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需求比數據重要

遊客中心的說明地圖

在推廣通用設計的過程中,常被問到一些數據:住宅設計,到底門要多寬才能方便輪椅使用者通行?視覺設計,到底字要多大才方便長者觀看?

很多時候,不是不能回答數據,而是希望對方能理解根本的問題。如此一來,遇到不同情況,也可能產生比較好的做法去因應。

門到底要多寬?

事實上,無障礙法規訂有明確的尺寸。以廁所來說,門寬要能讓輪椅使用者通行,不得小於80公分,裡面的空間要能讓輪椅使用者迴轉,迴轉空間的直徑不得小於150公分。若能做到上述的設計很好,但在地狹人稠、寸土寸金的大都會,很多地方做起來會很困難,有沒有其次的方案呢?特別是居家空間,如果真的要以這樣的尺寸去規劃,坪數不多的家,廁所可能就佔去頗大的空間。

然而,居家空間的設計,最需要考量的使用者就是居住者本身。因此,可依居家或室內常用的輪椅寬度去設想門寬。另外,若將門與馬桶的動線做成同方向,或是加大門寬,盡量利用門外的空間進行迴轉,輪椅使用者也可以不必在廁所內進行迴轉。甚至可以將洗手台設置在廁所外,讓其在廁所的移動更順暢。

字到底要多大?

字到底要多大?這個問題其實和「門到底要多寬?」一樣,當然是越大越好,但視覺和移動空間都不可能是無限大,且美感也是需要注重的,只能在做得到的範圍內盡量加大或加寬。而文字大小主要和視覺設計的位置和動線有關,除了要考量觀看者的視力,觀看的角度、視野與情境,以及空間的照明都會有所影響。

因此,在表單、空間指標或交通號誌上的文字需求是截然不同的,甚至設計不該只聚焦在字的大小,包括材質是否會反光、陽光照射下或夜晚照明不足是否能看得清楚、色盲患者是否能辨視等等也是需要考量的。

指標採用會反光的材質
指標採用會反光的材質,不利於辨識。
提供外國人使用的窗口,英文字卻設計得比中文字小
提供外國人使用的窗口,英文字卻設計得比中文字小?
遊客中心的說明地圖設在太低的位置
遊客中心的說明地圖設在太低的位置,也讓人很難觀看。

理解根本原因,才不會被數據綁架

依據無障礙法規,在無障礙廁所設置鏡子時,鏡面底端與地板面距離不得大於90公分,鏡面的高度應在90公分以上。這樣的設置主要是為了讓輪椅使用者可以照得到鏡子。若是廁所有安裝連身鏡,或是可傾斜角度的鏡子,就不必受上述尺寸的限制,也能達到相同目的。

當我們理解設計的根本原因,通常是使用者需求,就能進行更有彈性的規劃,在尺度上也較不受限,能做出更適切與美觀的設計。

原始來源:天下獨立評論 余虹儀專欄 「數據的迷思:與其死板規定,不如看見真實的需要

此文正式取得「獨立評論@天下」授權刊登

相關閱讀:〈門牌設計的通用設計考量〉、〈考量視障者行走的安全〉、〈為使用者優化服務、提供重要資訊

校園導入通用設計的重點

圖書館服務櫃檯有輪椅使用者置腳空間

面對高齡少子化社會來臨,學生人數銳減,校園空下來的教室和空間變多,甚至有些學校就此廢校或併校,校園建物因而閒置,或等待規劃成其他用途。

例如新北市的三重國小、光榮國中、光榮國小三校整併為兩校,原先的校地閒置,可重新進行有效的分配規劃;又如高雄市的「大同福樂學堂日間照顧中心」,其實是運用大同國民小學部分空餘教室修繕而成的長照服務設施。

如今,校園將不再只是孩童學習的環境,樂齡學習、長者運動、老幼共用或社區照護,都可能會是將來的應用方向。因此,校園無障礙環境應導入通用設計,考量到更多的使用族群,以增加空間的利用效能與轉型可能。

校園無障礙環境導入通用設計的重點

校園無障礙環境的設計與服務必須從校內師生、人員與所有訪客的需求出發,包括讓不同族群都可接收的指標設計、給行動不便者的無障礙空間與設備、讓初來乍到或不同知識背景的人皆可理解使用的設備等等。以下就從設施、資訊和服務三方面,看看校園導入通用設計需考量的重點:

設施方面:

1.校園的地理位置、易視性與可及性:校園外觀應有明確且醒目的字樣,讓使用者容易發現,其地理位置也需考量便利性,讓所有使用者皆可抵達並使用。所有標示應清楚可見,讓不同的使用者皆容易理解。設施或設備的大小或擺放位置等,也要考量所有使用者所需要的進出或操作空間,包括寬度、高度與輪椅使用者需要的置腳空間等。

服務櫃檯有輪椅使用者置腳空間
服務櫃檯是否容易靠近,且有輪椅使用者置腳空間,對行動不便者很重要。

2.各出入口及路徑無障礙,所有使用者皆方便進出:校園門口及館內出入口應平坦無落差,校園內建築物若為二樓以上,需設置無障礙電梯或樓梯升降機。走道應考量輪椅使用者所需寬度,並在轉彎處預留輪椅所需的迴轉空間。

建築物的無障礙電梯
建築物為兩層樓以上,皆需設無障礙電梯。

資訊方面:

1.校園的標示及資訊應考量易讀性:所有標示及資訊要考量到不同語言和視力的使用者,讓其可讀性最大化,並考量到不同觀看情境。例如在太陽照射和夜間照明等情況下,是否仍能看得清楚?

