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設計與多感官設計

小魚在TEDxTamsui演講「通用設計與多感官設計」

2020.10.31 受邀在 TED x Tamsui 分享「通用設計與多感官設計」,希望讓更多人認識通用設計,知道多感官設計能幫助更多人的生活。

相關課程:「五感減一洞察訓練」工作坊友善高齡服務空間健檢_現地輔導不同使用族群模擬體驗

相關閱讀:〈通用設計是什麼?〉、〈通用設計推展之路〉、〈視覺以外的感官洞察力

通用設計:完整核心概念與不同領域應用

低底盤公車的圖示:左至右為無障礙標誌、推娃娃車的人、拄著拐杖的老人、孕婦、拉著行李的人

通用設計如同綠色設計一樣,可運用在任何領域。綠色設計觀念用在包裝上,稱為環保包裝,用在建築上,叫做「綠建築」。而通用設計觀念用在公園規劃,在台灣稱為「共融公園」,用在社會住宅,便是通用設計國宅。另外,有些生活常見的應用,我們可能沒有特別用通用設計命名,但其設計有涵括通用設計觀念,如所有使用族群都方便上下車的「低底盤公車」

低底盤公車局部照片,呈現出公車前門左邊的圖示。上方是白底藍圖,由左至右為輪椅使用者、推娃娃車的人、拄拐杖的人、孕婦、拉行李者的圖示,右下角則是藍底白圖,有一個很大的無障礙圖示。
低底盤(或稱低地板)公車方便輪椅使用者、行動不便者、長者、孕婦、孩童、推娃娃車的人及攜帶大件行李者上下車,是具通用設計觀念的交通工具。

什麼是通用設計?完整定義與核心理念

不論是公共環境或居家場所中,所有的設計與服務都需要考量更多不同身體能力的人,不能只有年輕人可以用,老年人無法使用。而「通用設計」是讓更多族群,不論男女老幼、身障人士都能夠使用的設計,希望提高設計包容力、建立友善環境。隨著社會快速高齡化,若想讓長者持續參與社會、提升自主能力,以減緩退化,必須加速通用設計在食衣住行育樂等各方面的落實。在進行通用設計時,要了解不同使用族群、考量使用者心理感受

通用設計的七大原則解析

通用設計是起源於美國的一個設計觀念,最初的定義是倡導所有產品及環境的設計都應該盡量考慮到所有的使用者,不需要透過修改或特殊設計,就能讓使用者去適應或使用。Ronald L. Mace 於 1985年開始使用「universal design」一詞。而日本從 1999年開始導入通用設計,將此觀念發揚光大,是全球在社會與生活中落實得最徹底的國家,除了 2008年由政府制定通用設計的推廣指引,大小企業更是積極研發通用設計商品,甚至有傳統產業導入通用設計轉型,食衣住行育樂等面向均可見通用設計的應用。台灣從日本引進觀念後,逐漸開展通用設計的研究與應用。

為了讓更多人理解通用設計,通用設計發起人 Ronald L. Mace 與多位學者共同探討出通用設計七大原則

(1)  通用設計_公平性(Equitable Use):不應該區別或排除部份使用者,提供使用者在使用上的隱私和安全。

(2)  通用設計_靈活性(Flexibility in Use):提供使用者在使用方法上有所選擇,能適應慣用左手或右手的使用者。

(3)  通用設計_易操作性(Simple and Intuitive Use):提供使用者簡易的操作模式,在使用期間或完成使用後有適當回饋。

(4)  通用設計_易感性(Perceptible Information):利於不同能力的使用者都可輕易了解,讓資訊的「可讀性」最大化。

(5)  通用設計_寬容性(Tolerance for Error):將危險要素消除或能保護使用者,以錯誤方式操作,也不致發生危險。

(6)  通用設計_省能性(Low Physical Effort):不需花費太多的技巧或力氣,讓使用者使用時動作的重複性減到最小。

(7)  通用設計_空間性(Size and Space for Approach and Use):使用者的身體尺寸和機動性都要考量,要注意使用者可能的操作姿態。

一把透明的塑膠尺,上面有粉紅色的裝飾線,還有幫助止滑,類似點字的凸起圓點,以兩顆、一顆、兩顆、一顆的排列方式排在裝飾線上。尺上有兩排刻度和數字,上面那排由左向右是 0、1、2 開始,下面那排由左向右是 15、14 開始,且 0 和 5的倍數,數字都比較大。最下排邊緣還有金屬,具切割尺的功能。
通用設計尺比起一般的直尺多加了一排從右往左的刻度,就能方便左撇子使用,符合通用設計的靈活性原則,考量使用者不同的操作習慣,提供彈性使用的方式。
光滑面的金屬薄板中間有許多突起,但沒有孔洞或利面。上面有已經磨成泥的蒜泥。
沒有任何銳利刀片和利面的磨泥器,用來磨蒜泥、薑末都不用擔心會弄傷手,符合通用設計的寬容性原則,不會讓使用者發生危險。

不同領域如何應用通用設計?

