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障礙者、大小朋友可以同樂的遊戲或玩具

一端是有靠背,另一端是沒有靠背的盪鞦韆,幼兒、大孩子,或親子可以一起玩。

日前聽到圍棋高手分享一個「冷知識」:原來日式圍棋的黑子與白子不一樣大,黑子要比白子厚一點!雖然視覺上會覺得差不多,但平放近看或是仔細觸摸,就會發現差異。

不曉得這樣些許的差異,是否足以讓視障者依此進行判別,進而參與圍棋遊戲?要讓視障者也能一起玩圍棋或五子棋,其實並不會太難,只要將其中一色的棋子做出紋路,將棋盤格線立體化(略高於棋盤),再在棋盤與棋子內部加上磁鐵,讓他們更容易辨別手中的棋子、格線,也不用擔心會因為看不見而把棋盤打翻。

視障者也能玩的五子棋,黑棋有紋路,棋盤格線略高於盤面。
視障者也能玩的五子棋,黑棋有紋路,棋盤格線略高於盤面。

左撇子的使用習慣經常被忽略

除了視障者,左手慣用者的需求也經常被忽略。很多人都喜歡玩的撲克牌,花色往往呈現在牌面的左上角及右下角,當左手慣用者朝向他們習慣的左邊整牌時,剛好就會將上方所有的花色遮住。要避免這情況發生,只要讓花色出現在牌面四個角落就行了。

另外,現在有越來越多樂齡桌遊、混齡桌遊、跨世代桌遊和視障者也能玩的桌遊。隨著3C產品的發展,許多玩具與遊戲在聲光效果的部分都有所提升,甚至加強了手感或體感,這部分除了讓玩家有更好的享受,對視聽障者的參與也有幫助。

讓撲克牌四個角落都有花色,且放大些,左手慣用者與弱視的人都很方便玩。
讓撲克牌四個角落都有花色,且放大些,左手慣用者與弱視的人都很方便玩。

共遊玩具增加同樂機會

1990年,日本玩具協會正式以「共遊玩具」的名稱與理念進行推廣,也制定了標識,如果是視障小朋友也能玩的玩具,會在包裝上印有拉不拉多導盲的圖案,如果是聽障小朋友也能玩的玩具,則採用兔子圖案。共遊玩具是以身障小朋友能一起遊戲作為玩具設計的目標,但對於現今少子化的趨勢、很多長者幫忙照顧孫子的情況,讓更多不同感官能力的小朋友或長者一起玩,可以增加同樂機會。

公園不該只考量兒童需求

不只是玩具,遊樂園的遊樂設施和公園的遊具也要能「共遊」。近年來,我國許多地方紛紛設置的「共融公園」,就是以所有兒童都能一同玩樂、遊戲與發展能力為目標進行規劃。公園與遊具的設計除了考量一般兒童及特殊需求之兒童的使用,若能同時考量親子及老幼同樂、共遊或互動的需求則更好。一來可避免帶孩童前往公園的家長或長者在一旁照看感到無聊,二來可趁此機會增進跨世代的情感。

一端是有靠背,另一端是沒有靠背的盪鞦韆,幼兒、大孩子,或親子可以一起玩。
一端是有靠背,另一端是沒有靠背的盪鞦韆,幼兒、大孩子,或親子可以一起玩。

期望未來不論是在大型的都會公園,或是小巧的鄰里公園,都不會再看到照顧者群聚聊天、被照顧的對象坐在輪椅上曬太陽或發呆放空;小朋友在遊具間追趕跑跳碰、父母或祖父母在旁邊滑手機與無聊等候,而是更多親子共遊、老幼同樂、大朋友與小朋友笑得開懷的畫面。

原始來源:天下獨立評論 余虹儀專欄 「我們可以一起玩嗎?讓障礙者也能輕鬆同樂的遊戲設計

此文正式取得「獨立評論@天下」授權刊登

相關閱讀:〈共融公園的好處〉、〈共融公園的可及性與共遊性

共融公園的好處

維也納熊布朗宮裡公園的巨鳥造形遊具

台北、舊金山、溫哥華、維也納公園怎麼做出各個年齡層的人都能玩的公園,甚至一座公園滿足視、聽、嗅、觸覺的感官刺激訓練?通用設計的公園對親子有什麼好處?

