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使用者優化服務、提供重要資訊

東京地鐵車廂門上方的資訊看板

「老闆,雞排要切不要辣」、「老闆,雞排要辣不要切」、「糖要正常還半糖?少冰還去冰?要大杯還中杯?」在台灣,點份雞排、喝杯手搖飲料,甚至來碗蚵仔麵線要香菜或蒜末,都要做決定。有些餐廳的菜單厚厚一本,讓人看得眼花撩亂,點菜像讀本小書一樣久,有些則是像考試的答案卡,塗塗改改,得花上好一陣子才能完成點菜。菜單上呈現很多選擇與配對方式,看似貼心,對於有選擇障礙的人來說可能是一大折磨。

隨著健康飲食與個人化飲食的風氣,餐點客製選項越來越多。
有時點餐流程還需要服務生特別「教學」,點個餐像是做考題一樣費時。

我們的生活中,常充斥著複雜的設計與服務,有些確實讓人感到很貼心,有些卻讓人感到很麻煩,這中間的界線應該如何拿捏呢?

先在生活中找找,哪些資訊讓人眼花撩亂?哪些資訊讓人一目瞭然?哪些服務讓人感到貼心?哪些服務讓人感到不便?久而久之便能掌握那條界線了。

常以觀者角度思考

以前唸書時,不是用紅色原子筆就是拿黃色螢光筆來畫重點。現在畫重點的工具更多種,如果是用數位產品閱讀還可以變出更多花樣。然而,畫重點的原則仍是一樣的,那就是「重點畫太多就沒重點了」!資訊的安排也一樣,如果不能把真正重要的部分提示出來,而是什麼資訊都想呈現,都想強調,那麼,觀者在閱讀上就無法快速且精準地掌握重點了。

一個公告上出現了四種重點顏色,到底什麼才是重點?

重要資訊必須適時適地出現

不論是在公共場所,或是大眾交通運輸工具,經常可見很多重複的標示或警語,無非是怕民眾沒看到而使用錯誤發生危險。然而,重要資訊並不需要一直出現民眾眼前,只要在最關鍵的時候、最適當的地方出現,即能映入眼簾、進入腦海。

像是指引方向或目的地的標示,應放在人們最容易迷路的關鍵處,也就是岔路口。或者在較長的路徑上,怕使用者走久了產生不確定性,途中需要增加標示或提醒。除了上述兩種情況,同一條路徑上有多個相同的引路資訊,都是多餘的設置。

在視線範圍內即可看到「西一門」,就不需要再設置西一門的引路標示了。

資訊爆炸的時代需要整合

現在是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即使使用智慧型手機訂閱資訊,也需要使用整合手法或工具才不至於資訊爆量,如訂閱Google關鍵字、設定LINE關鍵字提醒等。如果這些資訊沒有被有效整合,也很難進到閱聽者的大腦裡。特別是緊急、重要或行銷重點資訊,不宜被廣大資訊淹沒。

任何類型的公告都應做有效整合,才不會讓訪客眼花撩亂。

以減法設計減少視覺負擔與使用困擾

而「減法設計」就是一種整合的思維,可以用來整合動線、標示與資訊,也能用來簡化服務流程,避免讓使用者感到繁瑣,或產生「鬼打牆」的糟糕體驗。

什麼是減法設計呢?就是盡量減少、去除不必要的資訊,避免讓使用者產生困擾與過多的視覺負擔。很多時候使用者不一定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設計或服務提供者最好能洞察市場或使用者需求,提出較佳方案或優化體驗。

像是日本東京有些電車到站資訊,除了語音報站名、顯示何側開門之外,還會標示出所在車廂號碼,以及出車廂後各出口及設施的方向。提供給旅客的資訊很多,但透過突顯重點資訊(即將抵達的站名:大井町),次要資訊用色塊(目前所在車廂:第六節)和圖示(出車廂往右走會有電梯和電扶梯)顯示,不會顯得凌亂,且在短時間內能快速掌握與理解,就是減法設計可以參考的形式之一。

資訊豐富也能一目了然的日本東京電車看板。

原始來源:天下獨立評論 余虹儀專欄 「覺得眼花撩亂、有選擇障礙?來試試減法設計吧!

此文正式取得「獨立評論@天下」授權刊登

相關閱讀:〈拿掉顏色檢視視覺設計〉、〈路標設計與登山教育〉、〈門牌設計的通用設計考量

路標設計與登山教育

路標設計與登山教育

台灣是一個多山國家。除了高山多,還有不少郊山與步道,不只台灣山友或民眾會去,還有很多外國人會慕名前來,一覽台灣的山林風景。因此,登山步道的指標設計一定要考量通用設計,不能只有台灣人看得懂,也要讓外國人一眼就明瞭,以避免走錯方向,增加登山的風險。

雪霸國家公園的路標設置非常清楚,且有英文。

路標和說明牌屬性不同

在分享登山步道指標的通用設計考量之前,必須先讓大眾有個認知:路標和說明牌的屬性是不同的。所謂的路標就是指引方向和目的地的指標,而說明牌則是單純的資訊介紹,例如動植物相關知識的介紹、登山步道的概況和登山注意事項的說明等等。因此,兩者的設置重點很不一樣。路標必須簡單、易視、易懂,明確地指出目的地的正確方向,且在稍遠處就能看清楚;而說明牌就可以容納較多資訊,並接受近觀才能獲取資訊。

用照片與實景的相對位置來介紹山頭,多數人都能輕易理解。

在大自然中的指標應考量環境

設在大自然中的指標,要考量的不僅僅是安全的指引正確方向和提供清楚資訊,還必須考量環境的狀況。在戶外,免不了風吹日曬雨淋,堅固耐用的材質是非常重要的。另外,為避免影響生態環境,也要考慮使用的材質是否會產生危害自然的成分,並在維持路標功能之餘,選擇與自然環境較和諧的設計。

因此,多數登山步道的路標會選用堅固耐用的木材或金屬,為避免磨損太快,也會採用刻文方式來呈現路標上的文字。

雪霸國家公園使用木頭搭配鐵片作為生態植物的說明牌。
為避免磨損太快,步道路標常會採用刻字呈現。

愛護生態環境是基礎教育

在大自然的環境中,有些設計會讓人感到突兀,似乎與這片山林格格不入,例如一些危險的警語標示。當然,主管單位可能也很不願意這麼設置,這跟大眾是否都有愛護山林環境的觀念有關,如果大眾都有正確的認知,不會做出危害山林環境的事情或行為,或許這些突兀的標示不僅不需要做得比重要的路標還大、還醒目,甚至可以不用設置。

象山步道的警語標示比路標還醒目。

登山教育刻不容緩

登山或健行絕對不能只仰賴步道上的路標,出發前必須對所走的路線有一定的掌握,帶上地圖、指南針等工具,現今科技進步,還可以使用手機中的GPS路線輔助。另外,一些登山的基本知識與觀念也應具備。例如,下山的人與上山的人交會時,應禮讓上山的人先行,還有不餵食野生動物、垃圾應自行帶下山等生態保育與無痕山林的行為。越來越多人親近大自然、認識台灣山林與生態環境是件好事,但登山教育必須要跟上,才能讓大自然生生不息,永遠美麗。

原始來源:天下獨立評論 余虹儀專欄 「發展山林觀光前,我們的路標設計好了嗎?

此文正式取得「獨立評論@天下」授權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