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友善職場與多元人力的新策略

打造友善職場與多元人力的新策略

台灣社會正快速高齡化,勞動力結構勢必出現劇烈變化。企業與機構若想維持組織韌性與永續發展,必須重新思考「現有人才的留用」與「哪些勞動力能再被進用」。

中高齡者擁有豐富的經驗與穩定度,但若缺乏友善環境與彈性制度,這些價值將被浪費。打造讓中高齡者能持續貢獻的友善職場,不僅是社會責任,更是組織競爭力的關鍵。

職務再設計:從補助措施到企業策略

政府早已推動《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並透過補助計畫鼓勵企業進用中高齡員工,並協助「職務再設計」。然而,真正有效的做法,不只是提供輔具或調整座椅,而是重新檢視整個工作流程,讓不同年齡、不同能力的人都能安心發揮。

通用設計結合職務再設計去思考,從工作站動線、操作介面、照明高度到資訊傳達的方式,若能從個別員工擴及所有員工的需求,讓每個員工降低工作疲勞或壓力。不只可以提升工作效率,還能留住人才,甚至可避免工作意外的發生。

例如調整工作流程避免員工久站或久坐,將工作過程中的一些精細操作改為簡化動作,使用較大操作面積的辦公文具和設備按鈕,運用AR或VR技術輔助教學等等,這些都能讓年輕員工與中高齡員工受益。當職場環境更友善,效率與安全自然提升。

選購較大操作面積且省力的文具,讓身障與中高齡員工能使用,年輕員工使用更輕鬆。

疫後的轉機:遠距與彈性工作形式

疫情改變了人們的工作方式,也意外打開了身障與中高齡者就業的新契機。遠距工作可減少通勤與體力負擔,彈性工作能讓行動不便或需要照顧家人的員工能兼顧生活與工作。

企業若能善用這個轉變,提供數位工具培訓與線上協作支援,就能留住更多有經驗的人才。對於地方政府與社福機構來說,這也是推動「身障與中高齡就業」與「縮減數位落差」的重要契機。讓人才不受年齡與身體限制,而是由環境設計與工作制度來支持。

疫情後遠距與彈性的工作方式可成為人才不受行動能力與環境限制的重要契機。

友善的職場:多元人力的組織價值

真正的友善職場,不僅止於「接納」,而是能將差異轉化為創新動能。中高齡者的經驗能補足新世代的實務盲點,而年輕員工的數位能力又能幫助高齡員工更有效運作。

當組織文化開始包容不同年齡層與能力特質,就能建立跨世代合作的新模式。從人力資源策略的角度來看,這樣的多元團隊不僅可因應高齡少子化趨勢,更能建立品牌的永續形象,成為吸引與留任人才的關鍵

