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CRPD到通用設計:打造友善與共融的未來

從CRPD到通用設計:打造友善與共融的未來

聯合國《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強調人人平等、資訊平權、文化平權等身障者應有的權利。台灣也已立法推動,要求各級政府與民間機構一同落實。例如疫情、颱風期間的記者會或新聞同步手語翻譯,立法院提供即時聽打都是「資訊平權」的具體實踐。

颱風期間的即時新聞同步手語翻譯,能讓聽障者掌握重要資訊,做好防災準備。

落實CRPD不只是政策

落實CRPD不僅是國際趨勢與我國政策,也與金融、餐飲、零售、交通運輸等產業息息相關。對企業來說,理解CRPD精神並導入通用設計,不只是符合法規,更是展現社會責任的重要方式。

高齡化社會趨勢下,如何讓不同需求的族群都能自在使用公共設施與服務,成為社會的重要課題。博愛座(已改名為優先席)數量不足、很多重要資訊看不清楚、部分指標的色彩讓人辨識困難等等,都提醒我們:設計不只是美感,更應考量「平等參與」與「人權落實」。

色彩與介面的設計啟示

在車站看板上使用多種相近顏色,讓色覺正常者難以辨識;而紅色字體搭配黑底的設計,則讓紅色盲完全看不清楚。這些案例顯示,設計若沒有兼顧不同使用者的需求,就會造成資訊障礙。

複雜資訊的看板上使用多種相近顏色,會讓色覺正常者難以辨識。

企業在規劃產品介面、服務流程時,也需注意對比度、字體大小、語音輔助與易讀設計,否則容易讓顧客「看不懂、用不來、學不會」。

從文化平權到服務創新

提到身障者需求,大多數的人往往都是想到無障礙設計。除了無障礙空間與設施,文化與資訊的可及性同樣重要。像是新北市「樂齡族電影院」、提供手語與口述影像的「聽‧視界電影院」,就是文化平權的實例。

對餐飲業與食品業而言,可以從高齡友善的料理與食品出發,思考如何在質地調整、包裝設計與標示上,讓更多人都能安心享用。對金融業來說,提供高齡、身障及金融知識不足者等多元客群的金融友善服務會是未來的競爭力之一。

政策與企業的共同責任

落實CRPD和通用設計,公共設計與服務需要政府部門的政策推動,但企業也能透過內部教育訓練,提升員工對「多元需求與友善環境」的敏感度從服務人員的溝通方式、客服流程,到實際場域的使用者介面設計都應考量不同使用族群的需要。

企業若能將 CRPD 與通用設計理念導入內訓,不僅符合法規趨勢,更能強化品牌形象與顧客信任。打造共融社會,不只是政府的責任,而是企業與設計者都需要參與的行動,才能真正實踐CRPD精神,建立一個安全、便利、友善的環境,讓所有人都能自在參與社會。

相關閱讀:〈通用設計培訓:公部門、企業與學校必備的核心能力〉、〈提升設計價值:從產品外觀到使用者體驗的競爭力〉、〈通用設計結合職務再設計應用工作坊

設計師與服務業必修的使用者洞察

設計師與服務業必修的使用者洞察

許多人往往誤以為「看得見、聽得到」就等於「理解了」。但實際上,聽障者即使能讀唇語,仍可能因中文的同音字而誤解;視障者即使聽到文字,也可能因缺乏影像或經驗而無法想像。這提醒了我們,單純提供「資訊」不等於「有效傳達」,理解需要上下文、輔助方式與細緻設計。

理解需要用心與方法,而非想像

真正的使用者理解,不是憑空想像,而是透過觀察、體驗與對話建立的專業過程。有些設計師或服務提供者習慣從自身經驗推測需求,例如認為「放大音量就能讓重聽的人聽懂」、「有點字就能讓視障者理解」。

然而,不同的聽損者,聽力損失的程度不同,有些是聽不清楚高音或低音,有些是語速不能太快;視障者也未必都能閱讀點字,有許多後天失明的視障者沒有學習點字,而是依賴語音輔助或其他觸覺線索。設計團隊與服務業者都需要先放下假設、打開感官、具備同理心、累積洞察。

觀察與體驗:設計洞察的關鍵

設計團隊與服務業者要避免誤解使用者需求,需要「用心觀察、親身體驗」。像是實際嘗試閉上眼睛摸紙鈔,才會發現舊鈔的視障輔助點通常都磨損到難以辨識;親身與聽障者對話,才會意識到語速、表情與動作比單純大聲說話更重要。這些細節,只有透過互動與觀察才能真正掌握。而「多感官設計工作坊」就是帶領學員認識與訓練不同的感官,並學會應用在設計與服務之中。

