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師與服務業必修的使用者洞察

設計師與服務業必修的使用者洞察

許多人往往誤以為「看得見、聽得到」就等於「理解了」。但實際上,聽障者即使能讀唇語,仍可能因中文的同音字而誤解;視障者即使聽到文字,也可能因缺乏影像或經驗而無法想像。這提醒了我們,單純提供「資訊」不等於「有效傳達」,理解需要上下文、輔助方式與細緻設計。

理解需要用心與方法,而非想像

真正的使用者理解,不是憑空想像,而是透過觀察、體驗與對話建立的專業過程。有些設計師或服務提供者習慣從自身經驗推測需求,例如認為「放大音量就能讓重聽的人聽懂」、「有點字就能讓視障者理解」。

然而,不同的聽損者,聽力損失的程度不同,有些是聽不清楚高音或低音,有些是語速不能太快;視障者也未必都能閱讀點字,有許多後天失明的視障者沒有學習點字,而是依賴語音輔助或其他觸覺線索。設計團隊與服務業者都需要先放下假設、打開感官、具備同理心、累積洞察。

觀察與體驗:設計洞察的關鍵

設計團隊與服務業者要避免誤解使用者需求,需要「用心觀察、親身體驗」。像是實際嘗試閉上眼睛摸紙鈔,才會發現舊鈔的視障輔助點通常都磨損到難以辨識;親身與聽障者對話,才會意識到語速、表情與動作比單純大聲說話更重要。這些細節,只有透過互動與觀察才能真正掌握。而「多感官設計工作坊」就是帶領學員認識與訓練不同的感官,並學會應用在設計與服務之中。

除非新鈔,大部分市面流通紙鈔的視障輔助點都磨損到難以辨識,導致視障者必須用摺紙的方式判斷紙鈔面額。

對話:聽見使用者真正的需求

除了觀察與體驗,對話也非常重要。與其自以為懂,不如直接問使用者需要什麼。許多看似合理的設計,其實在使用者眼裡根本不實用。透過交流,設計團隊與服務業者才能理解不同使用族群的困擾與需求,並找到能被廣泛接受的方案。例如「通用設計結合職務再設計應用工作坊」透過不同工作者的訪談資料、情境模擬,引導學員整合高齡者、身障者與一般工作者的工作需求與心理感受,建立友善工作環境與職務再設計。

學習通用設計就是了解的開始

理解需要用心與用對方法。通用設計強調的是「一開始就考慮不同的使用族群」,而不是事後補救。當產品與服務能被更多人便利使用,就能贏得更多市場與口碑。

然而,使用族群何其多,六十五歲以上的高齡者可能有著不同身心狀態、認知能力,視障者包括全盲的人、弱視的人、色覺異常的人、患有老花眼或青光眼的人等等。透過通用設計的學習,設計師與服務業能學會如何進行不同使用族群的觀察與體驗,累積洞察能力,「理解」會更深入,最終提出整體考量、滿足不同需求的整合解法。

讓障礙者、大小朋友可以同樂的遊戲或玩具

一端是有靠背,另一端是沒有靠背的盪鞦韆,幼兒、大孩子,或親子可以一起玩。

日前聽到圍棋高手分享一個「冷知識」:原來日式圍棋的黑子與白子不一樣大,黑子要比白子厚一點!雖然視覺上會覺得差不多,但平放近看或是仔細觸摸,就會發現差異。

不曉得這樣些許的差異,是否足以讓視障者依此進行判別,進而參與圍棋遊戲?要讓視障者也能一起玩圍棋或五子棋,其實並不會太難,只要將其中一色的棋子做出紋路,將棋盤格線立體化(略高於棋盤),再在棋盤與棋子內部加上磁鐵,讓他們更容易辨別手中的棋子、格線,也不用擔心會因為看不見而把棋盤打翻。

視障者也能玩的五子棋,黑棋有紋路,棋盤格線略高於盤面。
視障者也能玩的五子棋,黑棋有紋路,棋盤格線略高於盤面。

左撇子的使用習慣經常被忽略

除了視障者,左手慣用者的需求也經常被忽略。很多人都喜歡玩的撲克牌,花色往往呈現在牌面的左上角及右下角,當左手慣用者朝向他們習慣的左邊整牌時,剛好就會將上方所有的花色遮住。要避免這情況發生,只要讓花色出現在牌面四個角落就行了。

另外,現在有越來越多樂齡桌遊、混齡桌遊、跨世代桌遊和視障者也能玩的桌遊。隨著3C產品的發展,許多玩具與遊戲在聲光效果的部分都有所提升,甚至加強了手感或體感,這部分除了讓玩家有更好的享受,對視聽障者的參與也有幫助。

讓撲克牌四個角落都有花色,且放大些,左手慣用者與弱視的人都很方便玩。
讓撲克牌四個角落都有花色,且放大些,左手慣用者與弱視的人都很方便玩。

共遊玩具增加同樂機會

1990年,日本玩具協會正式以「共遊玩具」的名稱與理念進行推廣,也制定了標識,如果是視障小朋友也能玩的玩具,會在包裝上印有拉不拉多導盲的圖案,如果是聽障小朋友也能玩的玩具,則採用兔子圖案。共遊玩具是以身障小朋友能一起遊戲作為玩具設計的目標,但對於現今少子化的趨勢、很多長者幫忙照顧孫子的情況,讓更多不同感官能力的小朋友或長者一起玩,可以增加同樂機會。