廁所標示應清楚,讓人容易發現
電梯、廁所等標示應清楚,讓人容易發現。

2.出版品應有多種格式,讓不同感官能力使用者皆可閱讀:多種格式的出版品讓使用者可透過電子書、大字本和有聲讀物等方式接收,校園網站和電子資訊等也應考量到視障者、聽障者等不同使用族群的操作需求。

服務方面:

1.警衛或接待人員都要讓使用者容易發現,以便取得服務:可以透過名牌或制服等,讓使用者容易辨識出警衛或接待人員。所有接待人員也應熟知校園環境、設備操作與重要資訊。

2.校內人員應有面對不同使用者的溝通能力:不論是校務人員、老師或警衛等,面對不同年齡的訪客或家長,以及不同能力的學生,應具備基本的了解與良好的溝通能力,以及相關的輔助工具,以提供適切的協助。例如面對輪椅使用者,對話時應考量其視線高度;面對聽障者可能需要筆談工具,以了解其需求;與視障者說明物品或建築物所在位置時,也須明確指出方向與距離,讓其確實掌握。

老幼共學需要友善校園環境

「人生七十才開始」、「活到老,學到老」都是樂齡學習的態度。為了讓長者更有活力,產生學習動力,「老幼共學」或「代間學習」都是不錯的作法。不僅可強化在地老化,減少照顧人力,混齡照顧也能讓下一代學習關懷長者。而友善校園環境不僅可提供身障學生便利的就學環境,也能成為老幼共學、代間學習的場域,作為支撐高齡化社會與提升長者自主能力的基礎之一。

 

原始來源:天下獨立評論 余虹儀專欄 「打造一個人人都可使用的校園!少子高齡化下的通用設計

此文正式取得「獨立評論@天下」授權刊登

通用介面同時滿足新手與熟手

匈牙利火車自助購票機的操作畫面

看看提款機或售票機的自助操作介面,大多還停留在一個頁面只呈現一個問題,要求使用者按部就班,一步步完成操作。將所有使用者都當作新手來看待,熟練或專家使用者老是在重複操作,花費過多時間是否恰當?身處電腦和智慧型手機普及的資訊時代,充滿智慧系統和產品的城市,難道沒有更快速、更符合不同使用者需求的介面設計形式嗎?

通用使用性的起源

早在2000年「第一屆通用使用性研討會(The 1st Conference on Universal Usability)」就已提出,介面設計應同時滿足新手與專家使用者操作需求,也就是通用使用性(universal usability)的概念。然而,新手與專家使用者的操作需求往往相反,如何同時滿足兩者,確實有其難度。這也是通用使用性的挑戰之一,但並非做不到。

試著提供使用者快捷和常用選項吧!若能在介面設計上,提供熟練或專家使用者一個快捷操作的途徑或選項,就能讓他們避開為新手設計的繁瑣操作步驟。例如,匈牙利火車自助購票機就提供「快速購票(quick purchase)」選項,點開後即可在一頁內,將所有購票要選擇的項目,一次操作完成。反觀台灣高鐵的自助購票機,從進入頁面,到最後購票完成,至少需要進行十次的點選。

另外,提供常用服務或選項也是一種方法。特別是選項過多的時候,介面設計應該讓使用者可以快速發現自己要的選項,而非一次全部呈現。例如,匈牙利地鐵自助購票機將常用的三個語言選項直接列出,方便使用者快速選擇,較少用到的語言則放在其他語言選項之中。

匈牙利火車自助購票機
匈牙利火車自助購票機有提供「快速購票(quick purchase)」選項。
匈牙利地鐵自助購票機直接列出常用語言選項。
匈牙利地鐵自助購票機直接列出常用語言選項,方便使用者快速選擇。

 

無障礙的介面設計

通用使用性除了需考量不同知識經驗的使用者,也要顧及不同年齡、身體狀況和行為能力的使用者需求。在德國慕尼黑中央火車站的休息區,有一台透過觸控螢幕操作可選購不同風味咖啡的販賣機。

看似平常的操作畫面,除了飲料種類的選項外,出現一個很突兀的「無障礙圖示」選項。按一下該選項,菜單竟然移到下方。原來是為了方便輪椅使用者操作而改變高度位置。

德國慕尼黑火車站休息區的販賣機操作畫面。
德國慕尼黑火車站休息區的販賣機操作選項及菜單畫面。
按無障礙圖示菜單會下移,方便輪椅使用者方便操作。
按下無障礙圖示的選項後,菜單會下移,方便輪椅使用者方便操作。

搭火車最怕遇到火車誤點。在車站候車時,多半有資訊看板可以得知火車誤點多久,但搭上火車後,旅客要如何得知火車是否會誤點,以及會誤點多久,是否來得及銜接下一班列車呢?

