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人力危機化作轉機,打造多世代共融職場的關鍵策略

將人力危機化作轉機,打造多世代共融職場的關鍵策略

2025年的台灣,人口年齡中位數已突破45歲,意味著社會上每兩人就有一位是中高齡。這樣的結構轉變,「善用中高齡人力」將成為企業永續經營的關鍵課題。

許多企業仍以年輕員工為主要對象,卻忽略中高齡工作者的經驗、穩定與忠誠度。當年輕人口持續減少、缺工成為常態,企業若不調整用人策略與工作制度,將錯失轉型契機。

彈性工時與創新制度:留才的起點

對中高齡工作者而言,能否持續工作,除了意願,制度能否提供彈性是重要關鍵。從「顧孫假」、「部分工時」到「遠距工作」等模式,都是友善職場的重要支撐。

企業若能重新設計排班、調整工時與任務內容,不僅能延長中高齡者的職涯,也能吸引年輕世代加入,達到真正的多世代共融職場。

日本公部門採取「顧孫假」措施,獲得高齡員工不錯的評價。

健康支持與職場設計:友善的基礎

許多企業擔心中高齡員工的健康影響工作效率,但事實上,若能提供合理的休息制度與健康支持,中高齡者的表現往往更穩定。

例如美國造船公司 HII 設立員工健康中心,微軟提供家庭照護假,這些制度不僅降低離職率,更強化企業品牌形象。企業可從簡單措施著手──建立舒適照明、防噪辦公環境、視覺化工作步驟等,皆可作為打造友善職場的第一步,對降低員工壓力或疲勞都有幫助。

跨世代共融應視為組織文化的建立

中高齡員工不應被視為「補位」人力,而是企業知識與文化的承載者。管理階層可透過制度設計鼓勵代間合作,如導師制、跨齡團隊專案,讓經驗得以傳承、創新得以延續。掌握並善用不同人力的優勢,中高齡員工也能為組織創造價值。

如果一個組織能夠真正接納不同年齡層、身體狀態、文化背景員工的工作方式與特質,讓他們能互相學習、合作,而不是彼此隔閡或取代,那麼即使員工有人離開、新人加入,組織也不會損失太多知識。

善用中高齡員工的優勢,例如他們可能比年輕員工能做好需要早起的工作項目或時段。

以培訓建立共識,打造永續競爭力

許多企業在導入彈性制度與友善措施時,往往卡在「管理心態」與「溝通落差」。因此,從教育訓練著手,是建立共識與改變文化的關鍵。透過「高齡友善職場策略」、「多世代共融管理」等培訓課程,能協助企業從理念走向行動,讓政策落地、成效可見。

友善職場,不只是留人,更是留心

在高齡少子化的時代,真正的競爭力來自「包容」。當企業願意調整制度、重新設計工作內容與流程、傾聽員工需求,把人口結構的社會壓力轉化為創新職場的內部動力。打造高齡友善與多世代共融的職場,不只是為了今天需要的人力,而是為了明天留住人才。

相關閱讀:〈通用設計結合職務再設計應用工作坊〉、〈破解缺工新策略:從職務再設計打造友善職場〉、〈別讓人才被忽略:企業打造友善職場的關鍵思維〉、〈養成好習慣的關鍵:企業與個人的雙贏策略〉、〈以通用設計打造友善職場:多元與共融的因應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