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高齡化到小宅趨勢:建築師與室內設計師必備的通用設計思維

隨著社會快速高齡少子化,住宅市場的需求正在改變。建築師與室內設計師若僅以「美感」或「坪效」為考量,往往會忽略居住者長期的身心變化。當長者在熟悉的家中卻因動線不便或安全性不足,而被迫搬離到安養機構,這不只是家庭的遺憾,也意味著設計在未來性上有所不足。因此,在規劃住宅時,應將「通用設計」視為基礎思維,讓不同年齡、身體狀況的居住者,都能長期自在地生活其中。

通用設計不等於無障礙規範

許多設計師談到高齡住宅時,第一個直覺就是依循無障礙設計規範。然而,住宅空間並非公共設施,重點不在於滿足法規,而是解決居住者的實際需求。舉例來說,廁所並不一定需要大到能讓輪椅迴轉,只要規劃出輪椅能倒車進入並在馬桶前停妥的空間,加上合適的扶手,就能達到功能需求。走道上的扶手,可以是美觀的木質扶手或高度適合扶靠的矮牆,扶手甚至可以設計在牆面的凹槽內,不會太醒目且可避免碰撞。簡單來說,通用設計的核心在於「貼近使用者的使用方式與心理感受」

居家可選用美觀的木質扶手,並設計在牆面的凹槽內,可避免碰撞。搭配燈光照明,可提高夜間行走的安全。

讓高齡住宅不再像「安養院」

近年不少建案打著「銀髮住宅」、「全齡住宅」的口號,但呈現出來的設計,卻常常讓人誤以為是長照中心。當浴室中馬桶被不鏽鋼扶手包圍,或客廳沙發旁出現類似公車握把的裝置,雖然安全,但往往讓人產生「這不是家」的疏離感。設計師應該理解住宅輔具與空間的規劃,除了功能與安全,還要兼顧美感與舒適。舉例來說,跌倒預防可以透過鋪設緩衝材質的地毯,而不是鋪滿讓人聯想到幼兒遊戲區的巧拼墊。照明可以採用間接光源與感應燈,既能增加安全,也提升氛圍。只有當住宅設計同時滿足實用、美感與心理接受度時,才能真正成為「友善住宅」。

小宅趨勢下的通用設計挑戰

除了高齡化,另一個住宅趨勢是「小宅化」。面對高房價與都市空間有限,越來越多人選擇 20~30 坪的小宅。但小宅若要同時符合高齡者與多元家庭的需求,就必須在有限空間中做到靈活與彈性。建築師與室內設計師可以從動線優化、選用可移動或多功能家具、設計彈性隔間、注重收納與善用燈光等方面來符合通用設計。

選用移動式家具能隨需求改變空間用途,也能在輪椅或嬰兒車需要通過時保持寬敞的動線。以拉門或折疊門取代傳統門板,可因應家庭成員產生隱私或照護需求時,進行空間的調整。另外,使用牆面吊掛、升降櫥櫃與感應燈都能提升空間使用效率,長期適應不同年齡層的居住需求。

選用可移動式或多功能家具,家中成員方便移動,並能依需求調整產品與空間。

建築師與室內設計師的新專業價值

隨著高齡化與小宅化的趨勢,市場對「友善住宅」的需求將只會越來越大。面對高房價的趨勢,許多消費者對於住宅設計的要求,絕對不只是注重美感與風格,勢必會考量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家中成員的需要,是否都能自在、安全、安心地「一直住下去」。建築師與室內設計師若能在規劃中融入通用設計思維,不僅能滿足業主短期的美學期待,更能創造長期的居住價值。這樣的設計專業,不只是替屋主省去未來改裝的高額成本,更能讓設計師在市場上建立差異化與競爭優勢。

在高齡化與小宅化同時加速的時代,對建築師與室內設計師而言,通用設計不再只是額外加分,而是設計師必備的核心能力。它能讓您的作品不僅符合市場需求,更成為長久被使用與讚賞的生活空間。若您所屬的建築師公會、室內設計師協會,或設計相關組織,正尋找專業講座與培訓課程,歡迎與我聯繫,可以幫助設計師系統化掌握這股趨勢,為未來住宅設計奠定關鍵競爭力。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