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多感官設計創新餐飲與食品:讓味覺體驗更有深度

用多感官設計創新餐飲與食品:讓味覺體驗更有深度

消費者在餐桌上的體驗,不只是「吃到什麼」,還有「怎麼感受到的」。食物的香氣、口感、顏色,甚至用餐時的聲音與氛圍,都會影響人們對料理的評價。對餐飲與食品產業而言,多感官設計不僅能提升顧客滿意度,更能成為提升競爭力的關鍵。

生活經驗決定感官敏銳度

「多感官設計工作坊」中,多數學員能立刻辨識黑胡椒或迷迭香的味道,卻對孜然粉毫無印象。同樣地,許多人能聞出檸檬與香橙精油,但對茶樹或尤加利的味道卻陌生。這顯示了味覺與嗅覺的敏銳度,取決於生活經驗的累積。

經常下廚、熱愛品嚐美食或接觸香氛的人,往往能更快分辨出細微的味道差異。對餐飲研發者來說,這不只是「會不會分辨香料」的問題,而是能否在創意料理與食品開發中,運用更多層次的味覺與嗅覺靈感。

多數學員閉眼嗅聞能立刻辨識黑胡椒(中)或迷迭香(右)的味道,卻對孜然粉(左)毫無印象。

當感官失去作用,體驗會受限甚至危險

感官並非理所當然存在。有些人先天或後天失去嗅覺,可能完全察覺不到瓦斯外洩、食物燒焦的危險。在工作坊中,也曾遇過失去嗅覺的學員,他們只能感受到咖啡的酸、甜、苦,卻無法體驗水果、花香或堅果的細膩風味。

而尚有良好視力的人通常習慣用眼睛找答案,往往聽覺、觸覺、嗅覺與味覺可能較不敏銳。如果因為生病、感冒,也可能導致某一感官能力下降,或暫時失去作用。這些都在提醒我們:若餐飲與食品設計只倚賴單一感官,體驗將會受限,甚至可能增加風險。因此,多感官設計不只是創意的延伸,更是安全與便利的保障。

現在很多咖啡店不只端上一杯咖啡,有熱有冷、有酸有甜,還有咖啡乾粉可以嗅聞,提供顧客更多感官的體驗。

多感官設計即是通用設計

易感性原則(Perceptible Information)是通用設計的七大原則之一,強調資訊必須能被不同感官能力的人理解。因此,多感官設計即是通用設計。在餐飲業或食品業有很多設計與體驗離不開感官設計,但若能做到多感官設計將可提升品牌價值,除了滿足多元族群的需要,也能做出讓顧客有深刻印象、正面評價的服務。例如:

餐飲空間:廚房和火災警示設備,結合聲光提示,保障不同感官能力員工與顧客的安全。

菜單設計除了文字敘述,呈現實物照片與色彩、提供數位資訊,讓顧客更容易理解菜色。

食品包裝:凹凸設計方便觸覺感知、開啟處有視覺提示,讓使用者更容易發現與打開。

多感官經驗帶來市場優勢

累積足夠的感官經驗,不僅能讓設計者更敏銳,還能更精準洞察市場趨勢。就像專業咖啡師能細緻描述咖啡的花香與果香,因為他們背後累積了數百種風味的經驗。同樣地,餐飲與食品產業若能導入多感官訓練,就能開發出更具差異化的產品,避免陷入同質化競爭。

讓餐飲與食品更具創意與價值

在現代社會,餐飲不再只求溫飽,而是一種多層次的體驗。隨著飲食文化的進展,單一味覺的滿足已經不足以打動消費者,多感官設計不僅能增添顧客的驚喜與記憶點,更能提升安全性與市場價值。

餐飲或食品研發團隊、餐飲相關組織或系所,或重視創意研發的企業,想在產品與服務中導入多感官與通用設計的思維,提升團隊的感官敏銳度與獨特創意,讓產品與服務在市場中脫穎而出,歡迎與我聯繫

2020新北市身心障礙就業促進成果展

考量視障者與一般人工作效率而調整的工作環境,除了電腦畫面有數位文件呈現、桌面物品歸位,物品也貼有位置突起標籤貼紙。

導入通用設計觀念於職務再設計

近年,個人除了透過「通用設計結合職務再設計應用工作坊」帶領政府勞動部相關同仁與民眾,了解通用設計觀念如何發揮在職務再設計上,擔任身障者倡議「友善工作環境」公民咖啡館的桌長,在宣導進用中高齡者、身障者的雇主與人資主管座談會,跟大家分享如何運用這樣的機會,改善公司內部工作流程與效率等,也協助了「無限職場-2020新北市身心障礙就業促進成果展」無限辦公室展區的規劃。

