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使用族群的需求應共同考量
在推動無障礙設計時,很多人關注的通常是特殊使用族群的需要,比如針對輪椅使用者、視障者或聽障者的各自需求。但有時,不同需求間會產生衝突或矛盾,「導盲磚」的問題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台灣的無障礙環境為了友善視障者,多採取鋪設導盲磚的作法。然而,凹凸不平的導盲磚常影響輪椅使用者的通行,特別是不堪顛簸的脊髓損傷患者,更是辛苦。有些單位因此開始撤除導盲磚,但又反過來使得視障者走在人行道上心驚膽顫。
這樣的兩難有解嗎?其實,如果導入通用設計觀念,在設計初期就同時考量輪椅使用者與視障者的需要,就能發展出兩全其美的作法。
例如日本福岡市地下鐵七隈線2005年完成的車站,在較寬的閘門前方特意去除部分導盲磚,維持導盲路線,但預留輪子通行的區域,讓輪椅通過時不會因為碰到導盲磚而產生震動,但又能讓視障者順利行進。
滿足多方需求可能產生創新作法
如果把思考的範圍擴大,其實導盲路線不是只能設置凹凸不平的導盲磚,還有其他不同作法。例如使用和路面色調有明顯對比、能讓弱視者看見的顏色方便辨認;能讓全盲者用導盲杖或腳部觸覺進行辨識、但不影響其他用路人的形狀設計;甚至具有明顯邊界感的花台,也可以幫助引導方向。
最近交通部與內政部營建署就合作推出「導盲斑馬線」計畫,在斑馬線旁邊畫出兩三條垂直標線,比傳統標線略為凸起。一般斑馬線只有厚度0.2公分,導盲標線則有0.6公分高,這樣的設計能方便視障者感知斑馬線的正確方向。這個計畫目前已經在台北市、新北市與桃園市等地試辦中,如果測試結果良好,將會納入正式法規。
不應忽略或影響一般大眾的需求
除了設置導盲磚產生的衝突,給視障者的點字也是一個問題。以往設置點字常常直接放在圖片或文字上方,反而影響到明眼人的閱讀觀看。不過,全球落實通用設計最徹底的國家──日本,則會使用透明無色的材質,即使放在文字上也不會影響閱讀。
可以說,要進行設計考量或服務規劃時,需要先確立使用族群有哪些,再盤點這些族群的需要。若是有相同困擾的部分就進行整合,一併解決。例如老人家因年長退化,小孩因尚未發育完全而握力較差,有些身障者則因手指不靈活不易握住原子筆,若能設計出不需要太用力就能輕易握住、且不容易從手中掉落的原子筆,便能掌握這三個使用族群的共同需要。
原始來源:天下獨立評論 余虹儀專欄 「人行道上,該不該放導盲磚?」
此文正式取得「獨立評論@天下」授權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