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醫院」的設計與服務

醫院的服務或詢問櫃檯經常有很多人

現代人生活忙碌,時間就是金錢。然而,看個醫生卻往往要花掉不少時間,真正問診的時間很短暫,大半都花在候診、等藥。即使一些大醫院會提供網站或手機應用程式讓患者知道看診進度,很多時候仍難以精準掌握。另外,若是想看的醫生很有名,還會有難以預約、需要現場掛號等候、未能及時診斷與早日治療等狀況。

總是很「熱鬧」的醫院詢問服務台。

創新醫療系統的設計考量

日前參加了一個「未來醫院」的創新工作坊,與會的多位專家都曾提到過往就診的不便之處,不外乎就診流程繁瑣、預約掛號不易、候診時間過長和看診時間很短等等。然而,除了這些就診前後的不便之外,更多的探討是現代人工作忙碌、家有老幼要照顧,生活因忙碌或壓力而無法有健康的飲食和運動習慣等等,甚至有些文明病或流行感冒,可能要從生活作息、家庭成員的組成與近況等著手探究,較能對症下藥或改善病源。因此,一個創新的醫療系統設計絕不只是改善就診的流程與內容,還需要顧慮更多生活層面。

有些醫院提供手機應用程式可查詢看診進度。

遠距醫療與在宅醫療的發展

除了病患的時間很寶貴,醫護人員的時間也需要有效運用,要讓他們有足夠的工作休息時間,以確保看診與醫療品質。除了改善現有的醫療流程、登錄病歷的系統設計,節省操作時間並提升效率之外,還需要有更多正確就醫觀念的宣導,包括病患接受問診時應清楚說明就診目的與現況重點等;也應有分級醫療與家庭診所的概念,並非所有大病小病都往大醫院跑,每個家庭都應該有其家庭醫師,長期為全家人的健康把關。

近年來,遠距醫療和在宅醫療逐漸受到重視,對偏鄉居民和行動不便長者確實很有幫助,但在執行上,一定需要先進行相關的訪視,當醫護人員與病患、病患家屬有一定程度的熟悉與信任後,才比較能維持後續的醫療與照護行為。醫療系統的設計比起其他的設計與服務更需要關注使用者、接受服務者的心理層面。使用者可能不只是病患,還有醫護人員等,接受服務者也不只是病患,還有病患家屬等。

遠距醫療確實有看診省時間、彈性安排高效率等優點,但中醫所說的「望、聞、問、切」四步驟,遠距醫療無法落實,診療的深度也會受限。因此,即便科技發達、醫療創新,還有很多前置作業與配套措施必須一併到位。例如血液、尿液等檢體抽取不用跑大醫院,在社區診所即可完成,再透過數位醫療系統傳送給主治醫生。又如運動訓練、物理治療與營養師等專業也應有其角色,透過平常的健康及飲食諮詢、保健運動,減少就醫次數,讓整個醫療體系更完善,全民更健康。

原始來源:天下獨立評論 余虹儀專欄 「「未來醫院」需要什麼?

此文正式取得「獨立評論@天下」授權刊登

對「輔具」的正確認知

萬用開瓶開罐器

每個人都有需要幫助的時候

很多人沒有意識到,我們每個人都經常需要幫助。即使是年輕力壯的人,也會有需要他人幫忙或物品輔助的時候。例如,當雙手溼滑,無法打開喇叭鎖的門把時,需要有人幫忙開門;不只輪椅使用者,推娃娃車和攜大件行李箱的人也需要經過捷運較寬的閘門。

推娃娃車和攜大件行李箱的人也會需要較寬的閘門通行。

不只老年人或身障者需要輔具

同樣的,也有很多人對「輔具」的認知,是身障者、老年人或病患才會用到。但一般人在生活中也經常會有使用輔具的需求,甚至有些輔具已經很普及了。比如作為矯正視力輔具的眼鏡,已經成為不少人的日用品;而開罐器這種輔具也是家庭必備,增加了生活的便利性。

最早作為輔具的開罐器,現在已成為日用品了。

然而,正因為很多人覺得輔具是失能者才需要,導致錯過一些「預防甚於治療」的時機點。例如,通常要到了家中有行動不便、無法自己洗澡的人,家屬才會買「洗澡椅」,方便讓他們坐著,由看護或家人幫忙洗澡。但其實健康的老人及孕婦也非常需要使用洗澡椅,因為他們都是跌倒後,身體狀況較容易產生嚴重後果的族群。若是這些族群及其家屬有此認知,便能降低意外發生的機率。

輔具設計應多注意美觀及舒適度

另一方面,也有不少明明有需求的人,會排斥使用某些輔具或醫療用品,更不用說認為自己「沒那麼需要」的人。這部分就得從輔具和醫療用品的設計談起。大多數輔具和醫療用品都著重產品功能或醫療功效,而忽略了外觀美觀與使用舒適度,加上經常凸顯病徵感,讓使用者感受不佳,自然不願使用,就算是不得不用的人,也可能影響自尊。

例如,有些老人家不願意拿拐杖走路,主要是使用拐杖象徵年紀大、老化等,所以寧願拿雨傘來代替拐杖做支撐。有的雨傘設計就特別在底端處加寬,讓傘直立時也有拐杖的支撐功能,但畢竟還是無法完全取代拐杖,長期不當使用,甚至可能讓老人家的行走能力每況愈下。奇怪的是,像卓別林的柺杖,為什麼不會讓大家聯想到年紀大,而被認為是紳士的象徵?或許,如果拐杖的設計能更有質感,甚至如眼鏡一般成為時尚配件,也可以改變老人的接受度與大眾觀感吧!

改造後的雨傘仍無法取代拐杖。

輔具設計應考量使用者心理感受

輔具與醫療用品的使用者,經常是已失去某些能力或是正遭受病痛折磨的人,因此,我們更需要將使用者的使用感受納入考量。不論是在輔具的設計和行銷方式上都應該特別注意,才能提升使用者使用輔具的意願,帶給他們更多的關懷與安全感 。甚至如果能在設計上讓更多人覺得「用這個東西不錯」,有需要的人也不會那麼排斥了。

很多方便、好用的產品,最初都是針對感官或行為能力較差的人,提升他們使用的便利度而設計的,一般人使用起來自然就更輕鬆。因此,在進行設計及環境的規劃服務時,若能發掘更多使用族群的需求,解決他們的不便,不僅能提升設計的包容度,也能擴大市場、讓使用者更滿意。

原始來源:天下獨立評論 余虹儀專欄 「需要幫助並不丟臉!讓更多輔具坦然走入生活

此文正式取得「獨立評論@天下」授權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