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高齡服務空間健檢_現地輔導

友善高齡服務空間健檢_現地輔導

友善高齡已是現今社會重要的規劃方向,如何讓長者能自在生活、參與社會,公共環境必須具備友善高齡的服務與空間。此外,長者常去的場域,如醫療院所、長照據點、喘息服務機構、輔具店和醫療用品店等尤其需要。

現地輔導可考量現況提出建議

透過通用設計工作室 2017年擬定的「友善高齡服務空間健檢表」中,出入口與大門、動線與走道設計、 樓梯與升降設備、使用者身體狀況、人員服務態度、 服務流程與表單設計、附加服務價值七大項目及其細項,可以進行初步檢視。另外,現地輔導可以針對該空間的現狀及困難提供更適切的建議,也可以清楚點出改善後效益較大的項目優先執行。

小小門檻影響甚大,不容忽視

像是某醫療用品店除了原本寬敞的走道,被一些待出貨的貨物佔據了不少空間,也遮蔽了部分商品,其較大的問題是門口有 4.5公分高的門檻,建議在營業時間放置移動式斜板。店家表示電動輪椅使用者進得去,手推輪椅使用者請店員幫忙也能入內。然而,周圍還有多家同類型的商店,問問老闆:「您覺得手推輪椅使用者會選擇進去直接可入內,還是會選擇需要請店員幫忙推進去的商店買東西?」過沒多久,老闆告訴我,放了移動式斜板後,連推娃娃車的父母都讚譽有加

有些店面是承租的,較難進行空間施作,可採用活動式斜板。

幾乎每次現地輔導都會去看無障礙廁所,總有幾個場域會出現腳踏式垃圾桶。提出的時候,人員的反應通常是「啊!因為集體採購,沒注意到。」請他們更換垃圾桶,有場域表示沒有蓋子的垃圾桶,環保局稽查時會扣分。理解輔導對象的困境,考量其需求也是通用設計顧問的專業範疇,因此,顧全使用者與場域需要,建議改放置滑蓋式垃圾桶

以左邊的滑蓋式垃圾桶取代腳踏式垃圾桶,對於下肢行動不便者較方便使用。

當然,現地輔導不只是針對場域現狀給予建議,有些時候也會點出空間或服務上做得不錯的地方,讓其明白這部分是可以維持下去,同業來觀摩時可以分享與交流,擴大友善高齡的種子與創意。像是有些照顧機構或喘息服務據點會設計一些讓被照顧者更容易操作的物件,提升他們自主能力,減少大小事都由照顧者來執行的狀況,也能減輕其負擔。

將椅腳裝上廢棄網球可以,讓人在移動椅子可以很省力,連上了年紀的長者也能自行搬移。

目前現地輔導過的場域包括大醫院、小診所、醫療用品店、社區喘息服務據點、安養中心、庇護工場、衛生所、銀髮商店、大賣場、超市、商圈、傳統市場等,只要是長者常去的場域,或是服務長者的地方,都很需要進行友善高齡服務空間的健檢。透過現地輔導掌握主要的問題,就能以少成本、高效益的做法,讓服務或消費對象感到貼心。如有需要請洽通用設計工作室,提出現地輔導或相關的顧問需求。

相關閱讀:〈友善高齡服務空間的作法〉、〈高齡化社會與通用設計趨勢〉、〈高齡化社會的需要

通用設計推展之路

商店門口有門檻

想法要落實,真有這麼難嗎?問自己到底有多想實踐

從2007年推廣通用設計至今,常有人問我,要怎麼說服政府或業者導入通用設計。在經費有限,或是不增加開發成本的狀況下,能怎麼做。

想要落實想法,最重要的是自己到底有多想實踐。有心,就會在有限的資源下做到最好的發揮,或是在受阻的情況下,還是願意一點一滴,從小地方逐步累積,也許是內部觀念的傳遞,也許是從自身業務著手,讓客戶感受到好處或效益。