當政府、企業與社會各界都能以「友善職場」「多元人力共融」為方向,讓職場不僅能延續經驗與智慧,更能成為所有員工安全、安心、自在、持續成長的工作環境。

相關閱讀:〈別讓人才被忽略:企業打造友善職場的關鍵思維〉、〈將人力危機化作轉機,打造多世代共融職場的關鍵策略〉、〈養成好習慣的關鍵:企業與個人的雙贏策略

將人力危機化作轉機,打造多世代共融職場的關鍵策略

將人力危機化作轉機,打造多世代共融職場的關鍵策略

2025年的台灣,人口年齡中位數已突破45歲,意味著社會上每兩人就有一位是中高齡。這樣的結構轉變,「善用中高齡人力」將成為企業永續經營的關鍵課題。

許多企業仍以年輕員工為主要對象,卻忽略中高齡工作者的經驗、穩定與忠誠度。當年輕人口持續減少、缺工成為常態,企業若不調整用人策略與工作制度,將錯失轉型契機。

彈性工時與創新制度:留才的起點

對中高齡工作者而言,能否持續工作,除了意願,制度能否提供彈性是重要關鍵。從「顧孫假」、「部分工時」到「遠距工作」等模式,都是友善職場的重要支撐。

企業若能重新設計排班、調整工時與任務內容,不僅能延長中高齡者的職涯,也能吸引年輕世代加入,達到真正的多世代共融職場。

日本公部門採取「顧孫假」措施,獲得高齡員工不錯的評價。

健康支持與職場設計:友善的基礎

許多企業擔心中高齡員工的健康影響工作效率,但事實上,若能提供合理的休息制度與健康支持,中高齡者的表現往往更穩定。

例如美國造船公司 HII 設立員工健康中心,微軟提供家庭照護假,這些制度不僅降低離職率,更強化企業品牌形象。企業可從簡單措施著手──建立舒適照明、防噪辦公環境、視覺化工作步驟等,皆可作為打造友善職場的第一步,對降低員工壓力或疲勞都有幫助。

跨世代共融應視為組織文化的建立

中高齡員工不應被視為「補位」人力,而是企業知識與文化的承載者。管理階層可透過制度設計鼓勵代間合作,如導師制、跨齡團隊專案,讓經驗得以傳承、創新得以延續。掌握並善用不同人力的優勢,中高齡員工也能為組織創造價值。

如果一個組織能夠真正接納不同年齡層、身體狀態、文化背景員工的工作方式與特質,讓他們能互相學習、合作,而不是彼此隔閡或取代,那麼即使員工有人離開、新人加入,組織也不會損失太多知識。

善用中高齡員工的優勢,例如他們可能比年輕員工能做好需要早起的工作項目或時段。

以培訓建立共識,打造永續競爭力

許多企業在導入彈性制度與友善措施時,往往卡在「管理心態」與「溝通落差」。因此,從教育訓練著手,是建立共識與改變文化的關鍵。透過「高齡友善職場策略」、「多世代共融管理」等培訓課程,能協助企業從理念走向行動,讓政策落地、成效可見。

友善職場,不只是留人,更是留心

在高齡少子化的時代,真正的競爭力來自「包容」。當企業願意調整制度、重新設計工作內容與流程、傾聽員工需求,把人口結構的社會壓力轉化為創新職場的內部動力。打造高齡友善與多世代共融的職場,不只是為了今天需要的人力,而是為了明天留住人才。

相關閱讀:〈通用設計結合職務再設計應用工作坊〉、〈破解缺工新策略:從職務再設計打造友善職場〉、〈別讓人才被忽略:企業打造友善職場的關鍵思維〉、〈養成好習慣的關鍵:企業與個人的雙贏策略〉、〈以通用設計打造友善職場:多元與共融的因應策略

以通用設計打造友善職場:多元與共融的因應策略

以通用設計打造友善職場:多元與共融的因應策略

高齡化與少子化使勞動力不足成為企業的共同課題。未來職場不僅會有年輕世代與中高齡員工共事,還會可能出現更多新住民、移工等。

世代與文化差異會讓職場像一個「跨文化、跨世代的大家庭」:有人熟悉在地規範,有人帶來不同文化視角;有些人熟悉數位科技,有些人則擅長經驗傳承。如何兼顧並善用這些差異,成為企業維持競爭力的關鍵。這也是通用設計職務再設計能發揮作用的地方。

適應新時代的職務再設計思維

以往職務再設計可能是為了特定員工進行工作流程的重新規劃,挑選或客製適用的工作輔具輔助其工作,或是為了身障團體打造適合的工作模式與環境,如庇護工場。然而,未來職場可能會更常見到多元且不同世代的員工一起工作,職務再設計需要考量更多不同年齡、經驗、認知與身體能力的員工。

例如,中高齡員工可能需要工具協助,或調整工作流程,持續發揮其專業價值。新住民與移工可能需要多語言或圖像化輔助,降低溝通障礙或避免工作錯誤。就像家庭生活,空間或用品若只為年輕人設計,長輩會感到不便;只為長輩設計,年輕人則覺得效率受限。唯有兼顧所有成員的設計,家庭與職場才能真正順暢。