除非新鈔,大部分市面流通紙鈔的視障輔助點都磨損到難以辨識,導致視障者必須用摺紙的方式判斷紙鈔面額。

對話:聽見使用者真正的需求

除了觀察與體驗,對話也非常重要。與其自以為懂,不如直接問使用者需要什麼。許多看似合理的設計,其實在使用者眼裡根本不實用。透過交流,設計團隊與服務業者才能理解不同使用族群的困擾與需求,並找到能被廣泛接受的方案。例如「通用設計結合職務再設計應用工作坊」透過不同工作者的訪談資料、情境模擬,引導學員整合高齡者、身障者與一般工作者的工作需求與心理感受,建立友善工作環境與職務再設計。

學習通用設計就是了解的開始

理解需要用心與用對方法。通用設計強調的是「一開始就考慮不同的使用族群」,而不是事後補救。當產品與服務能被更多人便利使用,就能贏得更多市場與口碑。

然而,使用族群何其多,六十五歲以上的高齡者可能有著不同身心狀態、認知能力,視障者包括全盲的人、弱視的人、色覺異常的人、患有老花眼或青光眼的人等等。透過通用設計的學習,設計師與服務業能學會如何進行不同使用族群的觀察與體驗,累積洞察能力,「理解」會更深入,最終提出整體考量、滿足不同需求的整合解法。

通用設計與自主能力:高齡社會的關鍵策略

通用設計與自主能力:高齡社會的關鍵策略

當我們談到高齡化、少子化與照護壓力,社會多半聚焦在「如何提供更多照顧資源」。然而,更應該回到根本的問題來思考:能否讓每個人保有更多自主能力,減少對照顧的依賴?

自主能力的提升,代表著高齡者或身障者能自己完成生活中的大小事,從吃飯、外出、操作產品、理解重要資訊,到參與社交活動。這不僅減輕家庭與社會的照護負擔,也能提升自我價值與生活尊嚴。這正是「通用設計」能發揮關鍵影響的地方。

照片中用對話框呈現兩句話。上面為「在我們的城市裡,老人比小孩多」,下面為「高齡照顧服務卻比幼兒園還少」。
高齡照顧服務對高齡社會固然重要,但提升高齡者的自主能力更為重要。

落實通用設計便能提升自主能力

對一般人來說,很多生活小事都能自己做到,如果有通用設計,就是更方便,生活起來更輕鬆、更有效率,但對於高齡者或身障者等行動不便者,通用設計可能是他們能不能自己做到的關鍵。

一般人等捷運或公車,可以看電子看板得知,得知不會遲到可避免焦慮,如果會影響後續行程也可以馬上做調整。但視障者必須要透過語音或廣播通知才能得知。生活中資訊、產品、介面與服務等所有設計如果有考量到更多使用族群,就能讓更多人能夠自己使用。

例如 Google Map 新增「無障礙設施」與「擁擠度」資訊,能讓輪椅使用者與長者放心搭乘捷運。洗髮乳瓶身的觸覺凸點,讓人即使閉眼也能分辨,對視障者與一般人在洗頭時都同樣受用。自助機台若能避免「只有年輕人看得懂」的設計,就能讓更多人不必仰賴他人協助完成操作。

這些案例都展現了:當設計考量更多元的使用者與使用情境,就能轉化為「自主性」的提升。

日本洗髮乳的瓶身幾乎有做凸點,讓閉眼洗頭的一般人和視障者都能以觸覺分辨,不會和潤髮乳混淆。

自主能力創造社會的正向循環

當一個人能夠自己出門、自己購物、自己處理日常事務,不僅減少了需要被照顧的次數與頻率,也更願意參與社會活動。這會形成一個正向循環:提升自主能力 → 減少對他人依賴;減少對他人依賴 → 降低照顧人力需求;提升自主能力 → 更多社會參與;更多社會參與 → 延緩身心退化;延緩身心退化 → 保持生活品質與尊嚴。

這樣的正向循環,不僅對個人有益,對家庭、社會與政府資源分配,都是長遠的「投資」。

加速通用設計的落實是關鍵

通用設計可落實在所有領域,包括食衣住行育樂,所有組織與單位都可以成為落實通用設計的種子。中央與地方政府單位應在公共建設與便民服務平台中導入通用設計,能提升全民的使用效率,並展現因應高齡社會的行動力。包括社會局、勞動局、衛生局、交通局等各局處都需要因應高齡社會與保障身障者人權,致力推動友善環境、落實自主生活相關政策。

除了政府,醫療與長照機構應善用通用設計來減少人力照顧的頻率,讓住民能更自主生活,同時避免照顧人力吃緊或過勞,也能提升照護品質與減輕壓力。企業與設計團隊若能設計更為通用設計的產品、符合通用使用性的介面,不僅可擴大市場,提升使用者操作意願與信賴感。學校與教育機構應培養具備通用設計思維的教職員與學生,為未來社會投資更多通用設計人才種子。

讓自主成為最好的社會支持

自主生活意味著更少的照護壓力、更高的生活品質,以及更多參與社會的可能。對高齡者與身心障礙者來說,這樣的設計能延緩退化、維持尊嚴;對家庭與社會來說,則能節省人力成本,促進共融。投資通用設計,就是在投資每個人的自主能力,當更多人能自由生活,整個社會也才能真正永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