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廣通用設計觀念時,偶爾會聽到有人質疑:「你說的特殊使用族群人數又不多,也不是我們產品主要目標族群和服務對象,為什麼還要花時間特別考慮這些人的需要?」
然而,很多人可能沒注意到,自己在某些生活情境下,與這些特殊使用族群其實有相同或相似的需求。這時,通用設計的巧思不僅讓人感到貼心,更可能因此帶來創新的用品或服務呢!
單手撐傘或抱小孩只剩單手能做事
例如,在經常下雨的台灣,特別是最近的梅雨季節,或是夏日午後雷陣雨,路上行人往往一隻手撐傘,只剩一隻手得空。在這種時候,撐傘的一般人就跟失去一隻手的肢障者很像。如果在包包裡的手機響了,要怎麼只用一隻手打開包包,拿出手機順利接聽?這時,一個通過設計做得容易開關、單手即可順利使用的包包,就是許多人的需要。
另外,很多爸爸媽媽在照顧嬰幼兒時,經常一手抱著小孩,只能空出一隻手處理其他事情。像是幫小孩換尿布時,一邊要處理亂動個不停的寶寶,另一邊又要拿濕巾幫寶寶擦屁股,處理髒尿布再換上新的。這時,標榜「單手即可開啟」、方便抽出的濕紙巾,對爸媽來說就很重要。
每個人都有行動不便的時候
又如,當手上有汗水,或是剛洗了手、抹了乳液或護手霜,滑滑的雙手要開喇叭鎖門把,是不是就覺得有點困難?這時,你的情況其實就跟握力不足的老人家一樣。不過這個問題也可以靠設計解決,只要家中採用橫式門把,就可以避免困擾。甚至在雙手提滿物品時,也可以不用空出雙手來轉開門,只要用手肘、臀部等部位將門把往下壓一下,便可打開了。
很多時候,我們也是「特殊族群」
這樣想一想,我們生活中其實有很多情況,都會讓人產生短暫的行動不便或感官失能。比如拉著行李箱、扛著腳踏車、推著娃娃車,你的狀況是不是跟乘坐輪椅無法爬樓梯、必須靠輪子與斜坡才能移動的人有點像?身處在交通吵雜的地方接聽電話,就算聽力再好可能都無濟於事,是不是也能稍微體會重聽者的感覺?或者方向感不好的人,就算看到一大張詳細的地圖,也找不出自己的位置,無法辨別圖標資訊,彷彿另一種視障者……。這些時候,如果有任何能幫助到這些特殊使用族群的設計,你碰到的困擾也能夠被解決。
一段斜坡道不只幫助輪椅使用者,也幫助攜帶行李和推著娃娃車的人;能夠傳送圖文訊息的通訊軟體、可以面對面通話的智慧型手機,不只幫助聽障者,也讓很多人在無法說話的時候,都能與人溝通;附有語音功能告知使用者所在地、周邊設施與方位資訊的導覽地圖,不僅幫助視障者,也讓看不懂地圖的「路痴」可自行理解。
若是我們始終只認為「特殊使用族群是小眾,不必在意他們需求」,而逕自以「一般人」的習慣進行設計,反而可能在這些特殊狀況下讓使用者感到不便。相反的,能夠多設想不同族群的使用習慣、在小細節上注意,則會為使用者帶來更貼心的感受。
原始來源:天下獨立評論 余虹儀專欄 「「讓大家都可以用」有多重要?廠商的細心與貼心,就隱藏在細節設計中」
此文正式取得「獨立評論@天下」授權刊登
相關閱讀:〈跨世代的設計需要同理心與換位思考〉、〈想改變對方要先換位思考〉、〈不同使用族群模擬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