不論是大的都會公園,或是小的鄰里公園,經常會看到三種景象:外籍照顧者群聚聊天,被照顧的對象坐在輪椅上曬太陽或發呆放空;小朋友在遊具間追趕跑跳碰,父母或祖父母在旁邊滑手機或無聊等候;有人沿著公園外圍慢跑,或在公園內自己做運動。

每次看到上述畫面,都會覺得公園沒有照顧到兒童以外的使用者需求。而近年來,台灣遍布單一化的塑膠組合遊戲設施,也就是俗稱的「罐頭遊具」,相同的造型和色彩,單調乏味,也沒有滿足兒童的玩樂需求。然而,國外有許多公園,除了有身障兒童可以玩的遊具,也有大人和長者可以參與或使用的設施,一次滿足所有民眾休閒玩樂的需求。如此的設計較罐頭遊具更能激發兒童創造力,也能讓兒童有更多的感官體驗及家人互動機會。

為什麼要打造老中青都能玩的公園?

祖父母幫忙照顧孫子是高齡化社會的趨勢之一。若能讓祖父母在公園和孫子同樂,或與年齡相近的左鄰右舍一起活動筋骨,不僅可以促進社交活動,降低失智風險,還能藉此機會增進祖孫情。

另外,公園的設計也應考量成人的需求,如健身、社交和親子互動等。公園若有成人可以運動的設施,或是親子可以一起玩的遊具,忙碌的現代父母帶小孩去公園一趟,可促進身體健康或親子感情,也能避免在一旁照看,感到無聊。

而小朋友對公園的期待,不外乎是尋求同伴共樂,遊具的新鮮與刺激。若公園遊具能考量不同感官、身高及行為能力的兒童,不僅身障兒童可以使用,也可促進一般兒童的感官發展。

強調五感體驗,促進孩子感官平衡

幼童學習相關非營利組織Goodstart曾提出,小寶寶在媽媽肚子裡就會逐漸形成觸覺、味覺和嗅覺等,但新生兒對這些新的感官體驗還無法理解,因為這些感官受體向大腦傳遞的訊息,神經組織尚未建立。因此,幼兒需要很多的感官體驗,以建立這些聯繫。此外,隨著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日漸普及,許多小孩逐漸拋棄傳統玩具,沉浸在電子產品的遊戲之中,減少很多視、聽覺以外的感官體驗。因次,公園設計具有五感體驗,對孩童的感官發展是非常重要的。

玩沙區有多種玩沙裝置
奧地利維也納熊布朗宮裡的公園裡的玩沙區和多種玩沙裝能提升孩子的觸覺體驗。

 

汲水區有水車等裝置
奧地利維也納熊布朗宮裡的公園裡的汲水裝置,提升孩子的觸覺體驗。

 

在舊金山的Helen Diller遊樂場,玩沙區有高有低,輪椅使用者和一般人可以一起玩沙,且溜滑梯的寬度可以讓多位小朋友或親子同時使用。而在溫哥華的Whistler Olympic公園,乘坐輪椅的兒童可透過斜坡,和其他兒童一起待在樹屋裡。而Whistler Olympic公園在聲光效果和觸摸方式上加入巧思,讓不同感官能力的小朋友們透過不同方式共遊、同樂。例如,可敲打出聲響的遊具,視障兒童與其他兒童可以一起玩,一般兒童的感官也能在遊戲中獲得刺激與提升。

在奧地利維也納的熊布朗宮,有一個大人和小孩都玩得很開心的公園。在觸覺體驗上,公園設有的玩沙設施,包括挖沙的機械把手、裝沙的容器和搬沙的滑軌等,小朋友不用自帶玩沙工具就能同樂;另外,公園設有汲水區,透過大力往下壓橫桿可汲水的裝置,汲水到一定的量,水流的重量就會擊中類似水車的裝置,讓其轉動。

不同視覺效果的變形鏡
奧地利維也納熊布朗宮裡的公園裡,不同視覺效果的變形鏡。

除此之外,這個公園還有聽覺和視覺體驗的遊具。包括旋轉後可發出聲響的轉盤、用手壓可發出不同音階的琴鍵,以及具有不同視覺效果的變形鏡,人站在不同的鏡子前面,可以呈現高瘦、矮胖、扭曲和兩個自己的影像。

動態的座椅旋轉盤
奧地利維也納熊布朗宮裡的公園裡,旋轉後可發出聲響的轉盤,可刺激使用者的觸覺和聽覺體驗。

 

用手壓可發出不同音階的琴鍵
奧地利維也納熊布朗宮裡的公園裡,用手壓可發出不同音階的琴鍵,可刺激使用者的觸覺和聽覺體驗。

不論是靜態的木馬和馬車、動態的座椅旋轉盤,或是爬起來很刺激的巨鳥造形遊具皆有,各個年齡的使用者都玩得不亦樂乎!

