」,擴大了使用族群,讓不同能力的人都能自主操作。

換句話說,當設計師在思考造形時,如果能加入「操作面積是否足夠」、「不同使用情境是否方便」等要素,產品不僅美觀,更能展現出人性化價值。

透明文件夾設計一個明顯缺口,可以讓更多人方便翻開。

加大操作面積與考量使用情境

好的設計,應該考慮到不同使用者的姿態與行為。例如,電梯按鍵若夠大,抱著東西的人就能用手肘操作;抽屜把手設計得夠寬,手指不靈活者也能拉開。這正是通用設計的核心──讓更多人能在不同情境下順利使用。這樣的思維,對設計師而言,不只是「貼心」,更是產品能否進入更多市場的關鍵。

誰都能打開的包裝設計才友善

回想一下,有沒有曾經因為「打不開包裝」而沮喪?日本東洋製罐公司在 2004 年研發鐵片捲邊技術做出的罐頭,徹底解決了鐵片割手的問題;有些食品包裝透過顏色標示、鋸齒缺口或無膠拉條,讓視障者、手指不靈活者、甚至沒有指甲的人,都能自行打開。

這樣的設計不只是方便,而是大幅提升了「自主性」與「安全感」。當包裝設計能做到「誰都能使用」,產品的價值也就不再只是「外觀」了。

醬油包裝透過顏色標示切口處,讓使用者容易發現,切口處縮小,亦可避免撕開時醬汁噴出。

設計師的挑戰:從美學到價值

在超高齡社會、數位轉型與永續發展的趨勢下,設計師面對的挑戰不再只是「設計漂亮的東西」,而是如何讓設計成為品牌差異化、產品競爭力與社會價值的驅動力。設計團隊若能在產品開發階段就導入通用設計思維,從操作體驗、使用情境到包裝設計全面檢視,就能打造出「誰都能用、誰都想用」的產品。

通用設計可以提升設計的價值

許多設計主管與團隊其實已經意識到:光靠「外觀創意」已不足以支撐產品的長期競爭力。透過系統化的通用設計培訓,設計師能建立更完整的設計視野,包括如何設計更大的操作面積與多元情境下的使用方式,提升使用者經驗與品牌好感度等等。對設計師而言,不只是專業能力的提升,更是未來市場競爭力的必備核心。

設計的價值來自讓更多人受益

設計的意義,從來不只是「美」,而是能否創造價值,解決問題,並擴大使用族群。當設計團隊能把美學、功能、通用結合,產品就能同時滿足市場需求與社會價值。對設計師組織與企業來說,導入通用設計思維,追求有意義的設計,才是能讓世界記住、也能創造持續競爭力的設計。

企業內訓不可忽視設計師必備的核心能力

企業內訓不可忽視設計師必備的核心能力

許多設計團隊專注於追求「美感」與「創新」,但往往忽略了不同使用者的需求。當產品或介面讓部分族群無法順利使用時,不只是造成使用障礙,更可能讓企業失去潛在市場與品牌信任。通用設計培訓正是幫助設計師拓展思維、強化專業力的關鍵途徑。

親身體驗帶來設計轉變

在培訓課程中,我讓介面設計師閉上眼睛操作冷氣與電視遙控器。只是簡單的調整溫度或換台,卻讓許多人按錯鍵,甚至分不清遙控方向。對明眼人而言,這些需要用眼睛仔細判斷的「小小不便」,對視障者來說,卻是每天都會遇到的困難。

這樣的模擬體驗,讓設計師意識到:一個小小的設計細節,可能決定了一個人能否獨立完成日常生活。 而通用設計的思維,就是從同理心開始。

介面設計師閉上眼睛操作遙控器後,發現了一些平常設計不太會注意到的問題,也體驗視障者的困擾與需求。

特殊需求帶來創新機會

通用設計不僅是為了弱勢族群,更可能啟發產品創新。例如語音助理,原本是智慧型手機的附加功能,如今不僅是高齡者與身障者的重要輔助工具,更是便利所有人在不方便打字時亦能輸入。而無線耳機增加聽力輔助功能,不僅幫助聽損者,也讓提升重聽長者配戴意願,開拓了更大的市場。

設計師若能從更多元的使用需求出發,可以設計出更貼心、更具競爭力的產品。而通用設計的學習就是掌握、整合更多使用族群的需要。

通用設計不一定高成本

許多人以為通用設計會增加成本,其實並非如此。像是通用設計的尺只是在刻度上多加了一排「由右往左」的標示,讓左手慣用者也能輕鬆使用,成本幾乎沒有增加。空間設計中,不設置門檻反而省去施工材料,卻能讓高齡者、輪椅使用者等行動不便者更方便、安全地進出。