選擇能讓中高齡員工書寫省力、年輕員工用起來更輕鬆的原子筆就是職務再設計新思維的行動之一。

導入通用設計於多元共融職場

通用設計能作為企業建立多元與共融職場的實踐策略,可從七大原則著手應用,以降低人為錯誤、提升工作效率、支持多元人才、延長人才職涯

  1. 公平性:不同年齡、國籍、性別與能力者都有平等的招募、升遷與培訓機會。
  2. 靈活性:工作模式與排班可彈性因應員工需求(如遠距、彈性工時)。
  3. 易操作性:工具與系統直覺好懂,降低語言與數位能力差異的影響。
  4. 易感性:重要資訊以多語、多感官呈現,避免傳遞或執行有落差。
  5. 寬容性:流程設計考慮不同員工,降低文化或技能差異帶來的失誤。
  6. 省能性:導入自動化,或智慧、感測提醒,減輕體力與認知負擔。
  7. 空間性:工作空間與協作平台能適應不同身體尺寸與工作情境。

建立多元共融的職場文化

若只有工具和制度,沒有文化支持,多元共融職場仍難落實。企業需要協助員工理解不同文化、身障、語言與價值觀,鼓勵不同年齡層交流經驗與觀點,設計專案讓不同背景與差異的員工互補長處,提供語言支持、心理輔導、彈性制度,降低適應壓力等等。當多元與跨世代員工能互相理解並合作,企業才可能創造更大的創新力與韌性。

友善職場不只是工具和制度的改善,還需要建立多元共融文化,讓員工能理解並尊重差異。

企業留才與創新的新解方

在高齡少子化的社會衝擊下,正是導入通用設計職務再設計,落實多元共融文化的最佳時機。這樣的布局,不僅能緩解勞動力不足,吸引不同族群的人才,也能降低語言或文化差異帶來的溝通成本。同時,多元跨世代的團隊組成將促進創新,強化跨國合作、適應高齡社會的競爭力,更能為企業打造出具永續力的友善職場。

多元共融職場就像一個家庭,成員間不論年齡、文化或背景,都渴望被理解與支持。唯有積極回應這些差異,企業才能在挑戰中找到新的機會,並在不斷變動的環境裡持續成長。

相關閱讀:〈別讓人才被忽略:企業打造友善職場的關鍵思維〉、〈破解缺工新策略:從職務再設計打造友善職場〉、〈通用設計結合職務再設計應用工作坊〉、〈養成好習慣的關鍵:企業與個人的雙贏策略

養成好習慣的關鍵:企業與個人的雙贏策略

養成好習慣的關鍵:企業與個人的雙贏策略

無論是每天喝足夠的水、固定運動,還是持續監測健康數據,這些看似簡單的行為,卻往往難以持之以恆。對個人來說,養成好習慣是維持健康與提升效率的基礎;對組織而言,則是員工福祉與長期生產力的保障。透過「好工具、好方法、好誘因」,可以讓「好習慣」更容易落實。

好工具:降低操作門檻,讓行為更簡單

很多人明明知道「該做什麼」,卻因為工具難用而放棄。如果血糖機難以操作,糖尿病患者即使知道監測的重要性,也很難長期堅持。

同樣地,記帳、喝水、運動,若有合適的產品或數位工具輔助,能降低操作門檻,就能把「要做的事」轉化為「自然會做的事」。對企業而言,若能為員工導入簡便的健康工具與數位化解決方案,往往能顯著提升參與率。

好方法:用小技巧幫助記憶與行動

除了工具,方法同樣重要。像是透過口訣記住複雜的步驟,例如燙傷急救的「沖、脫、泡、蓋、送」,或在玄關集中放置出門必需品,都是讓行動更順暢的方法。

在職場上,若能教導員工「任務分解、視覺提示、行為觸發」等技巧,也能幫助他們更快建立良好的工作與健康習慣。如何簡化工作流程,增加工作環節的提示,讓所有員工進行工作能更順暢,不容易出錯或發生危險,可以參考「通用設計結合職務再設計應用工作坊」