爬起來很刺激的巨鳥造形遊具
奧地利維也納熊布朗宮裡的公園裡,爬起來很刺激的巨鳥造形遊具。

台北也有共融公園

近年來,台北市與新北市都在推動「共融公園」和「共融式遊樂設施」,如台北市朝陽公園、景化公園、中安公園等。透過工作坊匯集在地居民與兒童需求,經由不同的設計團隊,打造不同造形與感官體驗的遊具和遊戲空間。不論是一般兒童,或是身障兒童,甚至是童心未泯的大人都能在這些共融公園使用這些更具創意的遊具,感受到共遊、同樂的趣味,並提升使用公園的意願。

 

原始來源:天下未來城市 余虹儀專欄 「從台北到維也納,這四個城市用通用設計公園滿足每個大人和小孩」

此文正式取得《未來城市@天下》授權刊登

相關閱讀:〈共融公園的可及性與共遊性〉、〈讓障礙者、大小朋友可以同樂的遊戲或玩具

高齡化社會的需要

高齡化社會的需要

高齡化加上少子化,我們的社會環境除了老年人口的比例快速攀升,年輕的勞動人口與照顧人力都日漸減少。日常生活的環境、設計與服務,應考量到特殊族群與一般人都能使用的通用設計,以提升長者的自主能力,也能減緩老人退化或失能。然而,許多人都明白高齡化社會已到來,卻仍沒有太強烈的危機意識,更沒有發現社會高齡化帶來很多社會現象與潛在問題。

博愛座激增,還出現了親子友善區

我從國小一年級就自己搭公車上學,還記得那時候的公車設計,下車是要拉鈴,現在都改為人人方便使用的按鈕。而當時公車的博愛座數量,只有前面單人座位區2張,近年來不只延伸到後面雙人座位區,還增加到8張。台北捷運沒增加博愛座數量,也能感受到使用者需求超載。日前增設了親子友善區,立意良善,然而,真的有解決問題嗎?會不會與博愛座一樣,形成「不同使用族群」更多的衝突呢?

若在捷運上好好觀察一段時間,不難發現,有乘坐需求的人除了日漸增加的長者,還有孕婦、帶著嬰幼兒的父母、國小學童和行動不便者。這些使用者的比例可能遠超過現有捷運的博愛座及親子友善區座位的數量了。如果大眾沒有意識到每張座椅都應該是博愛座,需要禮讓給比自己更需要的使用者,那麼,即使公車或捷運上的座椅都設成博愛座可能還是不敷使用。

台北捷運的親子友善區座位
台北捷運的親子友善區座位。

街道及公共場所的暫歇設計太少

走在路上,偶爾能看到老年人在路邊花圃靠坐。仔細觀察一下台灣的街道,街道座椅的數量很少,分布也不均,多半出現在公園和候車亭。有些公共場所,如百貨公司、圖書館和車站等,即使設有公共座椅,數量也經常不足。然而,長者步行一小段距離即有暫歇的需要,高齡化社會的環境規劃不得不面對這廣大的需求。

在日本東京,許多街道和公共場所都可見到欄杆式的暫歇設計。採用欄杆式的好處是比較不佔空間,同時能乘坐的人數也較多。另外,通常會提高乘坐位置的高度,讓膝關節普遍退化的老年人可採高坐姿,起身更容易。有些老年人外出還會使用輔助推車與座椅結合的產品,只要走到累了,隨時能坐下。

日本常見的欄杆式暫歇設計
日本常見的欄杆式暫歇設計。

只做到符合無障礙法規,忽略銀髮市場

依我國政府的無障礙法規,300平方公尺以上的場所必須設有包括無障礙廁所及走道扶手等設施。而一間超過16間客房的旅館或飯店,需要設置一間無障礙客房。然而,低於此坪數的餐廳或商場、少於此間數的飯店,如果真的因此而忽視無障礙或通用設計的設計與服務,將錯失極大的商機。