1. 通用設計 x 公園設計

近年來,出現了許多共融公園、共融遊戲場,就是融入了通用設計概念,希望打造讓一般兒童及具特殊需求之兒童(例如自閉症、心智障礙、肢體障礙、視覺或聽覺障礙者等)皆能使用,具有多元刺激、寬敞、安全、具互動性、有趣及舒適等特色的遊戲環境。

共融公園的好處〉介紹了台北、舊金山、溫哥華、維也納公園怎麼做出各個年齡層的人都能玩的公園,甚至一座公園滿足視、聽、嗅、觸覺的感官刺激訓練?通用設計的公園對親子有什麼好處?想想了解更多共融公園的設計重點則可以看看〈共融公園的可及性與共遊性〉。

呈現圓形轉盤的獅頭造型,以黑色線條組成獅頭,用黃色作為獅子顏色,轉盤中有五顆黑色鈕扣和多種顏色且不同大小的塑膠珠珠,呈現出附近鈕扣產業的在地特色,也讓聽障孩童可以觀看,轉動時珠子滾動的聲音則讓視障孩童可以聽覺參與和共玩。
台北市朝陽公園的鈕扣獅遊具透過轉動,讓聽障兒童可以觀看多彩珠子,讓視障兒童可以聽見轉動的聲音,同時玩樂與感受。

2. 通用設計 x 餐飲設計

通用設計餐飲的核心理念是設計出所有人都能輕鬆享用的飲食,不論年齡、健康狀況或飲食習慣。現代的餐飲規劃不能只想著美味,也要重視健康。另外,餐廳的菜單規劃與料理方式,以及使用長者方便操作,且不凸顯病徵感的餐具設計也很重要。

在高齡少子女化的社會趨勢下,現在與未來在飯店、餐廳工作的人,從事餐飲、食品業的人,甚至餐飲相關科系的學生,如果不了解中高齡者的用餐需求,沒有具備通用設計餐飲的知識與技巧,將錯失廣大的市場與商機。如何快速掌握與學習,可以參考〈通用設計餐飲工作坊:打造符合多元需求的健康飲食體驗〉。

放在玻璃桌上的兩碗食物,裏面是拌有紅蘿蔔泥、切碎白煮蛋、軟化後小黃瓜切片的馬鈴薯泥。
照顧牙口或咀嚼能力不好的人,不是所有食物都打成汁或泥,善用軟化食物的做法,讓料理好看又好吃,才能提升食慾。

3. 通用設計 x 職務再設計

「職務再設計」涉及的範圍很廣,包括重新規劃職務內容或工作流程、重新設計工作環境或工作方法、提供工作輔具等,讓身障或中高齡員工能夠適才適用,提高工作效能、順利完成工作,是基本要達到的目標。高齡少子化的社會人口結構與趨勢,讓勞動人口逐年減少,各先進國家紛紛採取多項政策因應,包括延長退休年齡、促進中高齡工作者就業等等。如何促進友善工作環境,讓更多還有工作能力的身障者、中高齡者可以投入職場,企業與雇主都願意進用,是當前重要課題。

以往職務再設計多以個案角度去思考,若能導入通用設計觀念,在職務再設計進行通盤考量,並在意相關人員的需求及心理感受,可提升效益。促進身障者與中高齡者在職場中的共融,不僅僅是企業的社會責任,更是提升整體工作效能和員工幸福感的重要策略,怎麼做呢?可參考〈通用設計導入職務再設計工作坊〉。

「無限職場-2020新北市身心障礙就業促進成果展」無限辦公室展區的一隅,展示兩組辦公環境,右邊為「常見的工作環境」。左邊為「調整後的工作環境」,呈現兩種情境對照,呈現出友善工作環境對提升工作效率的幫助。左邊有使用電子文件易接收、通訊軟體易傳達、物歸原處習慣佳的擺設。
導入通用設計觀念與七大原則,重新檢視工作環境,調整工作流程與方式,能讓更多身障者與中高齡者自行完成工作,還能增加一般員工的工作效率。

4. 通用設計 x 介面設計

現代人的生活離不開介面,除了手機、電腦的應用程式介面,自助購票、點餐、結帳、繳費和提款等生活大小事也會需要接觸到很多介面。面對各式各樣的介面,在沒有專人指導與協助下,不僅要考量不同身體與認知能力的使用者,也要考量不同經驗的使用者。介面設計很需要導入通用設計,也因此產生了通用使用性(UU, Universal Usability)的設計理論,主要是強調同一使用者介面必須同時滿足新手和專家的需求,不同使用者操作時都有良好的使用性(usability)。

想深入瞭解,可以看看全華人市場第一本中文通用使用性(UU, Universal Usability)專書:《善用UX來提升UU:打造滿足新手和專家的UI》。另外,〈通用使用性介面設計工作坊〉可以帶領介面設計、使用者經驗設計相關工作者,快速認識通用使用性,從實作工作坊的過程中快速掌握設計原則與應用方法。

此線上課程除了介紹通用使用性理論、探討常見使用者介面的痛點,並提供大量實作練習,非常適合介面研發廠商、UI/UX設計師參考。

5. 通用設計 x 普惠金融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金融友善,金融友善的推動與落實,不僅是環境和設備應考量身障者、高齡者等使用族群的需要,還有許多服務與流程都要創新與跟進。金融服務業需要正視高齡社會,客戶的轉變與需求,方便更多人能接觸金融服務、接收金融資訊,在正確理解的狀態下做出金融選擇。在政策、科技、教育和市場中應採取多樣且包容的措施,通用設計的導入,可以讓金融服務包容多元族群,建立一個友善的金融體系。

金融友善環境:適應多元族群的金融服務革新〉有更多相關的介紹。個人曾為南山人壽的客服主管與同仁內訓,除了帶大家認識通用設計觀念與趨勢,也分享金融友善服務重點及注意事項,進行國內外金融友善服務案例的解析。歡迎金融服務業聯繫我,進一步了解相關顧問服務。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透過宣導影音,讓金融服務業人員知道如何與失智者客戶互動與溝通。此截圖取自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youtube頻道影片中。畫面中有銀行行員和一位長者,呈現一行文字:如果是常來銀行的失智者客戶,請保全引導至相同的服務櫃台,可以讓失智者感到更加熟悉與安心。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透過宣導影音,讓金融服務業人員知道如何與失智者客戶互動與溝通,以達到金融友善與公平待客。圖片來源: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youtube頻道

