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設計與無障礙設計、人因設計、社會設計三者的差異

低底盤公車上除了有無障礙符號,還有推著娃娃車的人、老人、孕婦和攜帶大件行李者的圖示

推廣通用設計多年,最初常被問到的問題就是:通用設計與無障礙設計有什麼不同?為了讓更多人清楚知道通用設計不等於無障礙設計,且兩者都有需要落實,我幾乎每場演講及課程都會特別說明這部分。

不過,我也發現,設計相關科系的學生常問:「通用設計和『人因設計』有什麼不一樣?」而近年來因為越來越多人關注社會設計,也出現許多社會企業。因此,又有些人會想知道:「通用設計和『社會設計』有什麼不一樣?」

在這篇文章中,我就試圖一次回答:通用設計、無障礙設計、人因設計和社會設計,到底有什麼不一樣?通用設計到底「是」什麼,又「不是」什麼呢?

通用設計觀念可以用在任何領域

〈通用設計是什麼?〉文中有提過,通用設計如同綠色設計一樣,可運用在任何領域。綠色設計觀念用在包裝上,稱為環保包裝,用在建築上,叫做「綠建築」,而通用設計觀念用在社會住宅規劃,便是通用設計國宅或社宅。另外,有些生活常見的應用,我們可能沒有特別用通用設計命名,但其設計有涵括通用設計觀念,如所有使用族群都方便上下車的「低底盤公車」,以及在台灣同時考量一般與身障兒童的遊戲場和公園,稱為「共融遊戲場」和「共融公園」。另外,我國教育是採融合教育,希望讓一般生與特教生等所有學生在同一個班級一起學習,這部分很需要導入通用設計教學。

通用設計是讓更多使用族群可接受與使用

簡單來說,「通用設計」就是盡可能讓更多使用族群可以接收與使用的設計或服務。導入公共環境的設計與服務,就是要讓男女老幼、身障人士都能夠使用與接受,提高設計包容力、建立友善環境。特別是在社會快速高齡化的發展下,若想讓長者持續參與社會、提升自主能力,以減緩退化,必須加速通用設計在食衣住行育樂等各方面的落實。在做通用設計時,要了解不同使用族群的能力與需求,讓他們都能自行使用。此外,通用設計特別考量使用者心理感受,必須要做到讓不同使用族群都可以接受,這樣的設計或服務才能稱得上是通用設計。

通用設計和無障礙設計的對象不同

通用設計和無障礙設計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考量的「對象」範圍不同。無障礙設計考量的的對象是身障使用族群,但通用設計除了身障者之外,也考量其他使用族群,如老人、孕婦和小朋友等。像是復康巴士就是以無障礙設計的角度提供的服務,保障身障者在交通與移動的生活權利,但復康巴士必須事先預約,也難以隨意改變行程。而低底盤公車考量身障者、老人、拉行李的人、推娃娃車的人、孕婦等許多行動不便者的需求,更多旅客都能方便搭乘,則是一種通用設計的大眾交通工具。

無障礙設計為身障使用族群消除障礙,通用設計則考量所有使用族群的需要。

生活環境中多數的無障礙設計可能有考量到輪椅使用者,但視障、聽障、肢障與認知障礙等其他身障使用者的需求卻常被忽略。而通用設計考量的對象,也有包括這些使用族群。

另外,無障礙設計著重在功能改善,致力消除障礙;而通用設計不僅考量所有使用者能否使用,也在意使用者是否能打從心裡接受該項設計。因此除了實用度,還會考量設計的美感、使用者操作的舒適度和使用的心理感受等。

然而,通用設計雖可幫助到大多數使用者,仍有些特殊需求,需要靠無障礙設計來輔助,故兩者缺一不可。但無障礙設計可以導入通用設計觀念,讓輔具更美觀、更舒適、避免突顯使用者病徵,考量到使用者心理感受,提升使用意願等。

像一般椅子外觀的便盆椅便是導入通用設計觀念,顧及使用者心理感受,訪客也不覺尷尬。

人因設計:重視的是「人體工學」

至於人因設計,考量的主要是使用者的「人體工學」,希望讓使用者以最適當的姿勢或動作去使用,物件的尺寸也要顧及使用者操作時的身體尺寸。

例如,人坐在椅子上,「人因設計」的椅子需要考量椅面距地高度、深度與舒適度等,讓人可以用最舒服的姿勢坐在上面,腳不應該懸空,膝蓋也不該高於大腿。然而,人因設計比較像是設計的基本原則,通用設計則是還要考量到不同身體尺寸的使用者,或許是一張可調整椅面高度的椅子,讓不同腿長的人都能坐得舒服。

社會設計:以設計解決社會問題

社會設計簡單來說,就是以設計來解決社會問題。而社會問題很多,不論是全球暖化、空氣污染、環境破壞、貧富差距或資源不均,只要是能透過設計解決任何一種社會問題,都是一種社會設計。

從這個角度來看,通用設計考量一些特殊使用族群的需求,從同理心去進行設計,提升所有使用者的自主能力,在高齡化社會解決了一些長照問題,自然可謂是一種社會設計。但兩者的設計重心還是不太一樣,通用設計是以「使用族群需求」為主要目標,社會設計是以「社會問題」為主要目標。因此,不能說社會設計等於通用設計,也不能說社會設計是一種通用設計。

原始來源:天下獨立評論 余虹儀專欄 「說到底,什麼是通用設計?

此文正式取得「獨立評論@天下」授權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