透過「伸手要錢」口訣,可提醒自己要帶身(伸)分證、手機、鑰(要)匙和錢包。

好誘因:陪伴與成就感是長期關鍵

習慣的形成,除了工具與方法,還需要誘因。有人陪伴運動,比單打獨鬥更容易持續;看到運動手錶上的徽章獎勵,也能激發成就感。對老年人來說,個人化的誘因,如陪孫子運動可提高意願、跟朋友們一起進行適性運動等,更能促進行動。

這提醒我們,組織在推動新的工作模式、健康管理時,不應只停留在「告訴大家要做」,而是要設計出適合員工的動機與鼓勵機制。

跟朋友們相約運動,除了容易展開行動,也很容易養成習慣。

從個人到組織:習慣設計帶來長期效益

若只著眼於短期成本,往往會忽略更大的效益。導入能降低時間成本的工具與方法,不僅能讓個人生活更便利,也能讓組織更具效率與競爭力。無論是企業內訓、健康促進計畫,還是醫療與長照產業,透過「習慣設計」的思維與方法,都能幫助人們更容易養成對健康、效率、合作有益的好習慣。

相關閱讀:〈別讓人才被忽略:企業打造友善職場的關鍵思維〉、〈善用「視覺線索」幫助記憶、提升效率〉、〈破解缺工新策略:從職務再設計打造友善職場

別讓人才被忽略:企業打造友善職場的關鍵思維

別讓人才被忽略:企業打造友善職場的關鍵思維

在談職場設計與人力管理時,我們往往忽略了一件事:好的工作環境不只是裝修與設備,而是能否讓每位員工都高效發揮。我曾經聽過視障者表示希望公司優先做到的工作便利措施,只是「物歸原處」這麼簡單;聽障者則指出,希望工作上的溝通能透過 LINE 或雲端文件進行文字化溝通,大幅減少當面交辦可能產生的誤解。這些做法不僅幫助特定員工,對所有人來說也能提升工作效率。

提升工作效率,從小細節開始

友善職場的關鍵思維,就是降低溝通與操作的障礙,讓多元人才一起創造最大效益。在會議中,若有人說話太快、被麥克風或口罩遮住口型,聽障者將無法跟上或查看,其他與會同仁也有可能沒辦法聽清楚,如果能善用語音與文字同步的會議紀錄工具,所有同仁都能自行掌握與理解,會後也有數位資訊可備查或回看。這些小改變其實對所有人都有幫助,不僅減少錯誤,也能加速決策。職場效率的提升,不一定來自高成本投資,而是從日常習慣的調整開始。

照片中主要是一個投影幕,投影幕上面有簡報畫面,右邊站著一個拿著麥克風和簡報器,並戴著口罩在說話的人。
在會議中,發言者講話太快、戴口罩或被麥克風遮住口型,聽障者和其他與會者有可能沒辦法跟上或聽清楚,若能善用語音與文字同步的會議紀錄工具,可提升溝通與工作效率。

失智友善職場:降低認知負荷

除了身障員工,許多企業也需要開始思考「失智友善職場」的重要性。失智症並不等於不能工作,只要進行職務再設計,同樣能讓這群員工發揮價值。例如透過文字提醒、圖像化操作步驟、計數器等輔助工具,降低認知負荷,所有員工在執行任務時都能更容易完成;安裝感應式水龍頭、自動熄火爐具,避免遺忘造成能源浪費或意外發生。這些設計思維並非僅為失智員工存在,而是所有人都可能受益。當一般員工因多工或打斷而失誤時,這些「防錯設計」同樣能發揮作用。

照片中是一個洗手台,有一隻手正在使用感應式水龍頭下方的水。
使用感應式水龍頭,即使有人忘記關上,也不會浪費。

通用設計職場:支持多元人才

打造通用設計的工作環境和友善職場,不只是企業社會責任,更是提升效率與人才永續的關鍵。隨著社會快速高齡化,每一位員工都可能在某個階段面臨體能、感官或認知的退化。如果職場能事先建立「通用設計」的設計思維,打造友善工作流程與環境,不僅能幫助身障與失智員工持續工作,也能讓一般員工在壓力下仍能高效執行,並避免職業傷害或減少工作疲勞。

