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友善職場與多元人力的新策略

台灣社會正快速高齡化,勞動力結構勢必出現劇烈變化。企業與機構若想維持組織韌性與永續發展,必須重新思考「現有人才的留用」與「哪些勞動力能再被進用」。

中高齡者擁有豐富的經驗與穩定度,但若缺乏友善環境與彈性制度,這些價值將被浪費。打造讓中高齡者能持續貢獻的友善職場,不僅是社會責任,更是組織競爭力的關鍵。

職務再設計:從補助措施到企業策略

政府早已推動《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並透過補助計畫鼓勵企業進用中高齡員工,並協助「職務再設計」。然而,真正有效的做法,不只是提供輔具或調整座椅,而是重新檢視整個工作流程,讓不同年齡、不同能力的人都能安心發揮。

通用設計結合職務再設計去思考,從工作站動線、操作介面、照明高度到資訊傳達的方式,若能從個別員工擴及所有員工的需求,讓每個員工降低工作疲勞或壓力。不只可以提升工作效率,還能留住人才,甚至可避免工作意外的發生。

例如調整工作流程避免員工久站或久坐,將工作過程中的一些精細操作改為簡化動作,使用較大操作面積的辦公文具和設備按鈕,運用AR或VR技術輔助教學等等,這些都能讓年輕員工與中高齡員工受益。當職場環境更友善,效率與安全自然提升。

選購較大操作面積且省力的文具,讓身障與中高齡員工能使用,年輕員工使用更輕鬆。

疫後的轉機:遠距與彈性工作形式

疫情改變了人們的工作方式,也意外打開了身障與中高齡者就業的新契機。遠距工作可減少通勤與體力負擔,彈性工作能讓行動不便或需要照顧家人的員工能兼顧生活與工作。

企業若能善用這個轉變,提供數位工具培訓與線上協作支援,就能留住更多有經驗的人才。對於地方政府與社福機構來說,這也是推動「身障與中高齡就業」與「縮減數位落差」的重要契機。讓人才不受年齡與身體限制,而是由環境設計與工作制度來支持。

疫情後遠距與彈性的工作方式可成為人才不受行動能力與環境限制的重要契機。

友善的職場:多元人力的組織價值

真正的友善職場,不僅止於「接納」,而是能將差異轉化為創新動能。中高齡者的經驗能補足新世代的實務盲點,而年輕員工的數位能力又能幫助高齡員工更有效運作。

當組織文化開始包容不同年齡層與能力特質,就能建立跨世代合作的新模式。從人力資源策略的角度來看,這樣的多元團隊不僅可因應高齡少子化趨勢,更能建立品牌的永續形象,成為吸引與留任人才的關鍵

當政府、企業與社會各界都能以「友善職場」「多元人力共融」為方向,讓職場不僅能延續經驗與智慧,更能成為所有員工安全、安心、自在、持續成長的工作環境。

相關閱讀:〈別讓人才被忽略:企業打造友善職場的關鍵思維〉、〈將人力危機化作轉機,打造多世代共融職場的關鍵策略〉、〈養成好習慣的關鍵:企業與個人的雙贏策略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