6. 通用設計 x 融合教育

2023年,為了落實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及國際上融合教育的趨勢,《特殊教育法》在時隔14年後進行了大幅修正。在少子化的社會趨勢下,特教生不減反增,所需要的協助自然也會增加。融合教育是促進普通生與特教生之間的認識與融合,很需要普教老師與特教老師的增能與合作。

融合教育的教學方式,可以導入通用設計教學(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 UDL),打造可適應不同學生學習差異的學習環境。主要的教學原則有可用多感官接收資訊(Representation)、可用多形式展現成果(Action and expression)、教學可激勵學習興趣(Engagement)。然而,如何讓普通生與特殊生真正的共融,也許比教材、教具的通用設計更要費心,但「融合教育」就是為此而推動的
。

以透明點字作為迷宮正確路徑,視障者用觸覺的方式也能玩。每一個迷宮都使用了多種顏色與幾何圖案組成,明眼人不見得能看清楚路徑,體驗用觸覺玩迷宮的樂趣。
以觸覺進行迷宮遊戲,視障生可能會玩得比普通生來得好,讓普通生有機會發現與欣賞特教生的長處。

通用設計常見誤解

1. 通用設計需要學習與累積經驗

有些人以為通用設計不需要學習,設計者本來就要考量所有使用族群。然而,許多設計者對於長者、視障者、聽障者、輪椅使用者與孕婦、小孩等不同使用族群可能很少接觸,或是沒有深入了解過他們的生活困擾與需求等。即便長者,健康的長者、行動不便的長者也會有不同能力與需求。視障也分有多種,不僅近視、遠視、老花眼與白內障,還有青光眼、飛蚊症與黃斑部病變等等。要理解不同使用族群,必須仰賴知識與經驗的累積,還有深厚的洞察力。

2. 通用設計並不一定會增加成本

不少剛認識通用設計的人,對於設計要考量所有使用族群的需求,馬上就會聯想到成本,認為導入通用設計會增加成本,也會認為通用設計肯定太難做到,是高度挑戰。然而,通用設計不一定會增加成本,2007年在日本靜岡縣政府訪問時,通用設計推進室的同仁表示一開始推動需要花費宣導的成本,但通用設計認知度提升後,就不需要了,甚至像是住宅內部不設置門檻,反而是省去門檻材料與施作成本。另外,通用設計透過進步的科技與多元的設計手法,一樣能讓產品符合實際 的生活需求與經濟成本。

3. 通用設計並沒有忽略美學

有些設計師剛接觸通用設計觀念時,很容易聯想到為了滿足功能而忽略美感的輔具,或是無障礙設計環境中的扶手、斜坡道等設施,認為導入通用設計觀念,設計出來的產品與空間,外觀肯定不會好看。然而,通用設計一樣可以追求美學,且通用設計強調重視使用者心理感受,美感與喜好等使用者內心需求自然要一併考量。輔具和無障礙設計若能導入通用設計觀念,將會減少凸顯使用者病徵,讓有需求者打從內心接受與使用,甚至可擴大使用族群、降低開發成本。

視覺障礙的種類與困擾

一個互動設計的介面搭配螢幕,可以模擬白內障、青光眼、飛蚊症和黃斑部病變視覺障礙所看到的畫面

2019年中秋節的前一晚,在打羽毛球的過程中,不小心被夥伴的球拍打到右眼。歷經了漫長的急診等候及處理過程,確定沒有傷到視力,算是不幸中的大幸。然而,在前往醫院途中,或在急診室外候診時,我真真實實體驗到了視障者的不便。

因受傷暫時拿下隱形眼鏡的我,一眼近視700多度,另一眼因腫脹而幾乎睜不開,即使有人攙扶,前方也都沒有任何人、物品或障礙阻擋,我也發現自己不太能放心前進。平時走路算快的我不得不小心翼翼的緩步向前,似乎一切習以為常的生活,都變成了慢動作。

你知道嗎?兩眼視差超過200度,就會影響生活

受傷第二天,右眼已經可以微微張開了,但主要還是仰賴戴上隱形眼鏡的左眼在看東西。很明顯可以感覺到,自己對距離感的掌握變得比較不精準,很容易撞到房中的桌椅、電風扇;也發現兩眼視差太大,不論看近看遠,都有些許模糊感,對焦需要多費點神。

眼科醫生表示,兩眼視差只要超過200度,就會影響生活了!受過傷的眼睛也較容易產生飛蚊症、青光眼等病變,需要定期追蹤檢查,平時還要多留意看東西是否有模糊或產生黑影等現象,一有異狀應立即就醫。

視覺設計該考量的各種觀看情況

在進行視覺設計時,設計者想像的主要觀看者,大多是一般視力正常的人。然而,有視覺障礙的人其實不在少數。

近視和老花,某程度都算是視覺障礙,只是可以透過眼鏡矯正;但白內障、飛蚊症、黃斑部病變、青光眼、色盲和色弱等障礙,則較難單純透過輔助改善。很多人對於視覺障礙者眼中看到的世界不太了解,也難以想像,為了讓更多民眾能認識不同的視覺障礙,2014年台北設計城市展的通用設計展區曾設計一個互動裝置,可調整螢幕上的文字大小與背景顏色的對比,也能選擇不同視覺障礙進行模擬畫面。

