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人力危機化作轉機,打造多世代共融職場的關鍵策略

將人力危機化作轉機,打造多世代共融職場的關鍵策略

2025年的台灣,人口年齡中位數已突破45歲,意味著社會上每兩人就有一位是中高齡。這樣的結構轉變,「善用中高齡人力」將成為企業永續經營的關鍵課題。

許多企業仍以年輕員工為主要對象,卻忽略中高齡工作者的經驗、穩定與忠誠度。當年輕人口持續減少、缺工成為常態,企業若不調整用人策略與工作制度,將錯失轉型契機。

彈性工時與創新制度:留才的起點

對中高齡工作者而言,能否持續工作,除了意願,制度能否提供彈性是重要關鍵。從「顧孫假」、「部分工時」到「遠距工作」等模式,都是友善職場的重要支撐。

企業若能重新設計排班、調整工時與任務內容,不僅能延長中高齡者的職涯,也能吸引年輕世代加入,達到真正的多世代共融職場。

日本公部門採取「顧孫假」措施,獲得高齡員工不錯的評價。

健康支持與職場設計:友善的基礎

許多企業擔心中高齡員工的健康影響工作效率,但事實上,若能提供合理的休息制度與健康支持,中高齡者的表現往往更穩定。

例如美國造船公司 HII 設立員工健康中心,微軟提供家庭照護假,這些制度不僅降低離職率,更強化企業品牌形象。企業可從簡單措施著手──建立舒適照明、防噪辦公環境、視覺化工作步驟等,皆可作為打造友善職場的第一步,對降低員工壓力或疲勞都有幫助。

跨世代共融應視為組織文化的建立

中高齡員工不應被視為「補位」人力,而是企業知識與文化的承載者。管理階層可透過制度設計鼓勵代間合作,如導師制、跨齡團隊專案,讓經驗得以傳承、創新得以延續。掌握並善用不同人力的優勢,中高齡員工也能為組織創造價值。

如果一個組織能夠真正接納不同年齡層、身體狀態、文化背景員工的工作方式與特質,讓他們能互相學習、合作,而不是彼此隔閡或取代,那麼即使員工有人離開、新人加入,組織也不會損失太多知識。

善用中高齡員工的優勢,例如他們可能比年輕員工能做好需要早起的工作項目或時段。

以培訓建立共識,打造永續競爭力

許多企業在導入彈性制度與友善措施時,往往卡在「管理心態」與「溝通落差」。因此,從教育訓練著手,是建立共識與改變文化的關鍵。透過「高齡友善職場策略」、「多世代共融管理」等培訓課程,能協助企業從理念走向行動,讓政策落地、成效可見。

友善職場,不只是留人,更是留心

在高齡少子化的時代,真正的競爭力來自「包容」。當企業願意調整制度、重新設計工作內容與流程、傾聽員工需求,把人口結構的社會壓力轉化為創新職場的內部動力。打造高齡友善與多世代共融的職場,不只是為了今天需要的人力,而是為了明天留住人才。

相關閱讀:〈通用設計結合職務再設計應用工作坊〉、〈破解缺工新策略:從職務再設計打造友善職場〉、〈別讓人才被忽略:企業打造友善職場的關鍵思維〉、〈養成好習慣的關鍵:企業與個人的雙贏策略〉、〈以通用設計打造友善職場:多元與共融的因應策略

以通用設計打造友善職場:多元與共融的因應策略

以通用設計打造友善職場:多元與共融的因應策略

高齡化與少子化使勞動力不足成為企業的共同課題。未來職場不僅會有年輕世代與中高齡員工共事,還會可能出現更多新住民、移工等。

世代與文化差異會讓職場像一個「跨文化、跨世代的大家庭」:有人熟悉在地規範,有人帶來不同文化視角;有些人熟悉數位科技,有些人則擅長經驗傳承。如何兼顧並善用這些差異,成為企業維持競爭力的關鍵。這也是通用設計職務再設計能發揮作用的地方。

適應新時代的職務再設計思維

以往職務再設計可能是為了特定員工進行工作流程的重新規劃,挑選或客製適用的工作輔具輔助其工作,或是為了身障團體打造適合的工作模式與環境,如庇護工場。然而,未來職場可能會更常見到多元且不同世代的員工一起工作,職務再設計需要考量更多不同年齡、經驗、認知與身體能力的員工。

例如,中高齡員工可能需要工具協助,或調整工作流程,持續發揮其專業價值。新住民與移工可能需要多語言或圖像化輔助,降低溝通障礙或避免工作錯誤。就像家庭生活,空間或用品若只為年輕人設計,長輩會感到不便;只為長輩設計,年輕人則覺得效率受限。唯有兼顧所有成員的設計,家庭與職場才能真正順暢。

選擇能讓中高齡員工書寫省力、年輕員工用起來更輕鬆的原子筆就是職務再設計新思維的行動之一。

導入通用設計於多元共融職場

通用設計能作為企業建立多元與共融職場的實踐策略,可從七大原則著手應用,以降低人為錯誤、提升工作效率、支持多元人才、延長人才職涯

  1. 公平性:不同年齡、國籍、性別與能力者都有平等的招募、升遷與培訓機會。
  2. 靈活性:工作模式與排班可彈性因應員工需求(如遠距、彈性工時)。
  3. 易操作性:工具與系統直覺好懂,降低語言與數位能力差異的影響。
  4. 易感性:重要資訊以多語、多感官呈現,避免傳遞或執行有落差。
  5. 寬容性:流程設計考慮不同員工,降低文化或技能差異帶來的失誤。
  6. 省能性:導入自動化,或智慧、感測提醒,減輕體力與認知負擔。
  7. 空間性:工作空間與協作平台能適應不同身體尺寸與工作情境。

建立多元共融的職場文化

若只有工具和制度,沒有文化支持,多元共融職場仍難落實。企業需要協助員工理解不同文化、身障、語言與價值觀,鼓勵不同年齡層交流經驗與觀點,設計專案讓不同背景與差異的員工互補長處,提供語言支持、心理輔導、彈性制度,降低適應壓力等等。當多元與跨世代員工能互相理解並合作,企業才可能創造更大的創新力與韌性。

友善職場不只是工具和制度的改善,還需要建立多元共融文化,讓員工能理解並尊重差異。

企業留才與創新的新解方

在高齡少子化的社會衝擊下,正是導入通用設計職務再設計,落實多元共融文化的最佳時機。這樣的布局,不僅能緩解勞動力不足,吸引不同族群的人才,也能降低語言或文化差異帶來的溝通成本。同時,多元跨世代的團隊組成將促進創新,強化跨國合作、適應高齡社會的競爭力,更能為企業打造出具永續力的友善職場。

多元共融職場就像一個家庭,成員間不論年齡、文化或背景,都渴望被理解與支持。唯有積極回應這些差異,企業才能在挑戰中找到新的機會,並在不斷變動的環境裡持續成長。

相關閱讀:〈別讓人才被忽略:企業打造友善職場的關鍵思維〉、〈破解缺工新策略:從職務再設計打造友善職場〉、〈通用設計結合職務再設計應用工作坊〉、〈養成好習慣的關鍵:企業與個人的雙贏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