德國鐵路公司的APP完全了解旅客需要,不僅可以呈現即時的到站時間,還做成動態感,讓旅客可以直覺掌握還有多久會到站。會誤點多久也有顯示,甚至會通知提醒,如果搭不上原定轉車的車班,會告知旅客可以改搭哪班列車。

在資訊時代、智慧城市,隨處可見使用者介面,生活中會遇到的自助操作系統有增無減,如何讓初次使用者可以直覺操作、熟練使用者操作時不感到繁瑣,都是介面設計需要努力的目標。介面設計發展已久,很多技術都很成熟,形式也五花八門。加上載具越來越多元,挑戰自然也多。但唯一不會改變的是以使用者為中心的設計方向。

原始來源:天下未來城市 余虹儀專欄「售票機按到抓狂?通用介面讓你輕鬆買票

此文正式取得《未來城市@天下》授權刊登

相關閱讀:〈介面設計應考量通用使用性〉、〈自助操作系統應滿足新手與熟手的需求〉、〈複雜介面的選項與流程應簡化或分類

視覺以外的感官洞察力

戴著眼罩的學員正在用非視覺的方式觀察另一位學員

多年前的某一天,我和全盲的視障朋友走在路上。經過巷口時,朋友問:「我們是不是應該要轉彎了?」

我看了一下巷口,問朋友她怎麼知道我們正經過巷口?她反問我:「你沒有感覺到有一陣微風吹過來嗎?」

當下,我認真感受了一下,還是不覺得有微風。這個瞬間,我意識到了自己視覺以外的感官,似乎不夠敏銳。

一段時間以來,我練習在生活中多做「五感減一」的洞察,也就是透過聽覺、觸覺、嗅覺和味覺,強化「不視而見」、「無視感知」的能力。這樣的好處是:可以跳脫多數人所感知到的事物,也有利於我所作的創新設計或服務。

五感減一訓練
透過五感減一的訓練,能夠讓其他感官洞察能力變強。

多感官的設計和服務,能幫助更多人

生活中有很多訊息,可透過視覺以外的感官獲知。有些時候,眼睛還沒看到的事物,也能透過其他感官先發現。

例如,聽到「叭噗」的喇叭聲,便知道賣冰淇淋的小販來了;聞到麵包出爐的香味,便知道附近有麵包店;搭公車和捷運時聽到站名播報,便知道自己是否要準備下車了。在家中煮開水,會發出聲音的水壺讓人在陽台或房間都能得知水滾了,能夠及時去關火,避免意外的發生。

賣冰淇淋小販「叭噗」的喇叭聲
我們聽到「叭噗」的喇叭聲,就知道賣冰淇淋的小販來了

而多感官的設計或服務,不只是能讓使用者感到更方便,得到訊息更快速,對於失去某一種感官的人來說,也更能自行理解狀況、更能自主使用。

例如,車庫出入口的警示裝置除了燈號、也有響鈴,視障者和低頭族都能注意並止步。塗有感溫油墨的馬克杯,讓小朋友用看的就能得知現在杯中液體很燙,可避免觸摸或燙到嘴巴。如果有更多人在進行設計或服務時,能考量到多感官的需求,就能讓我們生活中的設計和服務符合更多使用族群的需要,亦即我們所推廣的「通用設計」(考量到特殊使用族群,同時一般人也能接受與使用的設計)。

車庫入口燈號、響鈴聲提醒
車庫出入口的警示裝置除了燈號、也有響鈴聲來提醒人

 

 

五感洞察力應該從小培養

帶國中生與小學生進行「五感減一」的體驗和訓練之後,許多學生的心得都讓我感到:他們之中,肯定會有很多人成為具有同理心、願意考量到更多使用族群的通用設計種子。像是以下這些:

『上這堂課,讓我發現那些障礙人士比我們還厲害,他們看不見或聽不見,但其他感覺卻比我們還要強。』

『提升了五感的感官,發現視、聽障需要的是什麼。』

『用輕鬆的方式學習,知道應用不同感官可以改變目前東西的設計,讓更多人可以享受它的好處。』

『我覺得很開心,要尊重身障者,也要好好利用我們的感官。』

讓小朋友或青少年跳脫固有的思考及觀察方式,激發其洞察力與創造力倒是其次,更重要的是希望讓他們在做任何事情時,可以多想想不同感官能力的人。在設計或服務上思考多感官訊息接收的可能性,盡可能顧及不同感官能力的使用者,創造更多通用設計與服務。

原始來源:天下獨立評論 余虹儀專欄 「閉上眼睛,能感受到什麼?

此文正式取得「獨立評論@天下」授權刊登

相關課程

多感官設計工作坊

共融公園的好處

維也納熊布朗宮裡公園的巨鳥造形遊具

台北、舊金山、溫哥華、維也納公園怎麼做出各個年齡層的人都能玩的公園,甚至一座公園滿足視、聽、嗅、觸覺的感官刺激訓練?通用設計的公園對親子有什麼好處?