台北設計城市展通用設計展區的視覺互動裝置,希望讓參觀民眾關注更多視覺障礙者的視覺設計需要。

由於現代人長時間觀看電視、電腦與手機螢幕等3C產品,不僅近視孩童和高度近視人口的比例越來越高,白內障患者的人數也快速增加,眼睛病變患者的年齡層更是逐漸下降。預防甚於治療,除了避免用眼過度,定期檢查眼睛之外,對於各種視覺障礙也要有基本的認識。

不同視障者的不同需求

很多人少有與視障者相處的經驗,對於如何和視障者相處,要注意哪些事,常常一知半解。

在引導視障者時,協助者應伸出手臂供他們扶握,而非抓或推他們。如遇見導盲犬或服務犬,除非被賦予權限,否則也應避免與狗狗互動。另外,青光眼患者是周邊視野被遮蔽、看不清楚,與他們對話時要避免站在兩側;黃斑部病變患者則是中心視野被遮蔽,與他們對話應避免站在正前方。

最左邊螢幕呈現的是模擬黃斑部病變患者所看到的畫面。

總之,不是只有全盲的人才是視障者,各式各樣的視覺病變也都需要不同的協助。藉由通用設計考量到不同群體的需求,也能使更多人在社會上便利生活。

原始來源:天下獨立評論 余虹儀專欄 「視障者不是只有盲人!從一次受傷,體會到通用設計的重要

此文正式取得「獨立評論@天下」授權刊登

相關閱讀:〈考量視障者行走的安全〉、〈視覺以外的感官洞察力〉、〈五感減一洞察訓練

通用設計與無障礙設計、人因設計、社會設計三者的差異

低底盤公車上除了有無障礙符號,還有推著娃娃車的人、老人、孕婦和攜帶大件行李者的圖示

推廣通用設計多年,最初常被問到的問題就是:通用設計與無障礙設計有什麼不同?為了讓更多人清楚知道通用設計不等於無障礙設計,且兩者都有需要落實,我幾乎每場演講及課程都會特別說明這部分。

不過,我也發現,設計相關科系的學生常問:「通用設計和『人因設計』有什麼不一樣?」而近年來因為越來越多人關注社會設計,也出現許多社會企業。因此,又有些人會想知道:「通用設計和『社會設計』有什麼不一樣?」

在這篇文章中,我就試圖一次回答:通用設計、無障礙設計、人因設計和社會設計,到底有什麼不一樣?通用設計到底「是」什麼,又「不是」什麼呢?

通用設計觀念可以用在任何領域

〈通用設計是什麼?〉文中有提過,通用設計如同綠色設計一樣,可運用在任何領域。綠色設計觀念用在包裝上,稱為環保包裝,用在建築上,叫做「綠建築」,而通用設計觀念用在社會住宅規劃,便是通用設計國宅或社宅。另外,有些生活常見的應用,我們可能沒有特別用通用設計命名,但其設計有涵括通用設計觀念,如所有使用族群都方便上下車的「低底盤公車」,以及在台灣同時考量一般與身障兒童的遊戲場和公園,稱為「共融遊戲場」和「共融公園」。另外,我國教育是採融合教育,希望讓一般生與特教生等所有學生在同一個班級一起學習,這部分很需要導入通用設計教學。

通用設計是讓更多使用族群可接受與使用

簡單來說,「通用設計」就是盡可能讓更多使用族群可以接收與使用的設計或服務。導入公共環境的設計與服務,就是要讓男女老幼、身障人士都能夠使用與接受,提高設計包容力、建立友善環境。特別是在社會快速高齡化的發展下,若想讓長者持續參與社會、提升自主能力,以減緩退化,必須加速通用設計在食衣住行育樂等各方面的落實。在做通用設計時,要了解不同使用族群的能力與需求,讓他們都能自行使用。此外,通用設計特別考量使用者心理感受,必須要做到讓不同使用族群都可以接受,這樣的設計或服務才能稱得上是通用設計。

通用設計和無障礙設計的對象不同

通用設計和無障礙設計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考量的「對象」範圍不同。無障礙設計考量的的對象是身障使用族群,但通用設計除了身障者之外,也考量其他使用族群,如老人、孕婦和小朋友等。像是復康巴士就是以無障礙設計的角度提供的服務,保障身障者在交通與移動的生活權利,但復康巴士必須事先預約,也難以隨意改變行程。而低底盤公車考量身障者、老人、拉行李的人、推娃娃車的人、孕婦等許多行動不便者的需求,更多旅客都能方便搭乘,則是一種通用設計的大眾交通工具。

無障礙設計為身障使用族群消除障礙,通用設計則考量所有使用族群的需要。

生活環境中多數的無障礙設計可能有考量到輪椅使用者,但視障、聽障、肢障與認知障礙等其他身障使用者的需求卻常被忽略。而通用設計考量的對象,也有包括這些使用族群。

另外,無障礙設計著重在功能改善,致力消除障礙;而通用設計不僅考量所有使用者能否使用,也在意使用者是否能打從心裡接受該項設計。因此除了實用度,還會考量設計的美感、使用者操作的舒適度和使用的心理感受等。

然而,通用設計雖可幫助到大多數使用者,仍有些特殊需求,需要靠無障礙設計來輔助,故兩者缺一不可。但無障礙設計可以導入通用設計觀念,讓輔具更美觀、更舒適、避免突顯使用者病徵,考量到使用者心理感受,提升使用意願等。