一開始就走正確的路

2007年到日本靜岡縣政府進行通用設計參訪,該縣政府通用設計推進室人員表示在推動的過程中,初期可能比較需要費用進行推廣,但當大家都有通用設計觀念後,就發現落實並非一定要很多的經費,甚至還可以省成本。

例如,建築物一開始就沒設計門檻,不僅不需要設置斜坡,還可省去做門檻的建材。另外,輔導靜岡縣綜合醫院導入通用設計時,透過調查,發現有三成八的來院者會迷路,重新進行指標設計的成本較低,但問題改善很多。這段經驗分享,讓我印象深刻,也一直放在心中。

商店門口有門檻
一開始就有設置門檻的店家,沒有增設斜坡道,輪椅使用者、拉行李或推娃娃車的人都不方便進入。

沒錢也有沒錢的作法

近年來,政府相關部門有逐漸認知到通用設計的重要性,也著手因應高齡化社會可能產生的問題,而少數企業或商家也開始意識到自身產品或服務無法滿足長者需求,有意改善或提升,卻常面臨經費有限的困境。

為擴大推廣及落實效益,我經常在為這些單位或店家思考低成本或不花錢的作法。例如,公共場域可將門口至電梯的路徑做明顯的導引(空間或地面指標),或是盡量避開人群湧現的動線,方便行動不便者移動。

大醫院若是電梯數量不足或不敷使用,可將一些行動不便長者常去的診間從其他樓層移至一樓。又如,醫療用品店可把部分商品的擺放位置進行適當的調整,避免將重物放置太高或太低的地方,也要避免讓受傷的消費者拿痠痛貼布這類的產品要蹲下或彎腰。

傷者常購商品放在貨架上太低的位置
受傷的消費者常購商品應避免放置太低的位置,以避免無法拿取,或容易造成二次傷害。

然而,這些想法如果只是分享時有人提問才回答,只是寫一篇文章或在一場演講中分享,好像一個漣漪,可能很快就消失了,即使是在相關會議或場域提過,也不一定會看到落實的契機。我在通用設計的推廣過程採取以下三個原則:

1. 跨領域推動

不只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個人是產品設計背景)推動,也與室內設計師合作通用設計國宅,博士研究則是導入通用設計於介面之中(即通用使用性,universal usability)。

不論是公共建設,還是企業產品或服務的提升,不分領域,皆可給予專業協助。

2. 化被動為主動

不能枯等相關單位或企業發現通用設計,更不能只教設計相關人員或學生。

因此,有很多相關的議題,如高齡友善和五感設計等需要被關注。將其融入課程分享、規劃工作坊引導,讓更多人都能接觸,並有能力運用,方能加速落實。

甚至不侷限傳遞對象,即使在國小學童和青少年心中也能種下可能萌芽的種籽。

3. 多點擴散與單點深入

在觀念的推廣必須採取多點擴散的方式,在人才的培育則需單點深入。

例如,盡量去不同單位單次或數次授課,是為了提升觀念的普及程度,並以淺顯易懂的內容和常見的生活案例讓其理解與應用,但面對特定領域的專業人士,就要花比較多的時間探討,並給予一些可能的方向,讓其發揮專業能力在通用設計的思考上。

遍地開花比曇花一現好

全台跑透透分享通用設計的我,發現大台北地區以外的縣市,相關的觀念和資源較匱乏,產業及建設在這方面的進步相對也慢。

因此,我透過友善高齡服務空間健檢計畫執行場域的分佈廣度,刻意讓北中南東各地都有機會接觸到此計畫倡導的設計重點,進而帶動在地相關產業,如室內設計、指標設計、電梯與輔具等,朝此方向共同努力,讓友善高齡社會環境的種子能遍地開花。若有改善友善高齡服務或空間方面的顧問需求,可聯繫通用設計工作室

友善高齡服務空間健檢計畫之社會影響力說明圖
友善高齡服務空間健檢計畫希望提升在地相關產業一起重視友善高齡的設計重點,進而提升各地高齡服務空間的品質與使用者滿意度。

 

相關閱讀:〈友善高齡服務空間健檢_現地輔導〉、〈友善高齡服務空間的作法〉、〈高齡化社會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