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台灣已邁入超高齡社會,隨著人口結構改變,食品業與餐飲業不能只滿足年輕消費者的口味,如何讓長者「吃得下、吃得好、吃得開心」成為市場新藍海。這不只是健康照護的議題,更是食品開發、餐飲設計與品牌競爭力的核心。
食品加工與質地調整的應用
食品科學與加工技術的進步,讓「質地調整」有很多的可能性與變化。透過機器剁碎、去骨化刺、真空低溫烹調等方法,可以讓肉類與魚類保持原形與口感,卻能輕鬆以舌頭壓碎。像這樣的技術,不僅能提升吞嚥困難長者的進食體驗,也能保留食物的纖維與外觀,讓進食更具尊嚴。

長者飲食需求不只要「能吃」
剛接觸長者飲食需求的業者往往聚焦在「咀嚼與吞嚥」的限制,著重料理質地的調整,而忽略了感官退化、手部操作能力下降,以及進食的社交與心理需求。例如長者可能因視力退化而難以倒水,因手部不靈活而使用餐具困難,或因孤單進食而降低食慾。這些看似細節的問題,其實都影響了食品與餐飲服務的體驗設計。
食慾提升的關鍵:感官設計
除了料理的質地調整、進食的餐具設計和社交需求等,料理的呈現、用餐的體驗都會影響食慾。在餐飲設計上,採用「少量多道」、「少量多餐」形式,能引發飢餓感,提升食慾。
另外,單調的泥狀或流質飲食,往往讓長者失去進食的慾望。若能透過色彩搭配、形狀設計與料理手法,將日常食物轉化為具有「樂趣與象徵」的料理,能大幅提升食慾。

從營養到尊嚴,兼顧健康與美味
長者飲食不只要補充該有的營養,還要滿足心理需求。能辨識形狀與保有口感的料理,比單純的泥狀食物更能促進食慾與滿足感。食品業者與餐飲業者若能在料理設計上兼顧「色香味俱全」與「營養均衡」,將能滿足長者需求,甚至吸引照顧者與年輕族群的認同。
台灣的食品業與餐飲業,正站在一個轉折點。隨著高齡人口增加,如何從單純的「吃得營養」、「吃得健康」邁向「吃得有尊嚴」、「吃得美味」,將決定誰能在下一個市場浪潮中勝出。
抓住高齡友善、通用設計餐飲的藍海
高齡化社會的發展下,不論是餐飲業或食品業,都必須了解高齡飲食需求與感官退化影響,掌握食物質地調整與營養設計的方法,學習透過顏色、造型、擺盤提升食慾,建立高齡友善、通用設計餐飲的研發能力,才能打造出品牌價值,抓住餐飲新商機。
餐飲業與食品業如欲展開培訓,可參考〈通用設計餐飲工作坊:打造符合多元需求的健康飲食體驗〉。
相關閱讀:〈餐飲與照顧產業升級:通用設計餐飲與軟質飲食〉、〈用多感官設計創新餐飲與食品:讓味覺體驗更有深度〉、〈一家老少都能吃的簡單年菜食譜,用通用設計餐飲打造溫馨團圓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