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友善職場與多元人力的新策略

打造友善職場與多元人力的新策略

台灣社會正快速高齡化,勞動力結構勢必出現劇烈變化。企業與機構若想維持組織韌性與永續發展,必須重新思考「現有人才的留用」與「哪些勞動力能再被進用」。

中高齡者擁有豐富的經驗與穩定度,但若缺乏友善環境與彈性制度,這些價值將被浪費。打造讓中高齡者能持續貢獻的友善職場,不僅是社會責任,更是組織競爭力的關鍵。

職務再設計:從補助措施到企業策略

政府早已推動《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並透過補助計畫鼓勵企業進用中高齡員工,並協助「職務再設計」。然而,真正有效的做法,不只是提供輔具或調整座椅,而是重新檢視整個工作流程,讓不同年齡、不同能力的人都能安心發揮。

通用設計結合職務再設計去思考,從工作站動線、操作介面、照明高度到資訊傳達的方式,若能從個別員工擴及所有員工的需求,讓每個員工降低工作疲勞或壓力。不只可以提升工作效率,還能留住人才,甚至可避免工作意外的發生。

例如調整工作流程避免員工久站或久坐,將工作過程中的一些精細操作改為簡化動作,使用較大操作面積的辦公文具和設備按鈕,運用AR或VR技術輔助教學等等,這些都能讓年輕員工與中高齡員工受益。當職場環境更友善,效率與安全自然提升。

選購較大操作面積且省力的文具,讓身障與中高齡員工能使用,年輕員工使用更輕鬆。

疫後的轉機:遠距與彈性工作形式

疫情改變了人們的工作方式,也意外打開了身障與中高齡者就業的新契機。遠距工作可減少通勤與體力負擔,彈性工作能讓行動不便或需要照顧家人的員工能兼顧生活與工作。

企業若能善用這個轉變,提供數位工具培訓與線上協作支援,就能留住更多有經驗的人才。對於地方政府與社福機構來說,這也是推動「身障與中高齡就業」與「縮減數位落差」的重要契機。讓人才不受年齡與身體限制,而是由環境設計與工作制度來支持。

疫情後遠距與彈性的工作方式可成為人才不受行動能力與環境限制的重要契機。

友善的職場:多元人力的組織價值

真正的友善職場,不僅止於「接納」,而是能將差異轉化為創新動能。中高齡者的經驗能補足新世代的實務盲點,而年輕員工的數位能力又能幫助高齡員工更有效運作。

當組織文化開始包容不同年齡層與能力特質,就能建立跨世代合作的新模式。從人力資源策略的角度來看,這樣的多元團隊不僅可因應高齡少子化趨勢,更能建立品牌的永續形象,成為吸引與留任人才的關鍵

當政府、企業與社會各界都能以「友善職場」「多元人力共融」為方向,讓職場不僅能延續經驗與智慧,更能成為所有員工安全、安心、自在、持續成長的工作環境。

相關閱讀:〈別讓人才被忽略:企業打造友善職場的關鍵思維〉、〈將人力危機化作轉機,打造多世代共融職場的關鍵策略〉、〈養成好習慣的關鍵:企業與個人的雙贏策略

將人力危機化作轉機,打造多世代共融職場的關鍵策略

將人力危機化作轉機,打造多世代共融職場的關鍵策略

2025年的台灣,人口年齡中位數已突破45歲,意味著社會上每兩人就有一位是中高齡。這樣的結構轉變,「善用中高齡人力」將成為企業永續經營的關鍵課題。

許多企業仍以年輕員工為主要對象,卻忽略中高齡工作者的經驗、穩定與忠誠度。當年輕人口持續減少、缺工成為常態,企業若不調整用人策略與工作制度,將錯失轉型契機。

彈性工時與創新制度:留才的起點

對中高齡工作者而言,能否持續工作,除了意願,制度能否提供彈性是重要關鍵。從「顧孫假」、「部分工時」到「遠距工作」等模式,都是友善職場的重要支撐。

企業若能重新設計排班、調整工時與任務內容,不僅能延長中高齡者的職涯,也能吸引年輕世代加入,達到真正的多世代共融職場。

日本公部門採取「顧孫假」措施,獲得高齡員工不錯的評價。

健康支持與職場設計:友善的基礎

許多企業擔心中高齡員工的健康影響工作效率,但事實上,若能提供合理的休息制度與健康支持,中高齡者的表現往往更穩定。

例如美國造船公司 HII 設立員工健康中心,微軟提供家庭照護假,這些制度不僅降低離職率,更強化企業品牌形象。企業可從簡單措施著手──建立舒適照明、防噪辦公環境、視覺化工作步驟等,皆可作為打造友善職場的第一步,對降低員工壓力或疲勞都有幫助。

跨世代共融應視為組織文化的建立

中高齡員工不應被視為「補位」人力,而是企業知識與文化的承載者。管理階層可透過制度設計鼓勵代間合作,如導師制、跨齡團隊專案,讓經驗得以傳承、創新得以延續。掌握並善用不同人力的優勢,中高齡員工也能為組織創造價值。

如果一個組織能夠真正接納不同年齡層、身體狀態、文化背景員工的工作方式與特質,讓他們能互相學習、合作,而不是彼此隔閡或取代,那麼即使員工有人離開、新人加入,組織也不會損失太多知識。

善用中高齡員工的優勢,例如他們可能比年輕員工能做好需要早起的工作項目或時段。

以培訓建立共識,打造永續競爭力

許多企業在導入彈性制度與友善措施時,往往卡在「管理心態」與「溝通落差」。因此,從教育訓練著手,是建立共識與改變文化的關鍵。透過「高齡友善職場策略」、「多世代共融管理」等培訓課程,能協助企業從理念走向行動,讓政策落地、成效可見。

友善職場,不只是留人,更是留心

在高齡少子化的時代,真正的競爭力來自「包容」。當企業願意調整制度、重新設計工作內容與流程、傾聽員工需求,把人口結構的社會壓力轉化為創新職場的內部動力。打造高齡友善與多世代共融的職場,不只是為了今天需要的人力,而是為了明天留住人才。

相關閱讀:〈通用設計結合職務再設計應用工作坊〉、〈破解缺工新策略:從職務再設計打造友善職場〉、〈別讓人才被忽略:企業打造友善職場的關鍵思維〉、〈養成好習慣的關鍵:企業與個人的雙贏策略〉、〈以通用設計打造友善職場:多元與共融的因應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