不論是大的都會公園,或是小的鄰里公園,經常會看到三種景象:外籍照顧者群聚聊天,被照顧的對象坐在輪椅上曬太陽或發呆放空;小朋友在遊具間追趕跑跳碰,父母或祖父母在旁邊滑手機或無聊等候;有人沿著公園外圍慢跑,或在公園內自己做運動。

每次看到上述畫面,都會覺得公園沒有照顧到兒童以外的使用者需求。而近年來,台灣遍布單一化的塑膠組合遊戲設施,也就是俗稱的「罐頭遊具」,相同的造型和色彩,單調乏味,也沒有滿足兒童的玩樂需求。然而,國外有許多公園,除了有身障兒童可以玩的遊具,也有大人和長者可以參與或使用的設施,一次滿足所有民眾休閒玩樂的需求。如此的設計較罐頭遊具更能激發兒童創造力,也能讓兒童有更多的感官體驗及家人互動機會。

為什麼要打造老中青都能玩的公園?

祖父母幫忙照顧孫子是高齡化社會的趨勢之一。若能讓祖父母在公園和孫子同樂,或與年齡相近的左鄰右舍一起活動筋骨,不僅可以促進社交活動,降低失智風險,還能藉此機會增進祖孫情。

另外,公園的設計也應考量成人的需求,如健身、社交和親子互動等。公園若有成人可以運動的設施,或是親子可以一起玩的遊具,忙碌的現代父母帶小孩去公園一趟,可促進身體健康或親子感情,也能避免在一旁照看,感到無聊。

而小朋友對公園的期待,不外乎是尋求同伴共樂,遊具的新鮮與刺激。若公園遊具能考量不同感官、身高及行為能力的兒童,不僅身障兒童可以使用,也可促進一般兒童的感官發展。

強調五感體驗,促進孩子感官平衡

幼童學習相關非營利組織Goodstart曾提出,小寶寶在媽媽肚子裡就會逐漸形成觸覺、味覺和嗅覺等,但新生兒對這些新的感官體驗還無法理解,因為這些感官受體向大腦傳遞的訊息,神經組織尚未建立。因此,幼兒需要很多的感官體驗,以建立這些聯繫。此外,隨著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日漸普及,許多小孩逐漸拋棄傳統玩具,沉浸在電子產品的遊戲之中,減少很多視、聽覺以外的感官體驗。因次,公園設計具有五感體驗,對孩童的感官發展是非常重要的。

玩沙區有多種玩沙裝置
奧地利維也納熊布朗宮裡的公園裡的玩沙區和多種玩沙裝能提升孩子的觸覺體驗。
汲水區有水車等裝置
奧地利維也納熊布朗宮裡的公園裡的汲水裝置,提升孩子的觸覺體驗。

在舊金山的Helen Diller遊樂場,玩沙區有高有低,輪椅使用者和一般人可以一起玩沙,且溜滑梯的寬度可以讓多位小朋友或親子同時使用。而在溫哥華的Whistler Olympic公園,乘坐輪椅的兒童可透過斜坡,和其他兒童一起待在樹屋裡。而Whistler Olympic公園在聲光效果和觸摸方式上加入巧思,讓不同感官能力的小朋友們透過不同方式共遊、同樂。例如,可敲打出聲響的遊具,視障兒童與其他兒童可以一起玩,一般兒童的感官也能在遊戲中獲得刺激與提升。

在奧地利維也納的熊布朗宮,有一個大人和小孩都玩得很開心的公園。在觸覺體驗上,公園設有的玩沙設施,包括挖沙的機械把手、裝沙的容器和搬沙的滑軌等,小朋友不用自帶玩沙工具就能同樂;另外,公園設有汲水區,透過大力往下壓橫桿可汲水的裝置,汲水到一定的量,水流的重量就會擊中類似水車的裝置,讓其轉動。

不同視覺效果的變形鏡
奧地利維也納熊布朗宮裡的公園裡,不同視覺效果的變形鏡。

除此之外,這個公園還有聽覺和視覺體驗的遊具。包括旋轉後可發出聲響的轉盤、用手壓可發出不同音階的琴鍵,以及具有不同視覺效果的變形鏡,人站在不同的鏡子前面,可以呈現高瘦、矮胖、扭曲和兩個自己的影像。

動態的座椅旋轉盤
奧地利維也納熊布朗宮裡的公園裡,旋轉後可發出聲響的轉盤,可刺激使用者的觸覺和聽覺體驗。
用手壓可發出不同音階的琴鍵
奧地利維也納熊布朗宮裡的公園裡,用手壓可發出不同音階的琴鍵,可刺激使用者的觸覺和聽覺體驗。

不論是靜態的木馬和馬車、動態的座椅旋轉盤,或是爬起來很刺激的巨鳥造形遊具皆有,各個年齡的使用者都玩得不亦樂乎!