關鍵在於:設計師是否具備通用設計的思維與方法。這正是通用設計培訓能帶來的價值。如果設計團隊皆具備通用設計思維,就能在設計之初想到適合的通用設計做法。

增加一排「由右往左」的刻度,不論是印在同一面(上方的尺)或是印在另一面(下方的尺),成本幾乎沒有增加,但左手慣用者就能方便使用。

設計限制多不見得無解

企業的識別設計可能有指定顏色與字體,App介面設計要考量手機的畫面大小有限、使用者手指按壓需要的面積等等。設計總有各種限制,通用設計的挑戰大,但不表示設計上是無解的。例如字體大小有所限制,已經不能再放大。這時候,設計師依然可以透過增加筆畫粗細、使用高對比的底色來改善可視性,讓更多使用者看得清楚。

經由培訓後,具備通用設計的設計基礎與洞察能力,能幫助設計師在限制條件下,找到更多元且務實的解法。

培養設計團隊的競爭力

好的設計,不只是讓部分的人「驚豔」,而是讓更多的人「能用」。從家電、數位介面到公共服務,設計是否能兼顧不同族群需求,決定了使用者的滿意度與品牌的信任感。設計師需要認識不同使用族群的需要與痛點透過模擬體驗建立感同身受學習通用設計原則與方法,將需求整合為具體解決方案。

通用設計,讓產品與品牌更有未來

通用設計不只是「同理心」的實踐,更是專業能力的累積。對企業來說,導入通用設計培訓,等於是在投資未來。這不僅能避免設計失誤造成的隱性成本,更能開拓廣泛的客群,強化企業的永續發展力。

如果設計團隊正在尋找提升專業、創造價值的下一步,就是導入通用設計培訓的最佳時機。歡迎與我聯繫,打造具未來設計力的團隊、具市場競爭力的品牌。

「讓大家都可以用」很重要

橫式門把

在推廣通用設計觀念時,偶爾會聽到有人質疑:「你說的特殊使用族群人數又不多,也不是我們產品主要目標族群和服務對象,為什麼還要花時間特別考慮這些人的需要?」

然而,很多人可能沒注意到,自己在某些生活情境下,與這些特殊使用族群其實有相同或相似的需求。這時,通用設計的巧思不僅讓人感到貼心,更可能因此帶來創新的用品或服務呢!

單手撐傘或抱小孩只剩單手能做事

例如,在經常下雨的台灣,特別是最近的梅雨季節,或是夏日午後雷陣雨,路上行人往往一隻手撐傘,只剩一隻手得空。在這種時候,撐傘的一般人就跟失去一隻手的肢障者很像。如果在包包裡的手機響了,要怎麼只用一隻手打開包包,拿出手機順利接聽?這時,一個通過設計做得容易開關、單手即可順利使用的包包,就是許多人的需要。

另外,很多爸爸媽媽在照顧嬰幼兒時,經常一手抱著小孩,只能空出一隻手處理其他事情。像是幫小孩換尿布時,一邊要處理亂動個不停的寶寶,另一邊又要拿濕巾幫寶寶擦屁股,處理髒尿布再換上新的。這時,標榜「單手即可開啟」、方便抽出的濕紙巾,對爸媽來說就很重要。

每個人都有行動不便的時候

又如,當手上有汗水,或是剛洗了手、抹了乳液或護手霜,滑滑的雙手要開喇叭鎖門把,是不是就覺得有點困難?這時,你的情況其實就跟握力不足的老人家一樣。不過這個問題也可以靠設計解決,只要家中採用橫式門把,就可以避免困擾。甚至在雙手提滿物品時,也可以不用空出雙手來轉開門,只要用手肘、臀部等部位將門把往下壓一下,便可打開了。

比起圓圓的喇叭鎖門把,橫式門把更容易輕鬆開啟。

很多時候,我們也是「特殊族群」

這樣想一想,我們生活中其實有很多情況,都會讓人產生短暫的行動不便或感官失能。比如拉著行李箱、扛著腳踏車、推著娃娃車,你的狀況是不是跟乘坐輪椅無法爬樓梯、必須靠輪子與斜坡才能移動的人有點像?身處在交通吵雜的地方接聽電話,就算聽力再好可能都無濟於事,是不是也能稍微體會重聽者的感覺?或者方向感不好的人,就算看到一大張詳細的地圖,也找不出自己的位置,無法辨別圖標資訊,彷彿另一種視障者……。這些時候,如果有任何能幫助到這些特殊使用族群的設計,你碰到的困擾也能夠被解決。