企業雇主與人資主管若能及早導入通用設計思維,就能打造一個更具包容力的團隊,並在缺工浪潮下更好地留住人才。如何開始?可以參考「通用設計結合職務再設計應用工作坊」,協助您的企業打造一個真正包容、具效率且能吸引人才的職場。另外,讓員工們透過「多感官設計工作坊」了解不同感官能力者的需求,將多感官設計思維與方法應用在工作環境與流程等,也是一種不錯的方式。

相關閱讀:〈破解缺工新策略:從職務再設計打造友善職場〉、〈通用設計結合職務再設計應用工作坊〉、〈養成好習慣的關鍵:企業與個人的雙贏策略〉、〈善用「視覺線索」幫助記憶、提升效率

破解缺工新策略:從職務再設計打造友善職場

破解缺工新策略:從職務再設計打造友善職場

高齡少子化的浪潮正逐步重塑勞動市場的結構。越來越多企業發現,即使開出更高薪資,仍難以找到合適人選;而現有人力也因過勞、壓力或家庭照顧責任而選擇退出職場。缺工已經不再只是單一產業的挑戰,而是整體社會必須正視的結構性問題。過去,企業常依賴大量年輕勞動力,現今已不再是理所當然。如何在勞動力不足的情況下,讓更多潛在人力回到職場,並且透過職務再設計、制度調整提高生產力、留住人才,將是影響企業能否維持競爭力的關鍵。

要破解缺工困境,企業首先需要從兩個面向思考:

一、從現有人口引導出更多勞動力

許多潛在的人才其實就在我們身邊,包括因育兒或照顧責任而暫時離開職場的中壯年、希望維持部分工時的高齡者,以及身心狀況需要支持的多元族群。如果企業願意提供彈性的工作安排、調整任用標準,並改善工作環境,這些人力都可能被重新連結進職場,成為組織的重要戰力。

例如提供彈性工時、遠距工作、公司托幼資源,可提升育兒家庭的勞動參與意願,並增強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度。許多中高齡者具備專業經驗、穩定度與責任感,透過職務再設計,他們能在餐飲、製造、服務業中擔任技術傳承或培訓角色,減少訓練成本與流動率。另外,台灣身障者的勞動參與率僅21.9%(113年勞動部統計數據),仍然有進步的空間。企業只要提供 合適的數位工具、工作調整,即可開發出一群忠誠度高、潛力強的勞動力。

二、提升每單位勞動力的生產力

提升每單位勞動力的生產力並不意味著要員工承擔更多壓力,而是善用數位工具、自動化設備,以及更合理的工作流程設計,讓員工能以更高效率完成任務,進而降低人力不足帶來的衝擊。使用機械輔助,可降低員工體力需求。提供清晰操作指引、建立防錯設計或善用數位工具,可以縮短員工訓練時間並降低錯誤率。

另外,推動漸進式退休部分工時等制度,讓員工能從全職逐步轉換為兼職或顧問,企業也能保留知識資本。企業需要的不只是招募與留任政策上的微調,而是一套能夠讓不同年齡、能力、背景的員工都能發揮所長的整體規劃,滿足現代員工,追求工作與生活、經濟與照顧有所平衡的需求。

畫面中右邊是鳳梨酥省力壓模器,黑色的壓模器上面有一個個方形的洞,跟鳳梨酥的大小一樣。上面還有數個壓模的金屬握桿。畫面左邊是一段介紹文字:「鳳梨酥省力壓模器,傳統鳳梨酥壓模器沒有上方的橫桿,支撐點較少,有了特製的鳳梨酥省力壓模器,就能解決壓模時的施力問題,改善長期工作所造成手部痠痛,也能提升工作速度及品質,不僅障礙者適用,相信也是烘焙業者的利器。
使用機械輔助能提升工作速度及品質,不僅障礙者適用,一般員工也可避免長期工作造成的疲勞或傷害。

企業該如何行動?

