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通用設計打造便利與安全的友善環境

以通用設計打造便利與安全的友善環境

「預防勝於治療」不只適用於醫療,也適用於生活。候車亭沒有動態資訊時,人們因不確定何時等到公車而焦慮不安;若能透過電子看板或 App 清楚告知到站時間,壓力自然消除。

同樣地,日本有飯店以漸亮的燈光與鳥叫聲取代鬧鐘,幫助住客以自然方式醒來;若餐廳設有限時用餐,對需細嚼慢嚥的長者卻可能造成緊張。好的設計能避免不必要的壓力,帶來更自在的生活體驗。

候車亭呈現公車動態資訊,等車的人們可以避免焦慮,也可留意上車。

理解差異,需要更包容的設計

不同族群對環境的感受差異很大。視障者可能擁有更敏銳的嗅覺與聽覺,自閉症者則常展現藝術天賦。若我們願意理解這些差異,就能規劃出適合的工作與環境,讓每個人都能發揮所長。通用設計的核心,在於讓不同能力的人都能融入社會。

打造友善的公共環境與服務

友善社會不只避免危險,更要讓人安心。像是增加人行道的休息設施、調整斑馬線秒數、設置安全島,或是提供清楚放大的資訊與語音導覽,都能幫助長者與行動不便者更自在地出門。

夜歸時的路燈、公共場所的清晰標示,這些看似小細節,其實都能大幅提升安全感。當環境對所有人都安全便利,城市就會更具韌性與人性。

不只靠文字:多元資訊傳遞方式

在日本便利商店,櫃檯張貼常見問題的圖文解說,幫助店員與聽障者或外國觀光客更順利溝通。德國火車則以圖示呈現車廂功能,遠看就能理解。這些都是「資訊可及性」的展現。

生活中還有更多例子,像是垃圾車的音樂、救護車的警笛聲,讓人即使看不見也能掌握資訊。所謂的「看不見」並非只有視障者,當明眼人的視線被建築物遮蔽,或身處不同空間,一樣可以透過聽覺接收到資訊。當資訊透過文字、圖示、聲音、觸感多重管道傳達,就能讓更多人不需依賴他人而能獨立生活。這也是「多感官設計工作坊」希望引導更多人學會並落實多感官設計的原因。

日本有便利商店將常遇到的需求做出圖文選項,方便聽障者與店員溝通(陳苑伊提供)。

通用設計不只為了弱勢族群

通用設計不只是「考量弱勢族群或身心障礙者」,實際上它能讓所有人受惠。觀光客看不懂文字時,圖示能幫助理解;行色匆匆的上班族也因即時交通資訊而減少焦慮。通用設計不是額外的負擔,而是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每一個人的自主能力它讓社會更高效,讓不同年齡、不同能力的人都能自在生活。

政府單位若能將通用設計納入交通、教育、社會福利與都市規劃等各領域,將能有效提升公共服務品質;企業若能在產品、服務、空間中導入通用設計,不僅能擴大客群,也能建立品牌口碑。通用設計培訓不只是落實「友善」、展現「貼心」,更是提升效率與競爭力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