爬起來很刺激的巨鳥造形遊具
奧地利維也納熊布朗宮裡的公園裡,爬起來很刺激的巨鳥造形遊具。

台北也有共融公園

近年來,台北市與新北市都在推動「共融公園」和「共融式遊樂設施」,如台北市朝陽公園、景化公園、中安公園等。透過工作坊匯集在地居民與兒童需求,經由不同的設計團隊,打造不同造形與感官體驗的遊具和遊戲空間。不論是一般兒童,或是身障兒童,甚至是童心未泯的大人都能在這些共融公園使用這些更具創意的遊具,感受到共遊、同樂的趣味,並提升使用公園的意願。

原始來源:天下未來城市 余虹儀專欄 「從台北到維也納,這四個城市用通用設計公園滿足每個大人和小孩」

此文正式取得《未來城市@天下》授權刊登

相關閱讀:〈共融公園的可及性與共遊性〉、〈讓障礙者、大小朋友可以同樂的遊戲或玩具

輪椅使用者的模擬體驗

各式各樣的輪椅

每個人都有行動不便的時候。但多半狀況下,若沒有透過親身經歷或模擬體驗,我們真的很難體會不同身體或感官能力的人,日常生活中遭遇到多少困擾與不便。

因此,在進行不同使用族群的模擬體驗課程時,我總是以生活容易取得的材料和物品來替代專業且昂貴的模擬體驗設備,好讓每一位學員都能親自體驗老年人、孕婦和輪椅使用者等不同對象的使用狀況,而不是只有看某一、兩位示範者進行模擬。如此一來,除了能對不同使用者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難更有掌握,也較能同理對方、關注他們的需求。

直到我也「行動不便」,才發現……

我不知帶過多少次的「不同使用族群模擬體驗工作坊」,總是教學員以有扶手和輪子的會議椅,進行輪椅使用者模擬體驗。但從沒想過,自己有一天真的因為摔傷腳趾,不得不乘坐輪椅就診。雖然只是在急診當下使用輪椅在診間移動,還是能感受到醫院提供輪椅代步服務的重要性。同時,也深刻感受到台灣的路面不平,對傷者多麼不友善。因為每次路面顛簸而造成的震動,不僅得額外承受更多不必要的疼痛,對受傷的部位更是二次傷害。

醫院門口有輪椅使用者正經過斜坡
醫院有提供輪椅代步服務很重要。

才剛展開行動不便的日子沒幾天,我便能感受到傷者的脆弱。一跛一跛地走在路上,總是擔心會不會突然被路人撞上或是踩到;原先10分鐘的路程,受傷後得花上半小時,甚至每走一小段距離就想坐下來休息,但放眼望去,馬路、街邊或人行道上,都少有可供人暫歇之處。在一些公共場所,可休憩座椅的數量也不夠,連長者都無法全數入座,更不用說其他有乘坐需求的人了。

因為腳傷而行動緩慢的我,在走斑馬線時最是心驚膽跳。不僅發現受傷的自己需要更多秒數來行走,更發現自己比老人家走得還慢。一旦紅綠燈閃爍的秒數所剩不多,走起來便會很驚恐,也擔心轉彎的車輛疾駛而來會閃避不及。站上平日常搭乘的電扶梯也頗令人緊張,深怕到終點處會來不及好好地踏上地面站穩。此時,真的體會到電梯的重要性,不論是身障者、老年人或孕婦,還是受傷的人,都有搭乘的需要。

行動不便電梯
行動不便者可乘坐的電梯。

 

我們的社會環境,需要更多的包容

你我身邊有各式各樣的人,不同使用族群,有著不同的能力與需要。社會上的每一份子若是都能有此認知,不論是進行任何一項規劃、設計或服務,由上到下、從設計到施工、從大方向到小細節,都能盡可能考量所有使用族群的需求,便可避免或減少社會環境造成民眾的不便與困擾。

台北捷運在候車月台設置的親子友善區
公共建設應考量到更多使用族群的需求。

當我們「看到」身障者和老年人等不同使用族群的不便,不一定能有所體會。但透過不同使用族群的模擬體驗,至少可以感受到他們生活中常見的困擾,進而產生同理心,未來較能做出考量到更多使用族群需求的設計或服務。然而,觀察和模擬體驗都沒有親身經歷來得感受深刻。人的一生即使平安渡過,也有年老的時候,期望我們都能在親身經歷之前,就先將環境變得更友善、社會變得更包容,讓任何行動不便者都能以較安全、舒適且自在的方式生活。

 

原始來源:天下獨立評論 余虹儀專欄 「直到自己親身坐上輪椅,才知道環境對他們多不友善!

此文正式取得「獨立評論@天下」授權刊登

設計應顧及使用者心理感受

粉紅色的照護床
可自行操作起身的照護床
可自行操作起身的照護床。

長期推動通用設計的我,為了讓對方願意且積極落實,總是會先從對方的需求與角度設想。曾有一位在規劃安養中心的設計師跟我聊起,業者為了方便清洗,讓人看起來衛生,想在安養中心使用那些像醫院一樣綠綠的床單。對方問:「到底要怎麼樣才能說服業者呢?」

我反問:「你覺得業者最需要的是什麼?」身為一個安養中心的業者,勢必希望每一位入住者都可以住得長久。然而,什麼樣的安養中心會讓人想要久居呢?我想這個答案應是顯而易見的──「一個像家的地方」,才可能讓人願意住下來。

安養中心不該像醫院

「在宅安養」是高齡化社會的最佳願景,因為高齡者最希望的,便是居住在原來熟悉的生活環境裡。然而,很多家庭本身沒有足夠的人力、專業的照護設備或環境可以進行在宅照顧。加上我國的長照環境還未能如瑞典完善,在派遣照護人員、煮食或送餐人員、修繕人員等到府服務都有待加強。因此,安養中心與照護機構仍有其重要性。