像一般椅子外觀的便盆椅便是導入通用設計觀念,顧及使用者心理感受,訪客也不覺尷尬。

人因設計:重視的是「人體工學」

至於人因設計,考量的主要是使用者的「人體工學」,希望讓使用者以最適當的姿勢或動作去使用,物件的尺寸也要顧及使用者操作時的身體尺寸。

例如,人坐在椅子上,「人因設計」的椅子需要考量椅面距地高度、深度與舒適度等,讓人可以用最舒服的姿勢坐在上面,腳不應該懸空,膝蓋也不該高於大腿。然而,人因設計比較像是設計的基本原則,通用設計則是還要考量到不同身體尺寸的使用者,或許是一張可調整椅面高度的椅子,讓不同腿長的人都能坐得舒服。

社會設計:以設計解決社會問題

社會設計簡單來說,就是以設計來解決社會問題。而社會問題很多,不論是全球暖化、空氣污染、環境破壞、貧富差距或資源不均,只要是能透過設計解決任何一種社會問題,都是一種社會設計。

從這個角度來看,通用設計考量一些特殊使用族群的需求,從同理心去進行設計,提升所有使用者的自主能力,在高齡化社會解決了一些長照問題,自然可謂是一種社會設計。但兩者的設計重心還是不太一樣,通用設計是以「使用族群需求」為主要目標,社會設計是以「社會問題」為主要目標。因此,不能說社會設計等於通用設計,也不能說社會設計是一種通用設計。

原始來源:天下獨立評論 余虹儀專欄 「說到底,什麼是通用設計?

此文正式取得「獨立評論@天下」授權刊登

「讓大家都可以用」很重要

橫式門把

在推廣通用設計觀念時,偶爾會聽到有人質疑:「你說的特殊使用族群人數又不多,也不是我們產品主要目標族群和服務對象,為什麼還要花時間特別考慮這些人的需要?」

然而,很多人可能沒注意到,自己在某些生活情境下,與這些特殊使用族群其實有相同或相似的需求。這時,通用設計的巧思不僅讓人感到貼心,更可能因此帶來創新的用品或服務呢!

單手撐傘或抱小孩只剩單手能做事

例如,在經常下雨的台灣,特別是最近的梅雨季節,或是夏日午後雷陣雨,路上行人往往一隻手撐傘,只剩一隻手得空。在這種時候,撐傘的一般人就跟失去一隻手的肢障者很像。如果在包包裡的手機響了,要怎麼只用一隻手打開包包,拿出手機順利接聽?這時,一個通過設計做得容易開關、單手即可順利使用的包包,就是許多人的需要。

另外,很多爸爸媽媽在照顧嬰幼兒時,經常一手抱著小孩,只能空出一隻手處理其他事情。像是幫小孩換尿布時,一邊要處理亂動個不停的寶寶,另一邊又要拿濕巾幫寶寶擦屁股,處理髒尿布再換上新的。這時,標榜「單手即可開啟」、方便抽出的濕紙巾,對爸媽來說就很重要。

每個人都有行動不便的時候

又如,當手上有汗水,或是剛洗了手、抹了乳液或護手霜,滑滑的雙手要開喇叭鎖門把,是不是就覺得有點困難?這時,你的情況其實就跟握力不足的老人家一樣。不過這個問題也可以靠設計解決,只要家中採用橫式門把,就可以避免困擾。甚至在雙手提滿物品時,也可以不用空出雙手來轉開門,只要用手肘、臀部等部位將門把往下壓一下,便可打開了。

比起圓圓的喇叭鎖門把,橫式門把更容易輕鬆開啟。

很多時候,我們也是「特殊族群」

這樣想一想,我們生活中其實有很多情況,都會讓人產生短暫的行動不便或感官失能。比如拉著行李箱、扛著腳踏車、推著娃娃車,你的狀況是不是跟乘坐輪椅無法爬樓梯、必須靠輪子與斜坡才能移動的人有點像?身處在交通吵雜的地方接聽電話,就算聽力再好可能都無濟於事,是不是也能稍微體會重聽者的感覺?或者方向感不好的人,就算看到一大張詳細的地圖,也找不出自己的位置,無法辨別圖標資訊,彷彿另一種視障者……。這些時候,如果有任何能幫助到這些特殊使用族群的設計,你碰到的困擾也能夠被解決。

一段斜坡道不只幫助輪椅使用者,也幫助攜帶行李和推著娃娃車的人;能夠傳送圖文訊息的通訊軟體、可以面對面通話的智慧型手機,不只幫助聽障者,也讓很多人在無法說話的時候,都能與人溝通;附有語音功能告知使用者所在地、周邊設施與方位資訊的導覽地圖,不僅幫助視障者,也讓看不懂地圖的「路痴」可自行理解。

日本有些導覽地圖上不只有點字,還有語音功能可聆聽。

若是我們始終只認為「特殊使用族群是小眾,不必在意他們需求」,而逕自以「一般人」的習慣進行設計,反而可能在這些特殊狀況下讓使用者感到不便。相反的,能夠多設想不同族群的使用習慣、在小細節上注意,則會為使用者帶來更貼心的感受。

原始來源:天下獨立評論 余虹儀專欄 「「讓大家都可以用」有多重要?廠商的細心與貼心,就隱藏在細節設計中

此文正式取得「獨立評論@天下」授權刊登

相關閱讀:〈跨世代的設計需要同理心與換位思考〉、〈想改變對方要先換位思考〉、〈不同使用族群模擬體驗

考量視障者行走的安全

天橋樓梯下方沒有做遮擋設計,視障者在人行道行走時很容易撞上

試試看:如果閉上眼睛,從家中走到附近的便利商店,短短幾分鐘路程,你可以安心且安全地抵達目的地嗎?