一段斜坡道不只幫助輪椅使用者,也幫助攜帶行李和推著娃娃車的人;能夠傳送圖文訊息的通訊軟體、可以面對面通話的智慧型手機,不只幫助聽障者,也讓很多人在無法說話的時候,都能與人溝通;附有語音功能告知使用者所在地、周邊設施與方位資訊的導覽地圖,不僅幫助視障者,也讓看不懂地圖的「路痴」可自行理解。

日本有些導覽地圖上不只有點字,還有語音功能可聆聽。

若是我們始終只認為「特殊使用族群是小眾,不必在意他們需求」,而逕自以「一般人」的習慣進行設計,反而可能在這些特殊狀況下讓使用者感到不便。相反的,能夠多設想不同族群的使用習慣、在小細節上注意,則會為使用者帶來更貼心的感受。

原始來源:天下獨立評論 余虹儀專欄 「「讓大家都可以用」有多重要?廠商的細心與貼心,就隱藏在細節設計中

此文正式取得「獨立評論@天下」授權刊登

相關閱讀:〈跨世代的設計需要同理心與換位思考〉、〈想改變對方要先換位思考〉、〈不同使用族群模擬體驗

對「輔具」的正確認知

萬用開瓶開罐器

每個人都有需要幫助的時候

很多人沒有意識到,我們每個人都經常需要幫助。即使是年輕力壯的人,也會有需要他人幫忙或物品輔助的時候。例如,當雙手溼滑,無法打開喇叭鎖的門把時,需要有人幫忙開門;不只輪椅使用者,推娃娃車和攜大件行李箱的人也需要經過捷運較寬的閘門。

推娃娃車和攜大件行李箱的人也會需要較寬的閘門通行。

不只老年人或身障者需要輔具

同樣的,也有很多人對「輔具」的認知,是身障者、老年人或病患才會用到。但一般人在生活中也經常會有使用輔具的需求,甚至有些輔具已經很普及了。比如作為矯正視力輔具的眼鏡,已經成為不少人的日用品;而開罐器這種輔具也是家庭必備,增加了生活的便利性。

最早作為輔具的開罐器,現在已成為日用品了。

然而,正因為很多人覺得輔具是失能者才需要,導致錯過一些「預防甚於治療」的時機點。例如,通常要到了家中有行動不便、無法自己洗澡的人,家屬才會買「洗澡椅」,方便讓他們坐著,由看護或家人幫忙洗澡。但其實健康的老人及孕婦也非常需要使用洗澡椅,因為他們都是跌倒後,身體狀況較容易產生嚴重後果的族群。若是這些族群及其家屬有此認知,便能降低意外發生的機率。

輔具設計應多注意美觀及舒適度

另一方面,也有不少明明有需求的人,會排斥使用某些輔具或醫療用品,更不用說認為自己「沒那麼需要」的人。這部分就得從輔具和醫療用品的設計談起。大多數輔具和醫療用品都著重產品功能或醫療功效,而忽略了外觀美觀與使用舒適度,加上經常凸顯病徵感,讓使用者感受不佳,自然不願使用,就算是不得不用的人,也可能影響自尊。

例如,有些老人家不願意拿拐杖走路,主要是使用拐杖象徵年紀大、老化等,所以寧願拿雨傘來代替拐杖做支撐。有的雨傘設計就特別在底端處加寬,讓傘直立時也有拐杖的支撐功能,但畢竟還是無法完全取代拐杖,長期不當使用,甚至可能讓老人家的行走能力每況愈下。奇怪的是,像卓別林的柺杖,為什麼不會讓大家聯想到年紀大,而被認為是紳士的象徵?或許,如果拐杖的設計能更有質感,甚至如眼鏡一般成為時尚配件,也可以改變老人的接受度與大眾觀感吧!

改造後的雨傘仍無法取代拐杖。

輔具設計應考量使用者心理感受

輔具與醫療用品的使用者,經常是已失去某些能力或是正遭受病痛折磨的人,因此,我們更需要將使用者的使用感受納入考量。不論是在輔具的設計和行銷方式上都應該特別注意,才能提升使用者使用輔具的意願,帶給他們更多的關懷與安全感 。甚至如果能在設計上讓更多人覺得「用這個東西不錯」,有需要的人也不會那麼排斥了。

很多方便、好用的產品,最初都是針對感官或行為能力較差的人,提升他們使用的便利度而設計的,一般人使用起來自然就更輕鬆。因此,在進行設計及環境的規劃服務時,若能發掘更多使用族群的需求,解決他們的不便,不僅能提升設計的包容度,也能擴大市場、讓使用者更滿意。

原始來源:天下獨立評論 余虹儀專欄 「需要幫助並不丟臉!讓更多輔具坦然走入生活

此文正式取得「獨立評論@天下」授權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