公園不該只考量兒童需求

不只是玩具,遊樂園的遊樂設施和公園的遊具也要能「共遊」。近年來,我國許多地方紛紛設置的「共融公園」,就是以所有兒童都能一同玩樂、遊戲與發展能力為目標進行規劃。公園與遊具的設計除了考量一般兒童及特殊需求之兒童的使用,若能同時考量親子及老幼同樂、共遊或互動的需求則更好。一來可避免帶孩童前往公園的家長或長者在一旁照看感到無聊,二來可趁此機會增進跨世代的情感。

一端是有靠背,另一端是沒有靠背的盪鞦韆,幼兒、大孩子,或親子可以一起玩。
一端是有靠背,另一端是沒有靠背的盪鞦韆,幼兒、大孩子,或親子可以一起玩。

期望未來不論是在大型的都會公園,或是小巧的鄰里公園,都不會再看到照顧者群聚聊天、被照顧的對象坐在輪椅上曬太陽或發呆放空;小朋友在遊具間追趕跑跳碰、父母或祖父母在旁邊滑手機與無聊等候,而是更多親子共遊、老幼同樂、大朋友與小朋友笑得開懷的畫面。

原始來源:天下獨立評論 余虹儀專欄 「我們可以一起玩嗎?讓障礙者也能輕鬆同樂的遊戲設計

此文正式取得「獨立評論@天下」授權刊登

相關閱讀:〈共融公園的好處〉、〈共融公園的可及性與共遊性

「讓大家都可以用」很重要

橫式門把

在推廣通用設計觀念時,偶爾會聽到有人質疑:「你說的特殊使用族群人數又不多,也不是我們產品主要目標族群和服務對象,為什麼還要花時間特別考慮這些人的需要?」

然而,很多人可能沒注意到,自己在某些生活情境下,與這些特殊使用族群其實有相同或相似的需求。這時,通用設計的巧思不僅讓人感到貼心,更可能因此帶來創新的用品或服務呢!

單手撐傘或抱小孩只剩單手能做事

例如,在經常下雨的台灣,特別是最近的梅雨季節,或是夏日午後雷陣雨,路上行人往往一隻手撐傘,只剩一隻手得空。在這種時候,撐傘的一般人就跟失去一隻手的肢障者很像。如果在包包裡的手機響了,要怎麼只用一隻手打開包包,拿出手機順利接聽?這時,一個通過設計做得容易開關、單手即可順利使用的包包,就是許多人的需要。

另外,很多爸爸媽媽在照顧嬰幼兒時,經常一手抱著小孩,只能空出一隻手處理其他事情。像是幫小孩換尿布時,一邊要處理亂動個不停的寶寶,另一邊又要拿濕巾幫寶寶擦屁股,處理髒尿布再換上新的。這時,標榜「單手即可開啟」、方便抽出的濕紙巾,對爸媽來說就很重要。

每個人都有行動不便的時候

又如,當手上有汗水,或是剛洗了手、抹了乳液或護手霜,滑滑的雙手要開喇叭鎖門把,是不是就覺得有點困難?這時,你的情況其實就跟握力不足的老人家一樣。不過這個問題也可以靠設計解決,只要家中採用橫式門把,就可以避免困擾。甚至在雙手提滿物品時,也可以不用空出雙手來轉開門,只要用手肘、臀部等部位將門把往下壓一下,便可打開了。

比起圓圓的喇叭鎖門把,橫式門把更容易輕鬆開啟。

很多時候,我們也是「特殊族群」

這樣想一想,我們生活中其實有很多情況,都會讓人產生短暫的行動不便或感官失能。比如拉著行李箱、扛著腳踏車、推著娃娃車,你的狀況是不是跟乘坐輪椅無法爬樓梯、必須靠輪子與斜坡才能移動的人有點像?身處在交通吵雜的地方接聽電話,就算聽力再好可能都無濟於事,是不是也能稍微體會重聽者的感覺?或者方向感不好的人,就算看到一大張詳細的地圖,也找不出自己的位置,無法辨別圖標資訊,彷彿另一種視障者……。這些時候,如果有任何能幫助到這些特殊使用族群的設計,你碰到的困擾也能夠被解決。

一段斜坡道不只幫助輪椅使用者,也幫助攜帶行李和推著娃娃車的人;能夠傳送圖文訊息的通訊軟體、可以面對面通話的智慧型手機,不只幫助聽障者,也讓很多人在無法說話的時候,都能與人溝通;附有語音功能告知使用者所在地、周邊設施與方位資訊的導覽地圖,不僅幫助視障者,也讓看不懂地圖的「路痴」可自行理解。

日本有些導覽地圖上不只有點字,還有語音功能可聆聽。

若是我們始終只認為「特殊使用族群是小眾,不必在意他們需求」,而逕自以「一般人」的習慣進行設計,反而可能在這些特殊狀況下讓使用者感到不便。相反的,能夠多設想不同族群的使用習慣、在小細節上注意,則會為使用者帶來更貼心的感受。

原始來源:天下獨立評論 余虹儀專欄 「「讓大家都可以用」有多重要?廠商的細心與貼心,就隱藏在細節設計中

此文正式取得「獨立評論@天下」授權刊登

相關閱讀:〈跨世代的設計需要同理心與換位思考〉、〈想改變對方要先換位思考〉、〈不同使用族群模擬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