仔細檢視我們生活的環境,經常出現各種障礙物。如隨意停放的汽機車、騎樓的堆積物、人行道的凸出物,甚至交通建設和公共空間的設計,本身就伴隨著障礙,明眼人若不小心都可能會撞上,更別說視障者該怎麼閃避這些危險了。

在設計上提供「非視覺」的線索很重要

天橋的樓梯下方常常沒有做任何遮擋設計,使用導盲杖的視障者會以為前方沒有障礙物,很容易就撞上了。現在有很多特殊造形或結構的建築物,也常在設計時忽略了提供視障者行走所需的線索。

天橋樓梯下方無遮擋設計,很容易讓視障者撞到頭。

其實,任何建築物在形成斜面的時候,都應注意下方的設計,也就是提供看不見的人一個可感知的「邊界」。要產生邊界的做法有很多種,例如可在斜面下方地面做出一段稍微突起的物件,讓視障者能意識到前面有東西,就能避免走到斜面下方撞到頭。這個物件只要能讓導盲杖可以感知到就好,並不需要拉高到屏蔽視線,甚至也可以採用半透明材質,把視覺的影響降低。

日本某車站前的傾斜柱子下方設有欄杆,可避免路人不慎撞到。

視障者也可以用「看」的

提到視障者,很多人都會想到全盲的人,也會想到點字。然而,「視障者」並非是指完全看不見的人,舉凡全盲、弱視、視覺功能有所缺損等等,皆可統稱為視障者。尤其是很多並非全盲的人,如白內障、老花眼、黃斑部病變、飛蚊症與青光眼患者,通常不會學習點字。大多數有學習點字的人是先天或從小失明的人。因此,重要的交通和動線標示不能只提供如點字這種非視覺的資訊,也應提供一定程度上以視覺呈現的資訊,讓弱視的人也能看得清楚。

另外,如果要使用點字,也要注意點字本身是有分不同語言的,使用英文、日文或中文的人,所使用的點字也是不同的。因此,如果要讓外國盲人也能理解,就需要使用英文的點字。當然,非視覺的資訊不只有點字,提供語音也是一種形式。

在扶手的方向資訊上只有提供點字是不夠的。
同時提供文字與點字方向資訊的扶手。

認識並了解導盲犬的需要

根據台灣導盲犬協會的資料,台灣目前約有42位導盲犬使用者。訓練合格且配對成功的導盲犬的數量雖少,尚無法滿足台灣有需求的使用者數量(至少需要600隻),但導盲犬確實存在於我們的社會之中,未來也會陸續增加。

因此,大眾對導盲犬都應有基本認識,包括不餵食、不干擾、不拒絕導盲犬,以避免在公共場所遇到導盲犬時,影響其工作的執行。現在有越來越多公共場所有「歡迎導盲犬」的標示,部分大眾交通工具也有考量到導盲犬所需的乘坐空間。

有些公車設有歡迎導盲犬的標示與乘坐空間。

原始來源:天下獨立評論 余虹儀專欄 「樓梯、天橋、傾斜的裝飾柱……這些不注意的小角落,對他們特別危險!

此文正式取得「獨立評論@天下」授權刊登

相關閱讀:〈視覺障礙的種類與困擾〉、〈視覺以外的感官洞察力〉、〈五感減一洞察訓練

門牌設計的通用設計考量

台灣的門牌

新北市新的門牌設計(2019年3月底)引發了廣大討論,重點不外乎:新的門牌設計樣式美感欠佳,且功能不如現有的門牌。美感的部分也許各方看法不一,但新門牌的「功能」很明顯存在了不少使用上的問題。

其實,從社會需求的角度看來,門牌的設計應該導入「通用設計」,考量到所有使用族群的觀看能力與使用需求。

在馬路上即能觀看清楚,是門牌設計的一大重點。

先釐清門牌設計的使用族群

提到門牌的使用族群,大家很自然地就會先想到郵差。郵差確實經常需要依門牌投遞信件,但郵差通常都有固定送信的區域,做久了便會很熟悉該區的地址與住家。反而是不太熟悉、初來乍到的訪客,很仰賴查看門牌。

而任何人在觀看門牌的時候,不是在交通工具上(比如坐在車內),就是走在路上。像是計程車司機、汽機車駕駛、搭公車或走在人行道的民眾等。因此,能在馬路上就看清楚,將是門牌設計的一大重點。

文字大小和顏色對比是基本考量

門牌屬於說明性標示,文字資訊不宜過多,文字大小也不能過小,同時,必須將觀看距離納入考量。根據日本國土交通省公共交通機關旅客設施順暢移動整備方針,若觀看距離為4~5公尺內,建議字體高度應大於20mm,而門牌便是屬於這樣的觀看距離。

此外,字體的選擇應避免使用筆畫較細的明體,在觀看時才不會產生筆畫斷掉而無法辨識的狀況。當然,直接使用通用設計的字體,就可避免上述情況。

除了文字大小與觀看距離,說明性標示在進行色彩設計時,也應避免使用過多顏色,特別是多色混雜。另外,文字顏色和底色也需要考量色盲與色弱患者的辨識情況。例如不宜使用紅色文字和綠色底圖,會導致紅綠色盲難以辨識文字。最保險的用法是搭配白色,因為色盲與色弱患者皆能辨識白色,不論是何種顏色文字搭配白底,或是何種顏色底圖搭配白字,都可以看得清楚。同時,顏色對比也非常重要,文字和底圖兩個顏色的明度差應在5以上。

若呈現灰階,資訊仍可清楚辨識,對色盲和色弱患者就無影響。

透過視覺設計提供方向性

在台灣,門牌編號主要是採取馬路兩邊一側雙號、一側單號的排列。因此,看到第一個門牌號碼,便可知悉目標門牌在這排,或是到對面找尋。但在號碼變大或變小的方向性上,就要走一小段,看到兩個以上的門牌號碼才能確定。