對被照顧者而言,其他地方當然很難完全像家一樣溫暖舒服,但至少要朝向這個方向努力,而非讓居住者覺得身處醫院,生活起居如同入院一般受到限制。不論是環境佈置、生活用品或照護人員,如果總是讓住在裡面的人覺得不舒適、不自在,甚至產生厭惡的感覺,自然無法讓人想要長久居住。

產房應該令人安心與放鬆

除了安養中心,還有一些醫療相關的場所,並不適合打造得像醫院一樣。例如健檢中心,應該要讓受檢者在一個自在、舒適且隱密的環境下進行檢查,生產中心或坐月子中心也應是如此。像是英國的蓋斯暨聖托馬斯醫院(Guy’s and St Thomas’ Hospitals)考量懼怕和憂慮可能會讓婦女不敢或不願生產,希望打破分娩和痛苦分不開的想法,特別以「病患想要的什麽是最重要的」為理念,打造了一個婦女和新生兒中心。

整個中心不像一般醫院有純白色的牆面,也沒有充滿消毒藥劑味道的產房,甚至刻意將醫療設備藏在產房的床頭櫃後面。透過使用者訪談,設計者了解到婦女們並不想要在一所「醫院」內生產,而是希望能像在家中一樣的舒適與自在,有柔和的照明、可以看到風景的房間,在感到愉快的生產環境期待與迎接新生兒。

此外,不僅考量到產婦,這裡也照顧到陪產的使用者,設有可以陪產婦一起過夜的雙人床。對於少數失去初生兒的母親,也有提供喪親服務的單位,並採單獨入口、配有特別訓練的人員,以保護使用者的隱私與安全。

較溫暖顏色的照護床
較溫暖顏色的照護床,少了醫院冷冰冰的感覺。

透過設計可降低患者焦慮

即使是醫院或藥房,也能透過設計減少給人厭惡、不安或焦慮的感覺。例如,避免使用有害或有毒的材料,減少噪音和髒亂產生,提升流程設計的效率與品質,營造溫暖的空間和親切的服務等等,都可以改善患者健康狀況,提高醫護人員工作效率。

美國最大的藥品零售連鎖店Walgreens與國際設計顧問公司IDEO合作,將街角的藥房改成健康生活店,就是一個很棒的作法。來訪者可以安心分享他們的希望和恐懼,透過專業且顧及隱私的健康諮詢服務,了解個人健康與藥品之間的關係;也可經由iPad得到常見健康問題的解答。改變多數人只有在需要時才走進藥房的看法,從商品交易的環境轉變為更關心患者健康的場所,除了對慢性病患者有所支持,也可提升大眾的保健知識。

每一個場域可能會有不同身份、身心狀態和能力的使用者,他們各自面對的問題與困難也可能很不一樣。如安養中心有照護人員、被照顧者和其家屬,生產中心有協助生產的醫療人員、產婦和陪產者。所有使用者的需求都應一併考量,同時照顧。而心理層面的需求很容易被忽略,但受傷或生病的人,往往更需要細心關懷。

 

原始來源:天下獨立評論 余虹儀專欄 「我們想要的不是冰冷的醫療場所,而是一個『像家的地方』

此文正式取得「獨立評論@天下」授權刊登

高齡化社會的需要

高齡化社會的需要

高齡化加上少子化,我們的社會環境除了老年人口的比例快速攀升,年輕的勞動人口與照顧人力都日漸減少。日常生活的環境、設計與服務,應考量到特殊族群與一般人都能使用的通用設計,以提升長者的自主能力,也能減緩老人退化或失能。然而,許多人都明白高齡化社會已到來,卻仍沒有太強烈的危機意識,更沒有發現社會高齡化帶來很多社會現象與潛在問題。

博愛座激增,還出現了親子友善區

我從國小一年級就自己搭公車上學,還記得那時候的公車設計,下車是要拉鈴,現在都改為人人方便使用的按鈕。而當時公車的博愛座數量,只有前面單人座位區2張,近年來不只延伸到後面雙人座位區,還增加到8張。台北捷運沒增加博愛座數量,也能感受到使用者需求超載。日前增設了親子友善區,立意良善,然而,真的有解決問題嗎?會不會與博愛座一樣,形成「不同使用族群」更多的衝突呢?

若在捷運上好好觀察一段時間,不難發現,有乘坐需求的人除了日漸增加的長者,還有孕婦、帶著嬰幼兒的父母、國小學童和行動不便者。這些使用者的比例可能遠超過現有捷運的博愛座及親子友善區座位的數量了。如果大眾沒有意識到每張座椅都應該是博愛座,需要禮讓給比自己更需要的使用者,那麼,即使公車或捷運上的座椅都設成博愛座可能還是不敷使用。

台北捷運的親子友善區座位
台北捷運的親子友善區座位。

街道及公共場所的暫歇設計太少

走在路上,偶爾能看到老年人在路邊花圃靠坐。仔細觀察一下台灣的街道,街道座椅的數量很少,分布也不均,多半出現在公園和候車亭。有些公共場所,如百貨公司、圖書館和車站等,即使設有公共座椅,數量也經常不足。然而,長者步行一小段距離即有暫歇的需要,高齡化社會的環境規劃不得不面對這廣大的需求。

