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駕駛挑戰與車輛介面設計:提升操作與交通安全

高齡駕駛挑戰與車輛介面設計:提升操作與交通安全

每當高齡駕駛造成重大交通事故,就引發社會對「高齡駕駛安全」的關注。然而,根據交通事故統計,肇事率最高的族群其實是18至24歲青年,將駕駛風險僅與年齡掛鉤,可能忽略真正的風險因子。

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青光眼或黃斑部病變等健康問題,也會影響中壯年及高齡駕駛人的行車安全。因此,風險評估應以駕駛能力與健康狀態為核心,而非單純年齡標籤。

現代汽車操作介面對高齡駕駛的挑戰

隨著科技進步,現代汽車操作介面日益電子化,也趨於複雜。例如儀表板以多螢幕顯示更多的資訊,需要額外的學習時間,無鑰匙啟動系統與電子剎車的操作方式跟傳統大不相同,加上各種旋鈕、按鈕與語音提示雖提升安全性,卻對初次操作的駕駛造成適應壓力,對高齡駕駛更具挑戰。

這些變化顯示,汽車設計團隊應充分考量高齡駕駛者的易用性(Usability)與操作適應性,介面設計應簡單易懂,操作按鈕清晰且有提示,儀表板與導航系統資訊呈現直觀,關鍵訊息醒目,具備視覺與語音等多感官提示,以及輔助駕駛預警系統提高駕駛的操作便利與安全。介面設計團隊可透過「通用使用性介面設計工作坊」提升相關知能。

現代汽車操作介面日益電子化,功能與資訊也變多,如何讓駕駛人能直覺理解與快速上手是介面設計團隊需要重視的課題。

高齡友善的交通工具與環境設計

除了車輛的操作,高齡駕駛者對交通號誌與標線的辨識也會受到視力退化、注意力下降與反應時間延長影響。在交通環境的設計上應考量道路標誌、號誌與標線對比鮮明、字體放大,避免眩光干擾,讓色弱或視力不佳的人都能辨識。路口標誌應清晰易理解,並避免資訊過多造成判斷延遲。透過這些改善,不僅降低高齡駕駛的操作難度,也讓全體駕駛人行車更安全。

交通號誌、道路標誌的設計都需要考量用色對比、字體大小、避免眩光等,提升駕駛人與用路人的安全。

精準風險管理與多元誘因

高齡駕駛議題應跳脫「年齡歧視」框架,聚焦誰真正需要檢測與回訓、哪些風險尚未被注意。透過分級管理、健康檢測、誘因設計與交通環境改善,政府與交通相關單位能同時守護交通安全與駕駛自主權,有效應對高齡化社會的交通挑戰。

例如採取分齡分級、風險導向管理。高齡駕駛在換照時可加入健康與認知檢查,搭配繳回駕照補助等鼓勵措施,鼓勵中壯年駕駛提供健康資料或健檢報告,可享稅賦或保費等優惠。對於違規或肇事者則透過強制參加實地回訓與安全講習,並建立風險警示機制。同時,道安講習應強化互動與實用性,提高駕駛人風險意識與應變能力,而非單純講解交通規則。

考量視障者行走的安全

天橋樓梯下方沒有做遮擋設計,視障者在人行道行走時很容易撞上

試試看:如果閉上眼睛,從家中走到附近的便利商店,短短幾分鐘路程,你可以安心且安全地抵達目的地嗎?

仔細檢視我們生活的環境,經常出現各種障礙物。如隨意停放的汽機車、騎樓的堆積物、人行道的凸出物,甚至交通建設和公共空間的設計,本身就伴隨著障礙,明眼人若不小心都可能會撞上,更別說視障者該怎麼閃避這些危險了。

在設計上提供「非視覺」的線索很重要

天橋的樓梯下方常常沒有做任何遮擋設計,使用導盲杖的視障者會以為前方沒有障礙物,很容易就撞上了。現在有很多特殊造形或結構的建築物,也常在設計時忽略了提供視障者行走所需的線索。

天橋樓梯下方無遮擋設計,很容易讓視障者撞到頭。

其實,任何建築物在形成斜面的時候,都應注意下方的設計,也就是提供看不見的人一個可感知的「邊界」。要產生邊界的做法有很多種,例如可在斜面下方地面做出一段稍微突起的物件,讓視障者能意識到前面有東西,就能避免走到斜面下方撞到頭。這個物件只要能讓導盲杖可以感知到就好,並不需要拉高到屏蔽視線,甚至也可以採用半透明材質,把視覺的影響降低。

日本某車站前的傾斜柱子下方設有欄杆,可避免路人不慎撞到。

視障者也可以用「看」的

提到視障者,很多人都會想到全盲的人,也會想到點字。然而,「視障者」並非是指完全看不見的人,舉凡全盲、弱視、視覺功能有所缺損等等,皆可統稱為視障者。尤其是很多並非全盲的人,如白內障、老花眼、黃斑部病變、飛蚊症與青光眼患者,通常不會學習點字。大多數有學習點字的人是先天或從小失明的人。因此,重要的交通和動線標示不能只提供如點字這種非視覺的資訊,也應提供一定程度上以視覺呈現的資訊,讓弱視的人也能看得清楚。

