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醫院」的設計與服務

醫院的服務或詢問櫃檯經常有很多人

現代人生活忙碌,時間就是金錢。然而,看個醫生卻往往要花掉不少時間,真正問診的時間很短暫,大半都花在候診、等藥。即使一些大醫院會提供網站或手機應用程式讓患者知道看診進度,很多時候仍難以精準掌握。另外,若是想看的醫生很有名,還會有難以預約、需要現場掛號等候、未能及時診斷與早日治療等狀況。

總是很「熱鬧」的醫院詢問服務台。

創新醫療系統的設計考量

日前參加了一個「未來醫院」的創新工作坊,與會的多位專家都曾提到過往就診的不便之處,不外乎就診流程繁瑣、預約掛號不易、候診時間過長和看診時間很短等等。然而,除了這些就診前後的不便之外,更多的探討是現代人工作忙碌、家有老幼要照顧,生活因忙碌或壓力而無法有健康的飲食和運動習慣等等,甚至有些文明病或流行感冒,可能要從生活作息、家庭成員的組成與近況等著手探究,較能對症下藥或改善病源。因此,一個創新的醫療系統設計絕不只是改善就診的流程與內容,還需要顧慮更多生活層面。

有些醫院提供手機應用程式可查詢看診進度。

遠距醫療與在宅醫療的發展

除了病患的時間很寶貴,醫護人員的時間也需要有效運用,要讓他們有足夠的工作休息時間,以確保看診與醫療品質。除了改善現有的醫療流程、登錄病歷的系統設計,節省操作時間並提升效率之外,還需要有更多正確就醫觀念的宣導,包括病患接受問診時應清楚說明就診目的與現況重點等;也應有分級醫療與家庭診所的概念,並非所有大病小病都往大醫院跑,每個家庭都應該有其家庭醫師,長期為全家人的健康把關。

近年來,遠距醫療和在宅醫療逐漸受到重視,對偏鄉居民和行動不便長者確實很有幫助,但在執行上,一定需要先進行相關的訪視,當醫護人員與病患、病患家屬有一定程度的熟悉與信任後,才比較能維持後續的醫療與照護行為。醫療系統的設計比起其他的設計與服務更需要關注使用者、接受服務者的心理層面。使用者可能不只是病患,還有醫護人員等,接受服務者也不只是病患,還有病患家屬等。

遠距醫療確實有看診省時間、彈性安排高效率等優點,但中醫所說的「望、聞、問、切」四步驟,遠距醫療無法落實,診療的深度也會受限。因此,即便科技發達、醫療創新,還有很多前置作業與配套措施必須一併到位。例如血液、尿液等檢體抽取不用跑大醫院,在社區診所即可完成,再透過數位醫療系統傳送給主治醫生。又如運動訓練、物理治療與營養師等專業也應有其角色,透過平常的健康及飲食諮詢、保健運動,減少就醫次數,讓整個醫療體系更完善,全民更健康。

原始來源:天下獨立評論 余虹儀專欄 「「未來醫院」需要什麼?

此文正式取得「獨立評論@天下」授權刊登

設計應顧及使用者心理感受

粉紅色的照護床

可自行操作起身的照護床
可自行操作起身的照護床。

長期推動通用設計的我,為了讓對方願意且積極落實,總是會先從對方的需求與角度設想。曾有一位在規劃安養中心的設計師跟我聊起,業者為了方便清洗,讓人看起來衛生,想在安養中心使用那些像醫院一樣綠綠的床單。對方問:「到底要怎麼樣才能說服業者呢?」

我反問:「你覺得業者最需要的是什麼?」身為一個安養中心的業者,勢必希望每一位入住者都可以住得長久。然而,什麼樣的安養中心會讓人想要久居呢?我想這個答案應是顯而易見的──「一個像家的地方」,才可能讓人願意住下來。

安養中心不該像醫院

「在宅安養」是高齡化社會的最佳願景,因為高齡者最希望的,便是居住在原來熟悉的生活環境裡。然而,很多家庭本身沒有足夠的人力、專業的照護設備或環境可以進行在宅照顧。加上我國的長照環境還未能如瑞典完善,在派遣照護人員、煮食或送餐人員、修繕人員等到府服務都有待加強。因此,安養中心與照護機構仍有其重要性。

對被照顧者而言,其他地方當然很難完全像家一樣溫暖舒服,但至少要朝向這個方向努力,而非讓居住者覺得身處醫院,生活起居如同入院一般受到限制。不論是環境佈置、生活用品或照護人員,如果總是讓住在裡面的人覺得不舒適、不自在,甚至產生厭惡的感覺,自然無法讓人想要長久居住。

產房應該令人安心與放鬆

除了安養中心,還有一些醫療相關的場所,並不適合打造得像醫院一樣。例如健檢中心,應該要讓受檢者在一個自在、舒適且隱密的環境下進行檢查,生產中心或坐月子中心也應是如此。像是英國的蓋斯暨聖托馬斯醫院(Guy’s and St Thomas’ Hospitals)考量懼怕和憂慮可能會讓婦女不敢或不願生產,希望打破分娩和痛苦分不開的想法,特別以「病患想要的什麽是最重要的」為理念,打造了一個婦女和新生兒中心。

整個中心不像一般醫院有純白色的牆面,也沒有充滿消毒藥劑味道的產房,甚至刻意將醫療設備藏在產房的床頭櫃後面。透過使用者訪談,設計者了解到婦女們並不想要在一所「醫院」內生產,而是希望能像在家中一樣的舒適與自在,有柔和的照明、可以看到風景的房間,在感到愉快的生產環境期待與迎接新生兒。

此外,不僅考量到產婦,這裡也照顧到陪產的使用者,設有可以陪產婦一起過夜的雙人床。對於少數失去初生兒的母親,也有提供喪親服務的單位,並採單獨入口、配有特別訓練的人員,以保護使用者的隱私與安全。

較溫暖顏色的照護床
較溫暖顏色的照護床,少了醫院冷冰冰的感覺。

透過設計可降低患者焦慮

即使是醫院或藥房,也能透過設計減少給人厭惡、不安或焦慮的感覺。例如,避免使用有害或有毒的材料,減少噪音和髒亂產生,提升流程設計的效率與品質,營造溫暖的空間和親切的服務等等,都可以改善患者健康狀況,提高醫護人員工作效率。

美國最大的藥品零售連鎖店Walgreens與國際設計顧問公司IDEO合作,將街角的藥房改成健康生活店,就是一個很棒的作法。來訪者可以安心分享他們的希望和恐懼,透過專業且顧及隱私的健康諮詢服務,了解個人健康與藥品之間的關係;也可經由iPad得到常見健康問題的解答。改變多數人只有在需要時才走進藥房的看法,從商品交易的環境轉變為更關心患者健康的場所,除了對慢性病患者有所支持,也可提升大眾的保健知識。

每一個場域可能會有不同身份、身心狀態和能力的使用者,他們各自面對的問題與困難也可能很不一樣。如安養中心有照護人員、被照顧者和其家屬,生產中心有協助生產的醫療人員、產婦和陪產者。所有使用者的需求都應一併考量,同時照顧。而心理層面的需求很容易被忽略,但受傷或生病的人,往往更需要細心關懷。

 

原始來源:天下獨立評論 余虹儀專欄 「我們想要的不是冰冷的醫療場所,而是一個『像家的地方』

此文正式取得「獨立評論@天下」授權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