在日本東京,許多街道和公共場所都可見到欄杆式的暫歇設計。採用欄杆式的好處是比較不佔空間,同時能乘坐的人數也較多。另外,通常會提高乘坐位置的高度,讓膝關節普遍退化的老年人可採高坐姿,起身更容易。有些老年人外出還會使用輔助推車與座椅結合的產品,只要走到累了,隨時能坐下。

日本常見的欄杆式暫歇設計
日本常見的欄杆式暫歇設計。

只做到符合無障礙法規,忽略銀髮市場

依我國政府的無障礙法規,300平方公尺以上的場所必須設有包括無障礙廁所及走道扶手等設施。而一間超過16間客房的旅館或飯店,需要設置一間無障礙客房。然而,低於此坪數的餐廳或商場、少於此間數的飯店,如果真的因此而忽視無障礙或通用設計的設計與服務,將錯失極大的商機。

在高齡化社會,行動不便與乘坐輪椅的使用者人口比例日漸增加,店家若是無視身障者或其他行動不便者,如推娃娃車的人、孕婦和長者的需要,只要遇到消費者的同行成員當中有一人的需求無法被滿足,將不會選擇該店家。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大型表演廳或會議場地,法規要求無障礙座位席的比例很少,但實際上,除了身障者,還有外出以輪椅代步的長者。

後知後覺勝過不知不覺

現在開始導入通用設計是否還來得及?總比什麼都不做來得好。一開始綠色設計也沒什麼人在乎,地球資源好像也沒有像專業人士說的那樣快速減少,但大家發現氣候和環境真的有在改變,投入綠色設計及再生能源的人就愈來愈多了。現在可能還沒什麼人在乎長者的需要,但社會快速高齡化是事實,只能說太晚或沒有意識到長者是主流客群的商家很難長久。因此,盡可能朝向通用設計、友善環境和共融社會的方向去努力,絕對是一個高齡化社會無法忽視的目標。

原始來源:天下獨立評論 余虹儀專欄 「高齡化來臨,我們的社會準備好了嗎?」

此文正式取得「獨立評論@天下」授權刊登

相關閱讀:〈高齡化社會與通用設計趨勢〉、〈友善高齡服務空間健檢_現地輔導〉、〈友善高齡服務空間的作法

共融公園的可及性與共遊性

奧森兒童博物館的遊樂設施

何謂共融公園?

根據臺北市政府社會局所提及的「共融式遊樂設施」(亦可稱「共融式兒童遊戲場」、「共融公園」等),其目的是提供所有兒童一同玩樂、遊戲、發展能力的遊樂設施。讓一般兒童及具特殊需求之兒童(例如自閉症、心智障礙、肢體障礙、視覺或聽覺障礙者等)皆能使用,具有多元刺激、寬敞、安全、具互動性、有趣及舒適等特色的遊戲環境。其本質也就是考量通用設計的遊樂設施或公園。

台北市立新兒童樂園的遊具:旋轉盤
台北市立新兒童樂園的旋轉盤是一般兒童和乘坐輪椅的兒童都可一同使用的遊具。

共融公園第一個設計重點:可及性

共融公園設計的第一步便是要讓人人都方便進出公園,也就是得提升公園的可及性。公園的出入口和路徑都應該考量不同使用族群的移動需求,包括避免產生地面的高低差,便於輪椅及娃娃車推行。即使一定要設置防止汽機車進入的車阻,也需採用輪椅可通行的設計。

台東成功海濱公園的車阻設計
輪椅使用者可通行的車阻設計。(註:地上的導盲磚應設在其他出入口,避免輪椅使用者移動時感到顛簸)

共融公園第二個設計重點:共遊性

〈高齡化社會與通用設計趨勢〉一文中提過,看似屬於弱勢或少數的身障者與高齡者,在未來將會變成「絕大多數」。因此,共融公園應有讓更多使用族群可以共遊的設施,增加彼此的互動,提升所有民眾前往使用的吸引力。除了一般兒童及具特殊需求之兒童皆可使用,若能同時考量親子及老幼同樂、共遊或互動的需求則更好。一來可避免帶孩童前往公園的家長或長者在一旁照看感到無聊,二來可趁此機會增進跨世代的情感。

奧森兒童博物館的遊樂設施
大人和小朋友可以一起玩的遊樂設施可以促進互動

設施若能不突顯病徵更好

國內外的無障礙公園或共融公園,有些盪鞦韆是讓輪椅使用者連同輪椅一起坐上去,有些則是透過比較安全的座椅及安全帶等設計,讓身障兒童坐上去就跟一般兒童一樣的玩法,並不會看出其病徵或障礙。對於一些幼兒,這樣的設計也更為安全。另外,遊樂設施的設計可以盡量運用聲光效果和觸摸材質等,給予使用者較多元的刺激,讓不同感官能力的小朋友們透過不同方式同樂、共遊,在公園內可以更自在地玩。

相關閱讀:〈共融公園的好處〉、〈讓障礙者、大小朋友可以同樂的遊戲或玩具

通用設計參考書單

五本通用設計觀念與原則的書籍

在設計領域,以通用設計為主題的書籍很少。因此,在推薦通用設計參考書單時,通常不會只有推薦通用設計觀念介紹,或是通用設計教科書,也會提及相關的書籍,包括認識不同使用族群和五感設計等多方面。另外,為了讓更多人了解通用設計觀念可以運用在各個領域,也會分享不同領域的通用設計應用實例書籍。

