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成好習慣的關鍵:企業與個人的雙贏策略

養成好習慣的關鍵:企業與個人的雙贏策略

無論是每天喝足夠的水、固定運動,還是持續監測健康數據,這些看似簡單的行為,卻往往難以持之以恆。對個人來說,養成好習慣是維持健康與提升效率的基礎;對組織而言,則是員工福祉與長期生產力的保障。透過「好工具、好方法、好誘因」,可以讓「好習慣」更容易落實。

好工具:降低操作門檻,讓行為更簡單

很多人明明知道「該做什麼」,卻因為工具難用而放棄。如果血糖機難以操作,糖尿病患者即使知道監測的重要性,也很難長期堅持。

同樣地,記帳、喝水、運動,若有合適的產品或數位工具輔助,能降低操作門檻,就能把「要做的事」轉化為「自然會做的事」。對企業而言,若能為員工導入簡便的健康工具與數位化解決方案,往往能顯著提升參與率。

好方法:用小技巧幫助記憶與行動

除了工具,方法同樣重要。像是透過口訣記住複雜的步驟,例如燙傷急救的「沖、脫、泡、蓋、送」,或在玄關集中放置出門必需品,都是讓行動更順暢的方法。

在職場上,若能教導員工「任務分解、視覺提示、行為觸發」等技巧,也能幫助他們更快建立良好的工作與健康習慣。如何簡化工作流程,增加工作環節的提示,讓所有員工進行工作能更順暢,不容易出錯或發生危險,可以參考「通用設計結合職務再設計應用工作坊」

透過「伸手要錢」口訣,可提醒自己要帶身(伸)分證、手機、鑰(要)匙和錢包。

好誘因:陪伴與成就感是長期關鍵

習慣的形成,除了工具與方法,還需要誘因。有人陪伴運動,比單打獨鬥更容易持續;看到運動手錶上的徽章獎勵,也能激發成就感。對老年人來說,個人化的誘因,如陪孫子運動可提高意願、跟朋友們一起進行適性運動等,更能促進行動。

這提醒我們,組織在推動新的工作模式、健康管理時,不應只停留在「告訴大家要做」,而是要設計出適合員工的動機與鼓勵機制。

跟朋友們相約運動,除了容易展開行動,也很容易養成習慣。

從個人到組織:習慣設計帶來長期效益

若只著眼於短期成本,往往會忽略更大的效益。導入能降低時間成本的工具與方法,不僅能讓個人生活更便利,也能讓組織更具效率與競爭力。無論是企業內訓、健康促進計畫,還是醫療與長照產業,透過「習慣設計」的思維與方法,都能幫助人們更容易養成對健康、效率、合作有益的好習慣。

相關閱讀:〈別讓人才被忽略:企業打造友善職場的關鍵思維〉、〈善用「視覺線索」幫助記憶、提升效率〉、〈破解缺工新策略:從職務再設計打造友善職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