為了讓汽車或機車駕駛可以看到第一個門牌,就確知目標門牌的方向,其實也可以在視覺上進行方向性的設計,提供箭頭或類似形式的圖示資訊,也能減少駕駛在路上找門牌產生停停走走,進而影響到交通的情況。

原始來源:天下獨立評論 余虹儀專欄 「好門牌,不用嗎?從「通用設計」的角度,給新北市門牌一些建議

此文正式取得「獨立評論@天下」授權刊登

相關閱讀:〈拿掉顏色檢視視覺設計〉、〈視覺障礙的種類與困擾〉、〈善用「視覺線索」幫助記憶、提升效率〉、〈視覺以外的感官洞察力

同時滿足不同使用族群的需求

鋪設導盲磚時預留了輪椅通行的路徑

不同使用族群的需求應共同考量

在推動無障礙設計時,很多人關注的通常是特殊使用族群的需要,比如針對輪椅使用者、視障者或聽障者的各自需求。但有時,不同需求間會產生衝突或矛盾,「導盲磚」的問題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台灣的無障礙環境為了友善視障者,多採取鋪設導盲磚的作法。然而,凹凸不平的導盲磚常影響輪椅使用者的通行,特別是不堪顛簸的脊髓損傷患者,更是辛苦。有些單位因此開始撤除導盲磚,但又反過來使得視障者走在人行道上心驚膽顫。

這樣的兩難有解嗎?其實,如果導入通用設計觀念,在設計初期就同時考量輪椅使用者與視障者的需要,就能發展出兩全其美的作法。

例如日本福岡市地下鐵七隈線2005年完成的車站,在較寬的閘門前方特意去除部分導盲磚,維持導盲路線,但預留輪子通行的區域,讓輪椅通過時不會因為碰到導盲磚而產生震動,但又能讓視障者順利行進。

日本福岡市地下鐵七隈線車站考量輪椅通行,去除部分導盲磚。

滿足多方需求可能產生創新作法

如果把思考的範圍擴大,其實導盲路線不是只能設置凹凸不平的導盲磚,還有其他不同作法。例如使用和路面色調有明顯對比、能讓弱視者看見的顏色方便辨認;能讓全盲者用導盲杖或腳部觸覺進行辨識、但不影響其他用路人的形狀設計;甚至具有明顯邊界感的花台,也可以幫助引導方向。

最近交通部與內政部營建署就合作推出「導盲斑馬線」計畫,在斑馬線旁邊畫出兩三條垂直標線,比傳統標線略為凸起。一般斑馬線只有厚度0.2公分,導盲標線則有0.6公分高,這樣的設計能方便視障者感知斑馬線的正確方向。這個計畫目前已經在台北市、新北市與桃園市等地試辦中,如果測試結果良好,將會納入正式法規。

交通部與內政部營建署推出的「導盲斑馬線」正在試辦中。

不應忽略或影響一般大眾的需求

除了設置導盲磚產生的衝突,給視障者的點字也是一個問題。以往設置點字常常直接放在圖片或文字上方,反而影響到明眼人的閱讀觀看。不過,全球落實通用設計最徹底的國家──日本,則會使用透明無色的材質,即使放在文字上也不會影響閱讀。

使用透明無色的點字,不會影響明眼人閱讀。

可以說,要進行設計考量或服務規劃時,需要先確立使用族群有哪些,再盤點這些族群的需要。若是有相同困擾的部分就進行整合,一併解決。例如老人家因年長退化,小孩因尚未發育完全而握力較差,有些身障者則因手指不靈活不易握住原子筆,若能設計出不需要太用力就能輕易握住、且不容易從手中掉落的原子筆,便能掌握這三個使用族群的共同需要。

原始來源:天下獨立評論 余虹儀專欄 「人行道上,該不該放導盲磚?

此文正式取得「獨立評論@天下」授權刊登

對「輔具」的正確認知

萬用開瓶開罐器

每個人都有需要幫助的時候

很多人沒有意識到,我們每個人都經常需要幫助。即使是年輕力壯的人,也會有需要他人幫忙或物品輔助的時候。例如,當雙手溼滑,無法打開喇叭鎖的門把時,需要有人幫忙開門;不只輪椅使用者,推娃娃車和攜大件行李箱的人也需要經過捷運較寬的閘門。

推娃娃車和攜大件行李箱的人也會需要較寬的閘門通行。

不只老年人或身障者需要輔具

同樣的,也有很多人對「輔具」的認知,是身障者、老年人或病患才會用到。但一般人在生活中也經常會有使用輔具的需求,甚至有些輔具已經很普及了。比如作為矯正視力輔具的眼鏡,已經成為不少人的日用品;而開罐器這種輔具也是家庭必備,增加了生活的便利性。

最早作為輔具的開罐器,現在已成為日用品了。

然而,正因為很多人覺得輔具是失能者才需要,導致錯過一些「預防甚於治療」的時機點。例如,通常要到了家中有行動不便、無法自己洗澡的人,家屬才會買「洗澡椅」,方便讓他們坐著,由看護或家人幫忙洗澡。但其實健康的老人及孕婦也非常需要使用洗澡椅,因為他們都是跌倒後,身體狀況較容易產生嚴重後果的族群。若是這些族群及其家屬有此認知,便能降低意外發生的機率。