1. 職務再設計(Job Accommodation)

傳統上許多工作內容是以「年輕且體力充足的員工」為假設,但當職場逐漸呈現多世代共存,企業就必須思考如何依據員工的健康狀態與專長調整任務分配。企業應根據員工的能力與特質調整工作內容,避免「一刀切」的要求。透過職務再設計,某些工作可以拆解成不同層次的任務,讓中高齡或新手員工承擔較合適的部分,再透過團隊合作完成整體目標。同時,也能透過數位工具與自動化技術,減少高負荷或重複性勞務,讓人力被更有效率地運用。

2. 彈性任用與工作制度

許多潛在勞動力之所以無法加入,往往是因為傳統工時或全職要求過於僵化。企業若能開放部分工時、彈性工時、遠距辦公或專案制任用,不僅能吸引中高齡員工與照顧責任者回流,也能讓團隊中不同世代的人才互相補位,形成更具韌性的組織結構。同時,企業也可以嘗試建立多元任用模式,例如設立「高齡人才顧問團」或「跨世代合作專案」,讓資深員工能以顧問或指導角色貢獻專業,避免因傳統僵化的用工制度而浪費人才。

3. 友善職場與工作環境

讓不同年齡與背景的員工都能自在工作的前提就是打造友善職場與工作環境。這不只是設施改善,例如更寬敞的動線、更舒適的照明或操作便利的設備,還包括整體氛圍的營造。許多中高齡員工在現有的職場中,可能會因資訊不透明或文化排斥而感覺格格不入。若能透過簡單明確的資訊傳遞、更人性化的操作介面,以及更安全便利的設施,不僅能提升員工的工作舒適度,也能展現企業對多元人才的重視,才能真正讓員工「留下來」,而不是勉強支撐。

4. 調整文化與共融氛圍

調整文化與共融氛圍是讓上述措施真正發揮作用的關鍵。管理者需要學會如何帶領多世代團隊,理解不同年齡層的需求與價值觀,並在制度上給予公平與彈性的支持。年輕員工若能意識到中高齡勞動力的價值,也會更願意在工作中尋求互補與合作。同時,企業應將「友善職場」的理念與永續發展(ESG)、人資策略、雇主品牌連結,讓這些措施不僅是短期的人力資源政策,而是長期的競爭力投資。

照片的年輕人在跟高齡者展示所做的模型,並說明桌遊的玩法,確認長者是否能理解,詢問他們的意見。
打造共融職場的工作環境與氛圍,可以讓不同世代員工互相尊重、各展所長。

友善職場即競爭力

破解缺工問題不是單靠外部引進人才或加薪就能解決,而需要企業正視人口結構的改變,讓「每個願意工作的人」都能被企業善用。當企業能夠以職務再設計友善職場作為策略,進行轉型與改變,留住並激發不同年齡與背景的人才,就能同時解決缺工危機,且在高齡少子化的挑戰中展現組織的韌性與競爭力。

對企業人資而言,這些不只是理論,而是可以立即啟動的行動方案。若能從職務再設計出發,結合彈性制度、環境與文化改善進行培訓與改變,不僅能在缺工時代吸引與留任人才,也能展現企業對永續發展的前瞻視野。現在正是人資部門重新思考策略的關鍵時刻,若能以系統化方式落實這些做法,將使企業在未來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若想更快將理念轉化為具體行動,歡迎參考 「通用設計結合職務再設計應用工作坊」的企業內訓課程,協助組織系統化落實上述策略,讓人資部門能更快展現成效。

相關閱讀:〈別讓人才被忽略:企業打造友善職場的關鍵思維〉、〈通用設計結合職務再設計應用工作坊〉、〈養成好習慣的關鍵:企業與個人的雙贏策略〉、〈善用「視覺線索」幫助記憶、提升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