通用設計觀念與原則的書籍

對通用設計觀念還不甚了解的人,建議可以先從介紹通用設計觀念與原則的書籍著手。如下:

  1. 《愛˙通用設計-一個充滿愛與關懷的設計觀念》
  2. 《通用設計教科書》
  3. 《Universal Design通用設計的法則-從人性出發的設計學》
  4. 《Universal Principles of Design》
  5. 《Universal Design: Creating Inclusive Environments》
五本通用設計觀念與原則的書籍

不同領域的通用設計應用書籍

在任何領域都可以應用通用設計觀念,例如以下的三本書分別是介紹公園、時尚和色彩的通用設計應用。

  1. 《公園のユニバーサルデザインマニュアル―人と自然にやさしい公園をめざして》
  2. 《ユニバーサルファッション宣言》
  3. 《Color Universal Design カラーユニバーサルデザイン》
三本通用設計應用的書籍,包括色彩、公園和時尚通用設計

除此之外,高齡化社會,公共建設與居家環境都很需要導入通用設計。公共設計要考量全體民眾,可多看看探討此範疇的設計書籍。

  1. 《指示標誌系統設計法則規劃方針》
  2. 《道路の移動円滑化整備ガイドライン》
  3. 《Circle》第5期:到處都是指標,為什麼我還是會迷路?
  4. 《和設計大師一起逛車站》
介紹標誌設計和道路規劃的三本書

建築或室內設計領域的通用設計應用,則可參考以下書籍:

  1. 《Universal Design for the Home: Great Looking, Great Living Design for All Ages, Abilities, And Circumstances》
  2. 《High-Access Home: Design and Decoration for Barrier-Free Living》
  3. 《台灣室內設計》第17期:室內空間的通用設計
  4. 《臺北市居住空間通用設計指南》
四本室內設計通用設計應用的書籍

通用使用性的書籍

產品介面越來越複雜,如何讓不同年齡、知識能力與經驗的使用者在任何情境下都能自行操作,並有良好的使用性,即是通用使用性(Universal Usability)強調的方向之一。特別是現在有很多自助操作系統(Kiosk),非常需要符合通用使用性,才能讓初次使用者能順利操作、完成任務,同時不會讓熟手感到繁瑣而不願使用。

  1. 《Universal Usability》
  2. 《Universal Usability-Past, Present, and Future》
  3. 《使用者介面之通用使用性與介面模式》
  4. 《Designing the User Interface: Strategies for Effective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6th Edition)》
  5. 《 Universal Interface Inspection Methods》
  6. 《 Designing Training and Instructional Programs for Older Adults》
  7. 《Designing Effective Wizards: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8. 《Webビジネスのためのユニバーサルデザイン成功の法則65》
四本通用使用性相關的書籍

探討五感的書籍

通用設計七大原則之一的易感性原則在強調設計應考量不同感官能力的使用者,也就是讓失去某一感官,或是某些感官能力較差的人也能接收到重要資訊。由此可知,多了解人類的五感能力,閱讀探討五感設計的書籍,對通用設計能力的提升肯定是有幫助的。

  1. 《Age Of Super Sensing センシングデザインの未来》
  2. 《Haptic五感の覚醒》
  3. 《氣味之謎:主宰人類現在與未來生存的神祕感官》
  4. 《觸覺不思議》
  5. 《感官之旅–感知的詩學》
  6. 《換一雙眼睛散步去:跟11位專家在日常風景中找到驚奇》
四本與五感主題相關的書籍

介紹特殊使用族群的書籍

多了解不同使用族群的能力與需要是從事通用設計很重要的基礎,可以多看看探討熟齡族和老年人的相關書籍。而心理學或認知主題相關的書籍有助了解使用者的行為能力和需求,也可廣泛學習。

  1. 《搶占熟齡市場:最有購買力的新興族群引爆10大商機》
  2. 《Designing Training and Instructional Programs for Older Adults》
  3. 《超高齡社會的消費行為學:掌握中高齡族群心理,洞察銀髮市場新趨勢》
探討為熟齡族或老年人設計的書籍

另外,多了解視障者、聽障者和輪椅使用者等不同身障者的相關書籍與研究也很重要。如果覺得有些書籍的內容略為艱深,也可觀看以特殊使用族群為角色的電影作為入門。想讓小朋友培養通用設計觀念,則可透過具通用設計觀念的繪本,從故事中自然感受到族群融合,了解到世界上有著各式各樣的人。

書籍:

  1. 《一公升的眼淚─亞也的日記》(脊髓小腦萎縮症)
  2. 《150cm Life》(矮個子)
  3. 《衰神左撇子》(左手慣用者)

電影:

  1. 《小星星。眨眼睛》(視障者)
  2. 《聽見天堂》(視障者)
  3. 《聽說》(聽障者)
  4. 《寶米恰恰》(雙胞胎)
  5. 《搖滾上月球》 (罕見疾病)
  6. 《霍金:愛的方程式》(漸凍人)
  7. 《我想念我自己》(阿茲海默症)

繪本:

  1. 《阿迪和朱莉》
  2. 《Guji-Guji》
兩本具通用設計觀念的繪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