另外,如果要使用點字,也要注意點字本身是有分不同語言的,使用英文、日文或中文的人,所使用的點字也是不同的。因此,如果要讓外國盲人也能理解,就需要使用英文的點字。當然,非視覺的資訊不只有點字,提供語音也是一種形式。

在扶手的方向資訊上只有提供點字是不夠的。
同時提供文字與點字方向資訊的扶手。

認識並了解導盲犬的需要

根據台灣導盲犬協會的資料,台灣目前約有42位導盲犬使用者。訓練合格且配對成功的導盲犬的數量雖少,尚無法滿足台灣有需求的使用者數量(至少需要600隻),但導盲犬確實存在於我們的社會之中,未來也會陸續增加。

因此,大眾對導盲犬都應有基本認識,包括不餵食、不干擾、不拒絕導盲犬,以避免在公共場所遇到導盲犬時,影響其工作的執行。現在有越來越多公共場所有「歡迎導盲犬」的標示,部分大眾交通工具也有考量到導盲犬所需的乘坐空間。

有些公車設有歡迎導盲犬的標示與乘坐空間。

原始來源:天下獨立評論 余虹儀專欄 「樓梯、天橋、傾斜的裝飾柱……這些不注意的小角落,對他們特別危險!

此文正式取得「獨立評論@天下」授權刊登

相關閱讀:〈視覺障礙的種類與困擾〉、〈視覺以外的感官洞察力〉、〈五感減一洞察訓練

高齡化社會需要更友善的步行環境

柏油路面上有一個大坑洞

騎樓整平,還是路見不平?

面對高齡與少子化趨勢,我國內政部營建署明白指出未來市區道路應以「通用設計」與「完全街道」之理念逐步改善,以提升人行環境服務機能,不論是公園、綠地、街角與建築的公共通行空間,都應融入無障礙公共通行空間設計原則,整體規劃舒適安全的步行系統(市區道路人行環境推動現況與展望,內政部營建署,2018)。而近年來,許多地方政府也積極進行「騎樓整平」工作,並有顯著成果。

全國最先推動騎樓順平工程的是台北市。從民國91年起開始推行17萬公尺的騎樓整平與人行道改善工程,進度相當順利,且成果顯著。而新北市自民國99年起也以「友善城市」為目標,致力打造身障者、老人、孕婦、幼兒等行動不便者都方便的優質人行環境系統。截至7月底,已完成約1,530.65公尺的騎樓整平。另外,台中市政府也積極解決騎樓高低落差及舖面不平情形,自104至107年已完成約61,642公尺的友善人市行空間。台南市府工務局也自100年度起推動騎樓整平計畫,希望讓行人通行更加無礙。

騎樓整平不是消除高低差就好

然而,少數整平後的路段,還是有些問題存在。例如斜坡其實不應使用與原先地板相同的鋪面做,否則會讓人難以辨識,一不小心就可能滑倒。另外,斜坡也不適合使用地磚等可能讓輪子打滑的材質,且應平緩,不能像魚丸般呈現圓弧突起,才方便輪椅及娃娃車通行。

大眾對於騎樓或道路的使用也應有正確觀念,在騎樓整平或無障礙的斜坡路段,應該避免擺放交通工具或私人物品,以避免影響行人通過。

斜坡不應使用與地板相同的鋪面,否則會讓人難以辨識。
斜坡應平緩,如圖中這種魚丸般的圓弧突起,其實不利輪椅等通行。
用路人也該注意,斜坡前不應擺放機車或其他物品阻擋去路。

「路平專案」要從所有用路人的角度思考

除了騎樓之外,人行道也有進行「路平專案」,但有些人行道的路平成果卻讓人不禁搖頭。

人行道的路緣高起,有保護行人的作用,可讓打滑或失控車輛衝上人行道時遭受阻擋或減速。然而,為方便住家車輛進出或店面推車上下貨等使用需求,有的人行道每數公尺就做出一段斜向路面的斜坡,不僅對走在人行道上的行人失去防護作用,輪椅使用者和坐在娃娃車上的幼童經過這些路段,也都會因此而傾斜。

此外,不論是推車或車輛上下人行道,都很容易讓地磚損毀,如果是車輛出入口,應改採柏油路面較適宜。

人行道做出這種斜向路面的斜坡,其實對行走並不方便,就防護角度而言也不安全。

而柏油道路的修整或鋪設更需注意路面平整。有些道路一鋪再鋪,導致中央遠高於邊緣,形成如拱橋般隆起的地面,讓輪椅使用者和娃娃車在穿越馬路時,都像是爬山一樣。另外,路面與人孔蓋的銜接處也要盡可能鋪平,讓路過的人車不會因此被絆倒。當有坑洞出現,也應儘速填補或修整。

日本許多路面與人孔蓋的銜接處都非常平坦。
台灣馬路常有這種坑洞,對輪椅或娃娃車都很不方便,應儘速填補或修整。

原始來源:天下獨立評論 余虹儀專欄 「騎樓整平,還是路見不平?

此文正式取得「獨立評論@天下」授權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