新北市政府勞工局主辦的「無限職場-2020新北市身心障礙就業促進成果展」,除了鼓勵各界進用身障者,也能看到身障者就業的感想與成果。
在高齡少子化社會,企業進用身障者能產生良好契機,而職務再設計導入通用設計觀點,能發揮更大效益。

將理念視覺化,讓觀者透過體驗來吸收

對於較新理念或知識的推展,在策劃展覽時,絕對不能只是把觀念或知識寫出來。除非對此議題有特定學習目的的參觀者,其他人多半不會把展場中的文字全數看完,就算看完也不見得能全部吸收。因此,個人在進行這類展覽的規劃時,常以視覺化、體驗式兩種形式著手。

以「常見的工作環境」與「調整後的工作環境」兩種情境對照,呈現出友善工作環境對提升工作效率的幫助。
搭配精簡的文字,讓參觀展覽的人在體驗過程中能快速掌握重點,自然學會相關的做法。

情境對照與精簡文案,讓觀者快速掌握

以無限辦公室展區的規劃為例,透過不同的陳列環境作為對照,讓觀者很清楚能看出一般工作環境友善工作環境的差異,並透過體驗過程感受到兩種環境有著截然不同的工作效率,而文案的部分採用淺顯易懂的文字、精簡的篇幅,讓觀者能快速掌握重點、了解做法,不需刻意記憶,即可產生深刻印象。

相關閱讀:〈職務再設計工作坊〉、〈善用「視覺線索」幫助記憶、提升效率〉、〈視覺障礙的種類與困擾

為老年生活預作準備

透過生活中的物品進行老年人模擬體驗

提到為老年生活預作準備,很多人都會先從財務管理、退休計畫等經濟層面著手。但老年生活不能只考量物質的滿足,更重要的是身心的健康。而身心健康的基礎若能從年輕時期就建立,對老年時期所經歷的生心理變化能提早有所認知,面對老化的種種挑戰,能減少手足無措的情況,甚至對老年生活會有更高的自主意識與能力。

因此,建議不妨在年輕或中年時期,透過老年人模擬體驗、常見病症的理解與預防這兩種方式,為老年生活預作準備。

模擬體驗,了解老年人的生活挑戰

透過老年人的模擬體驗,可以了解老年人的行為能力受限情況,以及因此產生的生活挑戰,並開始留意生活環境的設計與服務,未來在迎接老年生活之前,不論是在居家環境,或是生活器具等方面,都能事先做好適當的規劃。對於老化會帶來的生理變化,包括握力不足、手腳關節不靈活與肌力退化等情況也會較有感,可進行相關的訓練,降低老化帶來的影響。

老年人模擬體驗可了解老年會面對的行為不便與生活挑戰。

了解老年常見病症,做好生心理準備

很多人等到年紀大了,生病了,才對一些老年人常見病症如糖尿病、高血壓與失智症等有初步理解,屆時很多生活及飲食習慣都已經很難改變。如果在青壯年或中年時期就能對這些病症有所認知,不僅可預作防範,真的發生初期病徵時,也能儘早發現與掌握。例如心肌梗塞與中風等急性症狀都有其黃金救援時間,若能自我留意,早一點發現徵兆或求援,或許送醫後的結果會大不同。

另外,目前尚無法根治的失智症不僅會降低患者的行為能力,認知能力受到的影響更大,甚至會慢慢失去自主能力。若能在老年之前培養記事習慣,甚至運用一些工具,如常用物品擺放在固定位置,每天應處理事務寫在便條紙上,或是透過手機拍照等方式避免遺忘。這樣一來,即使年紀大了,記憶力逐漸退化,也能自我掌握日常生活事務。

用手機拍照做紀錄,將來遺忘時可藉此回想。

準備不僅為了自己,也為了家中長者

很多人或許會覺得,自己離老年還很久,有必要在年輕時期就開始為老年生活預作準備嗎?然而,對老年人的身體狀態、行為認知、心理感受、常見疾病、生活環境與飲食需求等有所了解,不只是為了老年的自己能健康老化,也可以因此同理家中長者的生活困擾,並進一步思索如何改善居家環境、選擇通用設計商品、提供身心健康關懷與老年疾病預防知識等,讓老人家降低生活意外與健康風險。

原始來源:天下獨立評論 余虹儀專欄 「變老之前,你準備好了嗎?

此文正式取得「獨立評論@天下」授權刊登

相關閱讀:〈不同使用族群模擬體驗〉、〈想改變對方要先換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