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博愛座到優先席,看見問題與需求

從博愛座到優先席,看見問題與需求

博愛座原本設計用來照顧有需求的人,但在高齡化社會卻意外成為衝突與爭議的場域。醒目的顏色設計、錯誤的宣導語言,往往放大了「誰有資格坐」的爭論,反而讓真正需要的人不敢使用。這不是交通問題,而是「公共設計與社會觀念」的結構性議題。

設計思維:降低壓力而非製造標籤

從英文 Priority Seat,或日文稱作優先席,以及一些先進國家的做法,可以看得出來這座位的設置是要讓有需求的使用者可以優先使用,顏色並非設計重點。這提醒政府與企業:任何設計若過度標籤化,可能引發排斥與衝突。如何「降低使用者壓力、提高有需求者的使用意願」才是友善環境的核心。

倫敦地鐵、台灣高鐵與高雄捷運都沒有凸顯博愛座(優先席)的顏色,可避免讓有需求者感到壓力。

近年來,有的大眾交通運輸系統讓博愛座跟一般座位採用相同顏色,僅作名稱與圖示的呈現。政府有關單位已將博愛座的名稱改為優先席,並增加老弱婦孺之外的第五種圖示,提醒大眾禮讓優先席給「生病的人」乘坐,避免忽略具有隱性需求的人。

桃園捷運和台鐵新區間車上的博愛座已改為「優先席」的名稱,也增加了第五種圖示:生病的人,但座椅顏色仍有所區別。

高齡化社會的挑戰:需求只會增加

台灣已邁入超高齡社會,有需求的族群不斷擴大,博愛座比例再怎麼增加也無法解決根本問題。解方在於觀念的翻轉,建立「每個座位都可能需要禮讓」的共識,並延伸至工作職場、醫療院所、公共空間。這也是我多年前就提過的「在高齡化社會,每一張座椅都該是博愛座」

規劃重點:避免規則成為衝突來源

從長期以來博愛座引發紛爭的這個案例,可以發現設計規劃或制度時,若只靠「規則」而缺少「觀念教育」,很容易導致衝突。政府部門在公共政策推廣時,應思考如何結合設計與教育;企業在進行員工訓練與服務流程設計時,也必須避免用制度強迫,而是引導員工正確理解,才可能建立目標行為

導入「友善設計與多元需求」思維

博愛座或優先席只是縮影,背後反映的正是組織管理與設計規劃的挑戰。若能導入「友善設計與多元需求」的思維,不僅能改善公共運輸環境、提升民眾友善意識,也能幫助企業提升服務品質與客戶滿意度、降低員工內部摩擦與衝突、建立符合 ESG 與永續精神的職場文化。

相關閱讀:〈通用設計培訓:公部門、企業與學校必備的核心能力〉、〈破解缺工新策略:從職務再設計打造友善職場〉、〈以通用設計打造便利與安全的友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