輔具設計應多注意美觀及舒適度

另一方面,也有不少明明有需求的人,會排斥使用某些輔具或醫療用品,更不用說認為自己「沒那麼需要」的人。這部分就得從輔具和醫療用品的設計談起。大多數輔具和醫療用品都著重產品功能或醫療功效,而忽略了外觀美觀與使用舒適度,加上經常凸顯病徵感,讓使用者感受不佳,自然不願使用,就算是不得不用的人,也可能影響自尊。

例如,有些老人家不願意拿拐杖走路,主要是使用拐杖象徵年紀大、老化等,所以寧願拿雨傘來代替拐杖做支撐。有的雨傘設計就特別在底端處加寬,讓傘直立時也有拐杖的支撐功能,但畢竟還是無法完全取代拐杖,長期不當使用,甚至可能讓老人家的行走能力每況愈下。奇怪的是,像卓別林的柺杖,為什麼不會讓大家聯想到年紀大,而被認為是紳士的象徵?或許,如果拐杖的設計能更有質感,甚至如眼鏡一般成為時尚配件,也可以改變老人的接受度與大眾觀感吧!

改造後的雨傘仍無法取代拐杖。

輔具設計應考量使用者心理感受

輔具與醫療用品的使用者,經常是已失去某些能力或是正遭受病痛折磨的人,因此,我們更需要將使用者的使用感受納入考量。不論是在輔具的設計和行銷方式上都應該特別注意,才能提升使用者使用輔具的意願,帶給他們更多的關懷與安全感 。甚至如果能在設計上讓更多人覺得「用這個東西不錯」,有需要的人也不會那麼排斥了。

很多方便、好用的產品,最初都是針對感官或行為能力較差的人,提升他們使用的便利度而設計的,一般人使用起來自然就更輕鬆。因此,在進行設計及環境的規劃服務時,若能發掘更多使用族群的需求,解決他們的不便,不僅能提升設計的包容度,也能擴大市場、讓使用者更滿意。

原始來源:天下獨立評論 余虹儀專欄 「需要幫助並不丟臉!讓更多輔具坦然走入生活

此文正式取得「獨立評論@天下」授權刊登

高齡化社會需要更友善的步行環境

柏油路面上有一個大坑洞

騎樓整平,還是路見不平?

面對高齡與少子化趨勢,我國內政部營建署明白指出未來市區道路應以「通用設計」與「完全街道」之理念逐步改善,以提升人行環境服務機能,不論是公園、綠地、街角與建築的公共通行空間,都應融入無障礙公共通行空間設計原則,整體規劃舒適安全的步行系統(市區道路人行環境推動現況與展望,內政部營建署,2018)。而近年來,許多地方政府也積極進行「騎樓整平」工作,並有顯著成果。

全國最先推動騎樓順平工程的是台北市。從民國91年起開始推行17萬公尺的騎樓整平與人行道改善工程,進度相當順利,且成果顯著。而新北市自民國99年起也以「友善城市」為目標,致力打造身障者、老人、孕婦、幼兒等行動不便者都方便的優質人行環境系統。截至7月底,已完成約1,530.65公尺的騎樓整平。另外,台中市政府也積極解決騎樓高低落差及舖面不平情形,自104至107年已完成約61,642公尺的友善人市行空間。台南市府工務局也自100年度起推動騎樓整平計畫,希望讓行人通行更加無礙。

騎樓整平不是消除高低差就好

然而,少數整平後的路段,還是有些問題存在。例如斜坡其實不應使用與原先地板相同的鋪面做,否則會讓人難以辨識,一不小心就可能滑倒。另外,斜坡也不適合使用地磚等可能讓輪子打滑的材質,且應平緩,不能像魚丸般呈現圓弧突起,才方便輪椅及娃娃車通行。

大眾對於騎樓或道路的使用也應有正確觀念,在騎樓整平或無障礙的斜坡路段,應該避免擺放交通工具或私人物品,以避免影響行人通過。

斜坡不應使用與地板相同的鋪面,否則會讓人難以辨識。
斜坡應平緩,如圖中這種魚丸般的圓弧突起,其實不利輪椅等通行。
用路人也該注意,斜坡前不應擺放機車或其他物品阻擋去路。

「路平專案」要從所有用路人的角度思考

除了騎樓之外,人行道也有進行「路平專案」,但有些人行道的路平成果卻讓人不禁搖頭。

人行道的路緣高起,有保護行人的作用,可讓打滑或失控車輛衝上人行道時遭受阻擋或減速。然而,為方便住家車輛進出或店面推車上下貨等使用需求,有的人行道每數公尺就做出一段斜向路面的斜坡,不僅對走在人行道上的行人失去防護作用,輪椅使用者和坐在娃娃車上的幼童經過這些路段,也都會因此而傾斜。

此外,不論是推車或車輛上下人行道,都很容易讓地磚損毀,如果是車輛出入口,應改採柏油路面較適宜。

人行道做出這種斜向路面的斜坡,其實對行走並不方便,就防護角度而言也不安全。

而柏油道路的修整或鋪設更需注意路面平整。有些道路一鋪再鋪,導致中央遠高於邊緣,形成如拱橋般隆起的地面,讓輪椅使用者和娃娃車在穿越馬路時,都像是爬山一樣。另外,路面與人孔蓋的銜接處也要盡可能鋪平,讓路過的人車不會因此被絆倒。當有坑洞出現,也應儘速填補或修整。

日本許多路面與人孔蓋的銜接處都非常平坦。
台灣馬路常有這種坑洞,對輪椅或娃娃車都很不方便,應儘速填補或修整。

原始來源:天下獨立評論 余虹儀專欄 「騎樓整平,還是路見不平?

此文正式取得「獨立評論@天下」授權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