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推動通用設計的我,為了讓對方願意且積極落實,總是會先從對方的需求與角度設想。曾有一位在規劃安養中心的設計師跟我聊起,業者為了方便清洗,讓人看起來衛生,想在安養中心使用那些像醫院一樣綠綠的床單。對方問:「到底要怎麼樣才能說服業者呢?」
我反問:「你覺得業者最需要的是什麼?」身為一個安養中心的業者,勢必希望每一位入住者都可以住得長久。然而,什麼樣的安養中心會讓人想要久居呢?我想這個答案應是顯而易見的──「一個像家的地方」,才可能讓人願意住下來。
安養中心不該像醫院
「在宅安養」是高齡化社會的最佳願景,因為高齡者最希望的,便是居住在原來熟悉的生活環境裡。然而,很多家庭本身沒有足夠的人力、專業的照護設備或環境可以進行在宅照顧。加上我國的長照環境還未能如瑞典完善,在派遣照護人員、煮食或送餐人員、修繕人員等到府服務都有待加強。因此,安養中心與照護機構仍有其重要性。
對被照顧者而言,其他地方當然很難完全像家一樣溫暖舒服,但至少要朝向這個方向努力,而非讓居住者覺得身處醫院,生活起居如同入院一般受到限制。不論是環境佈置、生活用品或照護人員,如果總是讓住在裡面的人覺得不舒適、不自在,甚至產生厭惡的感覺,自然無法讓人想要長久居住。
產房應該令人安心與放鬆
除了安養中心,還有一些醫療相關的場所,並不適合打造得像醫院一樣。例如健檢中心,應該要讓受檢者在一個自在、舒適且隱密的環境下進行檢查,生產中心或坐月子中心也應是如此。像是英國的蓋斯暨聖托馬斯醫院(Guy’s and St Thomas’ Hospitals)考量懼怕和憂慮可能會讓婦女不敢或不願生產,希望打破分娩和痛苦分不開的想法,特別以「病患想要的什麽是最重要的」為理念,打造了一個婦女和新生兒中心。
整個中心不像一般醫院有純白色的牆面,也沒有充滿消毒藥劑味道的產房,甚至刻意將醫療設備藏在產房的床頭櫃後面。透過使用者訪談,設計者了解到婦女們並不想要在一所「醫院」內生產,而是希望能像在家中一樣的舒適與自在,有柔和的照明、可以看到風景的房間,在感到愉快的生產環境期待與迎接新生兒。
此外,不僅考量到產婦,這裡也照顧到陪產的使用者,設有可以陪產婦一起過夜的雙人床。對於少數失去初生兒的母親,也有提供喪親服務的單位,並採單獨入口、配有特別訓練的人員,以保護使用者的隱私與安全。
透過設計可降低患者焦慮
即使是醫院或藥房,也能透過設計減少給人厭惡、不安或焦慮的感覺。例如,避免使用有害或有毒的材料,減少噪音和髒亂產生,提升流程設計的效率與品質,營造溫暖的空間和親切的服務等等,都可以改善患者健康狀況,提高醫護人員工作效率。
美國最大的藥品零售連鎖店Walgreens與國際設計顧問公司IDEO合作,將街角的藥房改成健康生活店,就是一個很棒的作法。來訪者可以安心分享他們的希望和恐懼,透過專業且顧及隱私的健康諮詢服務,了解個人健康與藥品之間的關係;也可經由iPad得到常見健康問題的解答。改變多數人只有在需要時才走進藥房的看法,從商品交易的環境轉變為更關心患者健康的場所,除了對慢性病患者有所支持,也可提升大眾的保健知識。
每一個場域可能會有不同身份、身心狀態和能力的使用者,他們各自面對的問題與困難也可能很不一樣。如安養中心有照護人員、被照顧者和其家屬,生產中心有協助生產的醫療人員、產婦和陪產者。所有使用者的需求都應一併考量,同時照顧。而心理層面的需求很容易被忽略,但受傷或生病的人,往往更需要細心關懷。
原始來源:天下獨立評論 余虹儀專欄 「我們想要的不是冰冷的醫療場所,而是一個『像家的地方』」
此文正式取得「獨立評論@天下」授權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