在高齡化社會,行動不便與乘坐輪椅的使用者人口比例日漸增加,店家若是無視身障者或其他行動不便者,如推娃娃車的人、孕婦和長者的需要,只要遇到消費者的同行成員當中有一人的需求無法被滿足,將不會選擇該店家。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大型表演廳或會議場地,法規要求無障礙座位席的比例很少,但實際上,除了身障者,還有外出以輪椅代步的長者。

後知後覺勝過不知不覺

現在開始導入通用設計是否還來得及?總比什麼都不做來得好。一開始綠色設計也沒什麼人在乎,地球資源好像也沒有像專業人士說的那樣快速減少,但大家發現氣候和環境真的有在改變,投入綠色設計及再生能源的人就愈來愈多了。現在可能還沒什麼人在乎長者的需要,但社會快速高齡化是事實,只能說太晚或沒有意識到長者是主流客群的商家很難長久。因此,盡可能朝向通用設計、友善環境和共融社會的方向去努力,絕對是一個高齡化社會無法忽視的目標。

原始來源:天下獨立評論 余虹儀專欄 「高齡化來臨,我們的社會準備好了嗎?」

此文正式取得「獨立評論@天下」授權刊登

相關閱讀:〈高齡化社會與通用設計趨勢〉、〈友善高齡服務空間健檢_現地輔導〉、〈友善高齡服務空間的作法

共融公園的可及性與共遊性

奧森兒童博物館的遊樂設施

何謂共融公園?

根據臺北市政府社會局所提及的「共融式遊樂設施」(亦可稱「共融式兒童遊戲場」、「共融公園」等),其目的是提供所有兒童一同玩樂、遊戲、發展能力的遊樂設施。讓一般兒童及具特殊需求之兒童(例如自閉症、心智障礙、肢體障礙、視覺或聽覺障礙者等)皆能使用,具有多元刺激、寬敞、安全、具互動性、有趣及舒適等特色的遊戲環境。其本質也就是考量通用設計的遊樂設施或公園。

台北市立新兒童樂園的遊具:旋轉盤
台北市立新兒童樂園的旋轉盤是一般兒童和乘坐輪椅的兒童都可一同使用的遊具。

共融公園第一個設計重點:可及性

共融公園設計的第一步便是要讓人人都方便進出公園,也就是得提升公園的可及性。公園的出入口和路徑都應該考量不同使用族群的移動需求,包括避免產生地面的高低差,便於輪椅及娃娃車推行。即使一定要設置防止汽機車進入的車阻,也需採用輪椅可通行的設計。

台東成功海濱公園的車阻設計
輪椅使用者可通行的車阻設計。(註:地上的導盲磚應設在其他出入口,避免輪椅使用者移動時感到顛簸)

共融公園第二個設計重點:共遊性

〈高齡化社會與通用設計趨勢〉一文中提過,看似屬於弱勢或少數的身障者與高齡者,在未來將會變成「絕大多數」。因此,共融公園應有讓更多使用族群可以共遊的設施,增加彼此的互動,提升所有民眾前往使用的吸引力。除了一般兒童及具特殊需求之兒童皆可使用,若能同時考量親子及老幼同樂、共遊或互動的需求則更好。一來可避免帶孩童前往公園的家長或長者在一旁照看感到無聊,二來可趁此機會增進跨世代的情感。

奧森兒童博物館的遊樂設施
大人和小朋友可以一起玩的遊樂設施可以促進互動

設施若能不突顯病徵更好

國內外的無障礙公園或共融公園,有些盪鞦韆是讓輪椅使用者連同輪椅一起坐上去,有些則是透過比較安全的座椅及安全帶等設計,讓身障兒童坐上去就跟一般兒童一樣的玩法,並不會看出其病徵或障礙。對於一些幼兒,這樣的設計也更為安全。另外,遊樂設施的設計可以盡量運用聲光效果和觸摸材質等,給予使用者較多元的刺激,讓不同感官能力的小朋友們透過不同方式同樂、共遊,在公園內可以更自在地玩。

相關閱讀:〈共融公園的好處〉、〈讓障礙者、大小朋友可以同樂的遊戲或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